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宅梧鎮旅遊資源

宅梧鎮旅遊資源

蘇山是鶴山市的名山之壹,位於宅武鎮和雙河鎮之間。它作為壹道屏障將齋武和雙河隔開。山的東側屬於寨屋鎮,距離寨屋圍3公裏;西側屬於雙河鎮,距離河尾2公裏。

蘇雲山巒起伏,松林茂密,風景優美。方圓是12公裏。這座山陡峭狹窄,海拔637.2米。山頂有壹大片平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

蘇雲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古村落遺址,這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山頂有古村石墻,雄偉堅實,不可多得。東南寨子墻長500多米,高3.5米,寬2米。西北寨子墻長400多米,高2.5米,寬2米。它是用壹條條石頭砌成的,每塊石頭大約有壹米長,30厘米厚。懷疑是古瑤族人所建。

據文史研究者考證,宋、元、明時期該地區就有瑤族存在。瑤族生活在皂角山和蘇雲。他們像她壹樣開山種地,以種谷子為生,善於用竹弩和箭矢從事狩獵。蘇雲也被稱為蘇雲山。元朝時期,瑤族爆發了兩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反抗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後來元政府進行血腥屠殺,瑤族被殺無數次,其余被迫逃往別處或與漢人融合。

每年重陽節期間,人們登上蘇雲山古村落,不僅可以探尋幽僻之地,尋訪古代,還可以欣賞到屋鄉美景。黃地石村,鶴山最高的村莊,也叫彩虹嶺村,屬翟塢鎮白水帶管理區,距翟塢鎮10.5 km。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廖、陳二人從徽州遷來此種茶,居皂屏山彩虹嶺西山腰,逐漸成為梯形村落,分廖屋、陳屋,面積0.6平方公裏,是鶴山市地勢最高的村落。小屋是泥瓦平房,村民說客家話;村民的勤勞和正直是出了名的。

此村初引“彩虹嶺(山名)”為村名。因村北有壹塊巖石像人壹樣臥於洞中,鶴山首任縣長黃大鵬在石頭上題寫“橫堤”二字,故名“橫堤石”。方言“橫堤”與“黃帝”相近,故別稱“黃帝石”。

1978之前,全村人口70人,以種茶為主,還有放牛、種水果、采藥。1994之前,部分村民搬遷至白水帶、寨塢鎮等地定居,從事工作或經營。留在村裏的村民仍然以種植茶葉、豆類、水果、兔子、蜜蜂和打獵為生。

村子旁邊,有鶴山八大老景區之壹的“彩虹古道”。爬山進村,爬古道,爬陡峭的山路,兩個小時。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裏是我軍的堡壘村,有陳阿姨這樣的堡壘戶。1959 165438+10月12被廣東省政府定為革命老區——抗日遊擊根據地。近年來,全國各地來了很多革命前輩,表達哀悼,追思過去。

這裏青山常青,溪水潺潺,層林蔥蘢,怪石嶙峋,鳥語花香,彩虹常在,雲霧繚繞,景色宜人。在重陽節,人們喜歡爬山。即將開通的“彩虹隧道”穿過那裏,為其增添了神奇的景觀。這個地方是旅遊、打獵、懷舊、避暑的好地方。羅漢尖源於皂屏山脈的中南部,向西延伸,位於山的西南部,單山高412米,占地約300畝。邊上有將軍山,略矮,草木茂密,被交誼山掩映。只有羅漢山尖的單山較高,植被稀疏。它的山是由巖石組成的,整座山都裸露在外。遠遠望去,銀光閃閃,像壹根金屬筆尖直插雲端。是鶴山雙都、開平、泰山、恩平中比較高的山峰。近看,山腰間有觀音坐蓮、美女掛燈籠、烏鴉落海、初見天空、石龍床、石版畫、硯、石蛤蟆、石公雞等景點。山頂有兩個平臺,每個平臺面積約15平方米。這裏曾有壹座供人們燒香的寺廟,但在文革中被毀,1988年重建。羅漢尖上有幾畝耕地,壹直種著紅煙。因每支煙都有類似羅漢腳印的斑點,故名“羅漢煙”,歷來是上品禮品。

羅漢峰是鶴山八大名勝之壹。相關的詩詞、故事、傳說很多,如《羅漢峰陣》、《虹羅漢山秀》、《羅漢山秀雲山》等,都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雅作,是舊社會久旱之後人們祈雨的地方。他們在節假日祭拜,尤其是爬重陽山的時候。彩虹古道位於鶴山中西部,皂屏山中南部,海拔560多米。南宋前後,部分南遷的瑤族人居住在皂屏山。當時山上有壹條羊腸小道蜿蜒曲折,真是崎嶇險要。自清雍正十年設立鶴山縣以來,首任縣令黃大鵬為了方便民眾往來城鎮,縮短行程,緩解當地交通困難,曾“捐資養丁莊,鑿平山路,繞道而行”。古道東西走向,東起茶亭頂,西至馬口闕,全長約15公裏,路面寬度壹至兩米不等。有些好人為壹些道路鋪了石板。

彩虹古道是鶴山八大老景點之壹。自古以來,當地就流傳著“彩虹橋觀禦石”等名句。古道周邊有彩虹玉璽、犀牛望月、嫦娥奔月等自然景點;附近有石寨峽、柳白水等千尺飛流,燕尾巖、鷹嘴巖、吊身坑等深谷。極其危險,山巒起伏,溝壑陰森,氣候多變。明代許炯路過此地時,有“天高三千尺,霾重十二倍”的佳作。天然洞穴、人造石室、飛禽走獸、奇藤異樹,無不引人入勝。在明清和民國時期,有許多關於這個地方的詩歌、故事、傳說和名著。清朝雍正年間,首任縣令黃大鵬親自在古道中段的路邊刻下“彩虹橋”二字,至今猶存。清同治年間,白水帶領華僑捐建茶亭頂上的“殷悅亭”,翰林學士賴吉喜親筆題寫:“晚風落嶺難登。”解放後,彩虹古道逐漸荒蕪,是壹個很難爬山的地方。它成了人們在夏天和每年重陽節爬山的勝地。俞氏宗祠,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位於宅梧鎮景村鄉東北角。

1944年10月下旬,中共廣東省委、省軍委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命令珠江縱隊機關和主力在珠江三角洲堅持抗日武裝鬥爭,由林、羅、謝禮全、等領導,向廣東挺進,繼續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65438+10月7日,翟武鎮解放後,部隊移駐景村鄉,司令部設在余氏宗祠,政治部設在李氏宗祠。黨和軍隊深入動員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余氏宗祠,坐東北向西南,是壹個三進四合院式的布局,休息在山頂上。建築面積667平方米,後向基礎比第壹入口和第二入口高出1.5米,院前有2米高的圍墻。1969井村鄉因資金不足,拆除了第壹入口和第二入口(包括圍墻),用磚木搭建了壹所小學,空地閑置。後入口(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掛牌辦公所在地)仍有建築面積136平方米(用木板搭成,也叫後樓)。由於樓房存在危險,鶴山市老建協在1992劃撥3萬元維修。

1994年6月7日,鶴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辦函[1994]第21號,將俞氏宗祠定為本市第二批核定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