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旅遊古宅

旅遊古宅

導讀:在河南省鄭州高新區東石馬村,有壹處乾隆年間已有270年歷史的古官邸——任家古宅,被譽為鄭州最“豪華”的釘子戶,鄭州“大宅門”,鄭州新晉網絡名人打卡地。遊客這次會為妳探索任家古宅。

人家古宅,建於清代乾隆四十年,完成於公元1775年前後至公元1838年(道光18年),即懸掛“輔翼國政”匾額的年份,歷經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彤、民國。

任家古宅,距今已有270年的歷史,是河南古建築中官宅的典型代表,建築氣勢恢宏,工藝精湛。

最早可以追溯到任俊軒(任德潤的曾祖父)的建造,歷經四代才完成建造,但在任德潤(任金嶺的曾祖父)這壹代繼續完成,至今已傳承了七代。

東石馬村在古代被稱為“天香齋”,是南來北往的商賈往來的繁華之地。任家園自然成了地標建築。當時任家園被當地人尊為“門樓”,可見其在當時的影響力之大。

現在,豎立在任故居前的幾十根圓柱和木樁,是當時那段輝煌歷史最有力的見證。

據現在古宅的後代任金嶺說,壹些祖先曾經擔任過朝廷的重要官員。房子原來是七進院落,現在只保留了兩個院落,連屋外的拴馬樁也只有10畝。

大門是古代的門樓建築,上面掛著道光18賜的“輔翼國政”橫匾。書法蒼勁有力,用筆蒼勁有力。政治事務部部長任德潤在信上簽了名。按照清朝的官職等級,有“九品十八品”之分,首席秘書任德潤確實排在二品官之列。

任家古宅分為兩個院落,南北長44.5米,東西長22.5米。入口處有1山屏,山屏雕有木門,均為硬山灰瓦建築。

前院3間,前回廊,雕花木門,四角磚雕,客廳雕梁畫棟,彩畫紛呈;後院房屋3間,高於前院,為封閉式磚結構。

由於城市化的推進,東石馬村成為拆遷對象。為了保存古宅,人家自然成了“釘子戶”。

壹天晚上,施工單位在任家古宅東邊破土動工,引起了任家的激烈反對。雙方因為邊境的保護問題第壹次發生沖突。最後警方介入,施工被叫停。

在他們看來,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現在這種東西越來越少了,所以必須堅持下去。所以任金嶺壹再要求對古宅采取合理的保護方法。政府還為這座古宅劃定了30米的保護區。

壹位富商曾經找到任金嶺,表示願意支付6543.8億元購買這座老房子,但任金嶺立即拒絕了。他說就算是6543.8億他也不會賣,因為現在他不會賣自己手裏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房子。

因為這位任金嶺老人過慣了清貧生活,不敢相信突然價值1億元,老房子估價654.38+0億元的消息也傳開了。

任金嶺說,在舊社會,沒有糧食的時候,我爺爺把我姑姑收養到別人家,靠錢生活。即便如此,他也沒有賣掉房子。而且,現在的日子裏有吃有喝。雖然說日子不好過,但是實際。我怎麽能背叛我的祖業呢?這下要被祖上罵了,所以壹直在執著的保護祖業。

鄭州任家大院拆遷,因為和地產商的糾紛,驚動了河南政府部門。文物部門實地調查後認為,任家大院歷史文物價值高,不能單用金錢估算,不允許拆遷。

2009年,任家古宅被列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任家古宅經河南省文物局申請審核,成為“鄭州天香博物館”,免費向遊客開放。

天香博物館裏到處都是精美的磚雕和木雕。細看各處,木雕圖案繁復,門口的麒麟栩栩如生,東西兩翼門窗上的“仙河海雲、雙鹿草食、麒麟松子”等木雕,精致而簡單。

大殿前的庭院也是錯落有致,月臺上青磚黑石壹片寂靜,馬匹被拴著靜靜等待主人的到來。

推門進入展廳,看到青花瓷、銅茶具、清代長袍、木制農具、筆墨紙硯等各種藏品,還原了生活的點點滴滴,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視覺和內心沖擊,感受到了中國文化在這座古宅中根深蒂固的存在和傳承。

在動蕩的歲月裏,為了保護任家大院不受戰亂的破壞,任家曾經把祖輩傳下來的茶具、器皿埋在地下,還把屋脊上的五脊六獸:獅子、公牛、鳳凰、魚挖出來藏起來。

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庭院裏的奇葩雕刻上塗了壹層泥。也正因為如此,任的四合院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

如今,任家古院的主人名叫任金嶺,也是老房子的第七代傳人。石人壹家世世代代都住在這棟老房子裏。他們執著地守護著家庭的根基,絕不允許別人破壞。

說到傳承,61歲的天香博物館館長任金嶺正在老宅裏擴建翻新新展廳。他說,應該把天香博物館重新包裝,使之成為教學基地,學校可以組織學生來天香圍繞文物做歷史講座。

此外,為了更好地與社會和公眾溝通,我們將與新聞媒體開展深入合作,並邀請專家學者在展覽的各個階段錄制節目和進行宣傳。

更多任家古宅的剪影

門票免費參觀,最好帶上個人身份證。

上午9:00-165438+下午0: 00,15:00-17:00,周壹休息;遇雨雪等惡劣天氣關閉。

地址:鄭州高新區百花街與宋雪路交叉口,東300米,南100米。

地鐵1、1線換乘公交151線,在百花路站下車。

2.B2和B35路公交車在蓮花街牡丹路下車,步行500米到百花路。

愛上壹座城市,可能是為了城市裏壹處生動的風景,為了壹段童年的記憶,為了壹棟熟悉的老房子。

林微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