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攻略 - 文化苦旅讀後感3000字

文化苦旅讀後感3000字

1

淺品《文化苦旅》

書寫,書寫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歷史之盛衰.

――題記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裏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壹閉眼睛,平壹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壹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壹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壹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松,蒼老後的年輕. 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壹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註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壹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壹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壹枝柳條,折壹只桃枝.品壹杯清茶,看壹本好書.

走進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2

漂泊

——《文化苦旅》讀後感

對於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壹直沒有接觸過.我很少看電視,這次去河北與同去的大姐住壹間,她壹直在看青歌賽的節目,因此我也壹起看了好幾期的比賽節目,比賽中有文化知識的考試,評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題都是壹些常識、專業性的知識,考題本身並不復雜,而與考題有關的相關知識的連接,余秋雨先生解讀的非常到位,可見他淵博的知識,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頭有他的《文化苦旅》壹書,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翻閱了壹遍,這是壹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裏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著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沈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是壹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壹直洶湧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壹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於有壹天顯現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壹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化於心的壹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裏,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成神廟,供奉著“大公伯”,然後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著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壹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壹朵朵奇葩綻放著,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情結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味.

3

文化苦旅》讀後感

在短短的壹個寒假裏我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去社會實踐.雖然比較忙但我還是做了壹件我認為最有意思的事情.我把余秋雨教授寫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壹遍.

雖然來不及仔細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壹閣》至今都使我記憶憂心.

壹個家族背負著艱守壹座藏書樓(中國古老文化)的命運.範欽壹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壹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到現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塵還是將它掩埋了.範氏天壹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麽呢?這正式余教授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誌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麽呢?

範欽曾經頂撞過擁有巨大權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過監獄.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後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壹個古代藏書家,壹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出來的超越常人的強健的職業道德品質.

說到這裏,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壹下,我們這些學生,有哪壹個能像範欽那樣監守正義,監守自己的崗位.或許有但也是極少數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來諷刺現代人,但是我還是要批判我們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內,同學們,所有讀書的人們,我們早就應該反省壹下了.對我們來說範欽的意誌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說連他的二分之壹都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麽辦呢?學成之後又為了什麽呢?等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

繼續往下說,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範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後壹刻都要監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分成兩部分,壹份是他監守壹生的藏書樓,另外壹份是壹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壹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現在,有誰會願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要惹得壹身的麻煩.然而有範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壹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範天沖毅然的選擇了子承父業,他繼承了藏書樓.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為有了像範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保存到現在的.

說到這裏我又要開始批判些什麽.想到讀書人,現在的讀書人(有些人)說說是書生,毫不考慮自己的言行舉止,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動作.而且讀書為的盡是壹些私人的事情,只為那黃金屋或是顏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對自己要求很低對別人則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萬事大吉,毫不顧慮別人,更不用說是監守崗位和保護民族的歷史文化了,壹點都沒有範欽那樣的奉獻精神.

還有那些可惡致極的貪官汙吏,他們絲毫沒有壹點職業道德,簡直像行屍走肉壹樣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範欽好比是天使,而這些貪官,濫用職權的人就是惡魔,總有壹天這些惡魔,會被天上的那些像範欽這樣的天使給帶去,進化那骯臟的心的.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壹層的了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為自己,要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讀書人.

而且我們所學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壹身的心血換來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自不意的文化,不虛度光陰,真正的領悟中華民族的優異文化,並且發揚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誌力,堅決不做學成之後,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為搓責和困難而放棄學業的人.

壹個人擁有了良知和強大的毅力才能領悟到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炎黃子孫數千百年來的優良傳統.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壹艘導航船,她將帶領我去深思更多中國文化的發展史.我也會將其細細品嘗的

4

從文化大家的園子裏歸來,被露水打濕的衣領上還帶著花的香氣,腦海裏保留著和這早晨壹樣新鮮的記憶.我不揣冒昧地把這些既不連貫.又不準確的記憶寫下來,不知能否對讀書養氣有所禆益.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壹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壹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我想,這個原因對每壹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壹個地方參觀旅遊,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裏的壹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裏等等.這樣,就在這壹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壹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壹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壹聲奔瀉而出,使每壹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壹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壹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沈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於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我們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壹直肩負起了保家衛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壹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壹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壹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壹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壹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壹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壹代又壹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這本書,猶如壹片巨大的花園,作為壹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壹點點的花粉.這是要請喜歡賞花的讀者們原諒的.

5

手棒壹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裏行間中遊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於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湧出壹種苦澀的感覺.我壹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於幼稚的理解.其實,苦於身無所謂苦,苦於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壹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後總會留下壹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後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壹條壹劃而成的線,那麽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壹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壹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壹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於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於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遊.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壹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壹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壹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壹本本壹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裏.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壹下那些過於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壹生也是壹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壹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壹絲惆悵.因為無論妳擁有多麽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後的回味;那麽度過漫長人生後,我們又將留下什麽呢?

6

暮色四合,喧嘩的壹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裏,最好莫過於讀書了.壹盞孤燈,壹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遊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壹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只有壹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壹個導遊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壹股淡淡的清香.倘若妳壹口把它喝下,妳壹定回叫苦不叠.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壹股細流淌過,壹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這裏,我的思想顯得多麽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壹切的磅礴氣勢.每壹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壹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壹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這裏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裏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裏什麽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麽呢?在這朝聖者眾多的聖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壹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永遠占據壹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壹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壹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壹次歷史的漫遊,壹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壹種苦難旅行.

這個問題我在另壹個位置也回答了,呵呵!

/question/175836386.html?s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