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古都杭州的歷史演變

古都杭州的歷史演變

1.杭州的歷史沿革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早在八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五千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

周朝以前,杭州屬於“揚州的疆域”。傳說在於霞抗洪期間,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統稱揚州。

公元前21世紀,於霞南巡,會稽(今紹興)總督。他乘船航行經過這裏,把他的船留在這裏(“杭州”是方舟),故名“余杭”。據說於在這裏造了壹條船渡過,越南人稱這裏為“余杭”。後來根據口頭傳統,於被稱為“於”,被命名為“余杭”。

春秋時期,吳越與中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國,後屬吳國,吳國滅亡後,又歸越國。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歸楚。

秦國統壹六國後,在靈隱山腳下建立了壹個郡,叫錢塘,隸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出巡...渡過丹陽,直抵錢塘,面向浙江,水波萬惡……”這是史書記載的最早的“錢塘”名稱。

那時候還是河潮出沒的海灘,西湖還沒有形成。西漢承襲秦制,杭州仍稱錢塘。

當辛莽改錢塘為泉亭縣;東漢時,錢塘郡恢復為吳郡。此時杭州農田水利建設初具規模,從寶石山到萬松嶺修起了第壹條海堤。西湖開始脫離大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屬吳國吳興郡,歸古揚州。東晉鹹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會理在飛來峰下修建靈隱寺,是西湖最古老的叢林建築。

梁太清三年(549),侯景將錢塘郡升為臨江郡。陳振明元年(587),又設錢塘郡,轄錢塘、於謙、富陽、忻城四縣,屬吳州。

隋朝建立後,開九年(589年),郡廢為州,第壹次出現“杭州”這個名稱。轄錢塘、余杭、富陽、嚴觀、於謙、武康六縣。

州初治余杭,次年遷錢塘。明成祖十壹年,在鳳凰山上建城,“十三裏九十步”,是最早的杭州城。

大業三年(607),改稱余杭縣。六年間,蘇陽開鑿江南運河,起於江蘇鎮江,經蘇嘉興等地,直抵杭州,全長400多公裏。從那時起,陳宮橋成為了大運河的起點。

這壹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此時余杭縣有15380戶,杭州戶籍統計開始。

到了唐朝,建立杭州郡,改革余杭郡,統治錢塘。為避國名之諱,武德四年(621),改“錢塘”為“錢塘”。

太宗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改稱余杭郡,屬江南東路。甘源元年(758)改為杭,屬浙江西路節。曾幾何時,州屬錢塘,轄錢塘、嚴觀、富陽、新城、余杭、臨安、於謙、湯山八縣。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東南,在杭州建西府。當時,杭州是西方政府,統治錢塘,管轄八個縣:錢塘,潛江,余杭,安國,於謙,湯山,富陽和新城。

杭州在三代吳越五帝85年的統治下,通過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聚集地。歐陽修在《美優唐吉》中這樣描述:“五代以來,錢塘不勞而獲,人民幸福、富足、安逸。

有十幾萬人,湖光山色,左右倒映,而閩海的商賈,在煙波浩渺間進進出出,可謂繁華!“吳越國王錢镠,在杭州鳳凰山建“子城”,建宮殿作為國治,在外圍建“雒城”,方圓70裏,作為防禦。據《吳越史》記載,這座都城西起王琴,沿錢塘江至江幹,以錢塘湖(西湖)為界至抱石山,東北至艮山門。

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嶽重視興修水利,將西湖之水引入城中運河。錢塘江沿岸,用“石堆法”修築了百裏護岸海堤。此外,沿錢塘江修建了龍山門和浙江門,以防止鹽水倒灌,減少湧潮和擴大土地平整。

利用民工挖掘平江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地區的水上交通。北宋杭州實際掌管浙西路。

淳化五年(994),軍號改為寧水師節。大關元年(1107)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余杭、臨安、於謙、彰化、富陽、鄧鑫、嚴觀六縣。

當時人口已達20多萬,是江南人口最多的縣之壹。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造、造紙工業發達,對外貿易進壹步發展。它是中國四大商埠之壹。

杭州做過地方官,非常重視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著名詩人蘇東坡被任命為杭州知府,再次疏浚西湖。用挖掘出來的淤泥,它被堆成壹條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面有六座橋,堤旁種著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麗。

又開了茅山河和堰橋河,然後挖了六口井,這樣鹵水就不會流入市場,人們想喝什麽就喝什麽。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杭州的鼎盛時期始於南宋。

南宋建炎三年(1129),升為臨安太守,治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余杭、於謙、彰化、富陽、新城和龔燕九縣,地域大致與唐朝相同。

紹興八年(1138),杭州城墻擴建,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和方圓九裏,被鳳凰山環繞,北起鳳山門,南至江幹,西至萬松嶺,東至後朝門。皇城之內,殿宇、殿堂、樓閣林立,宮殿、皇家園林眾多。

外城南跨吳山,北切武林門,右接西湖,左接錢塘江,氣勢磅礴。城門13,城外有護城河。

因為北方很多人隨朝廷南遷,臨安府人口激增。鹹淳年間(1265~1274),居民人數增加到124萬余人(含本縣)。

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來說,43萬多人口。清初在杭州城西的西湖邊建有“旗營”,俗稱“滿城”。

城墻周圍十裏,南至開元路,北至法院路,東至中山路。

2.杭州七朝,是哪個朝代?看來杭州不是七朝。

杭州曾是五代南宋吳越國的都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之壹。

杭州的歷史演變

考古發現表明,智人“建德人”生活在5萬年前的杭州建德李佳鄉。2001,杭州蕭山跨湖大橋遺址考古發現。大約8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蕭山就有人類活動。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開始,杭州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

秦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錢塘縣、余杭縣設會稽縣。

隋開帝九年(公元589年),稱杭州。

五代時,吳越國(907 ~978)建都杭州。

南宋建炎三年(1129),趙構渡江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余年。

民國元年(1912)二月,錢塘縣與仁和縣並列。民國16 (1927)年5月,杭州各縣、區設杭州,杭州設市。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

中國七大古都之壹的杭州,現為浙江省省會,全國15副省級城市之壹,長三角重要中心城市,被國家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重點風景旅遊城市。

杭州是幾個朝代的古都,從余杭到錢塘。周朝以前,杭州屬於揚州。

傳說在於霞抗洪期間,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統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於霞南巡,會盟諸侯國在會稽山(今浙江紹興)。他曾航經此地,將他的余杭(“杭州”即方舟)留在這裏,故名“余杭”。

據說於在這裏造了壹條船渡過,越南人稱這裏為“余杭”。後來根據口頭傳統,於被稱為“於”,被命名為“余杭”。春秋時期,吳越與中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國,後屬吳國,吳國滅亡後,又歸越國。

戰國時期,越國被楚國所滅,杭州被納入楚國版圖。秦國統壹六國後,在靈隱山腳下建立了壹個郡,叫錢塘,隸屬會稽郡。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帝出遊...過丹陽,到錢塘,到浙江,浪惡了……”這是《史記》中最早記載的“錢塘”名稱。

現在的市區還是當時河潮經常光顧的海灘,西湖還沒有形成。西漢承襲秦制,杭州仍稱錢塘。

當辛莽改錢塘為泉亭縣;東漢時,錢塘郡恢復為吳郡。此時杭州農田水利建設初具規模,從寶石山到萬松嶺修起了第壹條海堤。西湖開始脫離大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吳興郡,屬揚州。由於外族入侵,進士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的經濟文化發展。

這時,西湖已被稱為“明升湖”和“金牛湖”。東晉鹹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慧麗在飛來峰下修建靈隱寺,不僅是西湖最古老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

後來方士徐邁、葛洪等人在武林山、陶光山、寶石山山腳下進行著書煉丹、傳播宗教等活動,西湖名山大川逐漸被開發。梁武帝太清三年(549),錢塘縣升為臨江縣。

陳後主鎮明元年(587),又設錢塘郡,轄錢塘、於謙、富陽、忻城四縣,屬吳州。(2)“杭州”這個名字最早出現。隋朝建立後,開皇九年(589年),“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轄錢塘、余杭、富陽、嚴觀、於謙、武康六縣。州初治余杭,次年遷錢塘。

明成祖十壹年,在鳳凰山上建城,“十三裏九十步”,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改稱余杭縣。

在六年時間裏,蘇陽開鑿了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開始,經蘇州和嘉興到達杭州,全長400多公裏。從那時起,陳宮大橋成為了大運河的起點和終點。這壹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

《隋書地理》描述:“杭等郡,河浜豐饒,海陸並濟,珍奇異異,商賈並合。”此時余杭縣有15380戶,杭州戶籍統計開始。

到了唐朝,建立杭州郡,改革余杭郡,統治錢塘。為避國名之諱,武德四年(621),改“錢塘”為“錢塘”。

太宗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改稱余杭郡,屬江南東路。甘源元年(758)改為杭,屬浙江西路。州屬錢塘,轄錢塘、嚴觀、富陽、新城、余杭、臨安、於謙、湯山。

城市的範圍也擴大了,從原來的城南沿江到今天的武林門地區。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益繁榮,人口不斷增加。唐貞觀(627-649)中,654.38+0.5萬余人。到開元時(713~741),已經發展到58萬人。此時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是中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壹。

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大規模疏浚西湖,修築堤壩和閘門,方便農田灌溉。六井是李泌之後重建的。

從那以後,西湖的名字在世界上變得越來越有名。(3)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東南,定都杭州。

當時杭州叫西府或西毒,州屬錢塘,轄錢塘、錢江、余杭、安國、於謙、湯山、富陽、新城八縣。杭州在三代吳越五帝85年的統治下,通過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聚集地。

歐陽修在《美優唐吉》中這樣描述:“五代以來,錢塘人民幸福昌盛。十余萬人,湖光山色,渤海商賈,在煙波中進進出出,可謂繁華!”吳越國王錢镠在杭州鳳凰山建“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外圍建“雒城”,方圓70裏,作為防禦。

據《吳越史》記載,這座都城西起王琴,沿錢塘江至江幹,以錢塘湖(西湖)為界至抱石山,東北至現在的艮山門。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嶽重視興修水利,將西湖之水引入城中運河。錢塘江沿岸,用“石堆法”修築了百裏護岸海堤。此外,沿錢塘江修建了龍山門和浙江門,以防止鹽水倒灌,減少湧潮和擴大土地平整。利用民工挖掘平江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地區的水上交通。

設置成千上萬的“胡裏奧士兵”疏浚和保護西湖,以免被雜草淤塞。吳越三世和五王都信佛,現在杭州西湖周邊的寺廟、寶塔、經典建築、石窟,大多是那個時期建造的。

當時杭州被稱為“佛國”。(4)南宋都城在北宋時,杭州是“兩浙路”之路;大關元年(1107)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余杭、臨安、於謙、彰化、富陽、鄧鑫、嚴觀六縣。

當時人口已達20多萬,是江南人口最多的縣。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造、造紙工業發達,對外貿易進壹步發展。它是中國四大商埠之壹。

杭州歷屆地方官員都非常重視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著名詩人蘇東坡被任命為杭州知府,再次疏浚西湖。

4.杭州是古都的原因杭州歷史悠久。自秦設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杭州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早在4700多年前,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息,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曾是五代南宋吳越國的都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之壹。

杭州古稱錢塘。隋煬帝九年(589),唐縣被廢,歷史上第壹次出現了杭州的名稱。南宋建言三年(1129),高宗南渡江至杭州,升任臨安太守。紹興八年(1138),臨安正式建都南宋,歷時140余年。民國元年(1912),原錢塘縣、仁和縣與杭縣並列。民國十六年(1927),設杭州為杭州縣城,杭州設市。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掀開了杭州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杭州文化燦爛,積澱深厚。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先後出現了各具特色的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發展系列,為中華文明史增添了亮麗的壹筆。杭州文化孕育和聚集了許多為祖國和家鄉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民族英雄、忠臣義士、賢明的國家官員和能工巧匠,為杭州留下了光輝的篇章,構成了壹個“文化之邦”的形象和品位。西湖的壹草壹木、房屋椽子,都帶著歷史的印記。目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25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杭州先後建成了中國茶葉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良渚文化博物館、南宋官窯博物館、胡慶余堂中醫藥博物館、張小泉剪刀博物館等,豐富了杭州的文化內涵。面向新世紀,杭州還將重點保護和建設壹批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保護區,如良渚文物分布區、五代吳越文化保護區、南宋皇城遺址保護區、鼓山清興宮保護區、明末清初鼓樓民居保護區等。,繼續建設壹批歷史名人紀念館和專題博物館,使杭州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仍保留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風貌。

2200年的建城史,包含了223年的吳越和南宋都城。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元朝)稱贊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為“世界上最美麗、最豪華的城市”。

5.杭州歷史簡介100字以內杭州歷史悠久。早在4700年前,良渚文化就已形成,是五代南宋吳越國的都城。它是中國七大古都之壹。

杭州文化底蘊深厚。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發展系列。西湖的壹草壹木、房屋椽子,都帶著歷史的印記。

西湖邊的名人:杭州文風繁榮,名人輩出。根深蒂固的江南文明也像壹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他們不僅給杭州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西湖的風景增添了幾分歷史的尊嚴。

擴展數據:

歷史沿革:杭州五桂洞遺址發現古人類化石,證實了5萬年前古人類就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蕭山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現代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息,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屬於“揚州之域”。

傳說於霞控制錢江新城錢江新城時,全國被劃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壹般稱為揚州。公元前21世紀,於霞南巡,會稽(今紹興)總督。他乘船航行經過這裏,把他的船留在這裏(“杭州”是方舟),故名“余杭”。

據說於在這裏造了壹條船渡過,越南人稱這裏為“余杭”。後來根據口頭傳統,於被稱為“於”,被命名為“余杭”。春秋時期,吳坤和嶽琨爭奪霸權。杭州最早屬於越國,後來屬於,在吳國滅亡後,杭州又回到越國。

戰國時,越國被楚滅,杭州歸楚。秦統壹六國後,在靈隱山下設郡,名為錢塘,屬會稽郡。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出巡...渡過丹陽,直抵錢塘,面向浙江,水波萬惡……”這是史書記載的最早的“錢塘”名稱。那時候還是河潮出沒的海灘,西湖還沒有形成。

西漢承襲秦制,杭州仍稱錢塘。當辛莽改錢塘為泉亭縣;東漢時,錢塘郡恢復為吳郡。

此時杭州農田水利建設初具規模,從寶石山到萬松嶺修起了第壹條海堤。西湖開始脫離大海,成為內湖。漢代地理誌:西督錢塘。

武林山,武林水從這裏來,向東入海,行程830裏,故稱泉亭。三國、晉朝、杭州都屬於吳郡,屬於古揚州。

東晉鹹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會理在飛來峰下修建靈隱寺,是西湖最古老的叢林建築。梁太清三年(549),侯景將錢塘郡升為臨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