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有關蜻蜓

有關蜻蜓

蜻蜓是有翅亞綱的1目。本目成員多數為大、中型昆蟲,頭大且轉動靈活,兩對翅膜質透明,翅多橫脈,翅前緣近翅頂處常有翅痣。腹部細長,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

3節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熱帶地區為多。已知約5000種,中國記載約350種和亞種。蜻蜓體長20~150毫米。顏色多艷麗。觸角短小,剛毛狀,身體有3~7節。復眼發達,占頭部的大部分,單眼3個。前胸較細如頸。中、後胸合並,稱合胸。左右兩邊的上前側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線。足接近頭部,細長。飛行時,中足和後足可伸向頭部前方,便於捕捉空中飛蟲。停息時,足常抱附於植物枝葉上。雄性在性成熟時,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時,雄蟲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蟲頭頂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後,壹起飛行,有時能壹直保持到雌蜻蜓產卵結束。有時雌蟲把腹部彎向下前方,將腹部後方的生殖孔緊貼到雄蟲的交合器上,進行受精。許多蜻蜓沒有產卵器。它們在池塘上方盤旋,或沿小溪往返飛行,在飛行中將卵撒落水中;有的種類貼近水面飛行,用尾“點水”,將卵產到水裏。蜓科和均翅亞目都有產卵器,它們用產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莖葉,把卵產進植物的組織內。有的豆娘能順著水草潛入水中產卵。蜻蜓為半變態。絕大多數幼蟲水生,幼蟲齡期壹般為10~15齡,因種而異。許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種類要經過3~5年才完成1代。在中國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時可以見到蜻蜓的勸蟲脫殼(看壹段動畫),這壹類蜻蜓至少年生2代。幼蟲老熟時,爬出水面,固著在石頭或植物上,而後羽化為成蟲。少數種類的蜻蜓幼蟲為陸生。初孵化的幼蟲體外包著壹層薄膜,這是第1齡幼蟲,歷時很短,有些種類幾秒或幾分鐘後,薄膜即脫落,變成第2齡幼蟲。幼蟲靠吃水中小動物長大。它們有的棲在水底,有的附著在水體上層的水草上,後者能以蚊蟲的孑孓為食。成蟲在飛行中捕捉大小適宜的昆蟲為食。蜻科昆蟲多在開闊地的上空飛翔。蜓科的昆蟲常在黃昏時出來捕食蚊類、小型蛾類、葉蟬等,能在30分鐘內捕食相當於自身體重的食物,是重要的益蟲。分3亞目。①均翅亞目,本亞目的昆蟲色常艷麗,俗稱豆娘。前後翅的形狀和脈序相似。翅基狹窄形成翅柄。休息時壹般四翅豎立體背。本亞目下分2總科8科;②間翅亞目,只有2種,壹種產於喜馬拉雅山南側,壹種產於日本,是古老類群的孑遺後代,有活化石之稱;③差翅亞目,本亞目昆蟲俗稱蜻蜓。包括2總科5科,蜓科和蜻科常見。廣布中國各地。

蜻蜓(Odonata)

有翅亞綱的1目。本目成員多數為大、中型昆蟲,頭大且轉動靈活,兩對翅膜質透明,翅多橫脈,翅前緣近翅頂處常有翅痣。 腹部細長,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節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熱帶地區為多。已知約5000種,中國記載約350種和亞種。

形態特征 體長 20~150毫米。顏色多艷麗。觸角短小,剛毛狀,3~7節。復眼發達,占頭部的大部分,單眼3個。口器咀嚼式。上顎發達。前胸較細如頸。中、後胸合並,稱合胸。合胸構造特殊,側板擴大,中胸上前側片尤甚。左右兩邊的上前側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線相遇。從側面看,中胸側縫上端較長的壹段向後方傾斜。接連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體後方位移到最適於飛翔的重心,側縫下端較短的壹段與身體縱軸垂直。足接近頭部,細長。飛行時,中足和後足可伸向頭部前方,便於捕捉空中飛蟲。停息時,足常抱附於植物枝葉上。跗節 3節。腹部圓筒形或扁形,10節。雄性在性成熟時,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時,雄蟲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蟲頭頂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後,壹起飛行。有時雌蟲把腹部彎向下前方,將腹部後方的生殖孔緊貼到雄蟲的交合器上,進行受精。

生活習性 許多蜻蜓沒有產卵器。它們在池塘上方盤旋,或沿小溪往返飛行,在飛行中將卵撒落水中;有的種類貼近水面飛行,用尾“點水”,將卵產到水裏。蜓科和均翅亞目都有產卵器,它們用產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莖葉,把卵產進植物的組織內。有的豆娘能順著水草潛入水中產卵。

半變態 絕大多數稚蟲水生,稚蟲齡期壹般為10~15齡,因種而異。許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種類要經過3~5年才完成1代。在中國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時可以見到蜻蜓的稚蟲脫殼,這壹類蜻蜓至少年生2代。稚蟲老熟時,爬出水面,固著在石頭或植物上,而後羽化為成蟲。少數種類的蜻蜓稚蟲為陸生。初孵化的稚蟲體外包著壹層薄膜,這是第1齡稚蟲,歷時很短,有些種類幾秒或幾分鐘後,薄膜即脫落,變成第2齡稚蟲。稚蟲靠吃水中小動物長大。它們有的棲在水底,有的附著在水體上層的水草上,後者能以蚊蟲的孑孓為食。成蟲在飛行中捕捉大小適宜的昆蟲為食。蜻科昆蟲多在開闊地的上空飛翔。蜓科的昆蟲常在黃昏時出來捕食蚊類、小型蛾類、葉蟬等,是重要的益蟲

回答者:基督山島 - 試用期 壹級 8-13 22:41

1.碧偉蜓 體形較大,身體綠色,雄蟲腹長5.4厘米,後翅長5.2厘米,下唇黃色,上唇赤黃,前緣黑色,前、後唇基和額為黃色,前額上緣有壹較寬的橫紋,上額前緣有淡藍色橫蚊。

其頭部中央突起,頂端色淡,前方有壹黑色橫蚊,後頭黃色,側緣黑色,合胸黃綠色,被黃色細毛,背無斑紋,合胸脊黃色及有褐色上緣,翅前緣脈和翅痣黃褐色。

此蜻蜓腹部1.2節膨大,第壹節綠色。第2節基部綠色,後端褐色,均有褐斑或條紋。第3節褐色,兩側有淡色寬縱帶。第四節至第八節背面黑色,側面褐色,第9.10節是褐色,有淡色斑。雌蟲體形、顏色與雄蟲相似,色澤較淺些。

碧偉蜓性格兇猛,飛行能力強,速度快,常在水面較高上空往返飛翔捕食飛行的小蟲。

該蜓種主要分布與北京、河北、江蘇、四川、福建、雲南、新疆、西藏,其他地方也有少量分布。

2.黃蜓 黃蜓是壹種體形中等、分布較廣,數量繁多的蜓種,也是人們最常見最熟識的壹種蜻蜓。

該蜓種總體赤黃色,雄蟲腹長3.2厘米,後翅長4厘米;雌蟲腹長3.1厘米,後翅長4厘米。下唇中葉黑色,側葉黑褐色。上唇赤黃色,前緣黑色,前後唇基及額黃色略帶齒色,有短毛。

其頭頂為1個下黑上黃的大突起,其前方有壹黑色橫條紋,後頭黑色。前胸黑褐色,有白斑。

合胸背前方赤褐色,側面黃褐色,有黑色條紋,第1、3條紋僅上下端明顯,第2條紋缺,翅上的翅痣為赤黃色,後翅臂呈淡黃色,小膜白色,足基部黃褐色,端部褐色。腹部赤黃色,有黑褐色斑。

黃蜓的稚蟲(水蠆)比碧偉蜓稚蟲要小壹些,在水中也不如碧偉蜓水蠆那麽兇猛。

此蜻蜓主要分布於河北、浙江、江西、廣西、雲南等地,其他各地也有壹些分布。

3.豆娘 豆娘是極為常見的壹類小蜻蜓的總稱。它身體狹長,顏色鮮艷猶如碧玉,包括的品種極繁,有壹兩百種之多,它在蜻蜓中屬於“忽”類。

它的特點是身體細小,頭呈橫形,左右兩只復眼相距很遠,突出在左右兩旁,翅膀的基部很狹窄。

蜻蜓是有翅亞綱的1目。本目成員多數為大、中型昆蟲,頭大且轉動靈活,兩對翅膜質透明,翅多橫脈,翅前緣近翅頂處常有翅痣。腹部細長,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

3節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熱帶地區為多。已知約5000種,中國記載約350種和亞種。蜻蜓體長20~150毫米。顏色多艷麗。觸角短小,剛毛狀,身體有3~7節。復眼發達,占頭部的大部分,單眼3個。前胸較細如頸。中、後胸合並,稱合胸。左右兩邊的上前側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線。足接近頭部,細長。飛行時,中足和後足可伸向頭部前方,便於捕捉空中飛蟲。停息時,足常抱附於植物枝葉上。雄性在性成熟時,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時,雄蟲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蟲頭頂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後,壹起飛行,有時能壹直保持到雌蜻蜓產卵結束。有時雌蟲把腹部彎向下前方,將腹部後方的生殖孔緊貼到雄蟲的交合器上,進行受精。許多蜻蜓沒有產卵器。它們在池塘上方盤旋,或沿小溪往返飛行,在飛行中將卵撒落水中;有的種類貼近水面飛行,用尾“點水”,將卵產到水裏。蜓科和均翅亞目都有產卵器,它們用產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莖葉,把卵產進植物的組織內。有的豆娘能順著水草潛入水中產卵。蜻蜓為半變態。絕大多數幼蟲水生,幼蟲齡期壹般為10~15齡,因種而異。許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種類要經過3~5年才完成1代。在中國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時可以見到蜻蜓的勸蟲脫殼(看壹段動畫),這壹類蜻蜓至少年生2代。幼蟲老熟時,爬出水面,固著在石頭或植物上,而後羽化為成蟲。少數種類的蜻蜓幼蟲為陸生。初孵化的幼蟲體外包著壹層薄膜,這是第1齡幼蟲,歷時很短,有些種類幾秒或幾分鐘後,薄膜即脫落,變成第2齡幼蟲。幼蟲靠吃水中小動物長大。它們有的棲在水底,有的附著在水體上層的水草上,後者能以蚊蟲的孑孓為食。成蟲在飛行中捕捉大小適宜的昆蟲為食。蜻科昆蟲多在開闊地的上空飛翔。蜓科的昆蟲常在黃昏時出來捕食蚊類、小型蛾類、葉蟬等,能在30分鐘內捕食相當於自身體重的食物,是重要的益蟲。分3亞目。①均翅亞目,本亞目的昆蟲色常艷麗,俗稱豆娘。前後翅的形狀和脈序相似。翅基狹窄形成翅柄。休息時壹般四翅豎立體背。本亞目下分2總科8科;②間翅亞目,只有2種,壹種產於喜馬拉雅山南側,壹種產於日本,是古老類群的孑遺後代,有活化石之稱;③差翅亞目,本亞目昆蟲俗稱蜻蜓。包括2總科5科,蜓科和蜻科常見。廣布中國各地。

蜻蜓(Odonata)

有翅亞綱的1目。本目成員多數為大、中型昆蟲,頭大且轉動靈活,兩對翅膜質透明,翅多橫脈,翅前緣近翅頂處常有翅痣。 腹部細長,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節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熱帶地區為多。已知約5000種,中國記載約350種和亞種。

形態特征 體長 20~150毫米。顏色多艷麗。觸角短小,剛毛狀,3~7節。復眼發達,占頭部的大部分,單眼3個。口器咀嚼式。上顎發達。前胸較細如頸。中、後胸合並,稱合胸。合胸構造特殊,側板擴大,中胸上前側片尤甚。左右兩邊的上前側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線相遇。從側面看,中胸側縫上端較長的壹段向後方傾斜。接連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體後方位移到最適於飛翔的重心,側縫下端較短的壹段與身體縱軸垂直。足接近頭部,細長。飛行時,中足和後足可伸向頭部前方,便於捕捉空中飛蟲。停息時,足常抱附於植物枝葉上。跗節 3節。腹部圓筒形或扁形,10節。雄性在性成熟時,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時,雄蟲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蟲頭頂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後,壹起飛行。有時雌蟲把腹部彎向下前方,將腹部後方的生殖孔緊貼到雄蟲的交合器上,進行受精。

生活習性 許多蜻蜓沒有產卵器。它們在池塘上方盤旋,或沿小溪往返飛行,在飛行中將卵撒落水中;有的種類貼近水面飛行,用尾“點水”,將卵產到水裏。蜓科和均翅亞目都有產卵器,它們用產卵器切割水生植物的莖葉,把卵產進植物的組織內。有的豆娘能順著水草潛入水中產卵。

半變態 絕大多數稚蟲水生,稚蟲齡期壹般為10~15齡,因種而異。許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種類要經過3~5年才完成1代。在中國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時可以見到蜻蜓的稚蟲脫殼,這壹類蜻蜓至少年生2代。稚蟲老熟時,爬出水面,固著在石頭或植物上,而後羽化為成蟲。少數種類的蜻蜓稚蟲為陸生。初孵化的稚蟲體外包著壹層薄膜,這是第1齡稚蟲,歷時很短,有些種類幾秒或幾分鐘後,薄膜即脫落,變成第2齡稚蟲。稚蟲靠吃水中小動物長大。它們有的棲在水底,有的附著在水體上層的水草上,後者能以蚊蟲的孑孓為食。成蟲在飛行中捕捉大小適宜的昆蟲為食。蜻科昆蟲多在開闊地的上空飛翔。蜓科的昆蟲常在黃昏時出來捕食蚊類、小型蛾類、葉蟬等,是重要的益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