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有誰知道,福建省長泰縣枋洋鎮江都村,連氏祖祠-----江都寨.有圖嗎?

有誰知道,福建省長泰縣枋洋鎮江都村,連氏祖祠-----江都寨.有圖嗎?

/mnh/2009/07/01_2746.htm

以上網址有圖有文

根在八閩之“江都馬崎根連根”(壹)

-----------------------------------------------------------

位於閩南金三角中部的長泰縣,創立於公元955年,至今有上千年歷史。長泰縣南距漳州城區17公裏,在長泰縣城東北有壹座雲霧繚繞的美麗大山吳田山,山腳下有壹座由花崗巖壘砌的江都寨。這是連氏族人聚居的長泰縣最大的村落,人口有五六千人。連氏又是長泰縣已知最早遷居臺灣的族姓。

江都寨目前位於長泰縣枋洋鎮江都村。據村裏連氏族人連木柄老人介紹,連氏的祖宗來自山西上黨(今長治市),於唐代遷入福建,至元代連小六從尤溪遷龍巖和睦裏白泉社。再傳到第三代連法進,生有二子。據江都《連氏族譜》記載,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連法進長子連大襲,扶母親進入長泰崎岸,繼而為了往江都當私塾老師,又遷至江都落腳開基立業。

連大襲生有兩子,長房連時沖,次房連時崇。連時沖很快就離開江都,飄洋過海到臺灣開基立業,離開家鄉江都時留下了壹則美麗的愛情故事:

當時,連時沖承繼父業也在江都鄰近教書,愛上了當地的壹位姓王的姑娘,並且未經父母同意就將家族的壹片竹林劃給王家作為聘禮。連大襲十分惱火,不同意這門婚事。連時沖苦苦哀求也無濟於事,為了愛情,時沖決心離家出走,深愛連時沖的王姑娘則表示願意死心塌地地隨心上人浪跡天涯。於是連時沖便攜帶王姑娘不顧風濤之險東渡臺灣,落籍臺南小腳腿,從此在臺灣開基立業,成為當地的大族。

在臺灣的連氏子孫並沒有忘記家鄉,經常回鄉祭祖認親;而留在江都的二房連時崇家也是人丁興旺,發展成洋洋大族。隨著臺灣族親回鄉祭祖,連時崇的後裔,也有不少人隨著臺灣族親遷往臺灣發展。

時光流逝,人生殊途,居住在臺灣的連氏後裔,沒有忘記根之所在,不辭勞苦,跨越海峽辛苦追尋先輩的萍蹤履跡,傳承著中華民族愛國愛鄉的傳統,留下了壹節節動人的史話。至20世紀前半葉,臺北、嘉義等地的連氏宗親與江都村曾有過密切往來,江都村連炳章、連世清還被請到臺北整理連氏族譜,後來由於戰亂等原因又漸漸失去了聯系。80年代起,居位在臺南的連氏臺胞開始了“尋祖接力”,三次回到江都村探親謁祖,興辦公益事業,在當地被傳為美談。1988年11月,臺南柳營連勝明先生帶著從當地連氏先祖墓碑、神牌上摘抄的六個人名字,輾轉到晉江、南安等地尋根問祖壹無所獲,正準備打道回府時,從壹名大陸學者口中得知江都村有不少人遷居臺灣,就抱著壹絲希望來到江都。村民們熱情接待了這位遠方來客,拿出《江都連氏族譜》認真查找。經過近1個小時的對照排查,在“世系圖”找到了壹個叫“鵬”的祖輩,連勝明急忙接過族譜壹看,在“鵬”的名字後面還註明傳“五子”,即:忍、示、英、雄、漢,與他帶來的資料壹模壹樣,他不由得激動地大喊:“找到了,我的根就在這裏……”激奮之余,他再往下看,卻發現是幾張白紙,不由得楞住了,迷惑不解。保管員告訴他:“這是原裝的族譜,先輩留下空白是給出外的後人續寫的。200多年了,先輩終於盼到了這壹天,真是祖先有靈啊……”連勝明邊聽邊翻動著族譜,兩行眼淚撲籟而下,望穿秋水的他反復地說著:“幸運,真是幸運……”

在連氏宗親的陪同下,連勝明到連氏祖祠瞻依堂祭拜了先祖,並前往察看了祖地——崎岸。而後,他滿懷喜悅地離開了江都村,臨行前,他深情地對連氏宗親們說:“我要把大家的情意帶回臺灣,轉告族人,我們是壹家人了,我壹定要再來,臺南的宗親也壹定會來的。”

連勝明此行為兩岸連氏同胞搭起了壹座聯誼之橋。

談起臺灣宗親回江都祭祖,連木柄老人至今還很激動,他說自己印象最深的壹次是1997年。

連木柄老人介紹,目前在臺灣臺南、雙溪等地的連氏居住地,也建有同名的“瞻依堂”祖祠,也依舊以江都村的郊乾、圳古頭、石倉、溪洲、東溪、倉後、田中間等地名來命名其在臺灣的居住地,以誌子孫後代不忘故土。同時,江都村的風俗習慣也漂洋過海,如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六及冬至的春冬兩季祭祖、四月十六日的始祖祭辰等風俗,臺灣連氏族人的典禮也都與江都村如出壹轍。連木柄老人表示,這說明了兩岸連氏同根同源,臺灣連氏不忘家鄉的親情。(海峽之聲記者莊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