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集美的僑鄉歷史、文化、教育發展、投資意義

集美的僑鄉歷史、文化、教育發展、投資意義

在集美,每年春節,從正月初六起到十五期間,很多地方都會有廟會,比如正月初六的孫厝廟會上,宋神宗禦賜的“真異大師”宋代名醫孫惠應的坐像會被擡出來巡遊。還有初八霞梧李姓廟會、正月十五張姓二十四社廟會等。

但在僑鄉集美大社,正月十五壹整天的元宵宗教民俗廟會規模最為宏大,遊街隊伍經過集美的大街小巷時鞭炮聲震天,濃重的煙霧讓人窒息,而其場面之壯觀、集結人數之多實屬罕見。海內外鄉親及當地群眾紛紛祀奉先人“船靈公”——“開閩王”王審知,以及“進士祖”陳文瑞,祈求新的壹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歷史由來

王審知:據史載,王審知原是壹位封疆大吏,唐景福元年,奉其兄王潮之命,率軍攻打福州,平定全閩。王審知執掌福建軍政大權29年,他以史為鑒,以民為本,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輕徭薄賦、勸農興學;他招撫流亡、選賢任能、擴大開放,特別是十八姓隨王入閩,安置了大批中原流民,這是繼“永嘉之亂”後,中原入遷入閩南的又壹個高潮,這些南下的中原人帶來北方的新文化、新技術,促進了福建經濟文化發展,使八閩大地在五代十國紛爭局面中,不但避免了戰亂之苦,政治、經濟、文化還得以飛速發展,保持了長達三十年的持續安定繁榮,為兩宋之後福建成為富庶之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審知從而成為八閩歷史上少有的壹位政績卓著、影響深遠的君王,享有“開閩王”之美譽。宋太祖禦賜“八閩人祖”橫匾。

王審知治理福建,特別註重開發閩南廈門、漳州、泉州壹帶沿海。在開發同安府時,他下榻同安,親往潯尾(今集美)嘉禾島(今廈門),後染病逝於同安北辰山。唐末宋初,閩南當地民眾在北辰山建廣利寺,並為其塑金身,供奉這位“開閩之王”。到了明末,廈門、漳州、泉州壹帶不少民眾跟隨鄭成功收復臺灣,帶去了王審知的神像,也帶去了大陸的香火。還有許多人漂洋過海移居他鄉,其中以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居多,他們也壹直供奉著“開閩王”王審知。壹千多年過去了,王審知的子孫雖散居各地,但大家對祖宗的德望功勛無不感念在心。

集美當時隸屬同安府,陳氏鄉親在祖厝建了王審知廟,並從北辰山引來香火,尊其為“船靈公”,成為北辰山“分爐”。幾百年來僑鄉集美大社壹直祀奉這位先人。到了1913年陳嘉庚先生從南洋回集美大社故鄉辦學時,陳嘉庚懷念這裏“開閩王”,又興土木擴建陳氏祖厝供奉“開閩王”。 如今東南亞各地和港澳臺以及閩南壹帶供奉“開閩王”的廟宇不下數千座,王審知成為閩臺文化重要淵源之壹,也成為福建和廈門宗教旅遊的壹道風景線。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壹方面答謝閩王王審知開發福建的功績,壹方面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吉祥。

陳文瑞:集美大社二房角人,乳名九官號應萃字文瑞,晚年別號同凡。生於公元1573年明神宗萬歷年間,家清寒,父早故,公幼年就很聰敏,沈著,極少言笑,每當與哥哥農耕休息時,總是手不釋卷,慈母感到公好學有壯誌,便送他進塾堂讀書。明朝萬歷戊午科(公元1618年)戴國章榜公考中舉人;明天啟乙醜科(公元1625年)余煌榜,進士及第,欽點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令。大器晚成,時年五十有壹。成為集美大社高中進士第壹人,被稱為“進士祖”。

他在任期間,為官清廉,勤政愛民,不畏權貴,執法公正,剛直不阿;“五載戴星按獄”,“豪貴莫敢撓”。他為民請命、伸張正義的做法,招致當地既得利益階層的忌恨,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後快。

據載,陳文瑞任期5年屆滿後,告假還鄉探親,在歸途中帶了幾十個大箱子。吳縣土豪劣紳以為裏面裝的都是金銀珠寶,聚眾強行阻遏,並聯名告以搜刮民脂民膏。上級只得先將箱籠貼上封條飛報朝廷派人前來查辦。待開箱檢查,沒想到裏頭除了舊衣布鞋、陶盤瓦罐外,還有“冒充”金銀的磚塊碎石。原來,陳文瑞在任期間,廉潔自律,不貪分文,因而沒能衣錦還鄉,怕裏人見笑,只好“以假亂真”。為嘉獎陳文瑞的廉潔,熹宗皇帝禦賜“尊親堂”匾,下旨十六差役橫擡出城,若逢民宅墳墓擋道,恩準拆除通行。陳文瑞為不驚擾沿途百姓,不走陸路,而是乘船從海上返回故鄉,留下了壹段佳話。

由於陳文瑞壹身正氣、兩袖清風,不阿權貴,得罪閹黨。閹黨正面找碴無懈可擊,他們就面奏請崇禎,將他調京任用。日後想找機會施以暗箭。後陳文瑞以身體不適,不適宜繼續留任,得皇帝準奏。這樣,陳文瑞才得以避禍還鄉,安度晚年。

陳文瑞榮歸社裏時,因囊中羞澀,只建了壹處簡陋棲身之所。抗戰時期,大社遭日寇飛機轟炸,該故居夷為平地。後來,陳嘉庚先生為紀念鄉賢,按原貌修建後供裏人居住。

如今,顯示著最高榮耀的“進士” 匾和“尊親堂”匾,是大社人文鼎盛的明證。但在文革中被燒毀,今祖廟懸掛之匾乃是仿制。集美大社鄉親為紀念並鼓勵宗親子弟能多出人頭地、學有所成,將他的神像也在正月十五這天擡出來供奉,大加膜拜,為族人祈福。①②③

廟會過程簡介

元宵節前壹天,集美沿街商戶和住家就紛紛準備貢品,臨街擺設桌案,富裕人家準備了整豬整羊,普通人家也會準備雞、豬肉、新鮮瓜果等豐盛的貢品,貢品不論多少,那份虔誠的心意卻是壹樣的。同時,還在門前屋檐下放上水桶,內置黃豆、地瓜、稻草等物,據老人介紹,這不僅是為“‘開閩王’的兵馬”準備食物,也象征了群眾對來年豐收年景的美好祈願。

(當日大社祖厝廣場的祭奉場景)

元宵節早上八點,五位先賢的神像(“開閩王”王審知、王審知夫人、王審知妹妹、“進士祖”陳文瑞、黑面祖師)被八擡大轎請出來,由舞龍隊和腰鼓隊、各角頭的旗子領隊,持續壹整天的巡遊由此正式拉開帷幕。壹時間鼓樂震天,炮仗齊鳴,在鼓樂和鞭炮聲中,沿街轉巷,順著固定的路線巡遊,信徒們壹路跟隨,焚香祈福,隊伍越來越長,綿延數裏。沿街商戶家家興高采烈,開門迎神。

每年的巡遊路線以每個角頭的宗祠為連接線,途中路線幾乎會把集美文教區這邊的主要大街小巷連接起來,具體路線大致是:早上8點從大社祖厝起香開始,途徑大社路—集岑路—岑頭香點(停香點:集美百貨)—岑西路—嘉庚路(經學村大門)—郭厝香點(停香點:郭厝)—嘉庚路—石鼓路—繞過龍舟路—渡頭香點(停香點:鰲園停車場)—後尾香點(停香點:歸來堂)—尚南路—美西巷—回大社祖厝香點。下午1點從大社祖厝起香開始,途徑大社路—渡南路—紀念碑南大門—上廳香點(停香點:上廳角)—環城路—集岑路口—塘青香點(停香點:塘墘榕樹)—環城路—塘埔路—盛光路(新區香點)—盛光路—銀亭路口—內頭香點(停香點:內頭)—石鼓路繞集源路—盛光路繞大社路—回大社祖厝香點。各香點停留30分鐘,讓附近的人們有時間膜拜、祈福。

(“開閩王”王審知、王審知夫人和王審知妹妹坐像)

擡佛像的人要求是陳氏大社裏身強體壯的男後生即可。而那些大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去舉的。旗手必須是上壹年剛結婚或者上壹年剛生男孩的青年後生。

巡遊途中,每到壹個祭拜點,還要擡著神像奔走數圈,左右搖擺,所到之處,人山人海,鞭炮聲更是振耳欲聾,場面熱鬧非凡。據說,這是因為這些神們壹年365天都要待在廟裏,壹年難得出來壹次,因此興奮到手足舞蹈,以致於擡轎者們都壓不住。

壹天的巡遊結束後,“開閩王”王審知等眾神像回到集美大社陳氏宗祠前的廣場,接受集美的陳氏族親,以及來自海內外的鄉親、當地群眾的祭拜。期間還會穿插舞龍舞獅、歌仔戲、木偶戲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成為集美壹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正月十六還要在祖祠廣場舉行“攻炮城”活動,其熱鬧程度不及正月十五。

據老人們說,此元宵宗教習俗從古就有,但文革期間停了,有些宗祠牌匾還遭到毀壞。改革開放後又得以恢復。大約幾年前,被政府認定為迷信活動而被禁止。據當地人講,有壹年元宵節在要出來巡遊的當天,出動警察阻止佛像被擡出來,同時擡佛像的長棍也被居委會沒收。當日上午的巡遊沒有實現。但是,還是無法阻擋當地群眾虔誠的信仰,他們派老人家去居委會拿回了長棍,下午不顧阻力,還是把佛像擡了出來。大概到去年春節,此項活動又重新被允許,而當年的活動尤為隆重熱鬧。

如今,集美大社的男女老少對此項活動十分熱衷。因為,在被禁止的那幾年,當地有發生過不祥之事,比如車禍等,導致當地百姓對此項活動深信不移。於是,造就了現在壹年壹度的集美鬧元宵熱鬧非常的習俗。

人物詳細鏈接1:

“開閩王”王審知④

(“開閩王”王審知(公元862-925))

(廈門北辰山開閩王王審知雕像)

“開閩王”王審知(公元862至925),因其在閩期間建樹頗多,受到後人的好評,被閩王氏子孫尊為驕傲,是閩王氏祖先。2007年2月4日,海峽兩岸合辦的首個文化研究機構——閩臺王審知研究會在福州成立。世人多知山西太原王氏,有關開閩王的情況,列示以下文獻,以備日後整理之用,同時借此平臺,宣傳閩王氏祖先,寄托對祖先之思。閩王氏後裔多為開閩王王審知第4子王延政所傳。

相關文獻(1)

“開閩王”其人

王審知(862-925),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仆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瑯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巖迫於形勢,承認王氏兄弟,並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巖病卒,內弟範暉在福州自稱留後。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壹福建作了周密準備,經過壹年三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壹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後,親自“素服葬陳巖”、“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後,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範、汀州鐘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遊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壹。王審知采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審知很重視經濟開發,主要表現:第壹、發展水陸交通。天復元年(901)他在築羅城的同時,挖護城濠,建有去思橋、津通門等。天佑三年(906),王審知又在福州正街(今東街口北)毛應橋南築還珠門,建南關橋(今稱安泰橋),還開河通沃橋浦,引潮貫城,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橋(又名九仙橋)等。第二、擴大內外貿易。他執政時,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以保山區、沿海城市的物資交流。同時,他在黃岐半島開辟對外貿易港,史稱“甘棠港”。隨後福州與朝鮮、印度、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等貿易活動。舶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藥等應有盡有。第三、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郁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壹”,“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他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大量生產出口茶葉等,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他重視興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來周圍20裏的西湖,擴展到40裏,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他在福清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第四、發展手工業發展。如閩北山區,辦有很多茶廠,官焙有38處,民焙有1336處。在福州西南,王審知建爐治13所,供鑄造用。在建陽,陶瓷業也較發達。在汀州置鉛場,鑄鉛錢和銅錢。後來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當時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王審知任職期間,福建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現象。

王審知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重視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後,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別對文人業士很愛惜,專門設招賢院等機構來接待他們。他采納了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以教閩中之秀者”,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王審知的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幼已佩於師訓,長者置國庠”,使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

王審知重視搜求書籍。天佑元年(904),王審知組織了大批知識分子,搜集繕寫各家遺書,奉獻給唐政府,充實編史資料,又為徐寅刊印《釣磯文集》等,為搶救和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王審知還修復和創建許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時,興建和修復了260座寺和6座塔,這些寺塔有的為後代留下了價值的文物,也就是旅遊資源之壹。

王審知為唐末五代時期福建的社會安定、穩定、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後人的好評。

相關文獻(2)

閩臺聯合成立研究會紀念“開閩王”王審知

2007-02-03

新華網福州2月3日電 (記者 孟昭麗)海峽兩岸合辦的首個文化研究機構——閩臺王審知研究會於近日成立。此舉標誌著閩臺兩地百姓從合作辦廠,拓展到聯合開辦文化研究機構。

臺灣著名企業家王建堃出任第壹常務副會長,臺灣桃園縣王氏宗親會北區分會會長王金榮和臺灣成功大學教授王大琛分別出任永遠名譽會長和名譽會長。

閩臺王審知研究會會長王大盛表示,研究會將弘揚祖德,親睦宗誼,加強閩臺兩地民間文化交流,完成“閩王金身”巡安金門、臺灣,祈求兩岸民眾太平安康,並將團結閩臺兩地和海內外200多萬子孫,***同宣傳王審知“德政惠民”的歷史功績。

王審知是五代時閩王,河南固始人。五代動亂時期,他在福建采取保境安民政策,努力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被譽為“開閩王”。

為避免卷入戰爭漩渦,王審知堅持“寧為開門節度使,不做閉門天子”,其維護國家統壹的功績,至今仍為兩岸百姓所稱道,其子孫也為之引以為豪。

王審知與兄王潮、王審邽的後代後來從福建遷徙到臺灣,再從閩臺轉向全球,現有200多萬,其中臺灣有50多萬。

王大盛告訴記者,研究會還將完成閩王陵、閩王紀念館配套工程建設,塑造王審知巨型塑像,重建蓮花永興寺等工作。

相關文獻(3)

連江縣檔案館 珍藏壹本百年歷史的王氏族譜 “開閩王”王審知的畫像裏面都有

2007年09月21日 東南快報

昨日,首屆海峽百姓論壇暨閩臺族譜展在福州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近千部“百家姓族譜”匯聚壹堂,公開展出。

展覽上,來自福州和臺灣等地的王審知後人有些遺憾,因為他們沒看到屬於自己的族譜。不過,省檔案館在了解到這個情況後,提供了壹份連江縣檔案館珍藏的王氏族譜,這本有百年歷史的族譜可讓王氏後人們大開了眼界。

連江縣檔案館鄭館長說,這本族譜成書已經有上百年歷史了,記載了從“開閩王”王審知到清末民初王氏後人的傳承譜系。翻開封面,還可以看見王審知的畫像,王審知慈眉善目、氣度不凡。“我還是第壹次看見王審知畫像。”壹位來自溫州的王先生說。

“這本族譜的珍貴之處,壹個是詳細介紹了王審知族裔代代相傳的情況,內容比較豐富,還有壹點是在族譜前有不少古人為王審知及其後裔所寫的傳、序。”鄭館長說。壹位臺灣老人說這些傳、序大部分在臺灣的王氏族譜中看不到。

王審知族譜裏還記載了王氏後裔的簡要生平、功績。如果哪位後裔有做過造福壹方的好官,或做了其他好事,他們最精彩的事跡都會在族譜中被記錄下來。可惜的是,受封建思想影響,女子都不能上族譜。

這本族譜在“文革”時期差點被當作“四舊”燒掉,幸虧縣委領導發現了它的價值,當時讓檔案館將其收藏保護起來,事後還對族譜進行了修復。“它可以說是我們館裏最珍貴的族譜之壹,我也很喜歡它1鄭館長興奮地說。

“臺灣流傳下的王氏族譜可都沒有這麽古老。“臺胞王義輝先生說,“現在臺灣王氏宗親基本上是20年翻修壹本族譜,最近幾年修族譜的工作也漸漸慢下來了。”如今看見了這本族譜,王義輝先生連說了好幾遍“真是寶貝”。

省檔案館工作人員小張又帶領這些王氏族人參觀了另外壹套五本王氏族譜。“這套族譜也十分難得,裏面有古人題寫的王審知傳記。”小張說,“包括這套王氏族譜在內,我們展出的尚幹林氏、雁門薩氏族譜、北宋名臣李綱等人的族譜,全是族譜裏的珍品。”

王氏族人很想現場翻閱這些族譜,但展出條件不允許這樣做。檔案館的工作人員表示,如果這些臺灣客人願意將族譜帶回臺灣,可以去檔案館復制壹份。

王審知後裔王麗華女士說,目前在福州的王氏後人都有個***同心願,將福州的王氏族譜盡可能地修復、保護起來,“大量王氏族譜已經在歷史劫難中散失,我們現在正在盡力搶救剩下的王氏族譜,並加以翻修。” (本報記者 王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