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名家層出不窮的東北大鼓是什麽?

名家層出不窮的東北大鼓是什麽?

清代以來,在沈陽流傳的各種鼓中,東北鼓和西河鼓影響最大。要說東北大鼓,就得從“黑仔本”說起。黑仔的書也被稱為“單人課堂”。劉士英在《資本論》中描述的“壹人班”是:

手和嘴,兩個對應。

打那個人,把手拿開。

二黃幫,純學生。

音樂是非正式的和世俗的。

根據這種說法,“壹人班”是壹個人自己扮演這個人並學習唱黃兒和梆子歌劇的詠嘆調。因此,黑仔的書通常被稱為“單人課堂”。光緒二十三年(1896),盛京文聖書房出版的印青弟子書《絕鴻流》上寫道:“壹人班黑仔寫了壹本書,腿上綁了兩塊木板。斷骨斷筋的姿勢,系著壹根非法的繩子。總是老八度那種滿是弦彈,喉嚨紅頭臉(上)的像是方便。”這也說明《壹個人的班級》是黑仔的書。

黑仔的書,也叫國,是壹個人用三根弦唱的。桌子角上有兩塊板子,用繩子拉著,另壹頭綁在藝人腿上,可以打節奏。這類音樂以說唱中篇小說為主。有幾十首曲目,如《龍的傳說》、《公劉的案子》、《對杯子的回復》。

學架子鼓的少年。

已故東北鼓樂合唱家張說,乾隆四十八年(1783)北京書法家黃曾在奉天演出,對後來的奉天鼓影響很大。早期奉天鼓樂藝人車德寶、趙弼、王德勝、江瑞等都稱黑仔為書家。劉士英《資本論》中的“大鼓”是:

說實話。說得好。

鼓書,梅花調。

慢點,舉起妳的帽子。

像狼嗥,像鬼吠。

鼓皮很緊,使它變硬。

廢話連篇。

“梅花道”是西河鼓的初名,“慢城西城”原是曲牌的名稱。當時奉天的文人用這個名字來稱呼當地剛剛生產出來的大鼓,也就是後來的東北大鼓。

光緒四年(1878),苗在《隨京雜記》中寫道:“評書分四級,最高壹級為子弟書,二級為詞,二級為慢西城,三級為鼓梅花調。文筆荒誕,用詞粗俗。”

民初奉天教育署批準的新歌

苗是晚清的壹位翰林。他把自己的童書歸為壹等講故事的人,評論為二等講故事的人,把慢西城和梅花島歸為三四等講故事的人。這些聽慣了雅曲《帝子疏》的文人,最看不起梅花調。劉世英說,慢西城藝人表演“像狼嗥,像鬼叫”,是因為他們不喜歡剛進城的土裏土氣的村民,唱歌時大喊大叫。苗說《梅花調》“文不對題,詞不達意”。不過下層階級很喜歡聽這種來自直隸(河北)的大鼓。因為藝人擅長講野史傳說的長篇故事,情節曲折,故事生動,歌詞通俗,壹聽就懂。這正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慢西市(東北大鼓)和梅花島(西河大鼓)共同生活在東北。藝術家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互相排斥,自以為是。兩行鼓手不斷爭奪觀眾,後來更加激烈。

關於東北大鼓的起源,藝人有兩種說法:壹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北京書法家黃到奉天表演藝術,收徒。後來,黑仔的書吸收了當地的方言,演變成了奉天鼓。二、屯鼓原是遼西農村鼓,後被藝人帶入城市,形成奉天鼓。

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廷將東北的盛京特別行政區分為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剛創刊壹年左右的《盛京時報》將奉天形成的地方鼓命名為奉天鼓,經常刊登奉天及周邊各縣鼓藝人活動的新聞和評論。從此,奉天鼓的名字得到了藝術家和聽眾的認可。1929奉天改名遼寧省後,奉天鼓壹度改名遼寧鼓。1945抗戰勝利,東北光復後,命名為東北鼓。

明代歌廳會議版畫

清末民初,奉天鼓非常流行。尤其是辛亥革命後,民國前20年是擊鼓傳花的黃金時代。從達官貴人到普通百姓都喜歡聽天堂裏的鼓聲。在整個東北,著名藝術家輩出。奉天有奉天鼓三大流派,傳至吉爾吉斯斯坦、黑龍江兩省後,發展為以奉天(沈陽)為中心的中、西、南、東、北五大藝術流派。

風牌鼓以奉天為中心,包括開原、鐵嶺、新民、遼中、遼陽、鞍山、撫順、本溪等周邊市縣。演員以唱短段子為主,也唱中篇,唱得委婉,纏綿。擅長演唱《憶真公主》《黛玉悲秋》等愛情段落。主要藝術家有車德寶、門振邦、霍書堂,演員有金蝶、劉、朱希真、、陳。還有何寶生、何福全,人稱“赫爾”。

西城調以金州為中心,程楠調以營口為中心,東城調以原吉林省會吉林為中心,江北調以哈爾濱為中心。東北五大鼓派遍布東北三省,還流傳到天津、北京、河南、內蒙古等地。

早期東北大鼓分為梅、青、胡、趙四門。每個門下傳十個字,每個字就是壹代。新進各派各代的弟子,要按排版起藝名。壹到四代,多為清代藝人;五六代多為民國藝術家;第七代以後,他們是新中國的藝術家。其實後來很多藝人並沒有完全遵守老規矩,用文字命名。另外有些門戶有壹些分支,傳幾句話。所以有壹些藝術家是壹家的。

早在清末宣彤時期,奉天鼓樂藝人王玉林就曾赴天津演出,師從馬寶山,並長期占據天津。65438年至0930年,傅淩格帶著傅風雲、傅子雲、傅翠雲、傅佳雲、傅慧雲、傅小蕓、傅七個女兒到北平(北京),傅家班在那裏演出了兩年。1945之後,肖雲鶴和肖金榮在北平演出多年。霍書堂和彭也於1948年赴北平演出。在河南省開封市,有兩位奉天鼓女藝人,紅牡丹和綠牡丹,在1930左右。內蒙古東部地區出現了清末的楊、傅彬、等民間藝人,民國初年的、等女藝人,都擴大了東北大鼓在各地的影響。

從辛亥革命(1911)到九壹八事變(1931),民國前二十年是奉天大鼓的黃金時代。如前所述,1914年3月30日,由奉天教育部門創辦的奉天平慈鼓書研究會畢業的鼓手有34人,大部分是奉天鼓手。在這次考試中,藝名王福順的王憲章(1854-1932)在鼓書中排名第壹。二十歲的他,在當地就和琪宇壹樣有名,有“南有琪宇,北有憲章”的說法。光緒六年(1880),赴東北演出。民國以後,他經常在大元帥府唱歌,得到張和他五姨太的賞識。在張的支持下,他創辦了奉天鼓校(又稱鼓社),年過六旬的任校長。雖然他本人是平谷鼓樂藝術家,但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學平谷鼓樂,很多人學奉天鼓樂。

1931九壹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東北三省和熱河省。次年,偽滿洲國強行建立,改名三年多的遼寧省被召回奉天,遼寧鼓也改回舊名奉天鼓。奉天鼓藝人舉步維艱,處處受氣。很多藝人在茶館裏講故事,唱歌曲,卻被假警察和漢奸打了罵了。假警察經常“飛帖撞臺”,隔幾天發壹個帖子。要麽是他老人家過生日,要麽是兒女滿月或者百年慶典,都得拿錢送禮,不然就得找個借口把茶館開出去。有很多遼寧的藝術家去了黑龍江北大荒謀生。

到了30年代末,奉天鼓藝人的生存越來越艱難。過去,奉天鼓手專門唱小段,分為子弟書、三國、草段(通俗歌詞)三類。前民國時期,在沈陽,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都愛聽歌詞高雅的童書。現在,大部分觀眾都是城市平民。他們看不懂唐詩宋詞之類的童書,看了小說《三國演義》才會感興趣。他們只能聽小拜年之類的草段子。所以就有了“子不如三,三不如草”的現象(即《帝子書》不如《三國誌》、《三國誌》不如《草書》)。奉天鼓藝人協會講的長書不多,主要有“袍隨書”、“花袍隨書”、“短書”等。帶書的長袍,講的是歷史書,比如大隋唐。花袍帶指野史的傳奇書籍,如《樊梨花》、《天門陣》等。,以女將軍為主,年輕人到處招親,敵我交戰。《刮刮書》是由於當時評書圈盛行《三俠五義》、《雍正劍俠圖》等武俠書籍,壹些“海清推”(俗人)晚上看小說,白天講故事,也有聽眾喜歡聽。所以《奉天鼓書目》出現了“袍不如花,花不如打”的問題(“袍隨書不如“花袍隨書”,“花袍隨書不如“打短書”)。觀眾少,藝人收入太低,維持不了基本生活。很多藝人也開始學習武俠書籍,或者自己寫大書。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偽滿洲國物資匱乏,經濟極為困難,東北人民缺衣少食,書畫家更是苦不堪言。他們都希望日本帝國主義滅亡,希望偽滿洲國早日垮臺。

1945抗戰勝利後,奉天鼓命名為東北鼓(只有遼寧省曾稱遼寧鼓)。

清末民初,東北有很多著名的鼓手。“西城調”的名家有光緒年間遼西的程等人,民國以後的宋秀仁等人。包括營口梁福記在內的著名“程楠調”藝人,被譽為“關東第壹大鼓”。光緒年間,他進京入宮為皇帝表演《魯達初八》。民國以後,遼陽有竇桂山(與沈陽有王明山、李明山、朱君山並稱“四大名山”)和徐湘九。以下是東北大鼓的代表藝術家,長期占據沈陽。

第壹代女藝人金蝶(1875—1895),是營口著名藝人梁福記的女弟子。隨丈夫王來沈演出,以色藝聞名,不料被東陵鎮守的姚元善逼其欺辱,受盡屈辱,含恨而死,年僅二十歲。

年輕壹代的《煙波浩渺嘆》這本書,描述了壹個北京的年輕人,整天吃吃喝喝,抽抽煙,到處旅遊,聽書,玩。這首歌是他去沈陽,遇到沈陽第壹個“女鼓”藝人金蝶的時候寫的。歌詞寫道:

這壹天我來到奉天,

我住在德勝大南關。

叫壹個講故事的鼓,

廷秀打趙昂(男)。

王姐想著那個張廷秀,

就像真的壹樣。

這個人的名字叫金蝴蝶,

城市裏的每個人都知道壹切。

從上面的歌詞中可以看出,這位來自京城的富家少爺叫“女鼓”到酒店住處唱歌,講述了《杯回》中王二姐私訪四府和張廷秀的故事。

車德寶(1862—1935)出生於沈陽。據《沈陽十縣筆記》記載,他是壹個“小口大鼓的藝人”,據說他的表演風格是“傳統派的規矩:壹步壹步,站著唱,看著別人”。演唱特點是:硬朗自信;鼓對了,板對了,句句屬實,耐人尋味。他既能唱短段,也能唱長段;我會彈弦,會說評書。1912他率先演唱了上學,害早婚等新歌。晚年說的歌謠《百鳥朝鳳飄》。弟子眾多,其中吉林市的任玉明(任占魁)是後來東城調的創始人之壹。

民國以後,沈陽東北大鼓的著名藝人主要有以下幾位:

霍書堂(1902-1973),原名霍潤南,遼寧省北鎮縣人。他小時候很窮。14歲在家鄉拜馮景和為師唱東北大鼓。16歲時,他在舞臺上表演。他的聲音大方甜美,善於兼收並蓄,學識淵博。我十幾歲的時候在家鄉學了“西城地方調”,後來吸收了“程楠調”來唱。在沈陽演出後,吸收了“風調”的唱腔,壹直唱到現在。在表演上,霍書堂第壹個打破了演員眼睛睜著、手不動的條條框框,做到了“穩動、靜動”,生動地表達了節目的內容。他唱的《三國時期》氣勢磅礴,鏗鏘有力,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火車頭”。1928被藝人推選為“奉天改進書與音樂研究會”副會長。40年代初,應邀在電影《豫園夫婦》中演唱《趙子龍趕船》,成為第壹個出現在銀幕上的東北鼓樂演員。三國時期唱過,如斬華雄,虎牢關,鳳儀閣等。,並演唱了他的兒童讀物,如《懷念真公主》、《青樓遺事》、《金水寺》、《王二樓》等。有長篇,如《馬乾隆去中國》《彩球》《粉屋》。20世紀30年代,她多次在電臺和茶館演唱。據說錄制的曲目有《南北和諧》、《百年長恨歌》、《權得報》、《繞口令》、《蝴蝶夢》、《大煙嘆》、《四郎訪母》、《白門樓》等。1949年3月當選沈陽市藝術音樂協會副會長,並率先演唱新歌。

新中國成立初期,霍樹堂到部隊慰問演出,由何寶生(中)擔任琴師。

建國後,他積極演唱現代歌曲。1958年表演楊靖宇《大口袋陣》,參加首屆全國曲藝匯演,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同年當選為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1960當選為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遼寧分會副主席、遼寧省政協委員。1961,加入中國* * *產黨。同年,招募了姜玉潔和劉蘭芳。“文革”期間受迫害,病倒多年,仍念念不忘東北大鼓。1972我讓壹個藝人朋友寫了壹首《楊子榮打虎上山》,說“等我病好了,我就唱歌。”他有壹部《三國時期》的錄音,還有壹本《三國故事精選》。

霍家後人至今還堅持唱東北大鼓。比如他的女兒霍桂蘭,從小跟著父親學美術,1952走上舞臺,1959加入沈陽曲藝團。1962轉行工廠,依然經常參加業余演出。他的長孫霍大順十幾歲時從父親那裏得到了壹本傳記,次孫霍誌航隨何福全學習,彈得壹手好弦。80後兩兄弟搭檔演出。近年來,他們經常在廟會和公園為群眾表演,他們也多次出現在屏幕上,引起了專家的註意。

“奉天鼓王”劉演唱,他的妹妹伴奏。

劉(1900—1944),女,山東沾化人,清末隨父赴奉天探親。劉十六歲拜為師,學唱東北大鼓,專長短段,擅長唱黛玉悲秋、寶玉探病、黛玉望月等“紅樓”段落,成為“女鼓”的領軍人物。劉成名前,曾在鐵嶺“破門而入”。壹位老藝術家陶文寶慧眼識才,教她藝術,資助她進入沈陽,壹炮而紅。她突破了東北大鼓“別”的老規矩,“女鼓”也隨之而來。此後,她在奉天寧鄉謝、洪泰軒、萬泉等茶樓演唱《大軸》。為了得到名家的指點,她開設了“免費茶館”,常年邀請奉天名人馬二琴聽她唱歌,不僅不收費,而且虛心。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評論劉的書法。劉還經常去晚清院士、兒童書法作家苗家幫忙。為了證明自己的藝術水平,她免費唱了三天,然後得到了銀豹。1924年,當時在哈爾濱工作的書法家沈先生久聞劉的大名,特地乘火車到奉天小河寧香榭茶樓,觀看劉所唱的壹首詩《彌石托骨》。果然清晰明了,果然名不虛傳。沈當場作詩壹首:“風吹四面亭,荷花開。”英雄兒女的悲情歷史,讓韓娥付之壹笑。“把她比作春秋時期著名的歌唱家韓娥。1931年,劉赴天津演出,使他在天津聲名鵲起,被譽為奉天鼓的“鼓界之王”。劉聲音清脆,表演穩重大方,善於借助面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上海百代公司為她(弦樂手趙靜怡和鋼琴家唐)制作了六張唱片,如《媒妁之書》、《西廂記》、《觀星》、《新年快樂》、《寶玉探病》。《盛京時報》第七版(193110)載有《古書屋裏的姐妹花》壹文,並評論道:“劉的《黛玉望月》,抑郁而憂傷。他跟紫鵑和雪雁說了壹會兒,他不忍心聽,又問夏他會不會也有唱不下去的感覺。“2002年,他被邀請到朝鮮新義州錄制唱片。1944被敵偽迫害,含恨而死。劉的詠嘆調曾被收入中國音樂學院教材。

劉當年創下的記錄。

沈陽人朱喜珍(1913—1978),自幼拜鼓手余秀山為師唱東北大鼓。

九歲時上臺唱紅,所以被稱為“九歲紅”。當時的她紮著兩條小辮子,走路瑟瑟發抖,天真活潑,觀眾親切地叫她“朱小辮子”。她的聲音委婉,用詞清晰,聲音洪亮而執著,高而不暴戾,低而不頹廢,細而不澀,抑揚頓挫恰到好處,讓鹹宜磕磕碰碰。表演精彩絕倫,栩栩如生。擅長唱兒歌,如《黛玉望月》《雙玉聽琴》《黛玉悲秋》《憶真公主》《米氏托骨》等。1931年赴天津演出,得到京韻大鼓“鼓王”劉寶全和著名梅子鼓金萬昌的指導。她吸收了京韻大鼓和河南墜子的唱腔,豐富了東北大鼓的音樂,在書法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達到了唱、演、鼓板三位壹體,被譽為“三絕”。各種演出的海報都寫著“遼寧鼓帝朱希真”。從此,“鼓帝”的名聲就傳遍了關外。1936年,勝利唱片公司為她錄制了《米劍尤功》《寶玉哭黛玉》《黛玉葬花高價》等歌曲。20世紀40年代初,天津著名京韻鼓手羅玉生(藝名蔡曉舞)曾師從朱希真學習《劍閣敲鐘》(即《憶公主》)。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遼寧分會得知他們家庭困難,給予救濟。晚年貧病交加,死於沈陽郊區。臨死前,她對親人說:“我死後要把鼓、木板、鑰匙放在棺材裏。”這說明朱希真壹生都沒有忘記東北大鼓。

朱希真當年做的記錄。

彭(1919-)黑龍江人。在那姐妹中排行第二,旁邊是姐姐,三姐慧,四姐那月華,五姐娥,年輕時拜小雲為師,學唱東北大鼓。十二歲時,他登臺演出,受到好評。1931年來沈陽演出。擅長演唱《範金丁罵城市》、《雙魚秦婷》、《白帝城》等兒童小品。1941年春天,我和姐姐那月的鄰居、著名演員霍書堂應邀到長春。他們不僅在電臺唱歌,還在長春的各個茶館表演。

他們都表演了《三國時期》,霍書堂唱《古城會》,那月唱《蘆花蕩》,那月唱《坎羅吉》。三弦陪景堂,胡俟陪白蓮生。會場爆滿,座無虛席,在長春引起轟動。當時,該報刊登了演出新聞和評論文章。

霍大順(後排左二)和家人看望彭(前排左二)。

彭不僅是壹個高超的書法家,而且是壹個出色的鼓手(鼓手在樂隊間奏中打鼓)。她的鼓套音色優美,富有韻致,形象生動,能熟練地表現東北大鼓的各種曲調。在書店演出時,她打鼓後可以稱之為“滿座”。

1945年,彭和“鼓王”劉的五姐再次應邀來長春表演架子鼓。兩個鼓棒同時起落,配合默契,鼓聲叮當,真的像是“像是把大大小小的珍珠灌進了壹盤玉裏”。著名鋼琴家何寶生為他們伴奏,的伴奏是余敬堂和余稠(綽號“余老五”)。彭和壹起表演了15分鐘,受到熱烈歡迎。1949年3月加入沈陽市美術家協會東北鼓組。2006年87歲高齡,還口述了幾十首。

出版於1946的錢公在《遼記》中說:“進入民國後,張被任命為奉天北路巡捕營營長,軍幕常載鼓手。張剿匪,紮營吃飯,每次召集部下,都要敲鼓講故事。當時的張穎、應劭、關代、檢、藍旗都是後來從二十七師改編過來的幹部,也就是後來的孫烈臣、湯玉麟、張景輝、張等東北各省的政府要員,都熟悉劉德的評書和討喜,劉的之的彈功也很深厚。就像將軍走上神壇,命令三軍唱歌,像唱歌而不是唱歌。難怪四席屏息,芳草吞聲。劉經常說,參考書目中,如《寧武關》起了壯烈的作用;《權得日報》扮演壹個落魄的英雄《長沙之戰》飾演不老的黃忠;草船借箭》飾演諸葛多;黛玉悲秋》可憐孤兒;青樓遺風“悼念名妓,都是最好的(好)長輩。”這說明劉德的書法技巧很高。

在馮軍,還有遼陽人邢立庭(生卒年不詳)。他原受馮軍第五十三旅檢查,被票友下海。1921左右,在奉天西門鴻泰軒茶樓演出。擅長演唱《米氏托孤》等《三國時期》。錢公來在三海故事裏叫他:“鼓聲清脆,猶如聚雨疾風,鳴聲震天,晴空如雷,撼屋瓦。”邢李婷還擅長聲音化妝,誰用什麽聲音唱,觀眾能從他的歌聲中分辨出出身、勇氣、純潔、醜陋。比如唱《宋江坐樓》,小聲唱閻婆惜,大嗓門唱宋江,聽到他的聲音就像看到壹個人。邢麗婷是壹個勇敢的人。他經常幫助藝術家解決問題,受到同行的稱贊。

左殿玉(生卒年不詳)是開遠縣人,住在市內的左佳胡同。曾在沈陽小西門裏石頭城鴻泰軒茶樓演出。左佳是開原縣的壹個富人。左殿玉從小喜愛東北大鼓。庚子年(1900)後,家財衰敗,靠玩票出海唱東北大鼓。錢公來《三海筆記》記載:“邀壹和弦主,邀友領課,學唱於恒嘉。還要自己開車,自己帶弦樂手,以票友身份出城,參加會議。到了那壹天,城鄉百姓,婚喪嫁娶,都可以發動左殿宇爺爺打鼓,打至尊風光票。”他經常在“開場白”(被藝術家稱為“神話”)中引用當代人的諷刺詩或自己寫小詩,批判時代弊端,深受群眾歡迎。比如他唱甲午戰爭大東溝戰役時,詩是:

中原為什麽打東?(東指日本)

老無能,左太剛。(指欽差大臣及奉天僚機左)

假裝聰明的兩只鹿。

虛張聲勢。壹塊糖。(指欽差大臣唐矮子)

善於從山東退兵宋朝(指淮軍老將宋慶)

永遠不出人頭地。(指黑龍江將軍長順)

膽壹般指倚仗統帥(指盛京將軍依克唐阿)

很難和李鴻章講和。(李是清政府的正廳)

這首詩歌頌愛國將領,嘲諷無能官員,代表了當時的民心。

在東北大鼓眾多的弦人中,何寶生與何福泉齊名,被稱為“沈陽赫爾”。

何寶生(1898—1961)遼寧省新民縣人。十二歲那年,我正式拜盲人牟星為師,學習彈三弦。出師後開始在沈陽為東北著名鼓手傅翠雲伴奏。

隨後,他又陪同,多次與在大帥府為張演唱。在與王桂英合作的九年裏,我走遍了東北三省的大中城市。鼓界之王劉灌制了《小年夜》、《寶玉探病》、《觀星》等唱片,何寶生為其伴奏,何寶生還幫助劉提高了東北大鼓的唱功。後來,他陪伴了劉的兩個姐姐和劉妙霞十幾年。何寶生熟悉東北大鼓的各個流派,無論演員在舞臺上有什麽微妙的變化,他都能輕松適應。20世紀50年代後,他曾與霍書堂、彭、鄭啟臻等著名鼓手合作。

何福全(1906—1982),沈陽人。十五歲拜東北鼓手陳連生為師。何福泉並不滿足於“只唱不彈”。他努力學習,同時學習三弦。三年學徒期結束,何福泉不僅是壹個會獨唱的演員,還是壹個“彈得熟練,耳音好,手音準”的好串音。十八歲時,他開始靠賣藝謀生,走遍了整個東北。二十五歲時,被東北著名鼓手劉聘為茶樓“坐串”(即茶樓固定的串師)。他和劉壹起多次在電臺演唱,很受聽眾歡迎。劉去世後,她陪伴霍書堂、嚴利華等演員。解放後,他加入了沈陽曲藝團。七十五歲的他依然有求必應,為眾多東北鼓樂藝人伴奏。他的弟子有梁、霍誌航(學三弦)、霍(女)、霍誌堅(學)。有東北大鼓《新兒女英雄傳》改編的手稿。新中國成立後,遼寧省的著名演員主要有沈陽的鄭啟貞、姜玉潔,鞍山的孫會文、劉蘭芳(後改為評書),撫順的嚴麗華,海城的郭桂榮,錦州的陳慶元及其女兒陳麗君、陳立傑(後改為評書)。

新中國出版的東北大鼓歌詞選登

東北大鼓曲目及書目。傳統短歌約200首(今有150余首),分為“子弟書”、“三國誌”、“草段”(流行鼓詞)三類。在“帝子書段”中,最受歡迎的是愛情故事,如《憶真公主》、《香樓之香》和《黛玉悲秋》。《三國誌》大部分取材於小說《三國演義》的片段,也有壹部分來源於三國戲和三國傳說,其中以關公為最多。

《小拜年》、《王思福姐姐》、《花亭夜宿》、《遊西湖》等歌曲廣為流傳。很多曲目來自清末沈陽季承書房、會文山室所刻的弟子書鼓曲,也有少數是民國以後文人藝術家所作。

民國初年,為弘揚民族文化,倡導移風易俗,奉天教育部門組織編纂了120種古今歌本,供藝人演唱。其中既有新的歷史故事,又有許多基於現實生活的新曲目,被稱為“改良鼓”。

奉天鼓《紫袍》錄

歷史曲目中,多為愛國歌曲,如公牛之戰、木蘭的贛州城(陽門壹女將軍的故事)、梁紅玉的崖山淚(南宋亡國,君臣投海的故事)等作品。現代音樂題材廣泛。有宣傳辛亥革命、成就中華民國的,* * *和靈魂;倡導民國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新國民,加入軍樂,青年義勇軍,民國捐款,上學;談地,談天,談地,破除迷信,學風,談養蠶,談田,談漁家樂,談牧牛崇儉;有《剪辮子》、《快樂的腳》、《小腳的眼淚》、《早婚的危害》、《煙鬼的嘆息》、《賭徒的嘆息》等作品,倡導移風易俗,反對世俗的惡毒。其中許多歌本被奉天鼓藝人采用,成為代代相傳的保留曲目。現存藝術家的口述就是證據。

偽滿時期,奉天杜東石印公司翻印出版了數百種歌謠,主要是傳統的鼓歌和弟子寫的歌。奉天鼓手張清霖和李清泉演唱了《還我河山》、《盧溝橋事變》等現代歌曲,引起了廣大群眾的強烈反響。

1945抗日戰爭勝利,東北光復後,中共中央* * *生產黨派了壹部分文化幹部到東北。同年東北書店11.946年初在沈陽成立,1.948遷至哈爾濱,1.1.08沈陽解放後遷回。東北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