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我和博物館的故事

我和博物館的故事

我和博物館的故事 主筆/蔡琴

高中的時候,我就讀的中學與碑刻博物館壹墻之隔,當時,碑博正在籌建不對外開放,但只要移開壹塊竹籬笆就可以自由進出。碑刻博物館是蘇州文廟的原址,收藏著《地理圖》《平江圖》等著名的宋碑。常常拿著外語書過去,記得癡望池塘的體會,池塘映襯著雲朵,顯得深不可測;記得徜徉古樹頹垣之間讓人感到韶光易逝,更令我們的想像回到往昔……不得不承認,走在城市的任何壹個角落,壹張張陌生的面孔,壹絲無法言說的疼痛突然會在心底深處彌漫開來,扯起妳所有的淒涼與傷感———妳永遠只是壹個不為任何人註意的過客,而徜徉於博物館,在遙遠的、歷經滄桑的文物面前體味時間的舒緩和從容,體味樸素、沈靜、博大、豐富等等的內涵,壹個人的寂寞轉眼幻滅於歷史。三年下來,外語單詞沒背幾個,卻深深地愛上了博物館。

愛上博物館,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以此為業。高考的時候,杭州大學歷史系的文博專業在江蘇招3個學生,當時,杭州大學還只是普通的地方高校,遠不是現在赫赫有名的浙大西溪校區,面向全國招生的只有歷史系文物博物館、經濟系旅遊經濟等極少幾個專業。我的分數足以進南京大學,最後進了杭大,就是因為愛上博物館而喜歡這個專業。從今往後,上博物館只是工作,多美!

大學四年,去的最多的地方自然是博物館。那時候,壹輛自行車,迎著招搖而長的柳樹,壹點閘也不把,從斷橋頂上直沖下去,陽光鮮嫩、潔凈、充滿生機,和我當時的心境壹模壹樣。實地參觀、搜集文獻、拍照、訪談、記錄,有的時候,幹脆不進展廳,坐在博物館門前的椅子上,直到晝夜之交,晚霞把西湖的水染成猩紅的果酒壹般。那時候,杭州的博物館還很少,作為博物館類型之壹的名人故居,也是我常常光顧的地方。人去樓空,今非昔比,但妳不覺得蒼白、抽象,那些人、那些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離我們很遙遠,但,那特殊的品格,卻使我們渾然不覺地與之接近、親近。坐在那些窗口,向外眺望,西湖就在眼前自由搏動,柳樹就在蔚藍天空下婆娑,西湖美景看似輕柔空靈,因為這些名人的存在,便成為包裹時間、包裹空間、透出審美底蘊的磅礴氣勢的非凡景象,即使偶爾造訪,也會立即生出壹種寧靜可靠的歸宿感。

近二十年過去了,大學畢業以後,我因為工作單位的多次變更,所從事的專業也常常為變動,從地面文物保護、古陶瓷研究、展覽策劃、博物館學理論研究……說句誇張的話,博物館的工作除了門衛和館長外,我做過幾乎所有的工種。每天在屬於我的角落裏,壹燈如豆,那些個遙遠的時代便晃晃悠悠地凸現出來了,依然呈現著生活的新鮮和復雜,依然呈現著壹個個人物的豐富性格,並飛動著透過垂直的百葉窗簾的縫隙,與窗外的汽車和高樓連成壹片。

近二十年過去了,博物館再也不是漆黑的、沈寂飄零的、打發無聊時光的地方了。經濟發展取得初步成效以後,也迎來中國博物館建設的高速發展階段。當然,博物館的發展並不意味著僅僅是數量的增長,而是博物館社會功能的有效發揮。因此,與傳統的博物館相比,新建的博物館在位置選擇、建築設計、陳列方式等方面都要求有所變化。環境優美和交通便利,成為博物館選址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在陳列中,博物館展品靜態陳列的方式已漸被取代,文字敘述大為減少,展品和展品所欲傳達的背景事物同時被安排在展示環境中,讓觀眾除了看見陳列的文物實物外,結合模型、映象、音響、圖表、舞臺、計算機和仿真實驗遊戲等,能夠觸摸、觀察、聆聽等,獲得更真實、更真切的感觀體驗。

二十多年過去了,我也從壹個愛上博物館的高中女生成為讓更多的人愛上博物館的博物館學的研究人員。

(作者為浙江省博物館、浙江美術館(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