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歸陽鎮的旅遊

歸陽鎮的旅遊

鎮區瀕臨湘江,風景秀美,距鎮政府不足1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有“三河六橋、三山六祠、三廟壹角”等大小景點25處,重建於清同治年間的五孔石拱狀元橋,尤為壯觀。該鎮先後被列為全國、全省“百強文化鎮”、國家建設部小城鎮建設試點鎮、衡陽市小城鎮建設樣板鎮、祁東縣小城鎮建設中心鎮、湖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示範鎮、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 這裏不僅商人多,橋也多,歸陽的三河六橋早已聞名天下。歸陽因水而有靈氣,境內有白河、清河***同匯入湘江的盛景,與奔放不羈的湘江相比,白河就如同壹位小家碧玉,妖嬈地穿境而過,在白河上橫亙著六座或古樸、或現代的橋,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這座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的五孔石拱橋——狀元橋。傳說當年橋落成之時,剛好有壹位新科狀元打此經過,狀元橋由此而得名。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於是狀元橋成為祁東人心目中的壹座聖橋,大凡學子臨考前,都要來這走走,據說可以沾沾靈氣,這壹說法不足為信,但祁東人會讀書,多出狀元的現象是否與祁東人將狀元橋當作精神圖騰有關呢?

橋上的這個腳印傳說就是當年的那位狀元留下的,祁東多出狀元,跟這個足印似乎有著某種聯系當地人為了保護狀元橋,特意在白河上又修建了五座橋供車流經過,舒緩交通壓力,作為連接兩岸紐帶的橋的意義已經退化,狀元橋如今真的成為了當地人對文化頂禮膜拜的壹種精神寄托。 狀元橋坐落於衡陽市祁東縣歸陽鎮太平街尾,為5孔石拱橋,長86.1米,高9米,橋面寬7.95米,青石板鋪築,橫跨白河入湘江之匯合口。兩側各有20根長條石大柱礅,橋面建通心橋亭24間,結構牢固,造型大方。橋亭正中置有“萬古不磨”匾額。橋頭各有壹對石獅,威武雄狀 。

相傳,石橋建成時剛好有壹位新科狀元從這裏路過,當時,橋兩端人山人海,建橋工程師有意考考這個狀元公,要他對上了對子才能通行,石匠道:“大橋剛合,從此通行,必吟詩作對,有所感,有所為。狀元公有何想法?”狀元公沈吟了壹會,欣然對曰:“小生新中,爾後為官,當效國惠民,不圖名,不圖利。眾父老不必擔心。”眾人稱妙,遂名狀元橋。並在狀元橋南端立壹石碑,將此聯刻橋礅上,將狀元橋的由來刻於石碑上,以記其盛。

狀元橋又名仙人橋。對於這個名稱的由來,又有壹個動人的故事:據說建橋時幹活的石匠正好壹百名,但每次開飯只有九十九人在座,大家猜測:大橋順利落成,定是有那從不上桌的“仙人”相助。故將大橋命名“仙人橋”。在橋面石板上,我們看到了壹個酷似腳印的凹陷,當地人說那是大橋竣工後,相助的仙人登天時留下的,大家叫它“仙人腳”。橋面石板路面有壹“仙人腳”,長28厘米,寬16厘米,與人的腳掌壹般大小。遊人路過此地,總要赤腳在“仙人腳”上踩壹踩,沾沾仙氣,可添福增壽[2]。狀元橋全部由青石砌成,每塊方石重則上噸,輕的也有幾百斤,石與石之間沒有任何粘合材料,雖經歷壹百三十年風雨,仍堅實牢固。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些巨石究竟是怎麽搬運到建築位置,又是如何構築在壹起的,真是難以想象,無怪乎後人把建橋的功績歸於仙人相助了。

狀元橋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衡陽市衡桂古道著名景區,位於歸陽鎮中心,橫跨白河入湘江處。狀元橋始建於明代萬歷年間,重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大橋圯於洪水。清光緒二年(1876),有楊姓鄉紳昌首募建,壹呼百應,眾皆助捐,至清光緒八年橋成,設橋會,置田產作久遠管理計。橋會曾將24間橋亭發租給小商販,設店經營於兩旁,所收租金用於興辦當地的陽司小學。民國33年(1944),侵華日軍兩次用飛機轟炸此橋,均投彈失準,橋身無恙,但24間橋亭全部燒毀,橋頭石獅被炸得只剩石座。1952年,人民政府撥款重建。橋面始通汽車,因後橋亭低矮而被拆除,繼而新建19間可供汽車通行的19間通行橋亭,此橋已作文物保護,禁止機動車輛通行

2014年11月底,祁東縣政府對狀元橋實施了修繕工作,此次維修,重點是橋體加固,橋面更換青石板,橋亭恢復為明代風格的風雨橋亭,預計將於2015年2月完成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