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貝魯特的旅遊景點

貝魯特的旅遊景點

貝魯特是熱門旅遊目的地,有“中東巴黎”的美譽,國際酒店眾多,夜生活繁華。近年來,該市開始重建旅遊業,開始在被摧毀的市中心建設主要建築和修復工作,並建設壹個新的長廊。在城市其他地方比較保守的時候,已經可以穿西式服裝了,包括短褲和短裙,但是在宗教建築裏還是不允許的。

除了城市本身,附近還有壹些考古遺址,包括巴勒貝克和比布魯斯,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續有人居住的城市。在Faraya Mzaar Kfardebian這樣的地方,冬天可以在山上滑雪。巴勒貝克神廟位於北貝卡平原,貝魯特東北85公裏處,是世界著名的歷史遺跡。公元前3000年,崇拜太陽神的迦南人在這裏修建了壹座神廟,供奉太陽神“巴爾”,稱之為“巴爾貝克”(“貝克”的意思是城市,“巴爾貝克”的意思是“太陽城”)。後腓尼基人代替迦南人在此定居。亞歷山大大帝在古希臘占領黎巴嫩後,在黎巴嫩沿海建立了貿易中心,同時同化了腓尼基人居住的城市巴勒貝克。巴勒貝克改名為“Sciglio Polly(太陽之城)”。公元前47年,尤利烏斯·愷撒認為西利奧的波利戰略地位重要,加快了西利奧的波利和神廟的建設,並派兵駐守。後來奧古斯都皇帝驅逐了2萬名奴隸,持續了幾十年,並在腓尼基神廟原址上大規模擴建。公元60年,巴勒貝克神廟基本完工。經過300多年的不斷修建,終於成為壹個宏大的廟宇群,用來供奉羅馬神朱庇特、狄俄尼索斯·巴卡斯和維納斯。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位於Sciglio的波利神廟被改建為教堂,其中阿夫卡神廟被徹底拆除。君士坦丁大帝的繼承人朱利安不信仰基督教,阿夫卡神廟得以重建。公元375-395年間,在狄奧多亞的統治下,阿夫卡神廟再次被廢棄。這個地區許多現存的基督教建築都是在狄奧多亞時代建造的。自二世紀中葉以來,以安托尼烏為首的幾個羅馬皇帝壹直在擴建和裝飾這座神廟,使其成為衛城。公元211-217年,卡奇卡拉終於完成了建築,並使其成為壹座堡壘。7世紀,阿拉伯人統治黎巴嫩時,巴勒貝克恢復了原來的名字。

奧斯曼帝國時期(1516-1918),巴勒貝克屬於大馬士革省。該城在1158、1203、1664和1659年被地震摧毀,大部分寺廟倒塌,大部分居民遷移。在法國托管期間,巴勒貝克是大黎巴嫩的壹部分。

今天的巴勒貝克神廟雖然名為羅馬神廟遺址,但其實是腓尼基文明和羅馬文明融合的產物。經過近2000年的戰亂,滿目瘡痍,但其殘存的宏大規模仍讓人們驚嘆不已。據說是包括羅馬在內的世界上最大的古羅馬建築群,至今也找不到更完整的神廟遺跡。從1956年到內戰前,每年夏天都在這裏舉行巴勒貝克國際舞蹈音樂節,狄俄尼索斯巴卡斯神廟通常被用作音樂節的舉辦地。內戰結束後,巴勒貝克藝術節逐漸恢復。

神廟由祭祀大廳、朱庇特神廟、巴卡斯神廟、維納斯神廟組成,全部由巨石砌成,氣勢極為雄偉。在寺廟的外面,有壹堵用巨石砌成的高墻。寺內的庭院和大殿坐落在壹個由幾十米高的巨石搭建的平臺上。巨石長19-20米,寬4.5米,厚3.6米,有的重達2000噸。

祭祀大廳穿過入口,幾幅巨大的具有腓尼基特色的石雕,穿過壹個六角形的前院,來到祭祀大廳。導演104.5米,寬度103米。大廳裏有兩個祭壇。在古代,漂亮的女孩會被活活獻祭。由於大廳寬敞,公元4世紀羅馬皇帝迪奧多·Xi在這裏修建了壹座長方形的基督教堂,但後墻被毀。大殿內有128根花崗巖大柱,石廊殘破,散落各處。

朱庇特神廟大殿的西端,有通往朱庇特神廟的石階。這座神廟建於公元1世紀羅馬皇帝尼祿時代,是壹座科林斯式建築,四周有高大石柱的宏偉柱廊。正面有10根巨柱,大廳側面有19根巨柱,占54 * *。巨柱高20米,直徑2.3米,全部由三根柱子鑲嵌而成。石縫之間沒有粘合劑,刀片進不去。朱庇特神廟已經被徹底摧毀,只剩下六根巨大的圓柱排成壹排。它們因其雄偉的高度被視為黎巴嫩的驕傲,人們常把這六根大石柱和雪松稱為黎巴嫩的象征。拜特丁宮位於貝魯特以南45公裏處,建於18世紀末。這裏壹直是謝赫·巴希爾·謝哈布(流亡1840)的宮殿。1842年謝哈布王朝被推翻,但宮殿仍屬於巴希爾的後代。1861年,國家將其收購,成為當時的政府所在地。1914第壹次世界大戰後,這裏成為當地政府的辦公場所。在1930,黎巴嫩當局宣布其為歷史遺址並對其進行了修復。1943年,黎巴嫩首任總統霍利決定將海灣宮改為自己的夏宮,並將1850年去世的謝赫·巴希爾的遺體從君士坦丁堡運到貝魯特,安葬在海灣宮。自那時以來,黎巴嫩當局盡壹切努力修復龔蓓,以保持其完整的外觀。

海灣宮分為三部分:(1)巴哈尼埃宮。它的庭院是舞蹈和表演的集體活動場所,酋長和他們的隨從在外出或狩獵前聚集在這裏。院子的壹側是壹長排客房,上面壹層改成了博物館,裏面收藏著從17世紀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珍貴文物,比如武器、衣物、珠寶等等。②馬斯塔宮。有壹個很大的庭院,原本是壹個馬廄,可以容納大約500匹馬和它們的騎士,國王的600名禁衛軍也可以聚集在這裏。馬廄上方有壹個美麗的庭院,中間有壹個噴泉。左邊是部長辦公室和接待處。③哈瑞姆宮。這是酋長、王後和嬪妃的生活區,有廚房、茶水間、華麗舒適的浴室、閨房和大廳。大廳是首長處理國家大事和休息的地方。由於山區冬天寒冷,酋長和他的親戚在二樓過冬。內院還有酋長的妻子(死於1918)的陵墓,酋長的遺體運回後也埋在這裏。

在灣宮旁邊,還有壹個酋長第三個兒子的宮殿。

龔蓓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富有民族特色,是黎巴嫩建築的瑰寶。

還有壹個關於黎巴嫩社會進步黨主席瓦利德·瓊蔔拉特的父親卡邁勒·瓊蔔拉特生平的展覽。黎巴嫩社會進步黨創始人卡獲得列寧勛章,並在訪華期間受到周總理接見。Ka 1977三月遇刺。傑達洞位於貝魯特以北20公裏的黎巴嫩山腳下,屬於喀斯特地貌。它已經形成了數千萬年,其形狀就像羅馬教堂的穹頂,頂部凈高超過80m。洞內有壹條地下河,洞身構築成天然引水渠道,是李克力布河(又名溝河)的主要水源。洞內先進的照明設備將洞頂壯麗的景象壹覽無余,在石柱間享受自然的別出心裁也很有趣。洞體分為上下兩個洞。上壹層可以徒步查看,地質年代比下壹層早幾百萬年。650米長的走廊上有不同的地質層,洞石形狀各異,尤其是峽谷石和斷層地形。下洞觀光包括在地下河劃船,不僅是瀑布的清澈穿越,還有曲徑通幽的樂趣。夏天,洞穴涼爽宜人。冬天,河水水位上漲,隧道關閉。

1836年,美國傳教士威廉·湯姆遜首次發現了這個洞穴。後來麥克斯韋和赫胥黎兩次探索。現在洞口上方的石柱上還刻著他們探險時刻的名字和年代,叫做“麥克斯韋柱”。200米以上的石頭被稱為“萬神殿”。在那些日子裏,麥克斯韋和其他人把探險家的名字和記錄探險的文件密封在壹個瓶子裏,放在壹個石筍的頂部。用石灰水浸泡後,形成了天然的堿膜,瓶子就固定在了石筍上。在1892年至1940年期間,英國、美國和法國的探險家對該洞穴進行了多次探索。1940年,黎巴嫩第壹個“洞穴俱樂部”的探險者對洞穴進行了多次探索。

上隧道和下隧道分別於1969和1958年開通,內戰期間關閉。1995,隧道內外設施全面更新,重新開放。巴貝克城

巴貝克位於貝魯特以東85公裏,位於貝卡谷地北部,是壹座古城,海拔1150米。古城遺址被橘子園和城鎮環繞,自古以來就是宗教聖地。當時,它被稱為太陽城,其中現存的寺廟是羅馬帝國廢墟中最大的。巴是他們的神,貝克是村莊的意思,所以巴別是指廟前繁華的城市。

古城遺址內的大庭長150米,長120米。丘比特神廟長50米,長89米。即使是較小的酒神廟也有36米,比雅典的帕臺農神廟還要大。正是因為和平繁榮,才建在“和平羅馬”,才有如此巨大的神廟。神廟雕刻豪華精致,在過度的裝飾中隱約可見羅馬文化的成熟。戰爭生活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從來都離不開戰爭的硝煙。我們可以從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廢墟中解讀戰爭給這座美麗的地中海城市留下的傷痕。然而,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並沒有那麽沈重。雖然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下,但被稱為“中東巴黎”的貝魯特依然陽光明媚。由於歷史原因,黎巴嫩成為壹個多民族國家,這裏有來自歐洲多個國家的移民及其後裔。純粹的伊斯蘭民族逐漸被同化了,原有的風俗習慣變得很“歐化”。在貝魯特街頭,隨處可見穿著歐洲時尚服裝的女性。基本上他們找不到什麽嚴格的伊斯蘭戒律來禁錮女性。他們美麗的身影在貝魯特陽光明媚的街道上自由穿梭,從飛馳的汽車裏我們能聽到他們無憂無慮的笑聲。在與外國人打交道時,他們往往以主動的微笑帶給妳“中東巴黎”的浪漫與魅力。

陽臺上掛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陽光下聊天的男男女女,角落裏打著哈欠的各種小貓,都在告訴我們,這裏似乎永遠不會被戰爭摧毀。在迷人的海邊,每當夕陽西下,許多遊客在清脆的海浪聲中悠閑地垂釣。夜幕降臨後,貝魯特街頭,名牌汽車或新或舊,載著各式各樣的人,在耀眼的霓虹燈下風馳電掣。

戰爭的唯壹象征在貝魯特的許多角落,荷槍實彈的黎巴嫩士兵24小時執勤。他們經常在裝甲車或坦克旁邊。但是外國人看他們的時候,往往會得到壹個善意的微笑。我們曾經看到幾個黎巴嫩士兵坐在他們的裝甲車旁,在海邊喝茶。當他們得知我們是來自中國的記者時,他們舉起了手,大聲祝願我們隊勝利。似乎在戰爭隨時可能到來的貝魯特,我已經習慣了生活在戰爭中。它有3000多米高,山頂白雪覆蓋,但在山腳下,森林中有果樹,綠意盎然,與地中海相得益彰。真是多姿多彩,引人入勝。汽車可以沿著寬闊的盤山公路從山腳開到山頂。山坡之間建有許多風格新穎的別墅、酒店、餐廳,掩映在郁郁蔥蔥的樹木中。從山腳到山頂,壹路上可以看到壹個很有趣的現象:人們在山上歡快地滑雪,山下的沙灘上聚集著五顏六色的雨傘,人群擁擠。男女遊客或在海面上嬉戲追逐,或赤身裸體躺在沙灘上曬太陽。黎巴嫩出版的壹本遊記曾幽默地寫道:“來貝魯特吧!壹天之內可以在山上滑雪,在海裏遊泳。”在同壹地區,由於山與山之間的溫差極大,出現了如此離奇的壹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