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寶雞什麽地方有特色小吃!

寶雞什麽地方有特色小吃!

壹、岐山臊子面:始於周代,制作時以大肉“臊子”加黃花、木耳、豆腐、海帶及鮮味的底菜、漂菜烹湯澆面而成。

臊子即肉丁,特點是“香而不膩,色味俱佳”,所謂“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想要達到此等境界,肉丁們可謂歷經艱辛:首先是同骨頭壹起被放在壹口其下烈火熊熊的巨大鐵鍋裏煮,待肉煮爛了以後撈出來,剔除骨頭,將肉剁碎了裹在紗布裏,最後還要如此這般的“上大刑”。經過種種磨難,出類拔萃的肉丁終於“誕生”了。

在寶雞小吃中不可或缺,來了寶雞,壹定要吃壹碗正兒八經的岐山臊子面。遍布城鄉、隨處可見的岐山面館自然差可告慰,想吃到原汁原味、地道的臊子面就只有專程到民俗村去壹趟了。傳統的岐山面“薄、筋、光、香、酸、辣、煎、稀、旺”的種種特點壹樣都不缺,會令妳吃的心服口服,感到不虛此行。

二、岐山面皮:岐山面皮,原名“禦京粉”,顧名思義,跟皇上有關系的。相傳清朝康熙年間,岐山人王同江從北京皇宮帶回故鄉,傳徒授藝而來。別名“釀皮”、“麥面皮”等。

三、洋芋攪團:芋攪團,做法是將土豆剝去皮在鍋裏燉熟了後,放進壹個木桶裏--實際上是壹段鏤空的樹樁子,再由壹個好勞力--譬如這位大胡子--手執有著長長手柄的模榔頭使勁兒地砸上半餉,最後裝進碗裏,撒上香菜、辣椒、香油和鹽巴,端到妳面前來。妳已經看的眼睛發直了,這廂又吃的舌頭發直--美味啊。再想要壹碗,別人早排上隊了。

四、茶酥:之名實為“嚓酥”由外嚓裏酥而來(嚓為寶雞方言,形容茶酥入口時脆酥聲音)。食用時,當以香茶為飲,品茶帶酥,別具風味。故“嚓酥”又稱“茶酥”。隨後制作工藝的改進,現如今也有將韭黃炒雞蛋或香椿炒鳴蛋加入剛出熬的茶酥內,真香味更加濃郁可口。傳說清朝鹹豐年間,壹個名叫禿娃的當地人始作壹種小吃,取名茶酥, 並漸有名氣,其茶酥作得色、香、味、型具佳,被譽為“禿娃茶酥”。後禿娃的手藝由徒弟根誠繼承。民國16年(1927年),當地人魯金誠、魯子清兄弟倆拜根誠為師,學做茶酥的小吃,得其真傳,所做茶酥味美可口,在寶雞地方享有盛譽。從此,茶酥作為壹種地方名吃,被人們喜愛而傳頌。

制作以白精粉、豬板油、菜籽油、調料為原料,合面以油為主,用平熬鍋上烤下烙油煎而成,主要在於掌握火侯。做成的茶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層松軟、油而不膩,入口酥脆味道美,層層落花放異音。

五、隴縣馬蹄酥:又名蜜餡兒,圓形似馬蹄而得名,馬蹄酥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是被當地壹心靈手巧的邦廚,從隨行禦廚那裏學來的,後傳入民間。 主要原料及制作方法:精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糖等。用精粉加水利和少量大油搓成皮面,並用精粉和適量大油搓成酥面,用皮面包酥面卷成面卷,並再加工成馬蹄形狀,放入大油鍋烹炸而成。

馬蹄酥層簿如紙,色、香、味、型具佳,以配料精良,制作細致,層多松軟,油而不膩,香甜味厚,入口即酥,營養豐富,且能存放而著稱四方。

六、寶雞豆腐包子: 制作的主要原料:精粉、蒸過的豆腐、韭菜等。特點:形如宮燈,折如花辯,皮綿面筋,餡嫩味鮮。食用時,如將調好的汁子(醋、油辣子、醬油等作配料)灌入包子內,其味更美。

七、蕎面饸饹:特點:條細筋韌、挑起來不斷條、清香利口。

八、岐山鍋盔(烙饃):歷史悠久,制作工藝精細,素以“幹、酥、白、香”著稱西府。

唐、宋以來,岐山城多驛店,客商東來西往,北上南下,岐山鍋盔作為客商的攜帶幹糧已遠走他鄉。明、清以來,做賣鍋盔者遍布縣城四周,光緒時期的張聰、劉有學;民國時期的邢呆子、趙乾兒、張廣善;解放以來的龐天紅、席金卵等,皆為此行能手。

岐山掛面:工藝獨特,面條細白,耐煮味香,食用方便,是岐山地方名吃之壹。

九、扶風烙面皮:這是面皮家族中僅僅次於搟面皮的,也很好吃,吃起來很勁道,老人吃起來不方便,牙不好。

十、豆花泡饃:鳳翔縣的小吃,在西府是很有名的。

十壹、臘驢肉: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上驢肉”。中國最好的驢肉產自寶雞鳳翔,當年慈禧從北京逃到西安時就點了要吃壹吃鳳翔臘驢肉。

十二、扶風鹿羔饃:是寶雞扶風縣獨具特色的風味食品。饃形園,中間部位有小旋渦,內印有鹿羔圖案,全饃直徑約10CM,厚約寸許,重約2兩。饃味酥松幹甜,經久耐存,壹般可放30至40天。

十三、金線油塔:它是寶雞的陜西名小吃,因外形縷縷金絲盤繞,層層塔樓相疊而得名。該小吃首創於唐代。選用面粉、豬板油等原料,將烙制給為蒸制而成。其特點是:松軟棉潤、層多絲細、油而不膩、狀如金絲。

說的我口水都留出來了 哈哈~ 我打算去寶雞..

不知道去了要品嘗壹下那些特色小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