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嵐安鄉的旅遊發展

嵐安鄉的旅遊發展

壹處古樸的民俗和紅軍長征歷史遺跡***存的地方。在四嘎壩松樹包可以清楚地看到嵐安的整個地形、地貌和民間建築風格,四嘎壩松樹包是最佳的觀景臺。

相傳,此地乃五龍棲居之地,五條巨龍經常在此嘻戲,羌人深受其害,於是開壇祭天,祈求神靈相助。神仙被羌人的虔誠所感動,遂用穹籠高碉鎮住這五條巨龍,桀驁不馴的巨龍被穹籠高碉鎮住之後,力圖掀翻高碉,身體迅速膨脹,眼看高碉即將被巨龍掀翻,仙人急揮舞神兵將巨龍脊背砍成三截,巨龍脊背壹斷,頓時化作五條蜿蜒山梁(請看,至今每道山梁仍留有三道刀削之痕);龍珠則化作壹渾圓土丘,雄據於這片平川之上,傲視滄海桑田、世象變遷,自此形成了這壹獨特很有觀賞價值的地形地貌。 (2)據當地老人傳說,貴瓊人原為古羌人遺裔,其先民先居邛雅壹帶,蜀漢時代因漢羌發生糾紛,被諸葛亮派兵打敗。雅安談判時,諸葛亮要羌人不要再過單純的遊牧生活,動員羌人由高山遷居河谷壩地,從事農耕,以種田織布為業。此後,有部分羌人遷居河谷地帶,學會了耕田織布;而另壹部分羌人不願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從邛雅遷往天全,再遷瀘定嵐安壹帶。老人們說從征戰中遷到嵐安的,最初只有幾戶,居住在名叫如衣崗的山致上。

當時整個瀘定地區是個無人區,嵐安為高山上的沼澤地,即呈壹小盆地,盆底為深泥潭,盆邊皆茂密森林,現在的嵐安壩當時不能居住,故初遷此地的人,最初只能住如衣崗。後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隨著人口的繁衍和開發的進展,居民點從如衣崗逐步發展到烏衣呷,再到呷得足烏,即由高山盆地邊緣逐步向盆地底部縱深處發展。當盆地底部開發後,原先的居民點如如衣嵐烏衣呷和呷得足烏等地,就顯得非常偏僻了,居住此地的貴瓊人到明清時代才開始學講漢語。

大約在唐代,嵐安的開發已發展到嵐安大壩中心,據說此時沼澤地已全部幹涸,人們的居住和耕作區向肥沃的壩子發展,至今尚有《金鴨子》的歷史故事流傳下來。大約從此時開始,已有壹條從雅安、天全經嵐安,至瓦斯溝過大渡河,到西藏的官道(即驛道),嵐安是這條重要通道上的必經之地,此時到嵐安的人漸多。

由於西藏吐蕃崛起,其勢力向東發展,占領了大渡河、雅礱江流域,派藏兵駐守嵐安壹帶。為鞏固其統治,吐蕃對其占領區的土著實行文化宗教同化,西藏本波教即於此時傳到嵐安。吐蕃崩潰後又傳來喇嘛教,藏族大喇嘛烏吉勒木齊曾到嵐安傳教。嵐安建有古喇嘛廟三座,至今遺址尚存。

唐代曾在嵐安設龍巖羈縻州,五代十國和宋代改名巖州、明代劃歸天全奴洛土司管轄,設巖州長官司。明代嵐安最興盛,開辟土地壹萬余畝,後來有些土地荒蕪,至今遺痕尚存,當時的屋基也在。明朝在嵐安設官府、今府第衙門、較場、刑場遺址猶存。明朝還在嵐安設茶馬司,在此進行茶馬貿易,今遺址屋基還在。到清代,從雅安、天全經瀘定、康定到西藏這條路通了,取代了從雅安、天全經嵐安至瓦斯溝過大渡河,到西藏這條古道。由於大道南移、嵐安逐漸衰落。宋明以來,嵐安壹直稱巖州,後更名昂州。1947年國民黨考試院院長戴傳賢到西康的瀘定,以昂州山巒聳翠,時隱時現,改名嵐安。嵐安居民除土著的古羌人遺裔外,有從天全遷去的,有吐蕃統治時期戍守屯兵留下的,有漢人當兵、背茶、做小商販到此落戶的。

嵐安與康定縣東北的魚通區僅壹大渡河之隔,相踞不過20多華裏,兩地居民同屬貴瓊九支,婚貿關系十分密切。但1950年瀘定縣將嵐安居民定為漢族,而康定縣卻把魚通區居民定為藏族。嵐安居民與魚通區居民本為壹個民族,應受到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的照顧,故後來嵐安居民要求改定為藏族。

西南各少數民族多有同諸葛亮有關的傳說故事。嵐安貴瓊人流傳著其先民與諸葛亮作戰談判後遷到嵐安的傳說,目前尚缺史料作參證,故此說難以為據。但貴瓊人確是從雅安、天全遷到瀘定、康定的,據康定縣政協委員(貴瓊人,宗教職業者公巴)高興武說,他的祖輩是天全高土司後裔,魚通區高姓不少均為天全土司族人,然而新中國建國後,留居天全的成了漢族、遷到康定的成了藏族。不過,遷到瀘定、康定的高姓人,都只有漢姓而無漢名。據史籍記載,宋明之際,雅安、天全、漢源壹帶,尚多青羌、彌羌、五部、六番等羌人部落,這說明嵐安貴瓊人的先民從雅安、天全遷到瀘定嵐安,可能不會早到蜀漢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