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和“東方盧浮宮”。它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雕像而聞名。始建於先秦十六國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形成了龐大的規模。有洞穴735個,壁畫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它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古代文物有5萬多件,由此衍生出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前,面對著南北長1680米,高50米的黨泉河。洞穴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高達五層。它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代《李克讓重修莫高窟碑》壹書記載,公元前366年,秦朝開國二年,高僧樂尊路過此山,忽見金光閃閃如佛,遂在巖壁上開鑿第壹窟。此後,禪師法亮等人繼續在此建窟修行,稱為“沙漠石窟”,意為“沙漠中的高處”。後人改稱“莫高窟”,是因為常見“漠”和“莫”。還有壹種說法是:佛教徒說,建佛洞功德無量,不可能也不可能做到。莫高窟的意思就是沒有比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統治者信奉佛教,修建石窟得到王公貴族的支持,發展很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興盛起來,武則天的洞窟就有壹千多個。安史之亂後的莫高窟

敦煌先後被吐蕃和歸義軍占領,造像活動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元代,莫高窟逐漸衰落,僅重修前朝洞窟,鮮有新建築。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修建,逐漸消失在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人們才再次關註。

莫高窟有壁畫和雕刻的石窟492個,大致可分為北朝、隋唐、五代兩宋、西夏、元代四個時期。北朝共發掘洞穴36個,其中最早的268、272、275號洞穴可能建於北梁。石窟主要有禪宗石窟、中央寶塔石窟和宮殿石窟。彩塑有兩種:圓雕和影雕。壁畫的內容包括佛像、佛教故事、妖怪和守護神。這壹時期的影雕主要是飛天,祭祀菩薩和千佛。起初的圓雕多為壹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增加了兩個弟子。雕像中的人物剛健、端莊、安靜,風格古樸厚重。早期壁畫以大地紅為底色,再塗以綠、白兩色。色調熱烈厚重,線條簡潔渾厚,人物挺拔,具有西域佛教的特點。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清雅,風格灑脫,有中原之風。典型的洞穴有249號洞穴、259號洞穴、285號洞穴和428號洞穴。如第243窟北魏佛教牟尼像,端坐直立,身穿印度袈裟,頭頂平圓髻,保留犍陀羅風格。隋唐時期是莫高窟發展的鼎盛時期,現存洞窟300多處。禪宗石窟和中央寶塔石窟在這壹時期逐漸消失,但同時出現了大量的形式,如宮殿石窟、佛壇石窟、四壁三龕石窟和大象石窟,其中以宮殿石窟的數量最多。雕像都是圓形塑料,造型豐富豐滿,更具原創風格,還有上壹代沒有的高大雕像。群像大多由七九尊雕像組成。隋朝主要有壹佛二弟子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有壹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部分加二魯。這壹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恢宏,色彩瑰麗,藝術技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如唐代中期制作的第79窟受威脅的菩薩雕像的風格。裸露上身,半跪姿勢。頭上疊的兩片螺旋發髻,是唐代普通人的發型。面部和四肢肌肉圓潤,粉彩,皮膚白皙,表情隨和溫和。雖然額頭上還點著壹顆印度式的紅痔,卻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更像生活中的真人。而在159號窟,也是壹尊威武菩薩。壹個是光著身子,斜打壹個結,右手擡起,左手下垂,頭微微向右傾斜,上身稍微向左傾斜,胯部向右突出,既保持了平衡,又顯出了女性的身材。另壹個菩薩全身披掛,內外兩層展示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壹清二楚。衣服褶襇線條流暢,色彩艷麗,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讓人覺得這是兩個“栩栩如生的雕像”,富有生命力。五代兩宋時期的窯洞有100多個,大部分是前朝的重建和重繪的窯洞,其形制以佛寺和寺廟為主。從晚唐到五代,統治敦煌的張氏家族和曹氏家族都信奉佛教,對莫高窟貢獻良多。因此,這壹階段出現了大量的贊助人肖像,並且內容豐富。雕像和壁畫都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在後期,它們的形式變得更加公式化,藝術技巧的水平下降。這壹時期的典型石窟為61窟和98窟,其中莫高窟最大的壁畫《五臺山圖61窟圖》高5m,長13.5m,描繪了山西五臺山周圍的山川、寺廟、亭臺樓閣,氣勢磅礴。莫高窟現存西夏、元代洞窟85個。西夏建有77個窯洞,大部分是前朝的窯洞。洞穴形狀和壁畫雕刻基本上遵循前朝的風格。西夏中期的壹些洞穴中出現了回紇王的形象,可能與回紇有關。西夏晚期,壁畫中出現了藏族密宗內容。元代只有八個洞窟,都是新發掘的,有壹個方形洞窟的形狀,有壹個圓形的祭壇。壁畫和雕塑基本上都與西藏密宗有關。典型的洞穴有3號洞穴、61號洞穴和465號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