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施洞鎮的風土人情

施洞鎮的風土人情

施洞每年的節日達19個之多。 “姊妹節”其實是叫“吃姊妹飯”節,是當

地苗族壹個古老的節日之壹。在以前,黔東南地區很多地方都有這個節日,久而久之便淡化了,只有在臺江的施洞鎮保留得最完整,也最隆重。其中以農歷三月十五這天最為熱鬧,家家戶戶殺雞宰鴨,制作“姊妹飯”。中午在各村寨中寬敞的地方擺上宴席,唱歌、喝酒,然後姑娘們換上節日才穿的盛裝,戴上銀飾,聚集到石家寨和楊家寨相連的河灘上,圍成各式圓圈,隨著鼓聲,跳起“皮鼓舞”,壹直到日落才散去。晚上則互唱情歌,結交朋友,謂之“遊方”。年輕的未婚男女在這種場合中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所以這個節日又被稱為東方古老的“情人節”。

按照風俗,是十五這天過節、十六這天在河灘“踩鼓”,十七則道別自己的親友。由於地方政府在1998年起開始將“姊妹節”作為縣裏壹項大型活動來操辦,所以,各村寨的內容安排也有所變化。鎮上的河灘,

這裏搭起了舞臺,正在進行“姊妹花評選大賽”,年輕的苗族姑娘壹個個打扮得如花似玉,水靈光鮮,真是風情萬種!

施洞自古以來都是出美女的地方,以前聽說臺江縣有“四大美女”,都是出自施洞,所以選“姊妹花”的大賽選在這裏舉行是有根據的。美眉們除來自附近的村寨和本縣內的外,也有周邊縣的。有壹位美眉自述來自黃平縣的谷隴。當然全是苗族姑娘,除面容、服飾外,也有才藝表演,壹個施展才華,搖曳多姿,氣氛熱烈。

苗姑踩鼓身姿美,緙女跳花服飾華。奪錦贏來衣煥彩,對歌輸去臉飛霞。舞低紅日人歸寨,踏碎壹灘白玉沙”。詩中的“緙女”是指自稱為“緙家”的姑娘,是遠古苗族的壹個分支,居住在黃平壹帶。 吃新節,是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苗族古稱“腦莫”(nongs

mol),每年壹次。西江、陶堯、丹江等地在農歷六月上、中旬卯日(兔場天),所以又叫“吃卯”。即舊歷六月的第壹卯日的意思,或稱“努格西”,意即新米。朗德、報德等地在七月卯日,從開秧門的日子計算,滿50天即舉行。蓮花、橋港、桃江、掌雷等地則在農歷8月上中旬的“卯日”。 吃新節是千戶苗寨西江除了十三年壹度的鼓藏節外,平時每年過的節日裏除了苗年節之外最隆重的節日。按照當地人的說法,應該是在稻子插秧後的50天左右,而具體的時間是由鼓藏頭來定的,時間大概在7月1日到7月10日之間。

節日來歷有三:壹是為紀念開發雷公山的苗族祖先;二是大忙季節已過,趁農事稍閑時,休息娛樂,調劑壹下生活;三

是稻秧已孕穗、抽穗,預兆豐收,祭祀天公賜福。過節時,家家包粽粑,幾戶聯合殺壹頭豬或全寨宰壹頭牛分食,雞鴨魚各戶自備。進餐前要用的祭品是從稻田中扯來7至9個秧苞(孕穗)置於飯上祭祀“花樹”(jenl hlod)、“巖媽”(wuk vib)或祭“橋”(jux)以及祖宗神靈。以糯米飯為主食。對歌、賽歌、賽馬 ,紀念苗族始祖“引否飛”和“莫否飛”,感謝天公賜福,預祝當年豐收。丹江(現雷山縣城區)還在這時趕熱鬧場,節日連續兩夜三天,徹夜吹笙對歌,萬人空巷,熱鬧非凡。 位於雷山縣的千戶苗寨---西江,有過吃新節的傳統習慣。每逢西江吃新節,除西江外,還有臺江,凱裏等縣鄰近地方的各族人民群眾。***約壹萬多人參加。

節日期間,男女才老少都身著節日盛裝。特別是姑娘要穿銀帶花,除了不帶銀角外,項圈、手鐲、亞領、耳環等各種銀飾凡有的都戴上。有的還在百褶裙外套上條裙,全身銀飾叮鐺 ,鮮艷奪目。

節日中,只吹蘆笙,但不跳。主要活動有鬥牛、鬥雀、賽馬、遊方等。這些活動中,主要是鬥牛和遊方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