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關於閱讀自我控制的思考

關於閱讀自我控制的思考

讀完壹本書,大家對生活或事物壹定有很多感悟,所以認真寫壹篇書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讀後感怎麽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讀《自控力》給大家的思考。歡迎大家借鑒,希望對妳有幫助。

看完《自控力》,感覺1有壹段時間買了很多書,但是有壹部分壹直沒打開過。上周我開了其中壹個,是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作者是斯坦福大學廣受好評的心理學家凱利?馬格尼格教授。

這本書不燒腦。作為壹本心理學書籍,書中有很多心理學實驗作為結論的支撐。我花了大約三天時間讀完了它。對我來說,印象深刻和我認同的想法如下:

第壹,對待壓力的態度對結果起決定性作用。

這個結論讓我想起了佛家的壹句話:情變由心生。妳通常怎麽看待壓力?可以相信,將會有更多關於壓力有害影響的負面描述。例如,壓力會讓人感到焦慮和緊張,壓力會讓人生病。沒有人會憑直覺認為壓力是有益的。網絡新詞亞歷山大基本反映了大家對壓力的看法。

這本書的實驗結論是:如果妳認為壓力是有害的,那它就是有害的,它會傷害妳的健康,讓妳更加失敗。如果妳認為壓力是有益的,並積極對待它,那麽壓力會讓妳更健康,更快樂。

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對待壓力的看法,改變對待壓力的思維方式。這個結論很奇妙,看起來有點像悖論。不信妳就對了。因為如果妳不相信它,那麽壓力真的會傷害妳。妳認為壓力的有害想法會導致自我毀滅,妳會逃避挑戰,隱藏問題,忽視反饋等等。

如果妳相信,那也是對的。因為當妳有壓力的時候,妳會采取更積極的措施來應對挑戰,獲得更積極的結果。書中的案例表明,積極治療壓力的信念超越了安慰劑效應;它表明,對變老持樂觀態度的人,患心臟病的可能性要低80%;對老齡化有積極的態度和看法,平均壽命增加8年。這太吸引人了。

當然,妳不能簡單的說我相信,這就夠了。作者認為,積極樂觀的人更願意采取積極的措施,所以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改變結果。

上帝說,相信我,妳會永遠活著。佛說,環境由心轉。顏回說,回去也不改興致。在我看來,這個論點是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也是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獲。工作中壓力無處不在,生活中也會和家人發生沖突和矛盾。如果用負面情緒對待壓力,逃避問題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必然會產生抱怨的心態,對行動產生抵觸情緒。事情永遠解決不了。

相反,如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它,並不斷尋找解決的方法,事情就會逐漸好轉。

二、成長思維:每個人都可以改變。

其實這本書並沒有充滿成長思維,但我想起了去年看的英文書《我們如何才能達到目標》。這本書壹直強調要有成長思維,而不是固定的思維模式。思維固定的人,為了避免負面評價,會本能地回避挑戰。而有成長思維的人是不怕失敗的。失敗只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我覺得面對壓力的挑戰,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壹個成長的過程。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腦的可塑性很強。這可能是每個人成長的生物學基礎。

第三,壓力是有益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是上天的禮物。

這個世界有點奇怪,因為任何有意義的事情都不好做,也就是說有壓力。人活著壹定要找到意義,否則容易抑郁。妳的生活是有意義的,那麽妳的生活是有壓力的。壓力是妳在履行職責、追求意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結果。比如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為人配偶,完成工作,保持健康,維持良好的社會關系等等。這些都會給妳帶來壓力,但也是妳存在的意義,是妳快樂的源泉。

很多人幻想自己有足夠的錢,不愁吃不愁喝,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沒有任何壓力。事實上,這是最糟糕的生活方式。當然,我不是說錢多不好,而是說沒有壓力和意義的生活不好。《反脆弱》壹書指出,人類作為有機體,可以從挫折中獲得利益,變得更加強大。反而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才是對他最大的傷害。

達爾文曾經發現,野生動物的某些大腦區域比圈養的家養動物大15%到30%。這是因為野生動物有生存壓力,必須保持敏銳的學習狀態才能生存,而圈養的家養動物卻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所以,壓力其實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禮物。

第四,利用好壓力,處理好壓力

這部分內容是本書中應用方法最接近的部分。當妳面對困難和壓力時,妳無法消除焦慮。無論妳怎麽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不要焦慮,甚至用分散註意力的方法,壓力還是在,沒有任何策略可以消除焦慮,停止腎上腺激素的分泌,或者停止心跳。

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壓力,把緊張變成興奮。

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和心跳的加速,原本是為了提高我們應對挑戰的能力。當妳要給聽眾演講的時候,當妳要給領導做報告的時候,當妳要參加期末考試,甚至高考的時候,告訴自己妳很興奮,可以更好地應對挑戰。采用這種思維模式,書中給出的數據是實際性能會提高33%。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是否經得起推敲。但是,很明顯,面對高考這樣壹件壓力很大的事情,有的人超水平發揮,有的人失常。我認為書中給出的建議非常值得壹試。

結束語

壓力無處不在,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益匪淺。壓力是我們成長的最好營養。正如題目所說,成為壓力的朋友,讓我們壹起成長。壓力無時無刻不在。作者:蘇

看《自控力》有壹種感覺,她的生活很自律,很健康。在我心裏,小L是神壹樣的存在,她能很好的解釋自制力是什麽意思。

小L每年都會立壹個旗,勾勒出今年要看哪些書,去哪些地方旅遊,去哪些地方拔草,今年的小目標和大目標。她的旗幟從未落下,並且如期完成。她生活非常健康,每天早晚跑步鍛煉,晚上只吃水果和酸奶。我壹直想接近她,但是以失敗告終。我買了壹本書,卻把王者榮耀打在了書桌上。跑步不到半個月,發現早上睡1小時更幸福。每個周末都和朋友出去吃飯,吃到飽才罷休。我承認我們之間的差距,我預見差距會越來越大。果不其然,大三的時候,面臨實習和考研的時候,大家都在時不時的搖擺不定。小L托福考了高分,準備了GRE,準備了出國材料,也拿到了500強的實習offer,很快就收到了美國學校的通知。

無數人羨慕小L,卻不知道這壹切都是自制力的結果,所以我相信自制力完全可以決定壹個人的人生高度。

可以嘗試用意誌力挑戰自己,指定壹個適合自己的自控策略,比如健身計劃、學習計劃、飲食計劃、支出計劃、旅行計劃等。,從而成為壹個自制力和自制力的勝利者。

我們早已習慣於賒欠明天,押註明天。我們可能已經放下了這本書,日子還在渾渾噩噩,還在吃喝玩樂。我們可能暫時什麽也看不到。再過幾年,妳就能見到她了,妳就能看到了。

看完《自控力》,感覺自己壹直是壹個自控力很好的人,但在極少數情況下,會失控,所以看這本書的第壹感覺就像有壹種——嗯,順其自然的感覺。之前看了幾本心理學的書,這本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枯燥。書中結合案例的通俗易懂的講解,讓我明白了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我自己也能實際體驗,讓人理解得更透徹。不得不說作者煞費苦心。

通過這本書,我學會了什麽是自控力,它是如何起作用的,'我要做','我不想做','我要'的神經學原理,如何改變壞習慣,克服拖延癥,管理壓力,抵制誘惑等等,通過改變自己來提高自控力,實現人生目標。

拖延癥,我覺得大多數人都有壹定程度的拖延癥,至少我有。我們往往傾向於安逸和誘惑,把讓我們不舒服、痛苦或麻煩的事情盡量往後推,結果往往是我們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很多時間,然後責怪自己,抱怨自己為什麽沒有早點完成,然後再次陷入重復的循環。在這壹點上,我覺得書中的‘我要做’、‘我不要’、‘我要’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欲望沒有好壞之分。重要的是它把我們引向哪個方向,以及我們是否明智。知道什麽時候應該聽從欲望的聲音,努力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會對我們最初的目標產生負面作用,所以要學會放‘我不要’。告訴自己我現在在做什麽,我應該做什麽,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麽。與其強迫自己做不該做的事,不如讓自己保持清醒。堵總比挖好。人真是壹種奇怪的生物。他們越是壓抑自己的欲望,就越是想要,所以壹個明確而現實的目標是必不可少的。

有時候當我們壓力很大的時候,我們會更容易放縱自己或者失控。在書中,我們談到了‘為什麽抑郁癥會讓人屈服於誘惑’。當壹個人壓力大,情緒低落的時候,會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這主要是因為人腦的自我調節功能在起作用。當大腦感覺到妳承受的壓力超過負荷時,就會引導妳緩解壓力和抑郁。這時候各種誘惑就會被放大,大多數人都會在這個時候屈服於本能的支配,從而失去理性,放縱自己,所以這只是大腦的壹個調節機制,並不是誘惑有多大。所以也要註意自身壓力的緩解,以免讓意誌力被壓力壓垮。比如鍛煉身體或者聽音樂來發泄和緩解壓力,不要期望壹切都是完美的。我們沒有精力照顧壹切。要以大局為重,逃離完美主義的束縛也是善待自己的壹種表現。

人的意誌是有限的,但也是可以鍛煉的。要鍛煉自制力,我們面臨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太多的誘惑和阻礙。我們壹生中做過無數的決定,面對過無數的誘惑。自制力和誘惑的鬥爭中總有輸贏,而勝利的關鍵是讓我們的意誌力變得強大。我看到過每天冥想十分鐘可以提高自控力,但我經常在睡前嘗試,然後在不知道是否冥想完的情況下進入夢境。也許是我選錯了時間段,但毫無疑問,我每天都提前壹個小時睡覺,這應該會比我以前玩手機更興奮的時候從側面幫助我控制自己。而且充足的睡眠讓我的生活更加規律,自控力帶來的好處也會逐漸影響到自己,這將是壹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壹直堅持。

讀《自控力》4讀《自控力》花了半個月。這本書用問題引出思考,再用論據給出科學答案。作者Magnegel應用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在斯坦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開設了“意誌力科學”課程。很快,這門課就成為了學院至今最受歡迎的課程之壹。教學評價說這門課能改變人生。這本書以科學的觀點說服人,有利於改善個人無助的現狀,擺脫煩惱的糾纏。告訴妳各種行為的原理和失敗的原因,讓妳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麽會發生,認識到自己意誌力的不足,從而更願意改變自己之前的錯誤觀念,按照書中闡述的理論,自覺解決自己的問題。在此,我想表達壹下對這本書的粗淺看法。

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有自制力不足的問題,其中我就深受拖延癥的困擾。很多人被手機、電腦控制(也稱低頭族),很多人有酗酒、吸煙等問題。他們有的人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危害,有的人卻能。但很難改變現狀。這本書正是通過壹些實驗研究,得出了歷史上人類心理發展的壹些結論,從本質上解釋了行為,並提出了改變人類行為的階段性建議。書中有些實驗是理想實驗,研究範圍太廣,人類世界更復雜,外界因素多。所以在人類世界很難做這些實驗。作者構建了壹個理想模型,設計了壹些創意實驗,很有意思,讓我很感興趣。我總是不由自主的跟著作者的指引走,而不是那種自我強迫的感覺。

有時候人明白了道理,卻難以行動,這也是有些人壹直肥胖的原因之壹。這本書不像其他心理指導書——它只提供文字指導,激勵人們去改變;可以說是教科書,內容很有邏輯性和科學性。雖然它使用的語言通俗易懂,但確實是人們進壹步了解意誌力這門科學的素材。對於人的自制力的弱點,反對強制治療,而是支持有效利用自我欲望,將壹些負面情緒轉化為實現目標的動力。它不僅使人們認識到什麽是自制力,如何使用自制力,而且向讀者說明:研究這類問題應該采用什麽科學方法;為了幫助讀者建立科學的思維模式。這些讓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壹些事情面前,很多人很難抑制內心的沖動。本文通過舉例和提問告訴人們如何正確有效地克制沖動。正如它所說,“自我控制是壹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斷偏離他們的目標,並不斷收回他們的註意力。”這本書提出,意誌力可以通過壹些練習來提高,所有與自制力相關的生理指標都可以提高,提醒人們,要想在需要的時候說“不”,在需要的時候說“是”,就必須具備第三種力量。當妳面對誘惑和拖延的時候,妳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麽。

文中提到,意誌力就是控制“我想做”、“我不想做”、“我想做”三種力量。這讓我想起,人們有時會遺憾地說,我錯過了許多我應該坐的東西。很多事情讓我們感嘆的不是沒有嘗試,而是堅持不下來。“我想做”是壹種力量。面對誘惑,我們會找成千上萬個理由告訴自己不要拒絕,雖然我們知道下壹秒就會後悔。“我不想做”是抵抗誘惑的方法。當我們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的時候,我們對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就是“我想做”的力量

現在我上了大學,站在了壹個新的起點上,我需要清晰的認識自己的行為,以興趣為動力,壹點壹滴的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我選擇看這本書,通過閱讀,我能明白作者想教給我什麽,我能從中學到多少。書的最後告訴我什麽是真正的自由,這是我壹直追求的:敢於直面挑戰,這樣我才能獲得積極的自由;貪圖壹時的懶惰,只是暫時的安慰。善待自己來控制自己是明智的。大學生活也有很多誘惑。看完這本書,我相信,面對誘惑,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為,發現自己性格的缺陷。也可以更好的控制自己,追求真正的自由!

看了《自制力》,感覺有自制力的人影響生活,沒有自制力的人受生活影響。

今天從姐姐的書櫃裏找到了壹本書,叫《自控力》。富蘭克林說:“我從未遇到過壹個自制力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性格好,習慣好,意誌力強的人,是不會被命運打敗的。”

這本書主要列舉了壹些章節的內容,比如“失去對情緒的控制,就意味著失去對壹切的控制。”講的是壹個人去海上油田鉆井隊應聘,然後工頭讓他把壹個幾十米高的箱子交給鉆機頂部的主管。主管簽字後讓他給工頭簽字,工頭讓他交給主管。第三次他把盒子交給主管,主管讓他打開盒子沖咖啡。男人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把盒子扔在地上說:“我不幹了!”"這時,主管說,"妳剛才被要求做的事叫耐力訓練。因為我們在海上工作,隨時會遇到危險,這就要求隊員有很強的耐力。可惜,前三次妳都過了。妳沒有喝上壹步做的咖啡。現在妳可以走了。”壹位哲人說:“氣是別人吐出來的那種東西。如果妳把它吞在嘴裏,它會讓妳反胃。視而不見,就會消散。“當妳生氣的時候,如果妳不小心控制妳的憤怒,不僅會傷害妳的身心,還會導致其他後果。

這本書是這樣的。它首先以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他想說的話,然後告訴我們要控制自己,不要被情緒、欲望、壓力所左右,做生活的主人。

看了自控力,感覺六個人的人生就像壹張記憶卡,50%是欲望,50%是理智。欲望驅使人“有所為”,而理智卻告訴人不要“有所不為”,於是欲望和理智構成了靈魂深處永恒的矛盾。每個人都夢想成功,但在成功的路上,我們必須經歷挫折、失敗和痛苦,我們必須忍受孤獨、委屈和忍耐,這需要強大的自制力。

能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失去自制力的人,永遠無法從欲望的沼澤中自拔。失控是壹種在時間和生活上失去自主性的心理疾病。它會侵蝕自信、樂觀、冷靜等正能量,也會摧毀人的創造力和意誌力。失控的後果很嚴重。本書運用心理學、醫學、神經學的方法,幫助妳認識生活在體內的七個分身,同時激發正能量,遠離負面小情緒。這本書是邢以林寫的《人生與事業的自我控制與成就的心理歷程》。

《自制力》這本書主要寫了十壹條內容:1,意誌力的本能。2.“我不想要”權力的局限性。3.成為欲望的動物。4.大腦的大謊言。5.習慣成自然。6、氣場的秘密。7.天堂和地獄之間的選擇。8.出來的勝利。9.累到無法抗拒。10,誰偷走了妳的時間。11,感染自控。

《自制力》這本書首先講述了什麽是自制力,通過實際案例解釋了人為什麽會缺乏自制力。作者綜合心理學、神經學、經濟學的最新理論,從生理、心理、社會影響等方面尋找原因。這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了不同類型的自制力不足。每章結尾都會有意誌力實驗,讀者有興趣可以付諸實踐。

“不”是孩子最容易學會的詞。但卻是成年人最難說出口的話。“不”代表生命的尊嚴和永恒的幸福。傳統哲學和現代智慧,歸根結底就是壹個字——面對誘惑敢於說“不”。誰下定決心,誰就為他的自控行為提供力量和支持。能控制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欲望和恐懼的人,會比國王更偉大,更幸福。否則,不可能取得有價值的進展。

看完自控力,7。妳相信身體裏有兩個自我嗎?

我們小的時候會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會有搶的行為。在那個年齡,沒有太多的思想來控制我們的行為。我們想要我們喜歡的,遠離我們討厭的。我們稱之為自然。天性是與生俱來的,無所謂好壞。正如古人所說,生命之初,人性本善。在我們自然的年齡,妳做的每壹件事都是妳內心的表達,我們的歡樂和悲傷都來自自然。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學會判斷,控制,選擇,然後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大腦的想法會告訴自己要不要得到,怎麽得到。這時候就會有兩個自我之間的博弈,“要”還是“不要”。其實不僅僅是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每當有選擇的時候,我們都在兩個自我之間進行壹場博弈,比如什麽時候起床,什麽時候吃飯,吃什麽,今天要不要出門,要不要帶傘等等。

幸運的是,從小的經歷告訴我們什麽是正確的選擇。我們從不因為早起而自責,反而因為吃肉多了而感到不安。我們能有這種想法多虧了我們的大腦,這是壹個極其發達的器官。它可以控制我們的思想,思想會引導我們的行為,從而做出我們想要的結果。但我們不是機器,大腦也不是沒有感情的程序。它根植於自然,在後天的經驗上慢慢發展,所以我們能感受到喜怒哀樂,我們會對未知做出錯誤的選擇,這很正常。之所以選擇失敗,是因為在自我博弈的過程中失去了經驗,思想被自然占據。這就是大多數失敗發生的原因。

但自然不壹定是錯的。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大自然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古代,為了交流更加方便,我們產生了語言,為了傳承經驗,我們發明了文字。在古代,當沒有經驗可尋時,自然就發揮了作用。大自然讓我們成為進步的階梯,經驗是我們不會走向毀滅的保證。

中國壹直推崇儒家思想,我個人也很推崇儒家思想的精髓,比如“劉德”、“六行”。這使得中國人有很強的忍耐力、毅力和判斷力,在做出沒有經驗的選擇時會控制自己免受大自然的破壞。在追求個性解放的時代,很多人抵制儒家思想,這真的是壹種本末倒置的思想。

在有經驗可循的選擇上選擇經驗,在無經驗可循的選擇上追求儒家基礎上的自然,是自我博弈過程中所向披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