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去土家山寨旅遊

去土家山寨旅遊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有這樣壹個很有特點的典型土家山寨。說它典型,主要是它在400年前就有規劃,是壹個有規劃修建的土家山寨。它背靠高山,面向田壩,幾十座木房依山勢從低到高、層遞而建,所有房子,全部坐北朝南,後山叫玉荷樹,前面叫文安壩,山寨左右各有壹座小山環抱,右邊叫青龍咀,左邊叫白虎嘴。寨子上的房子分三塊分布,由兩條上寨的路連接,進寨的路只壹條,到寨口分叉為二,直通寨頂。兩條路,既要通人畜,還要通水流。多數人家有吊腳樓,外伸式廂房的吊腳樓,單邊的或者雙邊的,雙邊的就是撮箕口房。還有壹種吊腳樓,就是廂房連正房的那壹間全是吊腳的。正房三間、五間,或者七間,不論大小都是壹向。在壹個層面上,有單獨壹向的,多數為兩向相連的,根據地勢,也有三向、四向房子連在壹起的,有的廂房隔著,只街陽臺連接,有的就連成壹個院落。每壹向房子前面都有院壩,雖然大小不同,但多是由青石鋪就,到秋收時節,這些有石院壩的人家曬谷物就格外的方便。

大寨四周綠樹環抱,青杠樹、楓樹、茶子樹、桐子樹、皂角樹和柏樹。寨子中上部有幾棵很大的皂角樹和柏樹,下就是趙氏的祖墳。這皂角樹和柏樹寓意深刻,暗合趙氏宗傳長青。其他各家的房前屋後也有零星果樹,橙子樹、桃子樹、梅子樹、板栗樹、李子樹、花紅樹等。寨中的樹,除了皂角和柏樹以外,最有名的還有兩棵樹,壹是桂花樹,就在壹大戶人家的院壩邊,主人專門壘了壹個三尺高的土臺。樹不算高,六七米,但很蓬勃,特別是花很香,八九月間,十裏以外也能聞到它的香味。另壹棵樹是寨口的那棵刺檬,象壹把傘蓋,寨裏人認為那是他們的“防火傘”,有了它,寨上就不會有火災。

寨上的水井很多,大的有四口,大院壩、彎裏、上寨和坡頂上;小的就多了,很多人家側後都有壹口小井,豐水年成,他們是不別出門去挑水的。雨水和生活汙水排放,主要靠與兩條主道壹致的排水溝,左邊壹條水溝與路同行,或者***用,或者分左右,或者人走上,水走下。右邊壹條分成兩段,壹段與主幹道壹幹壹濕,另壹段則轉彎向了山腳,形成另壹名小水溝,繞壹段路後又合進來。兩條水溝常年有水,有時還發出嘩嘩的流水聲,每天傍晚牛羊歸圈前都會飲足而還。如果天旱,寨上的人們則可以去寨外的大水井或壩中的涼水井擔水。

由於柴方水圓,寨上的房子越修越多,越修越密,人也越來越多,人們就叫它大寨巷(當地人讀hang)。大寨巷在清朝和民國曾經開過市,每逢農歷的四、九趕集,後因厘金(稅、費)太高而散場。相傳,因寨上的房子屋角對屋角,上下巷子可以不濕腳。常有過門兩三個月的新媳婦找不著自己的家門,進了寨就只好拉著自家的牛尾巴才不會走到別家去。也因為房屋太密,不知發生過多少次火災,使大寨時興時衰。

當然由於人口的急劇增加和森林的損壞,以及公路從寨前通過,大寨巷正改變著模樣。不過,依山就勢的建築、近水而居的選擇和數百年前就有規劃的山寨特點,只能象上寨巷子的石梯壹樣,越踩越光滑,呈現出壹種特有的光亮。

土家族的民居,因地域、環境和主家財力、喜好不同而千姿百態,斑斕紛呈。

近水而居 近水而居,是人類的***同選擇,土家族也概莫能外。近水而居的“水”,首先是飲水。建房造屋,第壹要考慮附近有無水井山泉。古人取水,多是肩挑手提,雖有用竹槽引而自流的,但那個限制太大。更不可能像現今社會壹樣翻山過嶺搞自來水。大寨巷之所以成為大寨,就是因為這地方背山高,森林大,出水點多。也為了取水,壹般的土家山寨均建在大山的半腰以下,這壹點,好像與優選法中的黃金分割線完全吻合。為了蓄水,大寨巷的人家,家家都有壹口石水缸,大的要裝水幾十排,小的也要裝近十挑。有的水缸很講究,雕龍刻鳳。當地出了不少有名的石匠。

近水而居的“水”,再就是用水,即灌溉用水,時髦的說法叫工程性用水。大寨巷選址在數千畝良田的壩邊,就是壹個典型。在過去,人們是以田有水泡冬為榮,因為那時人少地多,泡冬田自養肥力,種壹季足也,根本不必放幹水後種小季。我們土家族聚居區,民居形成百戶以上的寨子不多,壹般都散居在三溝兩叉,那就是因為要靠那個水田。當然,有不少土家山寨缺水,主糧是玉米。有的是因為戰亂遷徙而至,有的則是由於生態的破壞和人口的猛增,導致人與水資源的失調。

近水而居的“水”,再就是水運的水。土家族本是五溪蠻之壹,溪就是水的另壹種表述。過去,水路是人們交通的主要載體,是水路繁榮了交通。凡是大的集鎮必然靠近水路通道。沿河縣城、思南縣城是烏江的產物,洪渡、思渠、淇灘、潮砥等這些古鎮,無不得烏江水運之利。龔灘古鎮,就是因該灘太險,上下船只到此必須卸貨下人,為轉運而成為服務功能齊全的古鎮。潮砥鎮,亦是如此,只因搬遷而失去原有功能和原貌。

近水而居的特點,雖然算不得土家族之獨有,但它肯定是土家先民的造房選擇。選擇江河,選擇溪流,選擇山泉,再加上民族遷徙,所以土家族與平原、與丘陵、與高原的平原無緣。也因為近水,使土家族養成講究衛生、勤於耕織的傳統。也因為水的流動和奔向遠方,鑄就了土家族人靈活應變和開朗開放的性格特質。另外,土家人深知水與樹的關系,故而崇尚“風水”,風即為樹,有樹便有水。所以土家山寨,壹般都是綠樹環繞,房前屋後也多植竹木。樹梢大,就冠以“風水樹”之名,或稱為神樹,或下豎神龕,常年焚香燒紙,讓人不敢砍。還不放心,就將樹幹上到處釘入水耙釘,使人不能砍。

依山就勢 依山就勢造屋, 這是山區建築的***同特點。但於土家族,似乎又有了壹些民族的東西。以“大寨巷”為例,首先是引進了華夏民族的精粹,既避開北風對開門的的影響,又可以充分向陽,得曬谷晾黍之利。還吸納五行八卦之精要,其後靠山盛大而穩固,其前白虎青龍守護,寨中居住有如穩坐太師之椅,其樂也,其和也!

土家族依山就勢建築民居,雖然有平整屋基的項目,但大多不會劈山改水,他們認為那樣會影響地氣龍脈。房屋順山勢分布,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特色明顯。所有的房屋都是平房青瓦,人字型的屋面,利水透風,又不會形成屏障或反光。每家開門,都會有壹片藍天,既可遠眺青山翠嶺,又可近睹雀躍鳥鳴。進寨的路斜豎著,進院的門斜開著。因為順山順勢,有高低之分,有寬窄不同,於是有了吊腳樓。樓下養牲畜積肥料,方便而又安全;樓上作客房存農具,幹爽而又雅致。再加上那轉角回廊,平添幾分富貴之氣。

依山就勢建寨,居下的方便,人氣旺;居上的相對幹燥而不失清靜。依山而沒有前後遭風之累,也沒有雨盛受澇之憂,山水順勢而泄,無需排水之功。依山就勢,前後有院壩隔著,左右有巷道分開。不少人家,其山墻還可以用石墩護著,既可以保證院內的安全,又可以保證路人的觀瞻,還可以預防夜晚上下巷子星火的隱患。

雖然,用現代交通的眼光來看,依山就勢的山寨,車輪很難進家入戶,但是,它保證了山寨的寧靜,既沒有馬達的噪音,也少了車輪滾滾之塵埃。

就地取材 歷史的土家山寨,都為木屋,木材全是就地而取。黔東這塊地方,氣候適宜、空氣滋潤,生長的樹木材種很多。但在土家人眼裏,可用於立房子的只有柏木、松木、杉木等少數品種。柏木,質地細膩堅硬,防水性好,經得住風蝕水浸,多用用於山墻曬壁的柱頭和地腳方。杉木,質地疏松輕巧不易變形,則多用於椽條檁角。松木,質地在柏和杉之間,但忍性較好,不脆不松,多作內柱和川梁。裝壁墻的板子以杉木最好,杉少的地方也用松板的。除了柏、杉、松木,其他樹木當地人都叫雜木,修房造屋壹般是不用的。有的古寺古祠,柱頭很大很直,傳說為桑木,但現在都不見有喬木的桑樹了。有的地方因缺木材,穿牌也有用楓木的,但那僅限於紅楓。因為楓木太易朽,紅楓稍好。

木房均采用人字屋面,上覆以青瓦。瓦也是就地取材燒制的。燒瓦的泥也較講究,土要瘦,雜質要少。土家人都不用紅瓦,而是要經過復雜的工藝,使之穿衣變灰,形成特有的瓦灰色(又叫青瓦、黑瓦)。據說青瓦質地硬而輕,不容易粉碎。壹向房子最低要壹萬三千多片瓦,常有“壹萬三千六,拖蓋著三間屋”的說法。青瓦屋面有兩大優點,壹是層疊相蓋,通風透氣,住起來舒適,不像水泥板蓋的房子悶氣。二是吸熱、不反光,後壹家人出門看見前家的瓦面,不會有耀眼等不舒服的感覺。如果是紅色的,反光耀眼,肯定令人心煩氣燥。用青瓦蓋屋,是幾千年實踐的優勝劣汰,是祖先的選擇。城裏人用的磁磚等反光材料貼墻,形成嚴重的光汙染,不僅增加了城裏的溫度,確實叫人煩心亂意。

很多土家山寨十分重視石頭的使用。這些地方多層子石,有的就在地基裏,邊取邊用,有的則在地基附近,有的則較遠,需花力氣開采。用石頭砌地基、保坎,大的上千斤,需要多人擡、掀,小的幾十百把斤,壹個人就搬、撬堆著砌。砌石坎子對石頭的要求不高,只要有壹面平就可以用了。當然,講究的要規則的礅子石,這樣才能砌出高質量的保坎。壹般人家比較講究階陽坎,無論如何要選好壹點的石材,把那壹條階陽坎打扮漂亮壹點。石梯子更得講究,用規則的條石,有的還要過細鉆。石階陽,石院坎,不僅是為了減少塵土的飛揚,更主要的是可以隨地打場曬谷。鋪個曬席什麽的,不致於受潮打濕。還可以用水沖洗,衛生程度高多了。與房子最為緊密的,還是那磉礅和地腳石。石磉礅是同立房子壹起考慮的,壹般方形,比柱頭大,木柱頭放在磉礅上,壹來可以增加地基的受力面,不使某根柱頭壓進土層裏,更重要的是磉礅把木柱頭同地基土分開,減少土層的潮氣對柱頭的侵蝕,以增加柱頭的使用壽命。在兩個磉礅之間的地腳石作用則完全不同,主要是起間隔作用。壹半在土裏,壹半外露。因為是石頭,所以不會腐壞。土家人還有壹個打“水城”的習慣。前屋檐的水滴下階陽,在低的多的院壩裏,對曬壁影響不大。後屋檐的水滴進陽溝,陽溝深壹般40—50厘米,水會濺起來,所以人們就將後屋墻的下半部用石料來裝砌。有錢人家用料石堆砌,砌到檐腳,中間取壹個石窗。雖然裏屋陰壹點,但不怕水滴浸蝕,特別是安全。壹般人家則裝“水城”,即將四五尺高的片石順屋檐腳安放在打有槽的石條上,加以固定,再在石片上面加裝木墻。下部分是石頭 ,不怕水滴飛濺,上部分是木料,可以隨意開窗,這就是當地人叫的“水城”。在黔東的土家族地區,很多山寨都有裝水城的習慣,這樣可以極大地延長木房的使用壽命。

土家人是不用石片當瓦蓋的。只有少數人家蓋不起瓦,用麥草、茅草或者杉樹皮蓋屋時,才在房頂上放壹些石頭,那完全是為了使草或樹皮不被風吹走,石頭只起重壓的作用。

立房子重上梁 黔東土家人修房子,依山就勢,是第壹原則,修多寬多高,什麽結構,還有它的壹些規律。

土家族地區木匠、石匠、瓦匠都十分崇拜其祖師爺——魯班。魯班藝的壹個特點就是“樣樣不離八”。地基的進深:壹般為二丈壹尺八、二丈二尺八或二丈四(也是八的倍數),房子的開間,寬的丈三八、丈二八,窄的丈二八、丈壹八,即堂屋比側屋壹般要寬壹尺,堂屋為壹丈三尺八寸,側屋就是壹丈二尺八寸。木房的高度以中柱為準,有丈六八、丈七八,還有壹丈八和真丈八、假丈八。“真丈八”就是壹丈八尺八寸八分,“假丈八”則只是壹丈八尺零八分。立多高,壹般由主人家定,主要考慮兩個因素:壹是進深,進深大可以高些,進深小可以低壹些。還有就是“八字”。這個“八字”壹般不請人算,主要看主人的屬相或氣勢。屬龍屬虎的就可以高大壹些。多數人則不立丈八以上的房子,因為這輩屬龍屬虎,下輩屬什麽難有把握。立長三間還是長五間或者長七間,壹看地基的長度,二看主人的財力。排列上的分別則與習俗有關系。土家族的木房,多數是“七柱六”,即七根柱頭,六根不落腳的掛柱。七柱六的房子不僅需要的木料多,主要是寬大。在黔東相當壹些地方不立這麽大的房子。當然也有壹些“五柱四”的,但中堂的兩列則要安排成“七柱二掛”。“七柱六掛”有13個頭頂天,而“五柱四掛”只9個頭頂天,可見其大與小的區別。同樣大的屋面,柱頭多、排得密,椽皮就不易變形,房子的壽命長。反之則反。排列的七根柱頭,分別為中柱、前後二柱,前後三柱、前後檐柱。中柱要直,要高;檐柱要粗,還要選用耐水的柏木。曬壁中間還有壹棵柱頭,叫曬檐柱。以“七柱六掛”長三間房為例,壹間木房需要30棵柱頭和24棵掛柱。在30棵柱頭中,面向中堂右邊的前二柱最為特別。土家人稱之為“二精柱”。對二精柱的選擇很有講究,要長在向陽的清凈之地,與陰墳、雷劈火燒等事無關。其他柱頭都推光鑿眼了,再去砍“二精柱”。砍“二精柱”前有壹定的儀式,要燒香紙、敬神靈,擡回家要批紅掛彩,集中人力快速推光鑿眼,穿牌進列,尤其不準女人從上面跨過。特別要指出的是土家人壹般不修“五柱五掛”、“七柱五掛”的房子。掛柱為單數,就必須在中柱以後增加壹掛柱,這樣後幅瓦面就比前幅長,此種房子叫“虎坐式”。不立“虎生式”房子,這與另外還有人認為“八字”小了住不得“虎坐式”大房。白虎崇拜有關。

穿牌的講究,壹是頭穿,二丈多長要整的,由它將七根柱頭連在壹起。三穿、四穿也是整的,但它們只連接五根柱頭、三根柱頭,長度大為減少。二穿即挑排,它由前後兩部分在中柱口相接。土家人立木房的挑比其他要特別壹些,上挑的幅度較大,呈關刀狀或喜鵲尾,既實用,又美觀,形成壹種特色。

連接排列之間的有梁、枋、木伏和掛條。連接中堂兩列的有前後三柱上的四匹木枋,前面的兩匹叫大門枋,後兩匹叫香火枋。由於其特殊功能,可以選用雷打木,取避邪之意。側間的前曬壁各有兩匹木枋,主要是連接作用,沒啥講究。連接側間的主要是樓木伏,向上面是平的可以鋪樓板。樓木伏兩端各連接相對應的柱頭,壹般為穿透式,為增加連結力壹般要加插銷。起連接作用的還有掛條,就是配檁,在每壹根柱頭的頂端先裝掛條,使四列柱頭連在壹起,在掛條上面再放檁子,以承

載椽皮及青瓦 在各種連接木材中,最尊貴的當數大梁,就是中堂上方連接中柱的橫梁。梁的選擇條件同“二精柱”差不多,但比二精柱待遇要隆重得多。土家族立房子要看日期,壹般在秋後,不僅豐收了,農活不忙,而秋高氣爽,晴多雨少,便於作業。當然也離不了主人“八字”、房屋朝向之類。砍大梁的日期,只能在起房日的前壹天,排列都已裝好斜豎,午飯後才去砍伐,出發前有儀式,砍樹前有儀式,砍樹時不許換手。砍倒後不許跨越,馬上取長短量長去皮,然後披紅掛彩,吹手同行,前呼後擁,敲鑼打鼓吹嗩吶,翻山過嶺還要長號齊鳴鞭炮連天。擡進新基中堂,掌脈師彈線畫脈,丈量鋸榫,然後紮馬祭祀,通宵派專人守護,不準女人不跨越,連貓狗都不準靠近,其神聖可見壹斑。起房日的標誌性環節,那就是上梁,好不隆重,好不熱鬧。

在土家山寨,哪壹家人立房子,都是滿寨人的節日。立房子很不容易,是平生的大事之壹。平時的互相幫襯不說,吉日前壹天大家都攏來了,壹個南瓜、幾斤芋頭都是禮,更主要的是幫忙出力。遠親近鄰都來了,特別是女主人的娘家要特地邀客,擡彩挑米,還要吹吹打打,講壹定的排場。吉日的淩晨,早早吃過早餐,人們就到新房地基上等著。那棵大梁纏繞著紅布,兩端用“黃龍”(中間有竹篾作筋的大草繩)連著,翻過斜豎排列頂端分別向左向右延伸,很多人拉著“黃龍”臨陣以待。掌脈師的儀式過後,壹聲“起啊!”上梁開始,鞭炮齊鳴,長號響天,……。最難和最忙的莫過於背梁之人。大梁兩端各有壹人肩扛大梁,如果新房為弟兄***建,則此二人各代表弟兄壹方,有“哪壹方大梁先上那壹頭就先發”的說法,所以爭先恐後成為主題。由於大梁的長度超過排列間的寬度,不可能平著直上,只能壹頭高壹頭低地斜著上,如果誰也不讓誰,那就要將持許久。因為不是哪壹個人能定的,是靠壹方眾人的合力。大梁上頂了,掌脈師還有壹通儀式、說福辭、撒拋梁粑、把親戚們送的彩布都掛上,……上梁是非常重要的儀式,也是立房活動的高潮。

房架子立好後就是上掛條和檁子、釘椽條(桷子)。釘桷子又叫短水,這也是技術活,講究檐口要平要直,尤其兩端不能下垂,些微朝上是允許的。再就是水面,三掛柱檐柱到挑檐,要略為上翹,形成壹個向上的拋物線。藝高的師傅才敢有此傑作,既要美觀,又要不致雨水倒流。蓋瓦也有講究,有錢人蓋寸瓦,壹般的蓋半瓦,至少要蓋三分之壹瓦。其次是檐口,壹般燒瓦時要專門燒制部分較普通瓦長壹些的、專門作檐口的槽瓦。再就是山檐瓦要蓋密壹些,增加重量,以免被山風揭起。最後是脊瓦,要多蓋幾層,主要是增加重量。脊瓦要造型,中間高、兩頭翹,形成兩個馬鞍。蓋瓦的技術就表現在脊瓦的安排上,中脊能砌出兩個鼓鑼全,端脊能翹出三四片瓦那就很不容易了。最普通的中脊是疊個“品”字型,脊背是三四層仆瓦。看主人家的財力,講究的就要疊壹層、二層、三層豎瓦,形成高高的脊背,不但美觀,而且很有氣勢。大戶人家還要用桐油石灰把中脊、邊脊和檐口都座上,在屋頂創建出壹個黑白分明的景致。還有的人家為增加屋內光線,還會專門燒制槽瓦亮瓦或蓋瓦亮瓦。蓋瓦亮瓦對桷子有特別要求,必須是亮桷(即由兩條窄桷承擔壹路蓋瓦),思南周家鹽號就全部用的亮桷,其瓦不僅比普遍瓦大,而且還有花紋。

土家人的立房子,因其特殊的布局、結構、造型以及各種儀式,構成了土家民居的特色文化。

吊腳樓建築,是土家民居的特點之壹。廂房吊腳樓通常為兩間,就是伸出街陽的那部分,寬窄完全依地勢而定。吊腳部分有兩種形式,壹為通柱式,即吊腳柱頭全部落地,每根柱頭都是整的;壹為下燈籠式,即下吊部分為單體的燈籠框架,使齊與主房地基形成壹個平面。如果木樓是臨江而建,這個吊腳就只能采取第壹種通柱式。不過有“真通柱”和“假通柱”之分,“真通柱”,不論是兩丈三丈都是壹根整的。“假通柱”,則中間要接,由兩根或三根銜接而成。有些臨江的吊腳樓,吊腳很高很險,吊腳柱頭需要的太高,沒有那麽長的木材,那就只有接了。接的技術壹般為榫接外箍式。特別是為防洪水,還要在不同角度加撐木。這種臨江高柱吊腳樓,是土家先民同洪水、同大自然抗爭的傑作。

裝房子重釘門 土家人住的木房,立房子只完成架子部分,這是最基本的,財力不濟,哪怕是用茅草擋擋風也是要住進去的。但壹般來說立房架子,只完成壹半,還有裝房子那部分。不同的裝法,就顯示出不同的民族特征。

土家人裝房子,第壹是香火,以供祭祖先。先人崇拜這是土家族的特點之壹。香火板較講究,壹般是不易變形的杉木板,還要沒有節疤。香火下是神臺供櫃,最簡單的也要安裝壹個擡板,以放置香爐、燭臺、罄等祭祀什物。第二是裝居室。土家人的居室壹般安排在堂屋以外的正房,後二柱以前作夥房,打三連鍋的竈臺,安裝六尺以上寬的火鋪,還有水缸和碗架。後二柱以後作居室,主要放置雙人架子床、衣櫃、米櫃,有的還放大櫃子。居室下面壹般要整(zh n)地樓板,上面要鋪天樓板。再就是堂屋的板壁和前面的曬壁以及山墻壁,還有就是裝大門,最後是裝各檐下的天合口和四列的穿排眼。各列中柱最高處的穿排眼是不裝的,傳說為魯班師傅出入的通道,實際上是為通風。

裝房子最重要的環節是釘大門。土家人釘大門是要放客的。主人家要釘大門,先要找人算壹算,把男女主人的生辰八字交給土老師,由他來確實釘門的良辰吉日。吉日的前壹天,得到通知的親朋好友都要上門祝賀,賀禮仍然以彩布為主。釘門以開財門的儀式最為隆重。開財門的時間壹般是在淩晨。木匠師傅在壹番祭祀以後,先將門板裝上,然後讓外面的人來開。開門的人壹般都是當地有文化、有影響、德高望重的人,他是代表“三星”來送財的,所以要同門內的木匠師傅壹問壹答說福辭。各種福辭有手抄的,也有臨時編的,多數是為主人家說吉利的好話(祝福)。有的還搞壹些帶魔術性質的小項目,如要求把匍在桌上的壹碗水揭開,且不準水流失等。開財門實際上是壹場文雅的智慧遊戲。多數時候,大門內外說1—2小時就開了,樂得主家高興。也有少數時候,木匠同“三星”話不投機,互不相讓,講到日上三竿也不開門。人們把這種遊戲稱為“鬥法”。開財門,也有壹些特別的例子,如某主家,將結媳婦和釘門放在壹起,讓新媳婦來開財門。新媳婦下轎來到大門邊,發現大門緊閉,就雙手拍打門板,高喊“開門!開門!”堂屋內的木匠師傅斧子壹擊,高聲問道“門外來的是何人?”“來的是婦人!”“來做哪樣?”“來振家門!”卡嚓,財門大開。這怕是最快的開財門,也是壹場最大膽的財門設計,以致傳為佳話。據說後來該家確實發了。

土家族釘大門,最有特色的是在大門上方再裝兩個虎頭打門錘。虎頭打門錘的作用主要是避邪。這也是土家族的白虎崇拜的表現形式之壹。由於虎頭雕刻難度大,後來的壹些木匠就用工藝簡單的南瓜型打門錘替代了。

有的土家木質民居還興上漆,但這都在釘大門之後。上漆的目的壹是為好看,二是為防水防腐。壹般來說,木質民居的山墻保留本色,以熟桐油染之。正面則塗以黑柱頭、紅板壁和白窗門。黑色用鍋煙墨、木炭和桐油兌制,紅色加土紅泥調就,白窗門就直接用熟石灰塗成。在壹些地方,土家人還特別看重花窗,常用白楊木或楠木雕刻,蝙蝠、仙桃和各種果蔬、飛鳥魚獸都可入畫成型,有的還雕以八仙過海、麒麟送書等傳奇故事。沿河縣鯉魚池和江口縣雲舍的花窗就很有代表性。壹般來說,窗花塗黑色的、窗戶掩板仍然是用石灰塗染。

土家族木質民居,還特別重視以住為養。壹般每棟房子住二戶,***走壹個大門,***用壹個堂屋,各有各的廚房,煙薰風暢,木房子的壽命格外長多了。另外也很重視環境的美化,在房前屋後總要種點果木花草,以創造清幽環境。

衣、食、住、行,住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民族,住的特征不會像衣飾那麽明顯,但它仍存在某些差異。這些差異,就是不同的民族烙印。土家族是壹個開化開放較早的民族,它接受新鮮事物的包容性很強,具有同漢民族及其他鄰居民族相互學習、相互融合的優良傳統。在住這個問題上,土家民居既有壹般山區民區的特點,又有其民族文化的烙印。就算都是土家族,由於地域、年代和不同的師承關系,其民居選址、房屋布局、建設過程及文化風情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本文前述的土家山寨是壹個典型,很有代表意義。它不僅是少有的較早有規劃、有規模的建築群落,而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土家族木質民居的特點。這些特點,大致可以概括為:近水選宅,依山而立;正房大方,廂房吊腳;高闊有度,尺寸有八;就地取材,木石結合;上梁開門,風情濃郁。

木屋民居還具有透氣幹爽、冬暖夏涼、分段投入、使用環保等優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新材料的使用以及觀念的改變,木屋民居特別是有特點,成群體的木屋民居正在逐步減少,部分具有不同民族特征的木屋民居村寨已成為文化遺產,其保護應引起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