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論文:匯率變動對浙江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其對策

論文:匯率變動對浙江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其對策

人民幣升值對浙江經濟的深遠影響及對策

人民幣升值是壹個長期趨勢,總的對浙江經濟是有利的。央行7月21日宣布人民幣升值,標誌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市場化改革又邁出了重要的壹步,很可能意味著發展和改革的壹個新時期的到來。

壹、人民幣升值的宏觀背景

1、人民幣升值是中國生產力增強的必然趨勢

改革開放至今,人民幣匯率經歷了由貶值到緩慢升值的倒U字型變化過程(見圖1)。從1994年開始,人民幣進入了長期緩慢升值階段。也就是在這壹年前後,中國經濟出現了由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重大變化。從宏觀指標看,全社會物價指數開始下降;而從體制上看,非國有企業開始全面替代國有企業。人民幣由貶轉升表明,壹方面是在長期貶值後,人民幣回歸到真實匯率,而在另壹方面,則是生產力水平的持續上升支持了人民幣的持續升值。

生產力增強必然導致本幣走強。在制度變遷和技術進步的雙重推動下,我國經濟迅猛發展。1978年至2004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4%,以人民幣為單位的名義GDP累計增長了21倍。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明顯快於美國。1990—2001年,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6.75倍,扣除價格因素則提高了3.58倍;美國提高了1.52倍,扣除價格因素則僅提高1.29倍。勞動生產率提高導致成本下降,再加上中國企業積極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商品競爭力明顯增強,吸引了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於中國商品的極大需求,而這又引發了中國外匯順差的持續上升。

1994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和金融資本項目順差壹直呈增長態勢(見圖2),形成了壹種雙順差狀況。2004年,我國國際收支順差累計高達6368億美元。匯率是貨幣的價格,由外匯市場上本幣和外幣的供求關系來確定。如果外匯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超過人民幣的供給,人民幣就會面臨升值壓力,反之則面臨貶值壓力。我國經濟十多年持續增長、累積額高達6000多億美元的國際收支順差,在外匯市場上形成了對人民幣的巨大需求。正是在這種需求的拉動下,人民幣升值成為壹個必然選擇。

與此同時,持續十多年的國際收支雙順差致使我國的外匯儲備不斷增加。截至今年6月,我國外匯儲備額高達7110億美元,這雖然有國際炒家的因素,但誘因卻是國力增強所引發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巨額外匯儲備遠遠超過了基於正常需要的安全儲備,並由此而進壹步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持有過量的外匯儲備會影響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同時也會造成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特別是持有美國國債的收益率遠遠低於外商來華投資的收益率(差額約為10%),大量利潤被外國人賺走。在這樣的背景下,提高人民幣幣值有利於克服資源配置的扭曲。

2、人民幣升值不會重蹈日本覆轍

壹些人士喜歡引用日本的案例,來說明本幣升值的不良後果。更有人把此政治化,說壓本幣升值是美國人搞垮壹國經濟的陰謀,其實這些都是缺乏說服力的。

應該說,日元升值並不是當前日本經濟頹勢的元兇。日元升值始於1971年8月26日,日本由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轉為浮動匯率制。當年12月8日,按照斯密森協定,日元從360日元兌換1美元,升值到308日元兌換1美元。在此之前,日本已經歷了自1955年至1970年,長達15年的經濟快速增長。然而這以後,即1970年至1990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仍高達9.2%。從下圖可以直觀地看到,1970年以後,日元持續升值,而日本的年度GDP增長,卻相對穩定地保持8%左右,最高年份為21.8%,最低年份為4.1%。1990年以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經濟增長速度壹直較低,這是壹個很復雜的經濟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拿日本經濟來類比中國經濟,其實還忽略了中日經濟的兩個巨大差別。壹是內需差別。中國是壹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國內市場潛力巨大。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看中的也是中國巨大的市場資源。因此人民幣升值後,即使出口受到壹定影響,也可以通過開發國內市場來彌補總需求不足。日本是小國,內需有限,特別是日本政府長期采取保護國內農業、中小企業主利益的政策,進壹步導致總體經濟缺乏較強競爭力。二是要素成本差別。日本是典型的資源小國,經濟快速增長導致其國內要素價格急劇上升,最典型的如職工平均現金收入快速增長。1970年,日本職工的月平均收入為7.6萬日元,1990年上升到37.0萬日元,上升了4.9倍,如果以美元計算,則上升了13.0倍[1],成本上升削弱了日本商品競爭力。雖然中國的自然礦產資源並不豐富,但勞動力價格將長期具有較強競爭優勢。

3、人民幣升值為何如此艱難

2002年底以來,人民幣就已經面臨升值的顯性壓力,尤其是2004年10月央行加息後,升值壓力進壹步加大。其實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人民幣面臨的也主要是升值壓力。從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到開始升值,歷時三年多,正反映了人民幣升值壹個艱難的政策抉擇,這裏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升值結果很難判斷。經濟運行是壹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復雜過程,對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只能給出壹個大致的預期,很難做出具體的量化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幣升值必將“牽壹發而動全局”,萬壹出現不可控局面,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問題。因此人民幣匯率調整必須全面考慮,統籌協調,慎之又慎。尤其是現階段,國際遊資大量入境豪賭人民幣升值,而國內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不成熟,金融機構抵禦抗風險能力較弱。在這樣背景下,人民幣匯率調整的時機、幅度、方式等,更需謹慎選擇,稍有差錯,可能就會造成經濟的巨大波動。

其次是長期低估人民幣匯率所導致的路徑依賴。人民幣被低估,使得出口部門具有價格優勢,形成了出口企業低匯率的路徑依賴。很多出口企業依靠低價格獲取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靠“跑量”贏得大量外匯,形成了巨大的既得利益。而人民幣升值幾乎可以肯定會給依靠低價競爭的出口企業帶來較大壓力,從而將打破利益分配格局,這就必然會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因此,人民幣升值必須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處理好多方面關系。

二、人民幣升值利大於弊

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有利有弊。從宏觀和長遠來看,如果宏觀經濟政策處理較好,人民幣升值利大於弊。就當前而言,人民幣升值所帶的不利影響,大都是短期和局部的,不會影響到經濟發展的全局。

1、出口額不會大幅度銳減。

首先,匯率調整的國際經驗證明“匯率升值必定打擊出口”的觀點沒有經驗依據。日本和德國都經歷過貨幣大幅度升值,但這兩個國家的出口不降反升(見圖4、圖5)。1971年“尼克松沖擊”後,日元對美元匯率從360:1上升到308:1。之後日元逐漸升值,到1984年上升到231日元兌1美元,而與此同時,日本對美國的出口則呈上升態勢。以日元計算,1985年日本對美國出口總額為42.9萬億日元,比1970年增長6倍,平均每年增長12.7%。70年代是德國馬克升值最快的時期,雙邊匯率從1970年的3.68馬克兌換1美元,升值到1979年的1.73馬克兌換1美元,累計升值1.13倍,而在這期間德國外貿出口額則增長了1.5倍,且壹直保持較大順差。

其次,浙江以工業制成品為主的出口結構決定了人民幣升值不會造成出口的急劇銳減。出口商品分為兩大類,壹類是初級產品,另壹類是工業制成品。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初級產品趨同率較高,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人民幣升值後,初級產品出口有可能受此影響而減少。但從浙江情況看,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逐年降低,2003僅占出口總額的5.1%,因此對貿易出口的整體影響不大。工業制成品的生產具有國際化特征,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以及機器設備等,人民幣升值後,企業進口原材料、機器設備成本將會降低,給企業提供了壹定的降價空間,緩解了人民升值所帶來的價格壓力。更重要的是,工業制成品的產品差異較大,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產品競爭力的影響,主要是看與相關國家產品的比價關系。從我國產品近幾年大幅壓價競爭的情況看,我國低層次工業制成品與其它國家相比具有巨大的價格優勢,即使因人民幣升值而小幅提價,也不壹定會高於別的國家和地區,從而不至於較大程度地影響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再次,低廉的勞動成本使得出口企業可以承受壹定的升值壓力。浙江是中國勞動密集產品生產的壹個典範,由低工資所支撐的國際競爭力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低廉的勞動成本成為浙江商品在世界市場上具有明顯價格優勢的主要支撐。根據2002年《貿易與發展報告》的計算,在17個重要樣本國內,中國的單位勞動工資最低,美國工資是中國工資的50倍。勞動力成本的低廉並不會被出口價格的上漲而完全抵消。人民幣升值後,如果幅度不是非常大,勞動力成本依然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使得出口企業可以采取降價策略來緩解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壓力,出口不會因人民幣升值而大幅減少。

最後,匯率不是影響出口的主要因素,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是導致出口迅速增長的關鍵。從歷史上看,自1994年以來,人民幣實際匯率壹直處於升值趨勢,但中國出口卻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1994—2002年,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歐元(2001年前為德國馬克)和日元的名義匯率升值幅度分別為5.1%,17.9%和17%,實際匯率升值幅度分別為18.5%,39.4%和62.9%,而此期間中國對美德日的年出口增長率分別為17.3%,11.5%和14.1%;浙江對美德日的年出口增長率分別為23.9%,20.7%和14.7%。這說明匯率不是左右出口的關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是核心因素。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出口部門的勞動生產率保持了高於美國1.5—2倍的增長速度,浙江又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只要保持了勞動生產率的較快提高,出口額自然也會不斷增長。

2、外商直接投資不會大規模下降

1994—2003年我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計29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37.2%,外資企業已成為促進我省經濟增長和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推動力,也是引入國外先進生產技術的重要方式。人民幣升值後,外商直接投資不會大幅下降,因為外資企業來華投資主要有三個原因:

壹是看好13億人口的大市場。世界上已經不可能再找到第二個如此巨大的潛在市場。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外資公司大量進入中國,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臺灣的康師傅集團進入大陸市場前只是壹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進入祖國大陸後,巨大的內地市場使其迅速成長為中國國內最大的臺資食品公司,獲得了“中國面王”的美譽。

二是充分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我國勞動力工資水平相當低下,以1998年制造業名義工資水平衡量,中國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1/50,日本的1/30,甚至只有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1/4~1/5。這裏還有壹個重要因素是長期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造就了中國農民特別善於吃苦的優良品質,以及思維與身體的靈巧性。

三是相似文化傳統的感召力。浙江外資企業中,港資、臺資企業占了壹半左右。大陸和港臺地區具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化傳統,高度的文化認同感是這些企業來華投資的壹個重要原因,人民幣的小幅升值並不會對這類外資引入構成重大影響。

外資迅速增長的這三點主導因素都具有明顯的長期性特征,因此外商直接投資不會因為人民幣對外價格水平的上升而迅速逆轉。2003年“非典”肆虐的特定背景下,我省利用外資仍然取得可觀成績即可證明這壹點。

3、不會出現大面積失業

就業不僅僅是壹個經濟問題,還是壹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很多人擔心人民幣升值後,會嚴重影響總需求,從而造成大面積的失業,影響社會穩定。這種擔心是沒有道理的。

匯率調整主要通過兩個渠道對就業產生影響,壹是人民幣升值將引起進出口相對價格的變動,進而影響出口,最終影響就業;二是人民幣升值會影響外商直接投資,進而影響固定資產投資,繼而波及到就業狀況。根據前面的分析,人民幣升值後,企業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都不會出現根本性逆轉,因此就業也不會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此外,2002年以來中國內需十分旺盛,央行從2003年年初就開始利用公開市場操作回籠貨幣,7月後又采取了壹些加大控制國內貸款力度的貨幣政策。到目前為止,內需仍然有自動擴張的傾向。人民幣升值後,只要內需保持穩定增長,就可以抵消升值對外需的影響,維持總需求的穩定。在總需求保持穩定增長情況下,就業可能會在人民幣升值後出現小幅波動,但不太會造成大面積失業。

三、人民幣升值對浙江的六大影響

人民幣升值是我省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有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次匯率調整雖然只升值了2%,但改為“參考壹籃子貨幣”,意味著匯率形成機制向市場化邁出了堅實的壹步。浙江市場化程度較高,市場主體更加成熟理性,更容易抓住匯率變動所表達出來的價格信號,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提高經濟發展效率。

(壹)有利於更好地利用境外資源

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增加居民福利。2003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萬元,人民幣升值2%,相當於每個人增加了262元的對美國商品的購買力。這可以擴大居民對國外進口商品的購買,降低出國留學和旅遊成本。

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利用國外資源。資源、技術等要素制約將是浙江經濟的長期問題。最近幾年,浙江進口鐵礦石、原油等基本資源快速增長,2004年比2003年分別增長了325%和140%。人民幣升值,進口成本降低,對浙江是壹個利好消息。據杭州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浙江進口146.1億美元,按照升值後的人民幣匯率計算,可以節省23.4億美元。

人民幣升值有利於利用國外先進知識。人民幣升值,購買力提升,國內企業能以較低費用,加大直接購買境外專利、技術和裝備的力度,同時增加派遣管理、技術人員出國學習。湖州久立特殊鋼有限公司,前不久簽約進口壹臺單機壓力在全球排第9位的熱擠壓機,價值975萬歐元,人民幣升值2%以後,企業將少支付225萬元人民幣。

(二)有利於加速勞動力向第三產業流動

人民幣升值後,降低了企業進口成本,會形成擴大進口機器設備等高科技產品的局面;與此同時,對出口企業而言,人民幣升值意味著勞動成本的相對提高,因此會出現用境外資本貨品替代國內勞動的情形,即企業擴大機器設備進口,利用新科技的高效率減少對企業工人雇傭。從這個角度看,人民幣升值會造成壹定數量的人員失業。

但這壹過程將加快提高制造業的整體生產效率,提高制造業工人的工資收入,從而增加他們的消費能力,這就為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這樣,高科技所替代下來的就業人員將會被第三產業所吸納,形成勞動力向第三產業的加快轉移,從而使得服務業吸納就業人口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這也符合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

(三)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首先,人民幣升值可以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人民幣升值後,低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將會受到抑制,企業利潤空間降低。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去,企業不得不轉變競爭方式,壹方面將更加關註國內市場,而不是壹味追求出口,成為跨國公司的壹個車間;另壹方面將努力轉變出口結構,增加高附加值產品所占的比重,這會迫使企業提高科技水平,形成加快轉變產業結構的壓力。此外,人民升值後,進口成本降低,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境外知識、技術、先進設備等,降低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本。

其次,人民幣升值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浙江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和資源壓力越來越嚴重,幾乎已經到了承受的極限。浙江主要產品單位能耗比發達國家高30%以上,能源利用效率比發達國家低10多個百分點。2003年人均能源消費、人均年用電比“九五”末分別增長了23%和100%。壹些出口產品就是在依靠高耗能、高汙染生存,是國外轉嫁環境壓力的產物。人民幣的適當升值將使低能耗高環保的高技術設備進口成本降低,進口數量增加,有效減少資源的浪費,減輕環境壓力。此外,還可以通過“優勝劣汰”效用,淘汰部分能源消耗大、產品附加值低的出口企業,逐步轉變向世界廉價拍賣我們珍貴資源的現象,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四)有利於減少貿易摩擦和改善貿易環境

浙江出口商品以勞動密集型、缺乏核心技術的工業制成品為主,這些產品大致占出口總額的80%以上。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主要依靠低價格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出現貿易摩擦在所難免。2002—2004年,浙江***遭遇國外“二反二保”和“337調查”案件71件,涉案企業2496家、涉案金額15億美元,分別占全國的45%、50%和60%,浙江已成為遭受反傾銷、保障措施等立案調查最多的省份。

從短期看,人民幣升值後產品的出口價格會提高。但由於我省出口產品價格已非常低,即使適當提高價格,產品仍將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且有助於減少其它國家對中國提出產品低價傾銷的訴訟。浙江部分出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相當高,如果利用這種市場優勢,適當提高產品價格,反而可能增加利潤。人民幣升值也向世界表明了我國對待匯率改革的態度,歐美等國必然會隨之調整對華貿易政策,減少各類貿易摩擦的次數。

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調整雖然只有2%的增幅,但卻說明了壹個信號:人民幣正在向真實匯率回歸。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今後必須調整其低價競爭策略,以提高質量、款式、功能和售後服務等方面取勝,提高其在國際分工和價值鏈中的位置,增加產品附加值,使出口貿易逐步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而這顯然是有利於減少貿易摩擦的。

(五)有利於加速我省企業走向世界的進程

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雄厚,具有典型的“藏富於民”的特征。全省存款余額2003年達1475.8億元,從1990年算起,平均每年增長27.8%。但由於經濟和金融結構的不完善,儲蓄轉為投資的傳導機制受阻,大量剩余資本在尋找獲利機會。在股市不景氣的情況下,資本瘋狂湧向房地產市場,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溫州炒房團”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省並不缺少投資資金,缺乏的是投資機會。

人民幣升值後,可以用較少的貨幣購買更多的國外資源,將刺激企業發展對外投資,實行跨國經營,這樣可以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而不必擔心貿易壁壘的制裁。縱觀國外跨國公司的發展歷程,低級階段是單純的產品出口,高級階段則是直接投資,實行現地生產。浙江企業要率先走向世界,也必然需要經歷這壹過程。人民幣升值將加速這壹進程的實現。

(六)人民幣升值的若幹不利影響

浙江經濟具有明顯的外向型特征,2004年浙江省外貿總額為852.3億美元,外貿依存度到高達66%,出口依存度高達43%。對浙江這樣壹個出口大省而言,人民幣升值也會帶來壹些不利的影響。

——打擊出口企業。對紡織業等低附加值產品沖擊最大。浙江有很多出口額在200萬美元以下的小紡織企業,紡織業的利潤壹般不足10%,而這些小企業的利潤僅在3%左右,壹次性升值2個百分點,對企業的打擊不小。

——影響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升值將使同量的外幣折算成人民幣的價值下降,就會使得外國投資者利潤減少,投資自然減緩。

——影響就業。我省的出口企業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在人民幣升值,出口企業利潤下降的情況下,企業很可能用壓低工人工資、減少工人數量的方法來轉嫁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損失。這會給就業帶來壹定的沖擊。

——擴大收入差距。人民幣升值後,用美元表示的收入增加了。但只有能夠購買進口高檔產品的中高收入群體才能真正享受到升值的好處。此外,人民幣升值後,滬深股市上揚,受益的也是有投資能力的中高收入群體。收入差距會因人民幣升值而有所擴大。

四、積極把握人民幣升值形成的新發展階段特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無論是日本、韓國,還是德國,本幣升值都會推動本國經濟進入壹個新的發展階段。而日本經驗更是表明,本幣進入升值過程以後,壹國經濟社會起碼還有20年左右的快速發展期。人民幣升值同樣表明中國經濟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大致有五個重要特征。

壹是市場化水平進壹步更高,市場對資源配置將發揮更大的基礎性作用;二是中國經濟競爭力上升,在全球經濟中的話語權走強;三是商品和勞務的低價優勢開始弱化,形成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壓力;四是中國經濟進壹步接軌全球經濟,至少會逐漸在貿易、商品價格等方面形成內外經濟壹體化格局;五是浮動匯率制度導致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但只要靈活地進行相機抉擇的宏觀調控,將有利於激活經濟社會內部的積極因素,且增強了要素合理配置的敏感性

充分把握人民幣升值所形成的新發展階段的若幹重要特征,加快轉變浙江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們當前的壹個重要歷史使命。就政府而言,應該借人民幣升值的契機,進壹步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企業而言,在短期內可以利用各種金融手段來規避匯率風險,也可以采取向經銷商轉嫁負擔等辦法來降低人民幣升值的損失,而從長期看,則應化壓力為動力,加快技術進步,加快調整產品結構,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抓住匯率變動機遇優化資源配置機制。匯率不僅僅是壹種政策工具,而且也是壹種價格。作為價格,匯率在市場經濟中應由市場決定;作為政策工具,調整匯率是要影響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因此,匯率的變動能否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關鍵就在於市場機制是否完善,在於市場主體能否及時靈敏地能對匯率調整做出反應。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市場化程度較高,當前應以產權改革為抓手,加快由初級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變,提高資源配置的市場化水平。只有在市場體制完善的狀況下,市場競爭主體才能準確地把握匯率所傳遞的國內外價格信息,正確地進行成本和盈利的國際比較,從而使進出口貿易真正建立在比較利益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競爭力。當前要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進程,如減少政府對於工業用地出讓的行政幹預,提高工業用地的招標、掛牌和拍賣比重;加快政府改革步伐,以壹個更具創新精神的政府,低成本地提供更多的公***產品,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良好運行;加快提升誠信水平,強化政府監管力度,維護和優化市場經濟秩序。

2、實施進口戰略,加大利用境外先進知識等資源的力度。人民幣升值給我省企業帶來了出口壓力,但也降低了我省利用境外先進知識等資源的成本,這對既遭遇自然礦產資源制約,又受著知識缺乏制約的浙江來說,是壹個重大的戰略機遇。因此,要從“借力”發展和開放促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要像抓出口壹樣,研究和實施進口戰略,加快引進境外先進知識,積極利用境外礦產資源。要系統地研究和加大出國留學培訓、引進專利和技術裝備、采購先進商品、購買能源原材料等。通過利用境外先進知識,購買礦產資源,來優化進口結構,來用好浙江的巨額外匯,加快提升浙江經濟社會的知識水平,緩解浙江的資源制約,走出產業結構的路徑鎖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3、強化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建設,把成本上升因素轉嫁給經銷商。向境外經銷商轉嫁成本,是出口商緩解人民幣升值成本壓力的壹個重要策略。但是單個企業勢單力薄,需要在政府引導下,由非政府的行業組織牽頭和出面,增強與境外經銷商的價格談判能力。行業協會也要抓住這壹機遇,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事實上,我省壹些企業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較高占有率,我們在價格上具有較強的談判能力,可以要求和客戶***同分擔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利潤損失。比如紹興豪納紡織品貿易有限公司與沙特阿拉伯某外商簽訂的出口合同中,1米(長1.5米、寬1米)“捷達化纖面料”單價比以前提高了3美分,增幅為4.3%,這就能有效地和經銷商壹起分擔人民幣升值帶來成本上升壓力。

4、增強核心競爭力,轉變外貿出口結構。企業不可能長期依靠匯率、利率等外在政策的保護實現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產品的內在競爭力,實現企業的轉型發展。借助人民幣升值機會,企業應合理安排好進口計劃,加大先進技術和高科技產品的進口力度,提高企業科技水平。提升企業品牌內涵,創建品牌的國際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和產品結構調整,實施多元化戰略,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由產品輸出到品牌輸出和資本輸出。

5、加強對人民幣匯率的長期研究。人民幣匯率調整將對浙江經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我所今後將作進壹步深入調查研究。也希望有關部門能高度重視這壹問題,在全省組織科研力量,進行定期研討,深入研究人民幣升值趨勢下的浙江經濟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