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北京黃花城長城旅遊區的主要景點

北京黃花城長城旅遊區的主要景點

明長城

盤旋在山上的長城叫黃花城長城,因滿山黃花而得名。這裏的長城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永樂四年(1406),明朝開國皇帝朱迪上書修建北京城,為定都北京做準備。永樂五年(1407),朱迪下令人民選擇十三陵的位置。可見,黃花城長城比北京早建兩年,比十三陵早三年。黃花城長城始建於永樂二年(1404),完成於萬歷二十年(1592),城內修繕歷時近兩個世紀。該段長城長度為12.4km,占懷柔長城總長度(61.5km)的20%。有40個空心敵臺,9個實心敵臺,5個墻臺,8個關隘。黃花城長城建築精美,位置險要。它“靠山吃山,形似唇齒”,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長城離北京70公裏,離十三陵25公裏。它不僅是守衛首都的北大門,也是守衛十三陵的重要門戶,是明長城的精華。明代鄭德十三年(1518)夏、四月曾有在此納福的記載。水庫大壩東側山上的塔叫劉冬石塔。因為它位於於希水山口的東側,據說在修建長城時,石頭有時會滾下來,所以當地人把這座建築稱為劉冬石建築。它是景區內的山峰之首,登樓可將景區盡收眼底。長城三大特點:1,以原始自然著稱,這壹段長城古樸自然,保持了明朝的原始風貌;2.長城的結構以大石條為主,極為堅固,有固若金湯的美譽;3.三段長城入水,形成了水中長城的景觀。為了增加防禦力量,明朝在懷柔修建了外長城和內長城。黃花城長城屬於內長城,是長城在懷柔的最西端,也是明代甄姬鎮居庸關的最東端。黃花城長城雖然沒有八達嶺那麽雄偉,也沒有慕田峪那麽美麗,但卻保留了壹份原始古樸,給人以滄桑之美。

郝明湖

郝明湖原名於希水水庫。四面環山,背靠長城,由天然泉水組成。水質達到國家壹級標準,是直接飲用水源。湖泊18.4公頃,平均水深10米,最深處30米。郝明湖面積廣闊,是景區內水上娛樂活動的場所。當妳乘船遊覽郝明湖時,妳可以欣賞到鴛鴦戲水的景色。據全國觀鳥協會觀察,長城景區是北京最大的野生鴛鴦繁育基地。每年十壹前後,成群的野生鴛鴦棲息在郝明湖中,景色十分壯觀。詩中說“山清水秀西湖美,戀人未老。”。此外,由於水質良好,湖中有許多野生魚類,如草魚、鯉魚、鯽魚等。,而且由於湖水較深,湖底地形復雜,有巨石、枯樹等障礙物,是大魚的藏身之處。遊客可以在這裏野外垂釣,享受魚上鉤的樂趣。

達庫大壩

水庫大壩的位置過去是西水峪關,因位於懷九河上遊,黃驊市西側的山谷中,水流自西向東,故稱西水峪關。於希水村以此命名。這個關隘不僅是懷柔長城的最西端,也是明代甄姬鎮居庸關的最東端。在大壩建成之前,於希水關多次受到上遊洪水的襲擊,年久失修,面目全非。

1974年拆除於希水關修建水庫,水庫大壩建在原關隘基礎上。1976進行大壩壹期基礎施工,1978因經濟困難、資金不足停止施工。1993進行二期施工,1995完工。大壩前後耗時20年,總造價7900多萬元。設防標準為百年壹遇。大壩長約200米,壩頂高程300米,高48米。它是壹座鋼筋混凝土雙曲線重力拱壩。由於大壩高差大,這裏適合驚險刺激的大壩滑降活動。大壩主體由五個孔組成,分別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谷(米、粟、黍、麥、水)。

水幕廊道位於大壩底部,長約50米。走廊蜿蜒幽靜,冬暖夏涼。尤其是多雨的夏季,水庫水位上漲,水從大壩的五孔湧出,落入下面的水池,落差達20多米,形成壯觀的人工瀑布,瀑布後面的走廊成為令人向往的“水簾洞”。另外,走廊* * *有12孔,代表壹年十二個月,也寓意十二星座和黃道十二宮。

水中長城

水中長城是景區最大的看點。黃花城長城修建的時候不在水裏。後來,在於希水水庫建設期間,由於大壩關閉,水位上漲,低窪的長城淹沒在水中。沒有古城墻,形成長城玩水的景象,是景區必須的。因此,該景區被命名為水長城旅遊區。壹首詩描寫了水中長城:城抱碧波,水無古城墻;城內的水遙相呼應,瑰麗悠然;或者“龍在尋碧水,探古尋奇。”

胡鑫半島

胡鑫半島位於景區的中心,占地數千平方米。背靠青山,三面環水,是欣賞長城入水的最佳地點。島上綠樹成蔭,花草遍地,環境優美。有遊船碼頭、釣魚場所、售貨亭等旅遊娛樂和休息中心。由於地勢平坦,半島也是遊客露營的最佳地點。據說納蘭性德第壹次遊覽黃花城長城時,恰逢七月放暑假。聽說了蔡鍇將軍所鉆的井後,他立即去井邊實地考察。站在井邊,他遠遠地看到雄偉的長城,青山掩映,看到腳下清泉在叫賣。它嘗起來甜甜的,朗朗上口,他覺得很冷,很放松。詩人目睹了那口百年不朽的井,感慨萬千,思緒萬千,頓時勾起了他對古代英雄的親水之情和懷念之情。立即派人重修水井,並親自命名為“鹿泉”。納蘭詞作家將此井命名為“鹿泉”,據後人考證有兩個原因:壹是“鹿泉”二字意為“清”,“清”可引申為“清白”,寓意蔡鍔將軍忠於長城、報國。二、“陸”字與詩人居所“陸水亭”中的“陸”字相同,既表現了對水的贊美,又具有深遠的紀念意義。據說納蘭性德此後多次來此探井,與“鹿泉”結下了不解之緣。

盤山棧道

盤山棧道位於半山腰,環湖而建。棧道隨山形變化,環湖而行,迂回曲折,蜿蜒曲折2公裏,是健身的理想路線。詩中說“曲棧道通古,伊壹城水入畫屏”。走在這裏,看魚兒戲水,迎著山風。妳不僅可以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還可以欣賞長城的美景,綠樹紅花相伴。很清爽,揮之不去,不想回家。

“蜂山亭”據說附近山上有壹個大蜂巢,取名蜂山,亭名由此而來。詩中說:“亭中猶有蜂香,隔水相望。”。鳳山亭的匾額是著名書法家趙普題寫的。字體是隸書,古樸凝重,蒼勁有力,給人陽剛之美。

“曲梨亭”所在的山谷以道路蜿蜒而聞名,因此得名。詩曰“茶如食客明月,水伴山亭煮散雪”。又有壹句詩:湖邊漫步飄逸,綠徑蜿蜒幽僻。彎路無止境,蜿蜒入佳境。亭匾由書法家張瑜題寫,所用字體為行書,端莊典雅,剛柔並濟,與亭融為壹體,盡顯婉約之韻。

臍帶纜平臺位於東十六山腰部。古色古香的棧道就像壹條長長的臍帶,臍帶臺就位於臍帶的中央。站在臺上遠遠望去,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龍角灣(避風灣)景區整體外觀像壹條龍在盤旋,這個海灣就像龍的犄角,所以叫龍角灣。因為可以躲避冬天的寒風,所以又叫避風灣。

沙灘

該海灘位於郝明湖的入口處,是由上遊的流水沖積而成的。地勢平坦,前有碧水,後有青山,景色宜人。在這裏,妳可以體會到“水鳥棲葦,藍湖映藍天,栗花戀長城,松濤唱清山色”的美。因為地處景區中心,是開展戶外燒烤、篝火晚會等娛樂活動的好地方。因此沙石細膩,水淺清澈,成為孩子們戲水垂釣的理想場所。

明代板栗園

明代板栗園占地100多畝,現存古樹40多棵,樹齡均在500年以上。它們是明朝守城的士兵種下的。明朝中葉1436-1576年間,朝廷不僅在北方防線大力修築磚石長城,還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通過大面積植樹“建造”另壹座“綠色長城”。皇帝下令在邊境外廣泛種植榆樹和柳樹雜樹,以延緩馬賽的快速進攻,同時在邊境內開辟果園栗子林,以幫助饑寒交迫的士兵。如今,黃花水長城景區郁郁蔥蔥的林地和“古栗園”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古栗樹保存至今,主要是因為它屬於“經濟林”。無論是清初被圈入“旗地”,還是今天,栗樹作為壹種經濟效益很高的樹種,都不會被主人輕易砍伐;也是因為黃驊鎮地區的古栗樹位於山溝之中,近水而光照充足,到570多年後,樹葉依然茂盛。古老的栗樹盤根錯節,形態各異。龍戲珠身,蓋天之冠,令人嘆為觀止。明代有原栗樹(未嫁接),平均DBH 80-90cm以上,其中DBH 1m的有13棵,當地稱為“十三太保”。其中壹個叫“栗王”,已經600多歲了,是栗園裏的元老。其DBH大於1.5米。粗壯的樹幹裂成三瓣卻被地面支撐,然後分成三株。樹幹上可以同時站四五個人。梨園亭,因地處明代栗園,故名梨園亭。詩是:古樹環繞栗園,歷經百年風霜。栗園亭美不勝收,貪圖美景,不堪其擾。亭匾由著名書法篆刻家敬衛平題寫,所用字體為榜書,厚重、渾厚、穩重、灑脫,體現出大氣磅礴。栗子花鵝黃色,條狀簇簇,香氣濃郁。6月上旬和中旬,板栗花開時,形成獨特美麗的水長城風景。栗花避蚊避邪。當地農民長期在栗樹和栗花中生活和工作,他們中的許多人健康長壽。懷柔被譽為“中國板栗之鄉”,板栗種植歷史悠久。清代《夏越舊聞考證》中有“懷柔產栗子更佳”的記載。這裏的板栗以含糖量高、蛋白質豐富、味道香甜可口而聞名,是板栗中的珍品。板栗不僅是壹種美味的水果,而且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對腰腳無力、胃氣不足、腸鳴腹瀉等有明顯療效。長期食用有養胃健脾、舒筋活血、延緩衰老的功效。據說慈禧太後為了延年益壽,經常吃栗子面做的包子。

碧玉潭

碧玉潭裏說,七仙女耐不住仙界生活的寂寞,下凡到人間遊玩。消息傳到玉帝耳中,派天兵催促七仙女返回天宮。在喧囂中,七仙女在這裏留下了壹片玉佩,形成了壹個碧玉池塘。碧玉潭原是南壹輪村和北壹輪村的分界線,池塘邊的石頭上有界碑。有了界碑,北義倫村總是麻煩不斷。壹個風水先生告訴村民,就是這個界碑打破了他們的風水。於是村民們把牌匾放下,北圓的村子過上了平靜的生活。然而奇怪的是,南壹輪村又遭殃了,因為碑。南壹輪村又豎起了界碑,北壹輪村又放下了。這樣來來回回幾次,兩個村子發生了很多沖突。最後,據說是易貝村打碎了界碑,兩個村莊實際上和平相處。至今,水池旁的石頭上還留有壹個長方形的印記。

慶嶺谷

清靈谷位於黑龍潭。炎炎夏日,青山隱隱,溪水潺潺。置身於此,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絲絲涼意頓時讓妳神清氣爽,心平氣和,就像壹個久居深山的隱士,忘卻城市的喧囂,充分享受回歸自然的非凡樂趣。走在谷中蜿蜒的石徑上,溪、瀑、泉、潭相連,峰、崖、谷、奇石眾多。兩邊峰巒對峙,怪石嶙峋。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形成了不同風格的風景。漫步於此,妳可以體驗懸崖、峽谷、幽潭的風情,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黑龍潭

黑龍潭位於景區最西端,群山環繞。水清池退,山泉水不斷流入池中。夏天,外面酷暑難耐,但泳池清爽宜人,是夏日避暑的好去處。有詩說:瀑布跌下小淵,千古溪流匯聚成潭;水平靜清澈,可以坐在岸邊喝壹杯。納蘭性德來這裏時,曾寫過壹首詩:“憶秦娥龍潭口”。字曰:山重疊,崖成行,天疑裂。天疑裂,碑銘斷,古苔橫。狂風怒號,金鐵聲響,沈郁池底的龍穴壹片灰暗。龍洞滿眼,舊日有明月(“龍潭口”指此黑龍潭)。相傳黑龍潭曾被稱為白龍潭。壹開始,白龍還是很會找的。每當有幹旱,人們提供壹些水果和磕頭,他們會很樂意滴甘露。後來白龍的本性暴露了,爭搶男孩女孩,甚至在附近的村子裏搶奪。人民怨聲載道,痛苦不堪。黑龍壹聽,握緊拳頭,想和白龍打壹架。在眾人的配合下,終於打敗了白龍,從此這壹帶風調雨順,壹派繁華。為感謝黑龍的好意,該池改名為黑龍潭。黑龍潭北側山坡上建有壹座小廟,供奉龍王,祈求風調雨順。廟前有壹幅對聯。上聯:龍宮好天氣;壹句話:東海的收獲很大。橫批:四季康泰。表達了人們對龍的崇拜。小廟後面的石頭類似於壹尊佛像,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