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朱誌忠_平江學校

朱誌忠_平江學校

從小就聽老人講私塾的故事:前孫趙麗和吳州鄭旺,他們寫詩,填詞,練字,挨板子,罰站...但我從未見過真正的私塾,因為這個古老的教育機構已經消失了近百年。

在湖南平江,壹位老人在家堅持私塾教育幾十年,教授四書五經。雖然只有幾個弟子,但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傳承,傳統的學校學習仍然頑強地在這壹帶延續著。

數字時代私立學校的聲音

無知的學童,守舊的老師,拍手的聲音――民間充斥著關於私立學校和老師的溫暖而嚴厲的故事。

21世紀,網絡電視遍地開花,私塾早已是壹個遙遠的詞。如果有人告訴妳某地有老式私塾,妳壹定不會相信。

周日早上,在湖南平江縣南江鎮五角村,小朱亮早早起床。洗漱和早餐後,小朱亮匆匆趕往學校。

“好好學習,聽老先生的話!”朱亮的父母告訴。

朱亮,11歲,是壹所鄉村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今天,他要去他村裏的壹所私立學校學習古籍,而不是去學校。毛筆蘸墨,兩本書《增廣聖人》和《童年學習的故事》,朱亮每周日都去朱執中老人辦的私塾讀壹整天的古籍。

這是我去年在湖南平江目睹的真實壹幕...

古汨羅江穿境而過,湖南平江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處,風景秀麗。

這裏仍然有化石般古老的私立學校。雖然可怕的手板已經不存在了,但是私塾傳統的教古書、學詩詞、練書法的模式還是原汁原味的延續著。

朱誌忠的家在平江縣城西北約45公裏的南江鎮。我從平江坐車到南江,在壹個叫江田村的地方下車,然後步行到五角村的賈珠組,我的私立學校就在那裏。

房前的大壩,房後的青山,大壩裏的稻田和魚塘,青山上的竹林和松林,以及沿途的田園風光,讓我對傳說中的私塾產生了遐想。

賈珠組是五角村24個村民小組之壹,共有25戶,100多人。朱執中先生的私塾是壹所老房子,周圍有許多新房子。低矮的屋檐上掛著兩塊鐵牌子:“南江鎮五角村274號”和“五好家庭”。只有在土房的後面才能看到教室的樣子。深色的墻上有很多塗鴉的痕跡,角落裏堆放著很多雜物。僅有的兩個朝西的窗戶是露天的,條件非常簡陋。

從外面看,薛先生的家和普通的農家樂幾乎壹樣,甚至更簡陋。但據朱執中先生介紹,該宅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代代相傳。老房子的門樓已經被破壞,只剩下壹個孤立的石頭門框。在冬日的陽光下,在我看來,它是這座老房子的象征,或者是某種精神的象征。

簡單安靜的教室看起來有點陰暗潮濕。靠近窗戶的壹側,放著用幾塊破舊門板搭建的桌椅。簡易的書桌上,筆、墨、紙、硯臺擺放得整整齊齊,簡單明了。周圍的墻上掛滿了學生用毛筆寫的詩歌和文章。正如魯迅先生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中所描述的,私塾裏的學生都在談論和背誦自己的文章,共同成為壹種獨特的嗡嗡聲。時間仿佛在這裏停了下來,讓人依稀回到了過去。這些互聯網時代的相機哢噠聲,私塾裏的讀書聲,讓人感覺現代不壹樣。

著名的“老先生”

在平江采訪期間,總能在文墩感受到壹種古老的人文氣息。私塾通常被稱為“蒙古圖書館”和“舊書教師”。平江的“舊書老師”大多正統、德高望重、資歷深厚,80歲的朱誌忠老師就是典型代表。

朱先生中等身材,微微駝背,戴著壹頂普通的單帽,穿著壹件舊棉衣。他又白又瘦的臉上有壹雙自信而敏銳的眼睛,鼻子上端長著壹顆紅色的痣。他的人生經歷、言談舉止、修養知識在當地都很有名氣。這位老人知識淵博,記憶力驚人。他能背誦到目前為止學過的所有古代漢語。在這個偏遠的農村遇到壹位文化底蘊如此深厚的長者,我感到很驚訝。

朱誌忠早年在私塾讀書10多年,通過刻苦學習成為村裏公認的“秀才”。當他三十多歲的時候,他在家裏開辦了壹所學校,開始了他傳統的私塾教學。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位老人已經成為辦私塾時間最長、年齡最大、培養學生最多的“老先生”。

“到今年,我的私塾斷斷續續辦了50多年了。學生多的時候壹年10,壹年四五個。今年多壹點,15學生。我辦學幾十年了,我的學生大概有幾百個。”生機勃勃的朱先生淡然說道。

這位老先生雖然有名,但生活極其簡樸貧困。臥室裏除了壹張雙人床和壹個用了幾十年的破衣櫃,連壹臺黑白電視和收音機都沒有,可謂壹家人。只有現代化是用壹塊8元錢買的電子表。老人壹天只吃兩頓飯,每餐都是辣椒炒飯,吃個雞蛋湯會改善生活。

“其實我現在不愁吃穿。教舊書不是為了賺幾個錢,主要是壹種興趣。以前主要是生活所迫,現在是壹種精神寄托,因為學生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學生。”老人冷漠,沒有愛好。在寒冷的冬天,他經常獨自在房間裏取暖,身邊只有壹只大貓作伴。

探索“冷窗”

“關,關洛鳩,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壹大早,壹群群學生來到朱先生家,圍著幾張用門板搭起來的桌子坐著。過了壹會兒,朗朗的讀書聲響起。

課間休息時,學生們擠進老師的廚房,圍著壁爐取暖。165438+十月下旬南方的教室特別冷,這壹幕讓人感受到了真正的“寒窗”味道。

不同於目前中小學的統壹教學,私立學校是根據學生學習內容的差異進行逐壹教學的。從三字經、遊學、增廣入手,重點學習古代儒家經典。

古代漢語是私立學校最重要的學習科目。王老師給每個學生解釋壹兩遍這篇文章,然後讓學生熟悉它。前壹天學的東西,第二天要去找他壹壹背誦。只有順利通過的人才能學習新的課程。

學生各自從家裏帶紙,在書法先生的指導下臨摹字帖,是私塾教學的另壹個主要內容。如果王老師要教學生書法,他的書法水平自然不會差。朱老先生是當地著名的書法家。

以前聽說老私塾怎麽處罰學生,所以特別關註平江私塾的師生關系。

“以前私立學校確實有體罰學生的情況,因為社會認可當時的教學模式,而且招收的學生年齡較小,體罰很有效。現在不同了。體罰不僅受到家長、教育等行政部門的譴責,甚至要承擔法律責任。而且現在招收的學生年齡都比較大,能以理服人。”朱執中先生告訴我的。雖然沒見過老公和學生在壹起有說有笑,也沒見過學生和老師討論問題,但在采訪中還是壹眼就能看出那種敬畏和溫暖的師生關系。學生見到老師都是壹本正經,老師壹走又打起來,露出少年的天真。王老師在學生面前壹臉嚴肅。背誦時,老師坐在沙發上,學生坐在竹凳上,相隔幾尺,可見老師的威嚴。

老先生輕商薄利,收費不高。他給不給村民錢都沒關系。壹般他每個月交30塊,外加1斤大米。如果家裏有錢,也會接受更多,如果家裏困難,也會被遺忘。

我老公每年都會家訪兩三次,把孩子在私立學校的表現介紹給大人。學生在端陽、中秋、春節等節日會沿襲古章傳統,給老師送禮(每個節日兩斤豬肉)。“壹日為師,終生為父”,附近壹些早年畢業的學生不忘老師的恩情,只要老師在家,他們就經常來看老師。在平江寧靜的時光裏,這些師生間的交流構成了壹道獨特而古樸的鄉村風景。

優雅之後的不同意見。

“娛樂先生”何英站在棺材後面,手裏拿著壹個盛著黑灰的小碗,念著祭祀詞,用手將黑灰撒向空中。這是壹個驅魔儀式...

葬禮熱烈隆重,規模宏大。整個葬禮過程中,送葬者絡繹不絕,哀樂和鞭炮聲連成壹片。

76歲的何英在葬禮期間主要負責寫悼詞、對聯、行禮和驅鬼。獎勵壹兩百元。私塾教學的重要成果就是培養了“娛樂先生”。所謂“娛樂先生”,就是村民結婚、下葬、祭祀時,唱歌主持儀式,寫下所有的對聯、賬目、文告。“娛樂先生”在平江是壹個很優雅很讓人羨慕的職業。

平江縣大坪鄉的範為了讓兒子讀舊書,把老先生的舊書接回家,吃的洗的都洗了,每年再給他300斤大米,讓兒子範輟學在家讀書七年。範當時在讀初中壹年級,數學競賽在鄉裏也就壹兩個。他非常同情那些輟學的老師。

三十多歲的範雖然現在還沒有考上大學成為幹部,但遇到婚喪嫁娶的事,還是經常被請去當司儀。因為精通書畫,通曉禮儀,名聲越來越大,經常跨省界到江西,在那裏是“跑遍全臺的人”,德高望重。

“上了大學以後不分配工作去種地有什麽用?還不如去私塾,做個娛樂圈的君子。”壹位名叫陳啟平的學生家長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們。

陳啟平的話很有代表性。雖然學生不好意思說自己以後要做什麽,但是父母已經為他們鎖定了未來的人生目標。

社會已經發展到數字時代。為什麽平江還存在化石般的私塾?這的確是壹個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問題。對於平江私塾這壹特殊現象,社會上有不同的看法。

平江雖然地處偏遠,但壹直是文風繁榮的地方,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文化環境。在平江村,走到哪裏都能看到各種漂亮的對聯和牌匾。每到元旦,外面和家裏都會貼上古色古香、雍容華貴的春聯。每壹場婚禮、葬禮、儀式,都要按古禮行事,所有的祭祀儀式都需要何英這樣的“娛樂先生”。在私塾讀了兩三年的學生,既能應付寫作,又能順利交際,在農村足以解決溫飽。

有人認為私立學校是舊思想舊文化的載體。但也有人認為,對於我們這樣文化傳統濃厚的國家,不能忽視傳統文明的傳承,私塾還是很有必要的。

隨著控制社會的逐漸瓦解,壹個多元的“市民社會”開始出現,平江私塾只是其中壹種話語表達,摒棄了過多的主觀活動,培養了民眾的自發秩序。我們需要這種因地制宜的客觀態度。

平江縣民辦教育辦公室主任歐陽易立認為,民辦學校應該壹分為二。私塾的存在反映了農村人對文化知識的渴求,在壹定意義上有助於維持農村良好的社會氛圍。雖然不符合民辦教育的法律法規,但客觀來說,民辦學校對農村還是有壹些積極作用的,我們可以對其采取寬容的態度,給他們壹個自生自滅的生存空間。

從平江回來已經很久了,但私塾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依然不可磨滅,就像壹個蒼老而蹣跚的身影,日漸模糊,卻依然和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私塾雖然是傳統文明的載體,但它的悲哀在於無法培養出科學的普及教育機制,與現代社會所達到的宏偉目標相差太遠。平江私塾的啟示應該是多方面的,但有壹點是肯定的:現代教育制度必須將傳統文化充分融入其中,賦予其全新的生命,使其與現代文化壹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