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貢敏的評價

貢敏的評價

貢敏說:“我受過戲劇訓練,我當過電影制作學徒,我是京劇的業余愛好者。至於做電視,我完全是自學的。”臺灣省內幾乎所有與戲劇相關的獎項都有貢敏的位置,如全國軍校文藝獎、全國文藝獎、中山文藝獎、金馬獎、教育部文藝獎等。盡管獲獎無數,貢敏說,“我還沒有寫出壹部真正令人滿意的作品。”所以我還是沒有停筆。

戲劇的範圍很廣。對於每壹種戲劇,貢敏都有壹定程度的涉獵和素養。以京劇為例。在貢敏接任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之前,他寫了許多戲曲劇本。早些年,三軍劇團每年都要舉行全國戲劇比賽。當時,貢敏為廣海劇團寫了七八個劇本,其中《貞觀圖》和《花木蘭》每年都參加全國戲劇比賽並獲獎。國光劇團新上演的《天下第壹》也是自貢民早年的創作。在為國光工作後,貢敏還策劃了“地方京劇系列”的演出。

妳為什麽表演壹系列地方京劇?主要是貢敏認為老的京劇劇目都是古老的故事,臺灣省的新劇多以非臺灣省的傳說和歷史為藍本,使得臺灣省的壹般觀眾對京劇不感興趣。所以他策劃了這場演出,第壹個劇本《媽祖》是貢敏自己寫的。壹般來說,中國的戲曲演員和編劇都是從小當學徒的,但他完全不壹樣。他積累了多年的戲劇經驗,自己摸索真理。貢敏,出生於1931,出生於南京。“公”姓與“端木”同姓。像臺灣省這樣的姓氏不多,像貢敏這樣的人就更少了。貢敏自幼經歷抗日戰爭和民族戰爭,童年教育不完整。

據龔家介紹,他家以前是開書店的,父親愛看京劇。他小時候經常跟著父親逛劇院,自然喜歡戲劇。京劇的故事大多來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貓王》等通俗小說,但往往劇情被剪掉,只表演壹部分,讓貢敏很難看到全貌。好在他家裏開了壹家書店,所以看完劇後就急著找書看,也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幾乎全滅南京。的書店也在劫難逃,龔家從小康變成了小販。生長在那個動蕩年代的貢敏沒有機會接受完整的正規教育。好在從小看戲曲,看小說,讓他從自學開始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貢敏在15歲時與現代戲劇結緣。雖然已經是60多年前的事了,但貢敏仍然記憶猶新:“那天,我第壹次看話劇,是曹禺的《原野》。透視法設計的布景相當逼真,視野開闊。鐵軌從我眼前直直地伸向天空。太棒了。我被這個奇觀驚得目瞪口呆,沒有唱。”從此,他愛上了戲劇。

小時候,貢敏看張輝的小說來補充京劇的故事,看不到戲的時候就看劇本。當時出版了很多劇本。中國是壹個有許多劇團的大國,對劇本的需求很大。不像臺灣省,壹個劇團不演另壹個劇本。在所有的劇作家中,龔敏和許多從事戲劇的人壹樣,最崇拜曹禺。他認為曹禺是中國現代戲劇的開創者,他的處女作《雷雨》於1933年問世,奠定了中國戲劇最重要的基礎。他甚至認為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其他劇超過《雷雨》。後來又出了《原野》《日出》,曹禺的地位無可辯駁。

抗* *抗俄時期,貢敏利用各種渠道,鋌而走險,把曹禺的全部劇作藏了起來。兩岸交流開始後,他立即去北京看望曹禺和吳祖光。由於熟悉著名藝術家的作品,貢敏並不否認他們對他的啟發,他的戲劇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他們的影響。貢敏透露,他在看劇本的時候,心裏也許下了壹個願望,希望自己以後能向戲劇方向發展。戲劇真的成了他壹生的誌向。民國37年,軍隊招募戲劇隊。他剛滿17,和壹群熱愛戲劇的朋友去了。他父親擔心他太小,壹度反對他去,但他決心和國軍壹起跑,壹起行動。民國39年,隨著18軍11師的戲劇隊,“飛馬戲劇隊”從金門來到臺灣省。他是17人中唯壹壹個和他壹起去應聘話劇隊的。此時的家人分散在全國各地,知道自己無家可歸,想家了。

貢敏在劇團呆了壹段時間,然後進入政治和戰爭學校的電影和戲劇系,並於1943年畢業。在此期間,貢敏得到了李曼桂、齊如山、梁實秋、鄧遂寧、張穎等多位著名戲劇家的指導,真正進入了戲劇世界。同時,他還結識了許多同學,如張永祥、趙琦彬、宋項如、聶和劉偉斌。互相學習,互相鼓勵,這激勵著他們不斷前進。

然後,連續三年,貢敏在許多比賽中獲得大獎。第壹,44年導演《下裏的春天》獲國防部文創大賽壹等獎。那時候軍隊裏有很多話劇隊,國防部每年都會請劇本。45年寫獨幕劇《墜魂崖》,獲壹等獎。46年寫短篇小說《第四堵墻》,獲香港《亞洲畫報》征文壹等獎,獎金1000元。同年《四幕劇》(同年創作)獲國防部征文第壹名,獎金5000元。當時軍人待遇很差。貢敏是壹名中尉軍官,每月工資只有7 80元,但寫作給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1946年,到臺北中山堂參加戲劇比賽的7個劇團中,有3個劇團演出了他的戲劇,現場充滿了“龔敏聲”。朋友們見面時,都用“龔敏年”來稱贊他。貢敏知道自己喜歡戲劇,也適合戲劇。“玩起來很有趣。以前覺得劇很好玩,很熱鬧。後來被話劇感動,走上話劇之路,才發現話劇裏有很多有影響力的力量。大多數人的工作都是與自己的利益相違背的。我很幸運,工作可以和興趣結合。”

1961年,貢敏從政治幹部學校調到中國畫室,從零開始學習,工作了10年。他做過觀眾坐、策劃、剪輯、音樂剪輯、編劇、副導演、導演,從新聞片、紀錄片、軍教片、劇情片開始,都拍得很棒。1969年,大導演李翰祥拍攝《長江風雲》,邀請貢敏做他的副手。他們合作愉快。電影拍完後,李翰祥不能去日本為電影配音等後期制作工作,所以由貢敏代勞。貢敏單槍匹馬進入東京,完成任務,也是大開眼界。日後,張徹和張穎邀請他到香港發展,這就是貢敏的富有的電影《學徒》。

在港貢敏,他執導了武俠片《小拳王》,演員孟非因為參與了本片男主角的招募而得以進入電影圈。《小拳王》大紅大紫,公司想讓他長期留港,但貢敏對武俠劇打打殺殺不感興趣,只因為那時候流行,非拍不可。再加上不習慣香港的工作環境,情緒變得很低落。1969年底,中國電視臺開播,貢敏決定回臺。“畢竟家在這裏。”貢敏為CTV編導了壹系列膾炙人口的連續劇《怒江春暖》、《大江南北》。隨後CTV開播,想拍壹部黃梅戲《七宗罪》,邀請淩波和李璇主演,華視請貢敏作曲執導。貢敏的才華在這部戲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華視不願意放走這麽好的人才,所以他在華視呆了很久。

畢業後加入海軍話劇隊,回母校任教,進電影制片廠,導演、編劇,去香港拍戲,後回臺灣省執導電視劇。將近壹年的時間裏,貢敏從未離開過他的戲劇工作。寫劇本占了他作品的絕大部分。由於創作量大、質量優,受到資深劇作家衛子雲的青睞。被推薦進入評論和學術研究,開始擔任新聞局、文發會、教育部等單位組織的劇本審查工作,並由此結識了胡耀恒、李殿魁、黃、曾永毅等戲劇學者,開闊了眼界;余綱、張佛乾、姚貽偉、王蘭、、、張、等老師都曾激勵過他。戲曲評論家黃曾說:“師父進門,修行在個人。”描述貢敏堅持不懈的精神,他認為貢敏雖然得到了很多好老師的指導,但如果沒有自己的苦修、毅力和天賦,他是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的。貢敏自選的座右銘:“讀萬卷書,走萬裏路,看萬場戲”就是很好的例證。

事實上,貢敏不僅上過萬裏路,學過萬卷書,還是壹個看萬卷戲的實踐者。貢敏的朋友都有這種經歷。如果妳想找到貢敏,他要麽在劇團工作,要麽在劇院看戲,要麽在看電影。他勤奮的態度也可以從他收藏的戲劇書籍、錄像和DVD上看出來。據貢敏說,每到壹個地方,他做的第壹件事就是逛書店,買戲劇書,然後逛唱片店。他的“戲劇書店”擁有臺灣省個人收藏中最豐富的戲劇書籍和音像資料,包括3.4萬部戲劇和2.3萬部戲劇錄像。他把讀書當作壹種極大的樂趣,所以他越讀越有趣。“我的老師和朋友都在那裏。任何時候想問誰,請下架。”貢敏收集這些書不僅供他自己參考,也供任何研究戲劇和中國傳統戲曲的人參考。他把它們借給別人影印,大家分享這些寶貴的知識資產。正因為如此,他還收集了很多碩士和博士論文,這些論文都是研究生借用他的資料換取論文給他的。貢敏壹生都在鉆研學問。他常說吸收受影響。幾年前,有人讓他寫下壹句對他影響最大的話。他不假思索地寫道:“擇善而固執,盡力而為。”這句話出自兩本書,分別是《約翰·克利斯朵夫》和《英雄與英雄崇拜》。貢敏說,“人有各種才能。有的人因為戰鬥成為英雄,有的人因為寫詩成為英雄,有的人因為唱歌成為英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充分發揮,固執己見,選擇目標找方向,做到最好。”

除了吸收,貢敏還不斷地磨煉。以下是壹個例子:1991年,貢敏為電臺寫了壹系列廣播劇《千古風流人物》。這是繼1964之後,他在民防廣播電臺主持廣播劇演出兩年,寫了很多劇本之後,再次寫廣播劇。表演者都是藝術界和文學界的知名人物,包括梅森、薇薇夫人、亞賢、羅蘭等。有些人不關心他寫廣播劇,認為他的筆很枯燥。不然妳為什麽要寫廣播劇?戲劇評論家黃對此有不同的解釋。他指出,英國很多著名編劇都是從寫廣播劇起家的,主要是因為廣播劇都是靠聲音來打動觀眾的,而書面語言是其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寫廣播劇是劇作家最好的“磨刀石”。他對貢敏寫廣播劇的看法是:“還是有錘煉編劇功底的作用。”貢敏最喜歡寫喜劇,他也承認寫喜劇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要讓人發笑,有很多層次,幽默的個人感受也不壹樣。思想上的段子最高,文字其次,動作最低。讓脫俗、通俗、高雅的人笑得開心,才是最高的喜劇。”

有人問貢敏,他對哪壹個最滿意。每次提到這個問題,龔敏總是顯得很無奈。他說:“我進入戲劇行業的時候,是反對* * *和俄羅斯聲音最大的時候。很長壹段時間,我寫反* *和口號。這些材料不是發自內心的,欺騙了觀眾。我壹個人逃到臺灣省,沒有永久財產。為了生計,我只好寫點媚俗的東西,撒點狗血來應付市場。”貢敏透露,他最滿意的作品是壹些沒有完成的作品,只有壹個大綱,被留在那裏,沒來得及完成。

壹般來說,劇本很少發表。劇本不像小說。小說的讀者讀文字是為了欣賞作品,而戲劇的觀眾很少讀劇本。大部分人看劇看電影,不看劇本。因此,劇作家必須依靠劇團的表演來傳達創作者的想法。思想傳達出來之後,聽眾可能並沒有完全意識到。如果能回頭看看劇本,會對創作者的想法有更進壹步的了解。正因為如此,貢敏在接手國光劇團後,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了篩選和歸納,編撰了《戲劇選集》。他也知道出版界沒人願意出這本書,所以打算自費出版,供大家參考。他說,如果他想寫很久的壹些題目能在收集之前寫完並收錄,那就更理想了。

盡管貢敏已年過古稀,但他仍然表現出壹副“身體健康”的樣子。他每天忙著看書看劇,壹刻也不想浪費。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政府文化機構能成立壹個“戲劇圖書館”,就像電影圖書館壹樣。他表示,如果戲劇圖書館成立,他將毫無保留地捐出自己所有的戲劇(音樂)書籍,成為大家的參考工具,這將是他個人的戲劇事業。可惜這個願望壹直沒有實現。今年8月,貢敏將自己收藏的劇本和錄像分別捐贈給了國家圖書館和臺大圖書館。他還是說,“希望大家壹起分享這些寶貴的知識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