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中國建國60時年在經濟、政治、文化的進步

中國建國60時年在經濟、政治、文化的進步

建國60年成就(軍事、政治、經濟、科技)

建國60周年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制等等。

其余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

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壹,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社會文化上:雖然教育體制不對,但比建國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種文藝水平越辦越高,漸漸地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會也在中國舉辦。

影視文化上:這個我就不用多說了吧,國內影視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睹啊,10年前哪兒有這麽多豐富的電視節目可看呢?藝術水平也在提高。民間藝術也在保護。

體育上:中國的成就太輝煌了,已經連續幾屆人類奧運會名列前三甲了,中國的優勢項目稱霸全人類。最近的劉翔、姚明還有冰上項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力。逐漸舉辦世界級別各大體育賽事:奧運會、F1、亞洲會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復香港、澳門。

民族自信心上:隨著國力的壯大,人民也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講究。但最近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有擡頭現象,不理智的憤青也對社會產生壹定民族情緒的影響。這都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不利。我們現在還不能有濃重的民族主義。時機未到。

政治體制上:總的來說也在進步。

總的說來,就這些方面,但政治體制上還是很不完善,腐敗現象嚴重。執政黨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國力的的增強,我們中國未來會更好。

壹、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 (1) 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諾貝爾獎金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價說:“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本中學到制造原子彈,但不能從書本上學習制造胰島素……” (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幹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壹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 ——基因工程 (5) 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6) 壹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壹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 在基因藥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幹擾素等壹批基因工程藥物,其中壹些藥物已進入市場。

二、農業技術 (8)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壹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壹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壹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壹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 (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國第壹個雙價抗蟲棉。 (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

三、工業技術 (14) 1956年7月,沈陽飛機廠試制成功我國第壹架噴氣式飛機。 (15) 1957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制成功我國第壹臺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 (16) 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制成功我國第壹臺1150毫米初軋機。 (17) 1958年6月,長春第壹汽車制造廠試制成功中國第壹輛國產高級轎車。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制造成功中國第壹臺萬噸水壓機。

四、通信技術 ——大型計算機 (19) 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為 “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制巨型機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壹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制成功。 ——微電子技術 (21) 自1965年研究開發成功第壹塊單片集成電路以來,建立了幾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和生產基地。現在每年可生產2.5億塊電路,增長幅度達45%。“九五”末期集成電路批量生產的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並在0.5—0.6微米工藝技術預研取得成果。 ——智能機器人 (22) 目前,我國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有:核工業移動作業機器人;壁面爬行機器人;室外惡劣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激光技術 (23) 經過10余年的研究,我國在X光、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 (24) 80年代,我國陸續建設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新材料技術 (25) 繼美國、德國等少數國家後,我國科學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鋼。 (26) 我國現已能夠拉制出直徑為300毫米、重量達81公斤的大直徑矽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7) 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方面的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四、兩彈壹星及航天技術 ——兩彈壹星 (28)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1967年,我國第壹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壹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壹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29) 1960年,中國第壹枚近程地對地導彈研制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 (30) 6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了研制大型運載火箭技術。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發射大型運載火箭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使用壹枚大型火箭將3顆不同用途的衛星送入地球軌道,成功地實現了壹箭多星的壯舉。 (32) 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制成功了“長征壹號”、“ 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國的長征火箭家族已發展為有9種型號的火箭系列,使國外認識到中國航天的運載能力和水平,標誌著中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人造地球衛星 (33) 1970年4月24日,我國進行了首次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地將第壹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年3月3日,我國又發射了第二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975年11月16日,中國第壹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發射成功。

五、能源技術 ——核能的和平利用 (34) 1966年10月,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國自己制造的第壹艘核潛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我國建成第壹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於浙江省的秦山核電站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壹座核電站。它采用世界上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壓水堆型,並采用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準。1984年動工,1991年12月建成並首次並網發電。 迄今,我國已擁有秦山和廣東大亞灣兩座核電站,國家擬在近期再建設4個核電項目。 (37) 此外,我國還在研制的其他幾種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研制成功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2、60萬千瓦的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正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制;3、10兆瓦高溫氣冷堆實驗堆開發研制,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運行;5 、聚變反應堆核電站的廠家自1958年起,現已列入“863計劃”。 ——其他新能源 (38) 磁流體發電自60年代開始研究,80年代已經建立了3個具有壹定規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壹座2兆瓦燃煤磁流體發電壹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 (39) 太陽能發電的研制始於1958年,目前全國約有38個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的研究和與發展工作。自1976年開始地面用太陽電池商品化生產以來,現在已***有12條地面用太陽電池的生產線或工廠。 (40) 風力發電在三北北部地區和東南沿海及島嶼發展迅速,19 86年山東榮成市引進3臺發電機組,組成我國第壹個風力電站,1991 年與德國***同完成了浙江嵊泗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並網發電均運行良好。 (41) 生物質能源是近年來我國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政策,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效果。 (42) 地熱能方面,我國西藏地區已建成利用地熱發電的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容量為2.7萬千瓦。 (43) 我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有數座實驗性潮汐能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

六、科學考察 ——青藏科學考察 (44) 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壹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部***56冊著作。 自1973年以來,幾代中國科學家先後8次赴大峽谷進行科學考察,對大峽谷形成歷史、資源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之相互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遠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5) 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1980年5月,“向陽紅5號”船再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為我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6) 8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極地考察。1984年12月30日,中國第壹支南極考察隊登上喬治島,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1989年9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國首次赴北極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 (48) 1984—1995年,我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批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發性,向傳統的“漸進論”為代表的達爾文進化理論提出了挑戰,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壹。 (49) 1997年,我國科學家在貴州甕安考察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及礤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向前推進50 00萬年,再次取得早期動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斷代工程 (50)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壹項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解決三代紀年問題的大型項目。工程設置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經過聯合考察,在文獻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就將成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點。 上述各方面的科技成果回顧,難免掛壹漏萬。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裏,50年只是短短壹瞬,而中國科技50年卻在尋求國富民強的過程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中國科技走過了50年,它還將創造更加輝煌的50年。

60年前,清遠和全國壹樣,滿目戰爭瘡痍。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勤勞勇敢的清遠人民披荊斬棘、發奮圖強,譜寫出自強不息的壯麗詩篇,經過60年的艱苦奮鬥,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和1988年建市以來,清遠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開拓創新,奮勇前進,創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徹底改變了“天下之窮處”和廣東發展“寒極”的貧困落後面貌。

壹、經濟發展大跨越

解放初期,由於連年的戰爭浩劫,地處粵北的清遠,經濟雕零,民不聊生。1949年全市生產總值(GDP)僅有0.9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61元。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1978年,全市生產總值發展到7.23億元,剔除物價因素比1949年增長了3.4倍,年均增長5.3%;人均生產總值發展到255元,剔除物價因素比1949年增長了1.3倍,年均增長3.0%。改革開放後,清遠經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之後,市委、市政府更新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方式,提出了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以工業化為核心的“三化壹園”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初步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的國民經濟體系。2004至2008年,清遠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達到25.7%,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五年位居全省第壹,取得了“五連冠”的輝煌成績。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生產總值增長了32.9倍,年均增長12.5%;人均生產總值增長了24.7倍,年均增長11.4%。200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46.6億元,剔除物價因素比1949年增長149倍,年均增長8.9%;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0205元,剔除物價因素比1949年增長59.2倍,年均增長7.2%。2007年9月,國家統計局在《2006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綜合實力比較研究》公布的百強城市名單中,清遠市名列95位,首次進入全國百強城市行列。2008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89.1億元,比1950年增長656倍。截止2008年底,在全省21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清遠的生產總值、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均居全省第12位,固定資產投資和規模工業增加值分別位居第5位和第9位,綜合經濟實力已由全省下遊躍升中遊水平。

二、經濟結構深刻變化

1949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只有962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9715萬元,糧食產量只有36萬噸。三次產業結構為76:15:9,農業雖然占絕對主導地位,但生產水平十分低下,工商業更為落後。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均得到迅速發展。農業經濟已從傳統耕種發展到基地化、產業化、標準化生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200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54.1億元,糧食產量達到7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16.2倍和1.1倍。水果產量36.3萬噸,水產品產量8.4萬噸,分別比1952年增長259倍和32.6倍。交通、旅遊、房地產、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在“後花園”戰略思想指導下,不斷探索旅遊業發展的新路子,充分利用豐富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溫泉之鄉”、“中國漂流之鄉”、“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景區”等壹大批旅遊品牌和稱號。2008年接待國內遊客達1440.11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52.2億元,入境旅遊人數47.89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915萬美元。2008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幣存款余額645.1億元,比1978年增長613倍。各類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達到12.1億元。

經過60年的發展,清遠不僅在經濟總量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結構上也發生深刻變化。首先是從農業經濟社會跨越到工業化社會,2008年,全市三次產業構成為13.3:57.5 :29.2,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53%的主導地位。再之,在經濟體制上,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1978年,全市工業經濟中,全民所有制產值占72%,集體經濟產值占28%。公有經濟壹統天下。改革開放後,各種經濟成份競相發展,2008年, 工業經濟中,公有經濟產值僅占5.9%,三資企業產值占48%,股份制經濟占39.7%,其他經濟占6.3%。

三、工業生產突飛猛進

清遠工業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相對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走過了壹條曲折而波瀾壯闊的道路。1949年工業產值僅有0.11億元,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解放後,工業經濟得到較快發展。197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發展到5.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1949年增長49倍。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黨的十六之後,市委、市政府把握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歷史契機,大力推動招商引資,先後引進了安徽海螺集團、雲南銅業等大批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工業集群化、園區化程度不斷提高,建成了中國(清遠)再生資源示範基地、清遠陶瓷工業城等壹批特色鮮明的工業園區。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電力、機械裝備、金屬制品、紡織服裝、制鞋皮革、電子家電、農副產品加工、化學醫藥、廢舊金屬材料回收等十大工業體系。200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達到1172.6億元,位居全省第十位,進入了全省十大工業市行列。2008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1692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1949年增長8211.5倍。

四、基礎建設成績斐然

解放初期,清遠基礎建設壹窮二白。經過60年投入和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得到明顯改善。1950年至200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603.5億元,年均增長23.8%,其中1962年至2008年基本建設投資累計完成843億元,年均增長16.9% 建成了清連高速公路、廣清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清遠段、鳳城大橋、北江大橋姐妹橋,106、107國道,清遠港等重大交通項目。在全省山區市中率先實現縣(市)到鎮通等級公路。2008年公路通車裏程17485公裏,比1949年增長156倍,其中高速公路達到306公裏。先後建成了飛來峽水利工程、粵連電廠、陽山火電廠以及壹大批小水電,發電量由1949年的11萬千瓦時增加到50.55億千瓦時。建成壹批千伏以上輸變電工程以及農城網工程,電網規模已達全省中遊水平。郵電通訊也得到迅速發展。2008年末全市移動用戶達到202.1萬戶,比1996年增加了200萬戶;固定電話用戶67.4萬戶,比1957年增加67.3萬戶。目前全市已實現電話交換程控化、長途傳輸數字化。

五、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建國60年以來,尤其是建市以來,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基礎設施基本完備,城市功能相對完善,壹個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現代化城市的清遠形象已展現在人們面前。市區和各縣城主要道路黑底化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美化、綠化、亮化水平進壹步提升,綠化覆蓋率達36.95%,綠地率達33.78%。城市排汙、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從無到有,日處理能力顯著增強,城市功能更加完善。至2009年7月,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累計投入357億元,建成面積1102 萬平方米。城鄉私人建房累計投入262億元。大型樓盤雨後春筍般湧現,北江兩岸聳立著幾十座二、三十層的高樓,成為北江河畔壹道靚麗的風景線。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交通便利,被中國城市國際協會評為“中國宜居城市”,成為市民安居樂業和海內外商客投資置業的樂園。2008年底,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30平方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村公路四通八達,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工作,農村住房樓房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27.5平方米。

六、國內貿易繁榮昌盛

建國60年來,我市傳統商貿業快速發展,在“大市場、大流通、大商貿”的思路指引下,2008年全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0.62億元,比1957年的0.96億元增長了260倍,年均增長11.5%。連鎖超市、專營店、專賣店等各種新型的零售業態應運而生。國美電器、新壹佳、華潤萬家、益華百貨、麥當勞、肯德基等大批現代連鎖企業入駐我市,星級酒店達43家。大部分鄉鎮建立了綜合性的農貿市場,個體工商業活躍於城鄉市場,促進了城鄉市場的繁榮。2008年全市城鎮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1.9億元,比1975年增長了155.3倍;農村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8.7億元,比1975年增長了55.2倍。

七、對外經濟發展迅速

建國初期,由於外國政府對我國實施經濟封鎖,我市對外經濟幾乎是壹片空白。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外經貿活動迅速發展。1988年至2008年簽訂利用外資項目累計達3502個,合同投資金額62.7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32.66億美元,前來投資項目已經滲透到國民經濟各大行業,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市***註冊“三資”企業1000家, 註冊資金達 35億美元以上。2008年,全市進出口總額29.6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由1988年的0.07億美元擴大到13.77億美元。除壹般貿易方式外,加工貿易已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不斷擴大,2008年全市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5.15億美元,比1988年增長81倍,尤其是2004年至2006年,實際利用外資增幅連續三年在全省排名第壹。

八、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在校生人數大幅增加。2008年,普通中等學校在校生32.42萬人,比建國初期的1952年增加了32.02萬人。建成國家級示範性高中10所,省、市壹級學校117所。創辦了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引進了南華工商學院等高等院校。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0.85萬人,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清遠市技工學校被評為國家級重點高級技工學校。目前各類職業學校在校生近4萬人。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2008年九年義務免費教育在校生54.7萬人,義務教育完成率達97.8%。

科技事業蓬勃發展。2008年科技活動機構數發展到18個,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有2627人,專利申請量180件,專利授權量149件。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建成了“省電力線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有17家企業分別擁有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或廣東名牌產品稱號。經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1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39家。

文化衛生事業健康發展。2008年全市***有文化館8個,公***圖書館10個,博物館9個。圖書館藏書量達80.5萬冊。報紙出版份數1382.2萬份。電視覆蓋率97%。鋪設光纖長度6375.8公裏。各類衛生機構發展到654個。衛生機構床位數7969張,比1952年增長了22倍,衛生機構技術人員1.06萬人,比1952年增加了0.98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床位數21.57張,擁有醫生數28.64人,比1952年分別增長了9.3倍和4.5倍。

社會保障全面推進。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進行,與之配套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也全面提速,社會保險各項改革穩步推進。2008年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了46.73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1.37萬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4萬人。

九、人民生活明顯提高

建國60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2008年,全市在崗職工年均工資25772元,比1998年增長2.7倍。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6元,比2005年增長了39.5%。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4887元,比1978年增長了近47倍。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不斷增加,檔次不斷升級。冰箱、空調、洗衣機、移動電話、電腦、小轎車等高檔消費品漸漸進入普通百姓家庭。飲食由原來的溫飽型逐漸向營養型、新鮮型、簡便型轉變。消費層次不斷升級,消費結構更趨合理。

60年的滄桑,60年的巨變。清遠人民已把壹個粵北小城鎮建設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市,昔日的“寒極”成為今天的投資“熱土”。 2005年10月25日,人民日報以《廣東醞釀發展模式之變》介紹了後發地區跨越發展的“清遠現象”經驗。面對過去的成績,清遠人民並不自滿。今後,將以“四個化”戰略為指引,沿著“綠色經濟強市、嶺南宜居名城、華南休閑之都”的宏偉目標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