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誰知道曲阜的喪葬習俗?

誰知道曲阜的喪葬習俗?

歸納起來,曲阜的喪葬習俗主要有以下幾個程序:

第壹次出殯瀕臨死亡時,壹般要洗澡換衣服。死後用白布、藍布、黑布或繡有飾物的特制“被”蓋在身上,稱為“小折”。在小收集之前,有些地方要求將某些物品放入死者口中,如錢、硬幣、紅布、五色線等。,分別叫“抱口”和“壓口”。搬到主房的靈床上,有孩子和親戚看著。死者的兒子或侄子要拿著香燭吸管“引路”,意思是告訴亡靈往哪裏走;導完路,就是“送漿水”。漿水是用生水、生面、小米做成的,或者只是清水,意思是早上、中午、晚上三次給死人送飯。死後三天,要發盤纏,給死者燒紙馬紙錢;到了現代,紙汽車、電腦、建築等等就更多了。逝者入棺,稱為“大集”“安葬”,要“洗面”“撒錢”“蓋頭”“釘鎮”。現在由於推行火葬制度,喪葬程序逐漸消失,或者將骨灰或骨灰盒象征性地放入另壹個盒子。

喪過程有三個內容:喪、吊、守靈。壹方面是通知親戚朋友,壹方面是通知周圍的鄰居。按照傳統儀式,吊唁者要給吊唁者磕頭,然後報告死者的情況。現在,除了需要喪主上門吊唁的親友外,還可以通過刊登或投遞“訃告”、“訃告”等方式進行公告。在山東的壹些地方,也有專門的告喪標誌。在臨清地區,死者家屬要在街門上貼壹張白紙,起到“喪牌”的作用,稱為“關門”。開掛是指布置靈堂、接受吊唁者哭拜等壹系列活動。死者近親的葬禮儀式比較隆重,要帶挽聯,祭品,黃表紙,紙錠之類的。從葬禮的第二天起,孩子和其他人要日夜守護靈柩,這被稱為守靈,期間男人不剃頭,女人不梳頭,早上燒“雞紙”,晚上燒“夜香”。有人來吊唁,要磕頭謝孝。

葬禮葬禮是葬禮中最隆重的儀式。因為葬禮儀式極其復雜,需要更多的人,所以會有很多朋友和鄰居來死者家裏幫忙。出殯當天上午,鼓隊來到主屋,開始演奏,叫“鬧喪”。葬禮儀式以“點主”開始,即孝子將靈牌交給當地德高望重的公務員或家中有威望的老人,用朱砂筆點上“主”字;孝子拿回靈牌,可以去參加葬禮了。“剁碗”就是用刀在棺材前面把黑碗倒扣著切開。百姓“醒來”“擡棺”後,孝子會“摔盆”;秋天越破落,後代越興旺。在涼山地區,拋盆儀式被稱為“路祭”,而在其他地方,“路祭”指的是送葬途中的祭祀活動。

埋掘墓俗稱“挖墳”、“開洞”、“打洞”。在臨朐等地,安葬前要舉行“祭墓”、“祭殷宅”等儀式。應播放音樂、供品、燒香、奠酒和鞭炮,並在墳墓中放置長明燈、五個谷倉、水罐、谷物和紙紮男孩和女孩等陪葬品。靈柩入洞,鞭炮鼓樂齊鳴,孝子等人痛哭流涕。在曲阜、龍口等地,棺木入洞後,死者子女每人抓三把土,撒在棺蓋上。有些地方,孩子們拿起鏟子,帶領大家鏟泥土,造棺材。安葬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孝子和親戚們會過來圍墳,也就是添土,為新墳祈福。

安葬後,山東各地都有“燒七”的習俗,慶祝逝者家人的周年紀念。每隔七天,死者的子女和親屬都要在墳前祭祀。俗話說“五七周年三周年,不燒不全”,五七周年和三周年的祭祀尤為隆重。除了燒七天,還要燒百日和紀念日。

老人去世,他的後代和親屬都要按照制度換衣服,民間統稱為“戴孝”。這裏所說的“制”,指的是中國傳統的“五服制”,指的是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五代。五服系統內的所有男女死者都應該是戴孝。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穿孝鞋,腰系孝繩,手持孝棍。舊時孝子頭戴麻冠,現在壹般用白布縫壹頂簡單的“孝帽”,有的幹脆裹在頭上;系在腰間的孝繩,多為兩股麻繩;按照傳統,孝敬棍必須是新鮮的柳枝,不去皮,用白紙包好,貼上白色的紙花和紙耳朵。儀式結束後,將這根柳枝放在墳前或旁邊,希望它能生根發芽,保佑子孫後代繁榮昌盛。

舊式喪禮除了緬懷和祭奠逝者,還包含更多的迷信思想和儀式,造成鋪張浪費。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倡導破除迷信,進行殯葬改革,禮儀逐漸簡化。60年代中期,很多家庭舉行磚墓,舉行追悼會,送花圈,既隆重又經濟。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常實行火葬,兒童佩戴黑紗。同時通知親友哀悼日期,舉行追悼會和悼念儀式。儀式結束後,孩子們捧著骨灰盒,在親朋好友的護送下到田間進行深埋或安葬在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