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爬嶗山的文言文遊記

爬嶗山的文言文遊記

1. 文言文版遊記

遊褒禪山記 (宋) 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裏,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

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壹,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2. 求兩篇文言文遊記

《遊釣臺記》 清?鄭日奎

釣臺在浙東,漢嚴先生隱處也。先生風節,輝映千古,予夙慕之。因憶富春、桐江諸山水,得藉先生以傳。心奇甚,思得壹遊為快。顧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遊也。然以為遊,則亦遊矣。舟發自常山,由衢低嚴,凡三百余裏,山水皆有可觀。第目之所及,未暇問名,頷之而已。惟誡舟子以過七裏灘必予告。越日,舟行萬山中,忽睹雲陸雙峰,嶄然秀峙,覺有異,急呼舟子曰:“若非釣臺耶?”曰:“然矣。”舟稍近,迫視之。所雲兩臺,實兩峰也;臺稱之者,後人為之也。臺東西躊,相距可數百步。石鐵色,陡起江幹,數百仞不肯止。巉巖傲睨、如高士並立,風致岸然。崖際草木,亦作嚴冷狀。樹多松,疏疏羅植,偃仰離奇各有態。倒影水中,又有如遊龍百余,水流波動,勢欲飛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當日垂綸,應在是地,固無登峰求魚之理也。故曰:“峰也而臺稱之者,後人為之也。”

山既奇秀,境復幽蒨。欲艤舟以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強。因致禮焉,遂行。於是足不及遊,而目遊之。俯仰間,清風徐來,無名之香,四山颶至,則鼻遊之。舟子謂灘水佳甚,試之良然,蓋是即陸羽所品十九泉也,則舌遊之。頃之,帆行峰轉,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細繹其峰巒起止、徑路出沒之態,倘恍間,如舍舟登陸,如披草尋磴,如振衣最高處,下瞰群山趨列,或秀靜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雲臺諸將相,非不傑然卓立,覺視先生,悉在下風,蓋神遊之矣。思微倦,隱幾臥,而空蒙滴瀝之狀,竟與魂魄往來,於是乎並以夢遊,覺而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勞以酒,細詢之曰:“若嘗登釣臺乎?山之中景若何?其上更有異否?四際雲物,何如奇也?”舟子具能悉之,於是並以耳遊。噫噫,快矣哉,是遊乎!

客或笑謂:“鄭子足未出舟中壹步,遊於何有?”“嗟乎,客不聞乎?昔宗少文臥遊五嶽,孫興公遙賦天臺,皆未嘗身歷其地。余今所得,較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為遊,則亦遊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雖然,少文之畫,興公之文,盍處壹焉以謝山靈!余竊愧未之逮也,遂為之記。

遊三遊洞記 清?劉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陸行二十裏,瀕大江之左,所謂下牢之關也。路狹不可行,舍輿登舟。舟行裏許,聞水聲湯湯,出於兩崖之間。復舍舟登陸,循仄徑曲以上。窮山之巔,則又自上縋危滑以下。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腹以出。出則豁然平曠,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廣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為三門,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壹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鐘。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涔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行歌縷縷不絕焉。

昔白樂天自江州司馬徙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適自通州將北還,樂天攜其弟知退,與微之會於夷陵,飲酒歡甚,留連不忍別去,因***遊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後,歐陽永叔及黃魯直二公皆以擯斥,相繼而履其地,或為詩文以紀之。予自顧而嘻,誰擯斥予乎?誰使予之流離至於此乎?偕予而來者,學使陳公之子曰伯思、仲思,而陳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則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樂天、微之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於壹時,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於後世,而地得因人以顯。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於通都大邑,則好遊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於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嗚呼!此豈壹人之不幸也哉!”

3. 描寫嶗山的文章

聞名中外的嶗山位於青島郊區,屹立在黃海之濱,被稱為“海上第壹名山”。

我們旅遊團乘坐索道飛越郁郁蔥蔥的古木上山,來到了聞名全國的“壹線天”。這個小山洞通往高山,只能壹個人壹個人緩緩爬行。洞內隱隱約約聽見流水之聲,偶爾還能聽見外面的幾絲鳥鳴。從洞內往外看,狹窄的山縫中本來很廣闊的藍天漸漸變得很小了,很快就成了壹條線。這就是“壹線天”名字的由來。

小心地走出壹線天,眼前陽光燦爛,呼吸著清新空氣,感覺好極了。再往上攀登,便來到了主峰峰頂。俯視山下,高樓擁大廈的城市、白浪逐沙灘的海灣,盡收眼底。那邊山峰上有壹塊形狀奇特的石頭,被稱為“石老人”。據說,這是壹位老漁民因日思夜想被龍王騙去的女兒而化成的。在山頂上還可以看見對面巖壁上無數個碩大無比的各種字體的“壽”字,在如此高的崖壁上鑿刻出字來是多麽不易啊。峰頂上的壹塊巨石的側面題有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在這高山之巔,欣賞美景,回味傳說,感受神奇,吟誦詩歌——這是多麽美好的享受啊!

嶗山不僅有自然美景,也有人工建築。很快我們就到了嶗山腳下的壹座古剎。寺裏古木參天,綠樹成陰,香火繚繞,經聲陣陣。佛殿內人頭攢動,人們點香敬佛,祈禱菩薩保佑家人幸福平安。

返程時車靠海邊行駛。陣陣驚濤拍打著礁石,發出雷鳴般的轟響。海邊也有壹塊奇石,傳說這只上天派來的青蛙無法回去,天天仰望碧空,直至成石。而海邊的巖壁旁人流如潮,因為那兒有著嶗山的象征——壹只大海螺。旁邊山泉流下,至低凹處形成壹個大水池。清涼的泉水吸引了大批的孩童,這兒很快就成兒童樂園。

嶗山的美麗古老真是讓我流連往返。

簡評:聞名中外的嶗山令人向往:“壹線天”、“石老人”、古剎、海邊奇石……文章詩壹樣的語言,形象生動的描寫,把嶗山的美麗古老表現得淋漓盡致。

4. 文言文的遊記怎麽寫

《黃山遊記》

登五嶽而小群山,覽黃山而無視五嶽者何為 蓋將五嶽之雄峻有別於群山,黃山之四美而獨冠天下爾。

余於八月之初,攜同叔友數人,驅車百裏余,於暮間之時,抵黃山之腳,湯口處暫歇。湯口者,山之底處也,自下高速到南門景點,不過十余裏之長。鎮小而密,人流備集,商戶眾多;又深藏山間,終日雲嶺霧繞,雨時不定。或晴時,風輕雲淡,山巒聳翠;或雨時,雲霧壓城,陣雨霏霏。湯口之肴,味美而湯鮮,多深山之珍寶,故往來黃山之客,亦有覽景不忘食肴之說。

黃山之美,眾人皆知;黃山之峭,鮮有人知。余與好友三人於晨時,乘車抵山。山路崎嶇,千回百轉,車繞數時,終可抵站。駕纜車,於萬丈深澗之中,挺挺而過,心悸魄動。下車處,已然千米高山。雲霧撲面,站店高閣,似有淩霄之妙,卻無勝寒之衣。友者壹女,衣物單薄,盛夏之期,豈有著秋裝之人,然山高處,難分四季,高處不勝寒。女者披蓑笠以求禦寒,男者嘆問天以求壯誌。霧虛人實,豈有貪功之輩;步履匆匆,盡是拜山之客.山路石階,層層密密,蜿蜒於盤山之中.遊人度步,壹步壹景,怎想挑山工之苦縱導遊之口述,文人之華詞,亦難勝修梯者之功高.移步石階,或暫歇而高望,或登高而極目.雲海翻騰,霞光四射,壁仞千尺,直插雲霄,古柏蒼松,猿猴攀跳;別壹番趣味,盡自然天成.或相機以記趣,或畫筆以抒情,黃山之美,迷乎眾矣!

山高欲度,皆呼蜀道之難;天梯陡峭,眾嘆殞命休矣.余攜友者三人,慢步而行,從導遊之詞,觀眾景之地.遊人多而接踵,行人稠而肩並.放眼山間,人龍盤而九曲,山巒多而匯景.女者曰:登泰山小天下,孔子謬矣!向使孔子登黃山,見此番之景向,定不復此語.余笑曰:孔子齊魯之士,足未涉皖南,只曉岱宗之高,而嘆曰此語,情理之中。女者對曰:山外之山,人外之人,今番見得其真。余亦笑而未答。

黃山四美者:奇松,怪石,雲海,溫泉。松奇者,蓋其發於峭壁,挺拔於山澗之中,而未傾未折,朝迎霞光,暮辭落日,雲霧間吸得天地靈氣,凡塵中識得眾戶人家。故枝繁葉茂,連理千年。怪石者,因其形殊異貌,絕成千仞,萬丈之險,入雲匯雨。梟雄望其自詡,墨客觀其賦騷。山因石而巍峨,水因石而潺潺。巍峨潺潺間,亦見得怪石不怪,乃奇秀鎮山之寶。雲海者,匯霧成雲,繞嶺成海,風起雲湧,亦有觀海之效。或日出之時,情為最佳,萬山灑金,雲海汩浪,松濤撫琴,佇立雲海之畔,其思多矣。溫泉者,成於千層地底之下,為地熱所造,水溫溫而氣冒,人去衣進水而澡。溫泉之水,多礦物之質,亦有療傷去病之效。黃山四美者,美甲天下矣!

余於翌日返程,雖觀山之日短,然觸景之情深,遂以文章以記之.(

5. 山水遊記特色的古文

滿井遊記 作者: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壹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壹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6. 寫山水遊記的古代文言文有哪些

《蝴蝶泉》 南二裏,過第二峽之南,有村當大道之右,曰波羅村。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異,余聞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擔先趨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棲僧舍,而余獨從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馳。 半裏,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裏,抵山麓。

有樹大合抱,倚崖而聳立,下有泉,東向漱根竅而出,清洌可鑒。稍東,其下又有壹小樹,仍有壹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匯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樹,當四月初即發花如蝴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又有真蝶千萬,連須勾足,自樹巔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

遊人俱從此月,群而觀之,過五月乃已。 余在粵西三裏城,陸參戎即為余言其異,至此又以時早未花。

詢土人,或言蝴蝶卻其花所變,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類而來,未知孰是。>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原文)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 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 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 也。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蒼然白 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登泰山記》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 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 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

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

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

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

7. 求壹篇初二的文言文遊記

鈷鉧潭在西山西(1)。其始蓋冉水自南奔註(2),抵山石,屈(3)折東流;其顛委勢峻(4),蕩擊益暴(5),嚙其涯(6),故旁廣而中深,畢至石乃止;流沫成輪(7),然後徐行(8)。其清而平者且十畝余,有樹環焉,有泉懸焉(9)。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遊也(10),壹旦款門來告曰(11):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12),既芟山而更居(13),願以潭上田貿財以緩禍(14)。

予樂而如其言。則崇其臺(15),延其檻(16),行其泉,於高者而墜之潭(17),有聲潀然(18)。尤與中秋觀月為宜(19),於以見天之高、氣之迥(20)。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21)?非茲潭也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