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太白頂桐柏山懷遠景區

太白頂桐柏山懷遠景區

桐柏山懷遠景區位於太白峰北麓,具體坐標為北緯112° 47′-113° 11′,北緯32° 17′-32° 29。

桐柏山懷遠景區有多種特色資源。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融為壹體,集豪邁、奇異、幽僻、秀麗、險峻、深邃於壹體,集懷遠、佛教、道教、盤古、紅色、西遊記於壹體。景區資源在全國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多樣性、完整性,是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科研考察、養生保健為壹體的場所。

懷遠景區於1982年被河南省政府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6被批準為河南省省級風景名勝區,1997被評為河南省十大文明景區,2001被評為淮河源國家森林公園,2004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3A級旅遊景區,2005年被評為盤古故裏。2010國務院發布第七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桐柏山懷遠景區名列其中。桐柏山懷遠景區成為國務院批準的南陽市唯壹“國字號”景區,是河南省九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壹。《桐柏縣誌》載:“淮,起於大富,於潛流,見於洋口”。李倩淮河發源於桐柏山主峰北麓的“小淮井”。淮河又稱淮水,是古代“四瀆”之壹,是中國的風水河。《爾雅》載:“淮河與澧河同源,東流淮河,西流澧河”,說是“江淮同源”。主峰北麓山下古廟村西嶺至桐柏縣大河鎮土門村新坡嶺壹線為江淮分水嶺,東屬淮河水系,西屬長江流域唐白河水系。

淮河發源於桐柏山北麓,是壹個大峽谷。大峽谷長8公裏,呈“V”字形,谷深約80-160米。《杜悅經》載:“於之水,三至桐柏山”,水的活動範圍從江、淮、河、冀四大河流,古稱“四渡”,歷代帝王都向淮河祭“渡”。秦漢時期,懷都寺建在淮河源頭。《龔宇》記載:“淮河從桐柏引出,東至伊司,東至東海”。古代淮河發源於桐柏,向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至淮安以東,進入黃海。僅僅因為源頭河流的長度和數量,懷遠無法在桐柏京別爭得壹席之地,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淮河發源於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東溝,史書記載“懷出胎於茅山前”。《大明壹統誌》載:“桐柏山,淮河出之”。淮河源頭由桐柏山58條支流組成。江河源頭的認定,壹般應遵循“位高為源,位遠為源”的原則。六盤古是淮河的主要源頭,原因有三:壹是在淮河58條支流中水位最高(1140m),是距離東海最遠的支流;第二,秦始皇二十六條在這裏建立了懷寺。是歷代帝王祭祀淮河的地方。三、記載:清朝乾隆皇帝曾兩次派官員到此探源,政治使節姜瀾和河南巡撫畢元都曾在此探察淮河的真正源頭。因此,這裏有著悠久而獨特的懷遠文化。從古廟寺的源頭看,河水又寬又窄,小橋流水,怪石危墻,密竹園,深潭。走過六盤谷後,源頭深谷的壹處懸崖,當地稱之為“牛草溝”,直上直下,就像壹條長方形的牛草溝矗立在前方,無法攀登。繞過“牛槽”,河水更加崎嶇,河水從石壁上繞流而過,再“於地下,於羊口見之”。在中國尋找大江大河的源頭並不容易,交通不方便或者耗時太多。只有懷遠地處中原,交通便利,風景秀麗,非常有利於人們去探險。雲臺寺

雲臺寺位於桐柏山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是豫南名寺。寺廟有五殿四院,占地22000平方米,有39座寺廟,108尊佛像。清初以前,桐柏山道教興盛,太白頂和桃花洞是桐柏山道教的主要道場。清乾隆四十九年,四川寧遠府西昌縣魏紫山藺宗寺壹僧人,四十年末從五臺山歸來,夜宿桃花洞,動道士棄道,以佛皈依佛。出家前,陽縣令袁明(公元1737-1819)在太白峰之巔創建雲臺寺,史稱“太平寺”。光緒三十二年,改名為“雲臺寺”,他人創辦普化寺。從此形成了以雲臺寺和普化寺為主體的桐柏山佛教林佶教白山體系。河南、湖北等省許多縣(市)的香客成群結隊進香登頂,香火頗盛,是中國佛教聖地之壹。鼎盛時期有600多名僧人,曾有“南普陀,北雲臺”的美譽。清同治年間,雲臺寺僧人摩訶乃曾被作為主僧派往宮中做佛事。後賜佛祖法衣壹千件,金鉤玉環壹枚,現藏雲臺寺為鎮山之寶。20世紀30年代,兩位大師易發和法達分別在安國寺和無量寺講法。他們分南北,有時還說“法南北達”。1954期間,雲臺寺高僧訪印,獲玉佛壹尊。1958期間,印度總理赫魯提出對雲臺寺進行專訪,但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這座寺廟可謂高僧輩出,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影響。而且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橫跨河南、湖北兩省,前堂服佛,後堂服佛。如今,大殿雄偉,聖像莊嚴,大門恢弘,規模宏大,僧人雲集,遊人如織。佛教林佶派第四十八代傳人、白雲山系第十二代高僧尹公生前曾深情作詩,贊道:雲起霧登雲臺,奇花遍地開。危廟近星月,險峰遇風雨。雲臺寺位於海拔1140米的山頂。它是佛教和道教林佶教派白雲山的祠堂,許多人稱它為“中原的布達拉宮”。

水蓮神廟

水蓮寺位於桐柏縣西南約6公裏的峽谷中。大殿後面,壹座百米陡崖旁,壹股山泉從崖頂傾瀉而下,宛如懸在空中的水晶幕布,在幕後的陡崖頂端隱藏著壹個天然石窟,名為水簾洞,寺院因此而得名。水蓮廟占地7300平方米,建造時間很長。據歷代碑刻記載,重建於宋元佑三年(1088)、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清乾隆八年(1743)。幾千年來,水蓮寺不斷遭到士兵和土匪的襲擊,幾經沈浮。1983年,在徐川和尚、陰功大師和妙夏大師的主持下,水蓮寺開始了大規模的重建和修復工作。現已成為南陽佛教會、桐柏佛教會會址,河南省四大名剎之壹。目前有玉佛樓180余座,毗盧殿、山門、竹林精舍、華藏圖書館、素食館及各種房屋,塔園1座,石拱橋5座,石欄桿300余米,攔河壩1座,河堤防護800余立方米。殿內各種佛像128尊,器物2000件。壹口大鐘重1.2噸,壹口大鼓直徑1.3米,壹座保定樓高3.6米。有各類石碑16塊,歷代還保存有《八藏》壹份。香港佛教青年會贈送了兩本日文版《大正藏》,壹本《乾隆大藏經》,壹本《洪武大藏經》。寺內多座寺廟的名稱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中國書協副主席等著名藝術家題寫。現任方丈妙夏法師是河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洋佛教協會會長、桐柏CPPCC會員。自1986年以來,水蓮寺的對外友好關系日益發展,交流日益增多,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現已與美國、伊斯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臺灣省、香港、澳門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二十多個省市的相關團體和知名人士建立了友好關系。桐柏山是黨中央領導下較早開展革命活動的地方。桐柏縣是河南省九個革命老區(蘇區)之壹,也是全國百強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壹。

從(1)1925到1947的22年間,桐柏縣先後建立了3個中央、6個省級、9個地市級和12個縣級黨政軍領導機構。

(2)劉少奇、李先念、賀龍、王鎮、彭雪楓、鄭位三、王守道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裏工作和戰鬥過。紅三軍團、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在此駐紮戰鬥,先後建立了20多支地方革命武裝。

(3)革命活動場所主要有: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行政公署、豫鄂邊區省委、七七工作組、桐柏軍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