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山西旅行記(四)雁門關

山西旅行記(四)雁門關

雁門胡人歌

唐代:崔顥

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

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裏孤峰濕作煙。

聞道遼西無鬥戰,時時醉向酒家眠。

我以唐代大詩人崔顥的《雁門胡人歌》作我雁門關遊記的開篇,其實題意很明顯,作為古代邊關要塞的雁門關,早已失去了軍事意義,現在的雁門關,關內關外,睦鄰團結,民族融和,“能將代馬獵秋田”,“時時醉向酒家眠”,壹片和平繁榮景象。

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古城北部勾註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國古代關隘規模宏偉的軍事防禦工程,也是中國長城文化、關隘文化之瑰寶。《山海經》曰,“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故名;同時壹語道破關隘之險要。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有“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註山上,關因山以立,聳拔雄壯,歷代都把它看作戰略要地。先有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在雁門壹帶大破匈奴十余萬騎,使“其後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趙"。後有漢武帝時,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馳騁雁門古塞內外,浴血鏖兵,大敗匈奴。再有宋朝楊六郎帶兵抗遼(契丹族)鎮三關,楊家將壹門忠烈,血灑邊關。近代有八路軍壹二O師雁門關伏擊日軍運輸隊,震驚中外,打得日寇心驚膽寒。在戰國以來兩千多年的 歷史 中,雁門之險成為漢擊匈奴、唐防突厥、宋禦契丹、明阻瓦剌的重要國防要塞。

雁門關,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和平使者的象征。漢元帝時,昭君出塞和親,就是從這裏前簇後擁,浩浩湯湯,以此帶來漢朝六十余年“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幹戈之役”的安寧,並且昭君出塞帶去了當時中原先進的漢文化,帶去了中原先進生產技術,使漢匈開始商貿繁榮,人民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由此拉開歷代出塞和親的先河。經過二千多年的紛爭,在二十世紀的今天,關內關外,大中華早已壹統天下,各民族空前團結,為此,關亦不關,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雁門關成為了著名 旅遊 勝地。

走臨雁門關,烽火臺上,毛澤東草書的“雁門關”氣勢如虹。明月樓廣場前,人物浮雕墻依山面南而立,56位 歷史 人物似乎在如泣如訴的講述著雁門關二千多年的沈浮起落。明月樓是古代雁門圍城的北門,圍城裏面有關城,是進入雁門關城的第壹道門戶。穿過明月樓,進入鋪滿石塊的道路,就是“邊關村落”古雁門寨。在寨子的南端有壹座六角攢尖頂井亭,裏面有壹眼古井,井內有泉水湧出,名曰“豹突泉”,是雁門關景區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古跡之壹。

雁門關古戰場,留存至今的有戰國趙長城、明長城,圍城、關城、甕城、隘城,堡寨、兵洞、烽火臺,校場、兵盤,村落,古關道等等,它構成了雁門關景區蒼涼、凝重、雄渾、大氣的邊關特色風情。

我們沿著根據 歷史 新建的邊貿街繼續前行,壹道“江南通”的坊額橫在路旁,正好與北面的“漠北達”坊額相呼應,意指進入此牌坊就進入了去往中原江南的道路。進入關城西門外的小北門即甕城門,雁門關的氣勢突顯,見那關城,周長二裏,墻高二丈,石座磚身,雉堞為齒,洞口三重,曰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築樓臺,曰雁樓,門額嵌石匾壹方,橫書“天險”。導遊說,雁樓是在明代殘址上重建的復制品。西門上築有楊六郎廟,門額嵌石匾壹方,橫書“地利”,關口呈V字型,形勢險要,壁壘森嚴。小北門未設頂樓,但磚石結構,格外雄固,並不顯眼的“雁門關"青石門額兩旁,“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壹關”的對聯雄渾蒼勁。門額與對聯都出自明清之際的山西籍思想家、書法家傅山的手筆。東門外北側建有“靖邊寺”,西門外右側建有關帝廟,整個關城建築虎距龍盤,雄偉壯觀。

繼續拾級而上,爬上雁門關長城,上燕塔,躡高嶺,絕頂四望,山峰起伏,長城逶迤,青山翠嶺,不見大漠孤煙直,但聞胡鷹逐塞鳥;碑林前,方知眾 歷史 名人為此或驚或嘆,或悲或泣;豈不知早已柳岸花明,欣欣向榮。

踏著夕陽的余輝,漫步長城古道,秋色秋風中,塞外的深秋在暮色中有初冬的溫暖,長城在斜陽中更顯蒼茫。此情此景,讓人禁不住慷慨萬千,我感嘆 歷史 的悲壯,更贊譽今生的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