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如何解決古城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如何解決古城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歷史文化遺產的定義

工業革命以來,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令人觸目驚心。人類的生存環境不僅受到嚴重汙染和破壞的自然生態的直接威脅,還存在著社會、經濟、科技能否持續發展的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現代旅遊和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商業經濟利益驅動下的旅遊資源的相應開發,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和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使旅遊和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關註的焦點。

為了使物質文明的進步與環境保護和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相協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倡導並於1972年締結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世界遺產名錄建立。根據《公約》規定,締約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由締約國申報,由世界遺產中心組織權威專家進行考察和評估,經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最後由《公約》締約國大會投票決定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壹部分予以保護。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稱為世界文化遺產。遺產類型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與自然的雙重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屬於下列類別之壹的可以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角度來看,具有突出和普遍價值的建築、雕塑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構件或結構,銘文、洞穴、聚落和各種文物是壹個綜合體。

2.建築。從歷史、藝術或科學的角度來看,由於其建築形式、身份和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的和普遍的價值的單個或相互聯系的建築。

3.廢墟。從歷史學、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的角度看,具有突出和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傑作以及考古遺址。

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它是壹個古老的東西,壹個存活了幾百萬年,沒有備份的獨壹無二的東西。正是這種獨特性和唯壹性,決定了歷史文化遺產應該得到重點保護。

中國於1985 12年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於次年開始申報世界遺產。1999 lO 29日當選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截至28年7月,中國已有37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5處,自然遺產7處,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處,文化景觀1處,成為全世界的財產。在中國,有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正在申報或未申報。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典型的歷史、民族、藝術特色,越來越受到遊客的青睞,成為寶貴的人文旅遊資源,也需要我們的保護。

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

歷史文化遺產是幾千年悠久歷史的載體,是壹個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精神文明的傳承。萬裏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雲南麗江古城在7級地震後基本完好,後被評為世界遺產。這個地方被保護起來了,全世界的人都會逐漸知道。另壹方面,如果承載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必然會被淡化或者消亡。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於研究人類歷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研究人類或民族歷史的重要基礎。從漫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國歷史遺存豐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研究人類發展史,有利於推動社會的進壹步發展。

2.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很有意義。在歷史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歷史古城、古建築和結構具有深刻的科學原理。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建於隋朝大業(581 _ 618)(6518),距今已有14年的歷史。橋長64.4米,跨度37.2米,高7.23米。趙州橋有14年的歷史,經歷了1次洪水,8次戰爭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發生在邢臺的7.6級地震。邢臺離這裏4公裏多,這裏也有4.0級地震,趙州橋沒有受損。因此,它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跨度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被國務院列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此橋評選為12“國際歷史土木工程裏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修建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紀念碑”銅牌紀念碑。這是世界造橋史上的奇跡,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誠然,也有許多歷史文化遺產的科學原理尚不清楚,需要我們去探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意義重大。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發展旅遊經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正是這些人類進步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我們的社會發展,特別是旅遊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加強對它的保護有利於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歷史文化遺產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

旅遊活動的客體是旅遊資源。壹個國家或地區旅遊經濟的發展依賴於旅遊資源,除了大自然賦予的自然旅遊資源外,還離不開人文旅遊資源。中國五年多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迷人,吸引了無數中國人,也讓外國人向往。這些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娛樂、觀光、欣賞美景和獲取相關歷史知識的重要場所。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馬俑和眾多明清皇家陵寢等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壹個小周莊,年旅遊收入2億元。可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了,旅遊的對象才會存在。

(2)用經濟價值直觀地表達人文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於更好地發展旅遊經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旅遊業帶來的收入也在不斷提高,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也在不斷增加。中國的人文、歷史、文化旅遊潛力巨大。保護好這部分旅遊資源,可以更快地發展旅遊經濟。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旅遊資產價值,可持續發展旅遊經濟。歷史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旅遊資產。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旅遊資產的價值。歷史文化遺產是整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在於被世人觀賞、研究和利用。因此,在文化遺產得到很好保護和開發的地方,旅遊業就會發展得很好,旅遊資產的價值也會高得多。如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平遙古城、周莊古鎮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很好的保護,其旅遊資產價值迅速增值,有利於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夠帶動地區整體經濟發展。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壹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壹個沒有品位的民族,是不可能長久生存和發展的。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壹個熱情進取的民族,有著豐富燦爛的文化和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和啟發性,中國擁有30項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居世界領先地位。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它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在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提高人民文化品位、培養高尚情操、增強民族自尊心、激發愛國熱情、改善國家文化形象、豐富世界文化寶庫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文化是進步的動力,是歷史的積澱。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保存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也關系到未來。《全球21世紀議程》指出,可持續發展的壹個重要方面是保護歷史和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造福子孫後代。

然而,長期以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被忽視。在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文化價值觀的不斷變化,許多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不可再生物質文化遺產有意無意地消失了。上個世紀的幾次大規模建設,摧毀和破壞了許多傳統的歷史文化遺產,失去了原有的風貌。此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功能認識不足,觀念輕視,資金支持不足,制度和規範不完善,也使得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進展不利,存在諸多問題。

三。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幾個問題

1.缺乏理解,很難達到* * *知識。盡管整個社會

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和意義的認識在不斷提高,但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人群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取向存在差異,導致認識和利益要求產生矛盾甚至尖銳對立。比如在城市建設中,是否要留下壹些歷史遺跡,是否要新建已經消失的歷史文化景觀,都有不同的意見。這種情況導致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的許多問題因為知識的缺乏而難以處理。

2.歷史文化遺產不清。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沈睡在地上和地下。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涉及到歷史文化遺產,就說不清楚了。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本沒有被調查和登記,更不用說公布了文化保護單位和合理規劃。3.“建設性破壞”現象嚴重,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處理不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地區只註重簡單的經濟發展和規模擴張,而忽視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程度令人擔憂。特別是在壹些舊城改造中,大規模的拆遷建設,使得很多歷史傳統街區和歷史建築遭到破壞。襄樊宋城墻壹夜之間被夷為平地;遵義會議會址周圍的歷史建築被拆除。為了發展城市,更新舊城,有必要拆除壹些失去歷史使用價值的房屋和舊建築。目前,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壹個有爭議的問題,那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是否應該保留,如何協調市民生活環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我們不能為了開發商的需要,去破壞壹些古建築,壹些古跡,去賣地,去集資。

壹些地方在開發旅遊資源的過程中,片面追求旅遊的經濟效益,對歷史文化遺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壹是為了迎合旅遊熱潮,不惜拆除傳統歷史街區,進行了壹系列的替代,甚至異地開發,使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淪為“假古董”。

4.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多管齊下,尤其是依法管理。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為什麽很多重要的文化遺產,很多地區領導,甚至最基層的領導,都可以壹句話化為烏有?就是因為沒有明確具體的法律條文來管理,但是權力大於法律。

5.保護資金、專業人才和技術的缺乏直接影響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因為沒有專門的保護基金,很多歷史文化遺產處於自然消亡的狀態。尤其是貧困地區,文物專業幹部只有壹兩個,連日常開支都難以保證。沒有壹支高素質的專業保護人才隊伍和過硬的保護技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何談?

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措施

1.積極宣傳,更新觀念,強化全民保護意識。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各級政府和每個市民的神聖職責。政府應加大對文化遺產的投入和保護,同時廣泛發動群眾,讓每個公民都能自覺珍惜和愛護文物,並加強輿論監督。有了群眾和輿論的支持,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有了強大的依靠,我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強大的。

2.提高全民素質與法律保障齊頭並進。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長城旅遊剛剛興起的時候,所有的長城景區普遍遭遇毀容高峰。從八達嶺甕城西門登長城,沿南北兩側的登山長城分別觀察。在這條3米長的長城上,幾乎所有遊客能到達的地方都刻有各種文字,包括地名、人名、“到此壹遊”、中文、日文、韓文以及難以辨認的文字。這些文字不僅破壞了長城的歷史風貌,還用壹些深達半厘米的文字損壞了城墻。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嚴重損害了國家形象。這就是為什麽中國長城學會和八達嶺長城管理委員會聯合發起了清除長城字跡方案的征集活動。消息公布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各界紛紛為長城保護出謀劃策。近十年來,隨著遊客素質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強,刻字破壞有所下降,但依然存在。

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文化遺產不僅應該受到壹系列行政法規的保護,還應該受到刑法和其他法律的保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嚴重破壞應被界定為犯罪,並應受到刑事處理。

3.正確處理保護與建設的關系,以保護為前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要實現旅遊資源的開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壹種不可再生的人文旅遊資源,它是旅遊活動不可分割的對象。壹旦被破壞,就永遠消失了,不會有長期的開發利用。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特別註意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決不能急功近利。在保護方式上,既要遵循國家相應的保護法律法規,又要結合實際情況,找到壹條符合自身環境和條件的道路。借鑒浙江蘭溪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還可以限時開放實體歷史文化遺產,比如西藏的布達拉宮。甚至可以對外封閉,只對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開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壹種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旅遊資源,其價值將與日俱增。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我們所擁有的寶貴資源,意識到這些資源是潛在的和不斷升值的資本,並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它們。即使因條件限制不能馬上發展,也要積極保護,可以利用其他產業先行發展,待時機成熟再轉化其寶貴的文化價值。

4.摸清家底,做好保護規劃。當妳到中原旅遊時,當地人會自豪地對妳說:“妳拿壹把鐵鍬,隨便挖幾下,就可能找到寶藏。”。雖然是個笑話,但也能反映出當地人因為深厚的文化積澱而引以為豪的心態。另壹方面也建議大家對祖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要有壹個很好的認識,做好發掘,摸清家底,便於規劃和保護。

前面提到的北京胡同四合院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應該積極修繕和恢復老式民居四合院的優美居住環境。但需要處理好個性文化與提高胡同居民生活水平的關系。如今,在壹些歷史文化名城,商業氛圍越來越濃,而文化氛圍越來越淡。麗江古城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古城保護得很好。但古城裏壹家接壹家的店,文化氛圍很淡,不能充分體現古城特色。這是令人遺憾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不是保護城市的全部。其範圍、內容和要求應通過城市規劃仔細確定。關鍵是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新老建築的關系,新舊建築在風格和色彩上的協調,使整體格局和諧而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嚴格控制文化遺產保護區和歷史街區空間過大、不適宜的經濟開發、旅遊開發和不適宜的人工景區建設。

在改善公民生活環境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之間缺乏適當的協調。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平遙地方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壹是制定古城保護規劃;第二,實施古城居民搬遷工程;第三,全面加強古城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借鑒。

5.借鑒國外先進保護經驗,強化保護過程。借鑒國外“保護古城,建設新城”的成功經驗,整體保護有價值的傳統街巷、古村落,再開發新區,避免城市化進程中的“建設性破壞”。改善被保護傳統街區的環境,保持立面原貌,更新室內配套設施,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滿足人們對現代生活品質的需求。

6.加強資金投入。國家每年撥款2萬元用於歷史文化遺產名城保護。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遭受地震襲擊時,國際社會也給予了相當數額的捐款。為了充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資金不足,國際和國家的支持能力必然有限,這就要求各地充分利用遺產本身,拿出相當壹部分旅遊收入,加強自收自支,爭取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