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用什麽教學方法來體現音樂課的活躍性?

用什麽教學方法來體現音樂課的活躍性?

在新課程環境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大膽創新,學生個性張揚,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反思,有壹些現象似乎脫離了新課程。因此,我們必須以音樂為載體,以豐富的內容、形式和情感為主要過程,來體現課堂的音樂性和音樂課程的本質。

關鍵字

在新課程環境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大膽創新,學生個性張揚,課堂教學充滿活力。但靜下心來反思,有壹些現象似乎脫離了新課程,比如:過於註重“學科綜合”,失去了“音樂的本真”;過度營造“興趣氛圍”,缺乏“技能支撐”;過度追求“音樂創作”,忘記了“即興創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面對音樂課堂上的現象,我們不禁深入思考:什麽是優秀的音樂課堂?如何更好的體現音樂課堂的音樂性?如何杜絕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壹,音樂課堂標準缺失的具體表現:

鏡頭壹:過於註重“主體合成”,失去了“音樂的本來面目”

新課程提出綜合是基礎教育的壹個基本理念。它是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學科體系向學習領域的延伸。另壹方面,音樂作為藝術的壹大門類,也與廣泛的文化領域密切相關,這使得音樂課程與其他非藝術課程的整合成為可能。然而,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基礎的綜合。音樂課程整合原則的實施應突出學科特色,體現基於音樂學科標準的整合。比如小學課程中,語文、美術、體育等都在壹定程度上與音樂有關,這也使得音樂教學與這些課程掛鉤成為可能。然而,這不是我們大雜燴合成的理由。

案例壹:在很多音樂教研課上,大多是音樂學演唱課,存在背歌詞的現象。比如在學唱《甜蜜的秘密》這壹課,學完歌曲的旋律後,老師說:“讓我們帶著感激和感動背誦歌詞。”然後學生們開始在語文課上大聲朗讀。老師看完後說:“同學們讀得不錯,但是感情不夠。再來壹次吧!”.....這個課我聽過很多遍了。

請問:沒有音樂本體,突出學科之間的融合,突出活動,在課堂表面上表現學生的多面性。這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的理想狀態嗎?

點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實踐性的學科綜合精神是有價值的,但方式和形式值得商榷。要把握好“合成”的尺度。音樂課就是音樂課,應該有這門學科的特點。

鏡頭二:過多營造“興趣氛圍”,缺乏“技能支撐”

案例二:這是壹堂新歌教學課,教的是“草原是我的家”。介紹新班級時,老師問:“妳喜歡坐火車嗎?”“我喜歡!”“現在老師會帶著大家坐火車,唱歌去內蒙古大草原旅遊。”學生們的情緒壹下子被調動起來,非常投入地模仿小火車的節奏和音效。到了目的地,老師讓學生壹會兒學小騎兵騎馬的舞步,壹會兒學擠奶舞。音樂教室成了歡樂的海洋,學生們快樂無比。笑聲此起彼伏,音樂只是作為背景音樂。壹節課下來,只有幾個人會唱《草原是我的家》這首歌。學生關註和體驗的只是這個活動過程帶來的表面快樂,而不是音樂本身。

請問:沒有以音樂元素為重點的技能訓練,學生的興趣凸顯,課堂面呈現壹派熱鬧景象。這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的理想狀態嗎?

點評:新課程指出學生要從“學音樂”向“學音樂”轉變。如果沒有壹定的音樂技巧支撐,那是不可想象的。在這種情況下,老師過分追求以音樂興趣為動力,重視音樂實踐的原則,突出了音樂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卻忽略了音樂的“靈魂”——音樂性,這是音樂中最基本的東西,效果可想而知。誠然,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親密接觸的根本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創設愉快的音樂情境,用有趣的音樂形象和豐富多彩的旋律、節奏、音色、和聲等。,動之以情,用行動感受,用理智理解,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從音樂中學習,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生活。但是,如果教學方法純粹是表面的、形式的,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就是壹句空話。因此,作為壹線教師,重要的是理順音樂教育的思想,深刻理解新課改中音樂知識技能教學“弱化”而非“弱化”的思想,嚴把“度”字關。

場景三:過度追求“音樂創作”,忘記了“即興創作”

案例三:聽了壹節歌唱課《過年》。學生在演奏《龍洞腔》後,通過節奏、伴奏等活動熟悉歌曲,並指導他們用自己的創作方法為歌曲伴奏,用自己的舞蹈動作表達歌曲。然後老師問:“妳還可以用什麽方式來表達歌曲?”雖然課堂上熱鬧非凡,但回過頭來看,有多少東西是真正屬於音樂範疇的,學生真正通過實踐學到了什麽?

請問:脫離了音樂的範疇,課堂表面呈現出學生創作熱情的高漲。這也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的理想境界嗎?

點評:要正確處理創作和模仿的關系。小學生的音樂創作活動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是創作音樂的必由之路。通過模仿,創造性學習可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即興創作是指學生根據當時的感受而產生的壹種音樂創作行為。是事先沒有準備的臨時創作,往往和即興創作聯系在壹起。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即興在教學中的運用。

二、回歸音樂教學本位的策略

“回歸”就是恢復音樂教育的本來面貌。音樂課要體現本體,即音樂教學要音樂化。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中心的教育。如何更好地回歸音樂本位教學,具體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壹)在課堂上謹慎使用“音樂表演”

音樂課堂教學應該是壹個不斷激發學生興趣的過程。小學生主要是形象思維,好奇心強,好動,善於模仿。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恰當地運用表演方法,讓學生扮演音樂中的人物,可以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音樂,在音樂活動中獲得審美愉悅。然而,近年來,尤其是新課程實踐實施以來,這種表現方法在音樂課堂上屢見不鮮,並逐漸成為音樂教學的壹種時尚,許多音樂教師躍躍欲試。為了克服這些做法,還要以音樂為基礎的音樂課堂,在具體實施中,要註意以下兩個方面:

妳不能把音樂等同於表演。

在教學中,要擺正兩者的主次關系,使演奏成為理解音樂後情感的自然表達和自發行動,決不能牽強附會,也不能形成思維定勢,逐步步入程序化教學。

妳不能“為所欲為”

在新課標下的音樂公開課上,我聽到最多的就是老師“想做什麽就做什麽”的溫柔鼓勵的話語。起初,聽起來好像我們非常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事實上,如果老師不能總是給學生壹些知識,讓他們自由發展,學生不會取得很大的進步。雖然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壹些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對於真正的新音樂課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二)既註重音樂的規範性,又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中國音樂教育》曾刊文:在美國小學的音樂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觀察器樂排練中誰犯了錯,什麽犯了錯?大家聚精會神地看著彩排,練習者不敢怠慢。然後,老師問:“剛才是什麽問題?”於是,同學們踴躍發言。在這個美國老師的音樂課堂上,學生不是被動的、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索者。排練出現問題時,學生們註意力集中,觀察活躍,思維活躍:“他們彈琴前沒調音!每個和弦下去之前他們都沒有眼神交流!”他們通過發現學會獲取知識和技能,通過知識獲取學會發現。

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他們在排練中專心找錯誤。老師什麽都不告訴學生,也不要求學生說出音樂的標題、節奏、創作背景、分段、情感特征、什麽場景...這些都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更重要的是讓大家參與體驗。這些內容都是學生自己感受和體驗的。只有堅持自己的實踐經驗,才能讓知識長久;只有妳個人執著於自己的情感體驗,妳才能熟悉方法。

(C)不要對這門學科進行全面的研究。

音樂綜合學習是基於音樂學科本身的特點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以音樂為基礎的綜合。在實際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偏離音樂標準的合成。音樂課要體現學科的綜合性,要根據學習目標做出合理的選擇,也要適可而止。

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參與性、愉悅性、情感性的同時,不要忘記把音樂的本體放在第壹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要正確處理技術、藝術、審美與教育的關系,制定相應的科學的音樂教育評價體系。新課程改革是壹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我們必須真正理解新課程改革的實質,立足於當前基礎教育領域的實際情況。這不可能壹蹴而就,更不用說從壹個極端走向另壹個極端。因此,作為壹名從事音樂教育教學的工作者,應該不斷地學習和研究,努力理解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把音樂教學標準的思想擺正,並在教學中不斷地反思。只有這樣,才能經受住課改路線上的風雨洗禮,從搖擺走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