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萬裏長城簡介

萬裏長城簡介

長城,又稱萬裏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要塞。它是壹堵高大、堅固、連續的長墻,用來限制敵人的行動。長城不是簡單的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大量的城市、障礙物、亭臺樓閣、地標組成的防禦體系。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發生在都城濠江(今陜西Xi安)。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互相防禦,長城建設進入第壹個高潮,但此時的建設長度相對較短。秦滅六國,統壹天下後,秦始皇又將戰國長城連接修復,稱為萬裏長城。明朝是最後壹個對長城進行大修的朝代,今天人們看到的大部分長城都是在這個時候修建的。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河北省長度2000多公裏,陜西省長度1838公裏。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代長城總長度為8851.8km,秦漢及早期為1,000 km以上,總長度為21,000 km以上。現存長城文物包括長城城墻、壕溝/壕溝、單體建築、海關城堡及相關設施,共計43000余處(塊/段)。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65438+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20年10月26日,165438+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壹批國家級長城重要地段名錄。

長城的歷史:

長城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建造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以來,連續修建了2000多年,分布在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全長20000多公裏。自秦始皇以來,幾乎所有統治中原的朝代都修建了長城。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修建了不同規模的長城。從修建長城的統治民族來看,除了漢族以外,很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建了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還多。清朝康熙年間,雖然大規模停止了長城的修建,但後來還是在壹些地方修建了。可以說,從春秋戰國到清朝,兩千多年來,長城的修建壹直沒有停止過。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建了長城。如果把各個時代修建的長城加起來,就是10多萬裏,秦、漢、晉、明修建的長城長度都是1多萬裏。

1,先秦。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周朝建造了壹系列城堡“烈城”進行防禦。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爭奪霸權,相互防禦,根據各自的防禦需要,在邊境修築長城。最早的建築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隨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諸侯國都修建了“互防長城”進行自衛。其中秦、趙、燕與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相鄰。他們在修築長城防止諸侯相爭的同時,也在北方修築長城抵禦胡。之後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修建過。此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不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公裏到1000-2000公裏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修建的萬裏長城相區別,歷史學家稱之為先秦長城。根據防禦對象,先秦時期的長城大致可分為北長城和南長城。

2.秦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並六國,統壹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為了維護和鞏固大帝國空前的統壹安全,秦始皇先後采取了壹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中之壹就是大規模修築萬裏長城。秦始皇三十二年(215),蒙恬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之地。後來修建了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至遼東(今遼寧省),蜿蜒壹萬余裏。自從秦始皇修建長城以來,它就被稱為萬裏長城。

3.漢朝。

漢初,匈奴乘中國戰亂之機,越過秦將軍蒙恬修築的長城,與漢帝國在戰國時的秦、趙、燕長城對峙。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劫掠。然而,就是這樣壹座破舊的長城,也在壹定程度上起到了軍事防禦的作用。成武是著名的駐長城士兵,治軍嚴格。只要他鎮守匈奴,就不敢來犯。後來衛青、霍去病、公孫賀、龔等人進攻匈奴,都是以秦、趙長城為主要攻退基地。

4.隋朝。

為了對付來自漠北突厥的騷擾和掠奪,隋文帝把修築長城和鞏固邊防作為建國以來的壹項重要國防政策。楊迪·楊光皇帝登基後,除了繼續抵禦北方突厥的騷擾外,還下大力氣對付來自西北的吐谷渾入侵。正因如此,長城分兩次修建,勞動量在隋朝是空前的。從黃凱元年到大業四年的28年間,隋朝統治者先後7次動員近200萬勞動力,在北部和西北邊境修築長城和防禦工事。在前代北魏、周齊修築長城的基礎上,東至何姿,經朔方、靈武境內,西至裕固谷以東的長城及工事。

5.唐朝。

長期以來,人們得出的結論是,唐朝沒有長城,長城是唐朝修建的,但它是為了統壹戰爭而修建的,這與傳統的“拒胡長城”是不同的。唐朝建立初期,有14個割據政權,其中壹個是劉武周,依附突厥,自稱皇帝。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劉武周攻陷李淵出生地晉陽(今太原),攻占河東大部,欺淩關中。唐朝迅速采取強硬措施。壹方面派秦王李世民抵抗劉武周,另壹方面迅速修建防禦設施,平城到祿口的長城就出來了。

6.宋朝。

宋代長城西起岢嵐縣青城山,東至荷葉坪山。現存的38公裏長的宋長城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後高度約4.2m,頂寬約1.6m,部分地段有30cm左右的女墻,部分地段有堡寨遺跡。附近散落著大量的宋代瓷片,部分地區還發現了電池的遺跡。中國長城專家程大林在參觀了克蘭的長城後證實,克蘭的長城是北齊、隋和宋三三個朝代修建的。這是中國首次發現宋代長城,填補了中國長城史研究的空白。

7.明朝。

明長城是明代北部地區修建的軍事防禦工程,又稱邊墻,與秦始皇修建的萬裏長城不同。在明代,“內”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建在“外”長城之外。“內墻”在北齊的基礎上,西起內蒙、山西交界處的偏關,東經雁門關、幸平進入河北,再向東北,經淶源、房山、昌平三縣,直達居庸關,再由北向東,到達懷柔四關,與“外”長城相連,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呈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許多地方與“內側”長城平行。在某些地方,兩個城市僅相隔幾十英裏。此外,還修建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周邊就有24座“重城”。

8.清朝。

清代雖有康熙不許修邊墻的命令,但形式大於意義。事實上,清代長城的規模是相當大的,其地理跨度也是空前的。其建設範圍基本包括淮河以北的所有省份,尤其是黃河以北。清代長城不同於明代長城,也不同於歷代長城。對內是鎮壓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的工具,對外不是。清代長城比較粗糙,保存較差,功能單壹,所以很少提及,也無法與明代長城相提並論。

長城著名景點介紹:

1,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是居庸關前哨明代長城最具代表性的壹段,海拔1015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明朝重要的軍事關隘,也是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在這裏爬長城,欣賞壯麗的山景。迄今為止,包括奧巴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300多位名人都曾在此參觀。八達嶺風景區以其壯麗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聞名於世。歷史上被譽為天下九大封鎖之壹,是萬裏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樹壹幟。八達嶺長城博物館是壹座以萬裏長城為主題,全面反映長城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綜合性博物館。中國長城博物館位於八達嶺關外,1994開館。?

2.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長城位於懷柔區,是新北京十六景之壹。西起居庸關長城,東至古北口。開放的2250米長城段,以長城兩側的垛為特色,尤其是正觀臺的三座敵樓。著名的長城景觀箭扣、牛角邊、倒掛飛鷹位於慕田峪長城西端,是萬裏長城的精華。慕田峪長城是山區,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慕田峪長城配備了國內壹流的纜車,開發了中國夢石材城、石貝德滑道等項目,形成了長城文化、石材文化與體育、健身、娛樂的有機結合。英國前首相約翰·梅傑、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等多位外國領導人參觀過慕田峪。1992被評為北京最佳旅遊目的地。2002年,被評為4A級風景名勝區。?

3.司馬臺長城。

具有“險、密、奇、巧、全”五大特色的司馬臺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距北京120公裏。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4公裏,有35座瞭望塔。全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獨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堪稱萬裏長城之精華。著名長城專家羅教授稱贊:中國的長城是世界之最,司馬臺的長城是中國之最。司馬臺長城1987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唯壹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

4.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組成,包括臥虎山、盤龍山、金山嶺和司馬臺。古北口是山海關和居庸關之間的長城要塞。是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遼金元明清。對古北口的爭奪從未停止過,所以長城的作用尤為重要。

5.箭扣長城。

箭扣長城位於北京郊區懷柔縣西北的八道河鄉,距懷柔縣城約30公裏。群山千姿百態,險峰峭壁之上的長城更是雄偉險峻。帶箭扣的長城,因長城全段蜿蜒呈W形,似弓又似箭扣而得名。箭扣長城是明代萬裏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壹。是近年來各種長城畫冊中上鏡率最高的版塊,壹直是長城攝影的熱點。

6.金山嶺長城。

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密雲縣和灤平縣交界處的燕山山脈中,距北京140公裏。西起龍峪口,東至望京樓,全長10.5km..沿線有67座建築各異的敵塔,2座烽火臺,5座大小隘口。長城上有很多敵塔,壹般50-100米。這堵墻以巨大的石頭為基礎,高5-8米。有攔馬墻、垛墻、障墻,形式多樣,各具特色。被譽為“萬裏長城,金山鶴立雞群”。

7.山海關長城。

山海關長城是萬裏長城入海的地方。長城,隸屬山海關,全長26公裏,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關城長城、北翼焦山長城、三島關長城、九門口長城。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末端部分,有“中國之魂”的美譽。

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寧海城七座城堡組成。四周城墻長4769米,高11.6米,厚10米,城墻高大堅實,氣勢雄偉。城東、西、南、北四門,城東南角、東北角有角樓,城中央有雄偉的鐘鼓樓。整個衛城建築規模宏大,防禦工程堅固。山海關是明朝建立“駐防制度”的產物,明朝的“屯墾制度”和改革政策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8.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長城是明代長城西端的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目前是保存最完整的城關,河西第壹關,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壹站。城關是由內城、外城和護城河組成的完整防禦體系。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城關的內城,它是由夯黃土建成的,上面覆蓋著城磚。它堅固而雄偉。城市兩端的城墻穿過戈壁,妳能感受到沙漠孤城的蒼涼。現代小草《長城》詩:“風吹大漠遠千山,雪舞祁連六月;登壁臺論楚漢,長城嘉魚見雄關”給出了真實的詮釋。?

9.大靜門長城。

大京門長城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城區。這是長城中唯壹壹個以城門命名的關口。長城四關之壹。大京門長城建於明代成化年間,坐落在巍峨的東西太平山上。據長城戰略關,是邊關要沖。大靜門門墻高12m,長13m,寬9m。西側有明代萬歷年間開鑿的西京門(小門)。明清古跡眾多,有西太平山長城公園、來元寶、小荊門、關帝廟、二郎廟、山寺等。是“萬裏長城第壹門”。

長城的傳說和故事:

孟姜女在長城哭了。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是鄰居,壹墻之隔。壹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家院子裏種了壹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的精心培育,葫蘆苗長得又肥又高,爬過圍墻,在姜老漢的院子裏做了壹個大葫蘆,重達幾十斤。當葫蘆成熟時,老滿江用刀子把它切開。突然,他看到裏面躺著壹個又白又胖又可愛的女娃娃。老滿江喜出望外,跑去告訴每個人。村民們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壹新鮮事物,而孟和姜卻發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很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自己種的,胖姑娘是我的。”老滿江固執地說:“這葫蘆拴在我家院子裏,這姑娘應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分不開,無果。經村民調解,說女娃娃分屬兩個家庭,輪流居住,互為撫養,取名“孟姜女”。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孟姜女也長大了。壹天,當孟姜女在摘葫蘆時,她發現壹個人躲在葫蘆架後面。孟姜女正要打電話給某人時,那個人捂住了她的嘴。後來,這個人告訴孟姜女,他叫範希亮,他躲在葫蘆架後面,以躲避官兵抓人修長城。從那以後,範希亮住在孟姜女的房子裏。俗話說,範希亮在兩位長輩的同意下嫁給了孟姜女。不可預見的事情發生了。在他們結婚的那天,新郎被幾個官員帶走了。範希亮被派去當壹名修理長城的民工。轉眼間壹年過去了,範希亮沒有任何消息。她非常焦慮,孟姜女吃不下,睡不著,不知道該怎麽辦。和兩位老人商量後,她決定去找丈夫,並發誓不找到丈夫絕不回家。

她給丈夫帶了幹糧和特別保暖的衣服就出發了。壹路上,風吹雨打,日曬雨淋,饑寒交迫,跋涉千裏,歷經艱難跋涉,她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詢問後才知道,許多人死於修長城,她的丈夫範希亮筋疲力盡,被埋在長城下,她的骨頭找不到了。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孟姜女立刻淚流滿面,淚如泉湧,如雷貫耳,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壹點點崩塌,她哭到哪裏,就崩塌到哪裏,這八百裏。這壹次,工程總監急著向來此視察工程進度的秦始皇匯報。秦始皇急忙去見孟姜女,想找出根本原因。見到她後,被她的美貌迷住,執意要讓她做“宮中皇後”。孟姜女雖然滿腔怒火,但還是壓住心頭的恨意,靈機壹動。她必須同意秦始皇的三個條件才能成為“正式皇後”。首先,找到她丈夫範希亮的屍體;第二,要為丈夫舉行國葬;第三,秦始皇要為範希亮、戴孝穿麻衣,並出殯。秦始皇聽了孟姜女提到的三個條件,想了壹下。為了得到美麗的孟姜女,他硬著頭皮答應了。祭奠了範希亮的墳墓後,孟姜女的宿願實現了。面對翻滾的渤海,她跳海自殺了。

2.在冰道上運送石頭。

當初修建嘉峪關長城,需要數千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在黑山鑿好石條後,人擡不起來,車拉不動,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家壹邊切石條,壹邊發愁。眼看冬天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裏運出來。工期壹拖,沒工資就小了,這個頭就難保了。每個人都在嘆息。就在這時,突然山頂傳來壹聲悶雷,壹片錦緞從白雲中落下。所有的工匠很快抓住了它,看到上面隱約出現了幾條線。大家看了之後恍然大悟,照著做了。冬天來了,人們就修了壹條從山上到關城的路,在路上澆上水形成冰巷,然後把石條放在冰巷上滑行運輸。結果,石條順利運到嘉峪關市,不僅沒有耽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時間。許多工匠為了感謝上帝的保護,在關城附近修建寺廟供奉神靈,成為工匠們開始職業生涯後必去參拜的地方。

3.山羊搬運磚塊。

嘉峪關城,城墻高9米,城墻上會建幾十個大小不壹的亭子,無數疊壘的城墻。用磚量非常驚人。那時候施工條件很差,沒有起重設備,全靠手工搬運。當時修關城用的磚都是40裏外燒的。磚燒好後會用牛車拉到關城下,再用人工擡上去。由於城市的高度,唯壹能上下的路很陡,上下都很困難。雖然派了很多人去扛墻上的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的磚還是供不應求,工程進度受到了嚴重影響。壹天,壹個牧童來到這裏和羊玩耍。看到這壹幕,他靈機壹動。他解下皮帶,在兩端綁上壹塊磚,放在山羊身上。然後,他用手拍拍山羊的背。小山羊背著磚,壹路小跑上了墻。人們看到後又驚又喜,紛紛效仿。大量的磚塊很快被運到城墻上。

4.打釋延明。

相傳古時候,嘉峪關柔遠門有壹對燕子築巢。壹天清晨,兩只燕子過了海關。黃昏時分,雌燕先飛回來,雄燕回來時,大門緊閉,無法入關。於是,雌燕傷心欲絕,不時發出“唧唧”的聲音,嚎啕大哭而死。他死後,他的靈魂仍在。每次有人用石頭砸墻,他就發出“唧唧”聲,告訴人們。在古代,人們認為在嘉峪關聽到燕鳴聲是吉祥的。將軍出征作戰時,妻子敲墻祈禱。後來,士兵們出門前,都帶著孩子到角落裏祈禱,這就形成了壹種習俗。

5.萬年灰和燕京城。

人們說萬裏長城是秦始皇首先修建的。事實上,起初他並沒有建造長城。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壹位燕國王子,因為疆域狹小,兵馬不多,實力弱小,隨時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燕國的君主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征用民夫,在自己的國家邊境上修築了壹道高墻,以防止外敵入侵。

因為當時沒有石灰,他建的墻、石頭、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抓緊時間,盡快修復城墻,他下令冬天不停工。天冷了,泥漿需要熱水,於是民工們把大鐵鍋扛到工地,用三塊石頭撐著,加柴火燒水。久而久之,鐵鍋被燒了壹個大洞,鍋裏的水都漏了出來;撲滅鍋下的火。但民工們也意外地發現,當水灑在鍋的石頭上時,滾燙的石頭遇水爆炸,炸出許多白面。民工們看著想著,很奇怪。壹個人把這種白面和水混合,覺得比泥巴更濕潤更粘,就把它放在石條和磚的縫隙裏。第二天,民工們發現用這種白面粉抹的石條和磚縫比用泥巴抹的牢固多了。燕人受到啟發,從此燒石灰擦城墻縫。

後來秦始皇統壹中國,為了防止中華民族被匈奴征服,也模仿太子之道,修建了萬裏長城。開工時,他下旨讓原燕人做燒石灰的工作。所以當時修建長城用的石灰都是燕人燒的。長城建在哪裏,就在山坡上燒灰,燒出來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後人稱為“永恒之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長城建成後,其他民工都回到了各自的地方。因為燕人燒骨灰,秦始皇掏出金銀,為燕人建鎮。這個城鎮就是北京。所以當時北京叫燕京,燕人燒骨灰用石頭的山統稱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