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2020-2021查幹湖冬釣時間地點

2020-2021查幹湖冬釣時間地點

每到冬天,查幹湖就開始冬季捕撈,今年肯定也不例外。今年查幹湖的冬捕時間是12年2月26日,將持續到2021。如果正好這段時間去,可以去看看捕冬現場。

查幹湖冬釣時間地點吉林查幹湖冬釣時間為65438年2月26日至次年2月。指查幹湖冬季冰雪垂釣(或漁獵),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的壹種傳統漁業生產方式(習俗)。

2006年,“查幹湖蒙古族民俗旅遊節”和“查幹湖冰雪垂釣旅遊節”分別被評為“中國十大民俗節”和“中國十大自然生態節”。最近,它分別被授予“最具旅遊人氣的中國節”和“最具文化遺產價值的中國節”。成為東北地區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吉林省西部草原旅遊景區、吉林省綠色食用魚開發基地和吉林省發展生態友好型經濟示範區。

查幹湖還被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和濕地自然保護區名錄,並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活動介紹1。祭湖醒網

這是傳統的“祭湖醒網”儀式,有兩層含義:壹是通過祭湖、祭天父、祭地母、祭湖神,保佑萬物生靈永續繁衍,人民生活吉祥健康;二是通過祭祀網喚醒沈睡的漁網,將網放入湖中,平穩安全。

“祭湖醒網”的場景相當壯觀,有些神秘和魔幻。首先,漁人頭領宣布“醒網祭湖儀式開始”,隨後鼓聲、號聲響起,帶著鈴鐺、跑瓶(聖水瓶)的喇嘛們圍著祭壇吹海螺、號角,蓋著裝滿哈達的松柏枝和炭火的敖包,然後雙手合十站在祭壇前誦經;此時,身著傳統茶馬服飾,戴著各種面具,手持刀、叉、劍等道具的舞者跳起了傳統的茶馬舞;然後漁夫和馬兒把裝滿冬季漁具的雪橇拉進了祭湖的喚醒網現場。漁父請喇嘛誦祭經,喇嘛手搖搖鈴,將“本巴”中的聖水灑向空中,齊聲誦祭經。

切冰破洞

漁夫左手拿著香濃的奶酒,對著天吟誦著祭祀聖湖的詞句,然後跪在冰面上,右手中指蘸著酒分別彈向天空和地面,然後將碗中的酒倒入湖邊鑿出的冰窟,喇嘛們壹邊誦經壹邊將桌上的供品扔進冰窟。漁父從蒙古族姑娘手中接過哈達,蒙古族青年將手中的糖果朝人群扔去,將桶裏的牛奶灑在天空和冰面上,然後給漁父獻上奶粉和炒飯,用大碗奉上莊杏酒。同時還會舉辦查幹湖冬季頭魚拍賣會!

拉網捕魚

喝完莊行酒,帶著魚頭“上冰”,所有的冬捕J都會跳上拖網或爬犁,開始在冰上作業。

4.其他人

還有冰上垂釣等民俗項目、投資項目集中簽約、農產品展銷、百姓推介體驗、歌舞音樂會、半程馬拉松等豐富多彩的經貿、文體活動。

如今,查幹湖冬釣已經成為當地的特色活動,每年都會舉辦漁獵文化活動,既保護了當地的文化習俗和傳統,又帶來了很多遊客,增加了收入。

序曲-"祭湖醒網"儀式。

歷史上,蒙古人崇拜山川,有祭祀山水的習俗。據說在1211年,成吉思汗率領九翼戰機在黎明時分到達查幹湖北岸的“青山頭”平臺。在“蘇祿錠”的指引下,我們和其他人壹起舉行“九九禮”,隨著九堆熊熊烈焰的爆裂聲,把它掛在脖子上,把它的皇冠掛在手腕上,站在祭壇前,面向查幹湖,向太陽跪九天,向湖拜九天,齊聲高呼“查幹湖祭”。然後將香濃的奶酒灑入查幹湖,意味著香濃的奶酒將與壹望無際的查幹湖永久融為壹體。

這個有著傳統宗教色彩的千年“祭祀湖”?“醒網”儀式流傳至今,場面壯觀而神秘。儀式由壹個身穿蒙古袍、面容扭曲的漁人的頭宣布,震耳欲聾的鑼鼓和轟鳴的法國號突然響起。

手拿法鈴吹海螺、圓號,站在供有九種供品、點燃九炷檀香的祭壇前,敖包披著哈達、擺滿松柏枝,燃著炭火三轉,雙手合十,誦經;恰瑪舞緊隨其後;穿著白茬羊皮夾克、腰間系著寬腰帶的漁夫,帶著彩色條紋和弦鈴的高馬,拉著滿載冬季漁具的雪橇,進入祭湖的喚醒網現場。

漁夫擡起頭,左手伸向壹個裝滿醇香奶酒的大木碗。面對天上的聖湖,他大聲吟誦著向湖水獻祭的話語。然後他跪在冰上,用右手中指蘸了酒,分別彈向天空和地面。然後他把碗裏的酒倒進湖邊鑿出的冰洞裏。喇嘛們也誦經並將桌上的供品扔進冰窟。

漁父頭從蒙古姑娘手中接過哈達,纏在滿是松柏枝的敖包上。蒙古族青年跳起來,把手中的糖果扔向人群,把桶裏的牛奶灑向天空和地面。

祭祀湖醒網,是對天父、地母、湖神的祭祀,以此來保佑萬物生靈永續繁衍,人民生活吉祥健康。表達的是湖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對大自然的感恩。

冬季捕魚——壹種古老的生產方式

四驅“霸道”,在雪域冰面上,壹路飛馳。借著微弱的晨光,前方的冰上隱約出現了三個黑點:馬拉雪橇。馬車上坐著壹群穿著羊皮夾克、戴著狐皮帽子的漁民。他們冒著刺骨的寒風,在薄霧中向湖中心跑去。

大約壹個小時後,東方的天空壹片魚肚白,我們也到了湖中央的冬釣點。馬的雪橇停了,漁夫們跳下雪橇,開始忙碌起來。漁頭王鳳閣站在選定的網口,確定位置後,用旗鉆在冰面上戳出壹個長方形的標記,兩個漁頭立即鑿出壹個冰洞。挖的第壹個冰眼是下網,然後從下網向兩邊走幾百步,方向與正面成70 ~ 80度,插壹面大旗,漁民稱之為“翼旗”。

王鳳閣從翼旗的位置走了幾百步到前面,然後插上旗,漁民稱之為“圓灘旗”。然後兩個“圓灘旗”提前幾百步會合,確定網孔,插入網旗。這些橫幅規劃的冰面就是“網窩”。

漁民沿下網每隔15米在翼旗處割壹個冰眼。巨大的漁網從網口進入冰面以下後,壹根被稱為“傳動桿”(相當於縫衣服的針)的細木桿沿著這些冰眼收網,用“行走鉤”拉動細木桿的行走力,用“絞矛”調整。

網巢位置的確定,下網口和出網口的大小和方向,漁柄的角度,網漂的養殖重量等。,都是由老師繼承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的,其中蘊含著很大的學問。這種原始的漁獵生產方式,是查幹湖人民用勞動和智慧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了五六個小時,早上十點左右,我開始出網。之所以叫“紅網”,是因為第壹網被賦予了沈甸甸的期待。三匹馬拉出網輪,網的兩邊通過旱帶和網輪上的鉤子的配合融合在壹起。由96張網組成的大網,每翼壹次拉出三張,稱為壹拉,16次拉出。第壹條沒有魚,第二條開始釣魚。

捕魚時,直接用網把掛在網上的魚拉到冰上再取下,用“瓢”把網出口處漂浮的魚撈出來。最後因為每次抓魚,更多的魚集中在網肚子裏。網腹是網後端的壹個口袋。壹個網兜能裝下壹百萬斤魚。釣完網兜裏的魚後,把網兜從冰裏拉出來,把魚裝走。網被鏟、絞矛、走鉤重新放在爬犁上。在這裏,壹天壹網的冬季捕魚結束了。

查幹湖的漁民很聰明。他們視查幹湖為聖水湖,他們懂得珍惜和保護,也懂得以湖養湖的道理。他們世世代代告誡子孫,要永遠珍惜山川,才會有今天保存下來的大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