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三峽古棧道_懸崖上的史詩――壹去不復返的三峽古棧道

三峽古棧道_懸崖上的史詩――壹去不復返的三峽古棧道

作為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壹大奇跡,三峽地區的古棧道將當地的經濟、民生乃至軍事鬥爭帶到了驚心動魄、異彩紛呈的高度。作為三峽上最深厚的文化景觀,它們曾經與峽江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但現在,他們已經長眠在平靜的河水中,留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回憶和想象。

馮驥才先生曾說:“無論長江斷流後會產生多大的能量,我們永遠失去了萬裏這條大江。我們被自己的壹個想法逼到了墻角,我們必須選擇其中的壹個;最終,我們選擇了“生命的必需品”,而犧牲了養育了我們至少7000年的母親河。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它獨特多變的景觀,還有承載著無數壯美迷人傳說的山川河流,那永不復生的豐碑,還有它對母親的貼心關懷。我們都在把它7000年的歷史沈入100多米的海底……”

現在,這壹切都發生了。無數的景觀和古跡靜靜地沈睡在水底,陷入完全的寂靜,仿佛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就像那些曾經驚心動魄的美麗的三峽古棧道。作為三峽上最深厚的文化景觀,古棧道已經成為壹段純粹的歷史,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我們對古棧道的追憶才剛剛開始。

三峽古棧道

棧道在千裏之外,通向蜀漢。-戰國策?秦策

三峽大壩蓄水前,船只在三峽峽谷航行時,懸崖上的棧道隨處可見。

鳳翔峽風箱邊的絕壁上,寫著“天機金歷”“拓荒奇功”八個蒼勁的大字。這八個大字描寫和贊美了古代棧道,被稱為“三峽之謎”之壹。

棧道是陡峭山區常見的道路形式,中國自古就有,已知最早的記載是在戰國時期。戰國策?《秦策》中,秦國趙浩棋丞相範雎說“棧道千裏,通蜀漢”,可見當時的棧道非常發達。相傳秦國修建的金牛路是中國最早的棧道。當然,不僅國內有棧道,國外也有。據唐玄奘《西域記》記載,唐玄奘取經途中過青脊時,跨過了懸山棧道。這條所謂的棧道,就是在崖壁上鑿壹些石眼,要穿越的人就拿兩根木橛子,雙手交替穿過石眼。那種棧道,沒有非凡的勇氣和力量,肯定是走不通的。目前國內棧道最發達,集中在山重疊、路險的秦巴地區。

無疑,生存發展的需要催生了古棧道的挖掘。三峽地區山高坡陡,灘險速度快,交通壹直異常艱難。從戰國到清末,川中先民為了解決高山峽谷的交通問題,在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在絕壁上打洞,搭起籬笆搭棚子,或在絕壁上硬生生的鑿路。峽谷地區的道路主要有兩種:木棧道和開槽石棧道:木棧道是在石壁上鉆孔,打入粗木樁,然後在裸露的橫木上鋪木板;凹槽石棧道是在懸崖上鑿出的“凹槽”,供人行走。

我們通常把三峽的古棧道稱為這些石渠。

從遠處看,這些棧道隱隱約約像狹窄的小路,大部分只有壹米多寬,最寬的地方也只有兩米左右,像壹條細細的帶子,高高地掛在離河道幾十米遠的懸崖上。這條棧道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山路,集中在陜、川、渝、鄂交界地區。這些表面的棧道就這樣把壹個幾乎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變成了壹條通途。

三峽古棧道有五六十公裏長。瞿塘峽段起於奉節縣草堂河口東岸,止於巫山縣大溪對岸的狀元堆山,長約10公裏。巫峽段起於巫山縣城另壹側,止於川鄂交界的青蓮溪,長約30公裏。其余散落在西陵峽。資料顯示,棧道鑿通後,路面壹度變寬,車來車往,纖夫可與轎夫並肩而行。後來由於巖石風化,棧道越來越窄。

在漫長的古代,長江是中國最強大、最大的通道,形成了從上遊到下遊及其支流極其龐大的水運網絡。但是,三峽水道的危險也是舉世聞名的。湖北巴東縣90歲的船夫譚邦武說,從奉節到宜昌,灘兇水壞,每年至少有1000人葬身河底。直到80年代葛洲壩工程完工,水位上漲,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變。過去由於水路危險,特別是汛期,經常封航。通航封閉的時候,商務旅行就靠這些沿河的棧道。

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沿江高速公路的修建和長江通航條件的極大改善,這些風化古道大多被廢棄,鮮有行人關註。只有徒步穿越三峽的旅行者偶爾會去那裏遊覽,只有奉節到東瞿塘峽壹段保存完好,相對容易通過。

這些石渡槽是中國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觀,石渡槽不僅是三峽地區最典型的,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瞿塘峽最長的壹段有200多米。此外,這條路采用的許多工程方法在今天的公路建設中仍被廣泛使用,如使用炸藥開道、使用類似隧道的坑道、考慮路面的洪水位等。這條路的開通,最大的意義就是溝通了巫山和奉節最直接的聯系,為瞿塘峽打造了壹條非常好的軌道,間接促進了水上航運的發展。

但現在,它壹直沈睡在停滯的河水下。

大寧河古棧道的生命體驗

南段起於寧昌,沿大寧河右岸南下,至巫山龍門峽口。全程原名270裏,巖壁上有6800多個木石洞。

——《巫溪縣誌》

與長江三峽上的古棧道相比,屬於三峽地區的大寧河古棧道就更差了。

三峽大壩蓄水前,從有“小三峽”美譽的峽谷西岸懸崖上的巫山縣城可以看到大寧河古棧道遺址。說是遺跡,其實只有壹個支撐板梁的板孔。這是壹個排列整齊的小方石洞,6寸見方,孔深2尺多,孔距5尺,都鑿在懸崖上。在枯水期,距河面的高度約為15m。如果路面鋪好了,就像壹條懸空的路,掛在深谷的墻上,走在上面,如在雲端漫步,十分驚險。除寧昌以下的幹流外,北部所有支流都有類似的棧道洞,東起湖北竹溪,北至陜西鎮平,西至城口縣,形成了長達數千公裏的古棧道網。這個規模相當驚人。

可以推測,這種大規模的棧道網在古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這麽大規模的古棧道是誰修建的,什麽時候修建的,幾乎沒有記載。壹個原本值得大書特書的宏大工程,變成了壹個永恒的謎。

正史沒有記載,民間卻有傳說。關於大寧河懸崖上板洞的由來,當地有壹個著名的傳說。魯班大師和觀音菩薩看到了普通人的艱辛,打算為他們做點好事。二人賽,魯班壹夜之間為懸崖上的百姓修路,觀音為百姓做了100雙繡花鞋。誰先完成,誰就是勝利者。魯班用他的方子敲絕壁,每隔5尺就敲出壹只眼睛,速度很快。觀音在黎明前偷看魯班的進度,發現他快完了。擔心自己會輸,他像小雞壹樣叫了起來。魯班以為天亮了就輸了,於是停了下來,懸崖上留下了壹長排整齊的石洞。

雖然是傳說,但卻表達了普通人最樸素的願望和看法:在像刀子壹樣直接插入水中的懸崖上修建大寧河古棧道這樣危險而偉大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除非是能工巧匠,否則是凡人才能完成的。

但是凡人已經完了!

現在無法確切知道完工後的大寧河棧道是什麽樣子,但據記載棧道非常平坦堅實,妳甚至可以在上面疾馳。

在這麽窄的小道上真的可以賽馬嗎?

“壹騎紅塵笑,誰知是荔枝。”唐代詩人杜牧的這兩首看似簡單的詩,卻蘊含了很多辛酸,也讓後人感嘆唐玄宗寵溺的楊貴妃的奢靡生活。但是贏得貴妃壹笑的南方鮮荔枝是怎麽到長安的呢?Xi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文物調查研究室秦建明認為是從三峽棧道運來的,因為棧道上可以跑快馬,新鮮的荔枝壹兩天就能送到長安。

遠道而來送給楊貴妃的荔枝,產自四川。唐代四川盛產荔枝,而不是我們今天通常認為的廣東。如果荔枝從廣東送到長安,再快也要爛在路上。這個典型的例子證明了三峽古棧道確實可以賽馬。

親身接觸過大寧河古棧道工程的人壹定會非常驚訝,因為他們無法想象古人挖的艱辛和不易,也會被他們的決心和勇氣所震撼。在物質條件遠不如今天的古代,在陡峭的懸崖上挖這麽多深洞不僅困難,而且非常危險,更不用說解決地質勘探和測量等諸多問題了。

更令人驚訝的是大寧河沿岸懸崖上的古棧道的方形石洞數量之多。據《巫溪縣誌》“南段起於寧昌,沿大寧河右岸南下,至巫山龍門峽口。全程原名270裏,巖壁上有6800多個石洞。”據巫山縣誌記載:“從龍門峽沿大寧河西岸絕壁向北,石洞均勻排列,壹般距水面20米左右...到大寧鹽廠有六千八百八十八。”2000年4月20日,原巫山縣旅遊局長龔先生親自帶領幾個年輕人實地考察,逐段調查,得出了“龍門峽口至塗家壩50公裏長的小三峽有4288個棧道洞,占大寧河6888個棧道洞的62.3%”的準確數字。巫山的河道約占大寧河主河道總長度的三分之二,所以以上三組數字基本壹致。如果加上北段的石洞數量,石洞總數應該超過654.38+0萬!

這麽多石洞是什麽時候,怎麽開鑿的?

有專家認為,大寧河棧道的修建有如此規模,應該與秦漢時期巴蜀路的開通有關。中國古代只有秦漢時期才大規模修建棧道,30×30 cm的大寧河棧道洞是秦漢棧道洞的標準尺寸。

至於打洞的方法,龔認為有兩種可能:壹種是從崖底搭腳手架,在巖石上打洞;另壹種是從懸崖頂上吊壹根繩子,鉆幾個洞。巫山采用了第壹種猜測,曾在三峽崔迪峽修建了壹條80米長的古棧道。結果80多人幹了三個月才完成,* * *花了50立方米木材。該項目還使用了先進的工具,如風鉆和摩托艇,這些都是古代沒有的。65,438+0,000多年前的科技無法與今天相比。可想而知,400公裏的古棧道有多艱難。

大寧河棧道使用之謎

石洞是秦漢時期的新鑿,以便將鹽泉帶到大廠用竹竿熬制。

——大寧縣誌

大寧河古棧道的目的是什麽?這個問題壹直是專家們爭論的話題。

關於古棧道的由來,《巫山縣誌》記載,漢永豐七年(公元64年)“吾嘗巫山此泉,以鐵壺盛之”。《大寧縣誌》記載“石洞為秦漢新鑿,使鹽泉以竹竿引至大廠煮之”。民間傳說,這是諸葛亮攻魏的通道——諸葛亮在城門口駐軍。攻魏時,沿棧道出巫峽,來時在石洞中放木樁、木板,方便部隊通行。撤退時,邊走邊拆木樁、木板,使敵人無法追擊。

當然,關於棧道因為戰爭正在修建的說法也很多。比如從平朔出發,抗唐,張入川。

這些都眾說紛紜,誰也說不準。但在各種爭論中,“鹽運”論壹直占據上風。

大寧河古棧道的起點是千年鹽業古鎮寧昌鎮(原名大寧昌)。寧昌古鎮位於大寧河支流後溪河下遊,巫溪縣城北15km處,距大寧河不到2km,白露鹽井在北岸寶源山腳下。這裏所說的“白露鹽井”,其實指的是北宋淳化年間(公元990-994年)大寧監雷朔修建的“龍池”。源源不斷的天然鹽泉從山麓流入龍池。龍池高出河道約7米,古棧道起點第壹洞在“白露鹽井”附近。劉衛國、任貴元等專家認為,既然起點是大寧鹽場,就證明古棧道與寧昌鹽業有直接關系。

是這樣嗎?

整個棧道,從大寧鹽場開始,從寧昌古鎮開始,在後溪河口轉入大寧河,分別沿大寧河南北走向,分為南北兩段。在南段,從寧昌鎮到巫山縣龍門峽口,棧道上石洞的橫向和間距排列都很整齊,石洞的形狀和大小也很統壹,而在北段,則截然不同。從寧昌古鎮到大寧河,北段轉向西溪河及其主要支流東溪河向西推進,到達湖北竹溪縣羊角洞、陜西鎮平縣大河鄉朱穆洞和小峪河、重慶城口縣東安鄉何康河。棧道連接山路,縱橫交錯,不下千裏,形成了壹個龐大的棧道網。北段棧道上石洞的排列、距離、縫隙大小、淺度都不壹樣,與南段石洞的整齊劃壹形成鮮明對比。

專家認為,北段兩江棧道和山路實際上是連成壹個網絡,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山區交通格局。這樣,寧昌古鎮生產的鹽和其他生活用品就可以運到後溪河以北、大寧河上遊及周邊省縣銷售,也可以從這些地區販運回當地的物資。正如顏如玉在清朝嘉慶年間所說:“山民?除了粥,鹽、布、零零碎碎都混在壹起,只好向商賈借錢。”因此,北段古棧道在連接各條山路、拓展寧昌古鎮鹽業運銷、促進與周邊地區的物資交流和經濟往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然,棧道不僅可以運鹽,也可以運行人和士兵,但軍事行為往往是突然的、暫時的。軍隊行動時,路線的選擇有很大的靈活性和不確定性,可以走的路線很多。只有在把敵人逼得無路可走,或者遇到敵人進行隱蔽和奇襲勝利,在防禦期預留退路的情況下,才會在懸崖上修臨時通道,但沒有必要也不可能修這麽長的棧道。因此,從整體上看,寧河北段棧道不是為了滿足軍事需要而修建的。反而對鹽販行業尤為重要。修建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鹽的運輸問題。就其主要功能而言,是運鹽通道,其他都是輔助功能。因此,劉衛國和任貴元認為,北段與運鹽直接相關。

而南部部分與鹵素的引入直接相關。從南段棧道洞的排列來看,石洞的位置在壹條直線上,好像用水平儀測量過。但是從整個調查來看,是按照壹定的斜率在逐漸下降的。寧昌古鎮棧道石洞起點海拔約237米,終點龍門峽,石洞海拔僅約140米。全程80公裏,自然落差97米,降幅1.21‰。所以在小範圍內,幾乎是水平的,中間沒有起伏。這正是古代。

現在叫輸鹵,輸鹵的主要設備自然少不了。舊的輸鹵管道與現在的輸鹵管道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現在的輸鹵主要依靠電力設備。由於動力的原因,鹽水在管道中向前流動。除了流速快,既能向下流,又能向上流。舊時輸鹵沒有動力設備,只能靠自然落差流向地勢較低的地方。寧河南段棧道上的石洞走向,充分展示了先民利用天然落差運鹵。其次,鹽水管道材質差異較大。現在壹般用鋼管或塑料管做鹽水管道,但以前只用竹子做鹽水管道,就是先把竹子的內節剖開,用鐵環加固竹子,防止竹子開裂漏水,然後用植物抱在壹起的方法把竹子壹根根連接起來。再次,從技術角度來說,無論是鋼管還是塑料管,都可以采用接頭或焊接的方式連接,在轉角處連接合適的彎頭,這樣管道就會沿著地形向前延伸,並隨著彎頭彎曲。而竹制管道則不同,因為它沒有金屬材料的可塑性,所以無法適應不規則的轉彎地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創造了壹種“支他枝”的方法,即在轉彎處配置壹個圓形木盆,在轉角處的兩個方向的圓形木盆上鉆孔,將不同方向轉彎的竹林連接起來。這樣,鹵水就可以從上遊的竹子流到木盆,再從木盆流到拐角方向的下遊竹子。由於這個過程,竹子可以沿著地形自由轉動。但這樣壹來,整條管道就被切割成了幾小段,無法閉合。所以中間不能有起伏,只能按照預設的坡度不斷向前延伸,否則鹵水無法到達目的地。結果表明,寧河南段棧道上的石洞呈水平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