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句町古國是我家 文明系著妳我他 演講稿 急,今晚上就要用

句町古國是我家 文明系著妳我他 演講稿 急,今晚上就要用

廣南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公元前三世紀,在雲南東南部廣南縣境及其周邊地區,存在著壹個句町(gou ding)古國,即“古代壯族王朝”。“句,壯語直譯為九;町,直譯為親、盟、紅。句町,壯語意為九部聯盟。”句町國在歷史上存在500多年,句町古國的行政中心(都城)究竟在哪裏呢?這個困擾著歷史學界多年的問題,引起了廣西關於句町古國文化源頭的極大興趣,確定句町古國的都城在哪裏,意味著無可估量的文化推動。很多地方因為發掘歷史文化,給當地經濟帶來了活力,“句町文化”作為古代壯族的文化代表必定能給廣南帶來生產力的飛躍。目前,廣南與廣西西林對於句町古國文化的研究交流十分活躍,網上《滇桂悄然掀起“句町”之爭品牌所有權屬誰?》www.GX.xinhuanet.com引起眾多關註。

句町,這個古老的國名,最先見於《漢書·地理誌》。《漢書·地理誌·牂牁郡句町註》應劭曰:故句町國。師古曰:音句挺。它是古人遺留給後人爭議的壹個謎。因其涉及到句町古國在今何地的可信性問題,即是否應還給它本來歷史面目的問題。故自《漢書》上有其名稱後,人們壹直就為之而苦苦追索。《漢書·西南夷傳》:有“句町侯亡波有功立為句町王”的記載。至於句町侯被立為王,是否還在其領地,則未有記載。《雲南通誌》卷十七載:“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侯亡波從軍……。”《漢書·西南夷傳》:“句町侯毋波被賜為王,始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據此則句町賜侯亡波,是被賜封後才去從軍的。依據史料推斷,句町古國,不僅在漢時存在,至少在漢以前即已存在。但是,由於有關資料不全,物證難以查找,至今尚未完全揭開其謎底而得出壹個確切的回答。

本文就句町古國,在今何地壹題,試將學術界諸家關於句町國所在地考證的說法,作壹個大膽的分辨,給句町古國國都原在廣南境內,增添壹個歷史的佐證。

壹、句町國的發祥地在廣南

有關句町國的發祥地及統治範圍,史書皆有明確記載,許多專家也有精辟的考證;《史記·西南夷列傳》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夷,為牂牁郡”,領夜郎、句町等十七縣。《漢書·地理誌》載:“句町,文象水東至增食(今田東至武鳴壹帶)入郁,又有盧唯水,來細水,伐水。”王先謙先生的《漢書補註》言:句町“在寶寧(今廣南)、百色、泗城、鎮安之間”,“其地為牂牁”南境,與交趾、郁林兩郡相接”。《水經·溫水註》說:“文象水,導源牂牁句町縣。文象水、蒙水與盧唯水,來細水、伐水並自縣東歷郁廣至增食縣,註入郁也”。《新篡雲南通誌》載:“文象水即今之西洋江,盧唯諸水即西洋江之支流”。據考察,發源於廣南縣九龍山麓的西洋江,其主要支流有八寶河、阿用河、夕板河等,均由廣南城東面相繼匯集,又與馱娘江合流而成右江,至廣西邕寧再與左江匯合而成郁江。可見歷代史書記載與客觀實際完全吻合。這充分證明,廣南是古句町國的發祥地,而位於西洋江西邊的廣南蓮城鎮壹帶則是古句町王府的所在地,即古句町縣治所。坐落在廣南者兔、底圩、者太三鄉交界處的九龍山是壯族神聖的“竜”山,因山中流出九股溪水而得名,山裏的原始森林中,有太陽神樹,祖先神樹、寨神樹,野生三七和石祖,當地人說:“古句町國是山水之國”。這裏就是它的發源地。這壹帶地區自古孕育了壹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當地壯族年年都要祭“竜 ”,並以之作為村社發展的精神支柱和本民族群體團結的紐帶。蔣廷瑜教授著《西林銅鼓墓與漢代句町國》載:“西漢前期西林地區歷史情況、史無明載。以前編篡的地方誌書,只籠統地說這裏是漢屬益州牂牁郡句町縣《廣西通誌稿·地理編》,1949年油印本。按《漢書·地理誌》載,句町設縣是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事,而句町縣名,據《漢書》註引應劭說,是從“故句町國”而來的,因此,應先有句町族,立句町國,然後才有句町縣。也就是說,漢武帝時代以前句町縣那塊地方原是句町族的聚居地……看《漢書·西南夷傳》關於句町族活動的記載,可知其北部與漏臥(今雲南羅平、貴州興義壹帶)、夜郎(今貴州西部)為鄰,可達貴州興義地區;南近進桑(今雲南河口),接近紅河;西接滇(今雲南昆明附近)和同並(今雲南彌勒),通南盤江上遊。其範圍是很大的。”據此,解放後國家正式出版的《辭海》記載:“句町,古縣名。‘句’壹作鉤,古句町國也。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縣。治所在今雲南省廣南縣境內。南朝梁廢。”

綜上所述,句町國的發祥地應當在廣南,句町本部應在今滇東南和桂西壹帶。隨著進桑,漏臥與其結盟及毋波晉爵為王,而滇和夜郎又相繼衰亡之後,句町國曾經盛極壹時,其統治範圍也有所擴大,包括了今雲南省文山州全部、紅河州中東部,以及玉溪、曲靖和廣西百色三個市的部分地區。

二、句町國存在的時間及其疆域

句町進入階級社會的時間較早,漢以前已建立奴隸政權,擁有“邑君長人民”和比較強大的武裝力量,是“南中侯國以十數”中較大的壹國。至漢昭帝始元年間(公元前86—80年),因協助漢王朝平定姑繒,葉榆的反叛“有功”,其首領毋波被封為“句町王”(《漢書·西南夷傳》),在西南夷中有其特殊的地位。《華陽國誌·南中誌》載:“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侯王國以什數,”又載:“句町國,漢時受封迄今”。這裏所言的漢時受封,系指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夷時,以其國授之,故應為漢以前的古國;而所言“迄今”,則是指常琚作《華陽國誌》之時,略當晉穆帝(公元344—360年)之世。據史料記載:從漢昭帝始元六年詔封毋波為王開始,句町王國壹直延續到蕭齊被梁朝取代之時(公元前81—公元502年)。由此可知,句町國在歷史上存在了583多年。蒙文通在其《越史叢考》中說:“《西南夷列傳》舉其君長之最大者有夜郎、滇、邛都,然通觀漢晉之世,句町實也壹方之雄也”。

江應梁先生在其《傣族史》中載:句町國的轄區,“從北盤江以南到紅河之間,也就是從今貴州的興義壹帶經雲南的師宗、彌勒至建水,東南下至文山州境內和廣西左右江上遊壹部份地方。據查,句町國的原有疆土在今雲南文山州、紅河州和廣西百色地區的西林、隆林、田林、樂業、淩雲以及越南北部地區。至毋波被封為王後進入極盛時代,其統治區域已向西北擴展到滇池地區,約8萬平方公裏,橫跨當時的牂牁郡和益州郡。《漢書·地理誌》載:“句町,文象水東至增食入郁,”該書牂牁郡句町縣條師古註雲:“其地為牂牁南境,與交趾、郁林兩郡相接。”今知郁江乃由左右江匯合而成,地在南寧地區之邕寧縣,可見句町東南部已達南寧西北。牂牁郡在漢代屬益州刺使部管轄。據蒙文通考評:“《漢書·明帝紀》載:(元鳳)五年(公元前76)的罷象郡,分屬郁林、牂牁,句町宜即自象郡分屬牂牁者”。可見句町南境直抵越南北部。清洪亮吉《三國疆域誌》及謝鐘英《三國疆域表》皆稱:“今貴州興義縣,為古句町縣域”。

三、句町國及其族人

歷史學家和民族學家們研究民族史成果都說明,壯族,來源於我國的古代越人,而古越人分為西甌,駱越兩大族群,西甌族群也叫西部越人,主要聚居在嶺南直至雲南、貴州和越南北部的廣闊地帶,而今天我國境內的壯族、傣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等,都是西甌越人的後裔。生活在古代雲南、貴州和廣西左、右江上遊的古代越人,都自稱濮和僚、而現今生活在廣南的壯族人,儂支系自稱濮儂、布道;沙支系自稱布依、布雅依、布瑞等,土支系自稱布傣、布僚,他稱土佬等,則“濮”與“濮”同源,“濮”與“布”同音,“僚”與“僚”同源,“僚”與“佬”諧音,這充分說明,古代的濮、僚與今天的濮儂、布道、布依、布雅依、布瑞、布傣、布僚、土佬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而現居住在廣南的壯族,毫無疑問是由古代滇濮、滇僚發展而來的。其依據有:《壯族通史》載:“百濮即百越”,在古代對江南越族群不同時期有不同稱謂;上古越族群在我國東部有於越、山越、閩越(今浙、閩、皖等省),嶺南及西南有南越(今粵、桂兩省區),西甌、駱越(今廣西大部和黔南、滇東南等地)、滇越(滇西壹帶)、越裳(越南北部壹帶)。《雲南古代史略》載:“南中(今雲、貴兩省及川南部分地區)自古代為夷越之地......滇東南、滇西南、黔西壹帶居住著僚人(越)和濮人”。

《華陽國誌·南中誌》載:“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侯王國以什數”,又載“句町縣,故句町王國名也,其置逢濮,王姓毋,漢進受封迄今。”

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尤中先生講:“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商朝和西周時期,越亦稱作濮”,他還講:“公元前三世紀時.......當時在今貴州和雲南東南部的濮人,顯然大部份指的是百越系統的部落”;方國瑜教授更為明確地說:“惟句町濮即後世之‘濮儂’、‘濮僮’、‘濮衣’之先民,”從各方面的記載來看句町為壯,可能主要是儂人;南盤江以北的漏臥人,可能主要是沙人,而紅河以東的進桑,可能主要是土族人,這些集團都屬於壯語族,有親密的歷史淵源”,還說:“壯人是古越人的後裔,雲南東南部的儂人、沙人和僚人,也是壯語族的支系,古為句町部族”。句町原住居民(滇、桂結合部及中、越邊境地區自稱為濮儂、布越、濮傣、布依的壯家人),其傳統文化符號都是稻作、幹欄、銅鼓.......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句町王國是壯族先民建立的古老國家。

四、句町資料考

《漢書·地理誌》載:“句町,文象水東至增食入郁,又有盧唯水,來細水、伐水。”《水經·溫水註》雲:“溫水又東逕增食縣,有文象水註之,其水導源牂牁句町縣。”資料中註明的文象水為今廣南、富寧縣境內的西洋江和馱娘江。其均發源於廣南縣者兔鄉的九龍山。1982年出版《中國歷史地圖集》,從秦漢到三國兩西晉的所有地圖,也都把今西洋江標定為文象水,把廣南標定為句町縣治的所在地。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上海曹樹翹編撰的《滇南雜誌》,對古句町國及古句町縣進行了壹番考證之後,說:“句町國在滇東牂牁、夜郎之間,僻於南夷,道險阻。”在這裏,其所說的句町國的地理位置是值得考慮的。

古時所謂“國”,本是部落的意思。(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故句町古國的轄區,應僅是壹個小部落。

句町古國與古句町縣,是有著歷史淵源了。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所置句町縣,有可能就在原句町古國,也可以說句町縣,源於句町古國。

漢開滇為益州、夜郎、牂牁諸郡。(牂牁之開,在益州之前。)《漢書·地理誌》載:“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開;牂牁郡,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足證牂牁郡比益州郡早開兩年。(此處所說的益州郡,是轄今楚雄、曲靖、昆明、紅河、文山等地州的益州郡’不是蜀,成都的益州郡)。

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印藏蘇勵編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95頁載;“句町縣,漢置。故城在今雲南通海縣東北五裏。”

《辭源》1979年版,第壹冊471載:“句町,漢縣名,屬牂牁郡。地在今雲南蒙自縣。”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句町,本漢時西南夷之國,今雲南蒙自道也。”

淩雲書房《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1980年版載:“句町,舊句町國,漢置縣,屬牂牁郡。東漢屬益州牂牁郡。晉屬寧州興古郡。南宋,南齊因之。唐改置通海縣。今雲南通海縣東北五裏。”

方國瑜教授《西漢雲南郡縣建置表》列:“句町,屬牂牁郡,在今廣南,富寧,廣西百色。”

《雲南通誌》卷十七:“鉤町,亦作句町。漢屬牂牁郡(今廣南附近---貴州壹帶)。

《昆明報》1987年6月4日,《春城古今》張維楨《反莽起義》:“句町屬牂牁郡,在今文山州以北地區。”

《廣南府誌》光緒三十年補刻版,載:“……自遠古。西南夷句町、進桑部族地區,西漢置縣,屬牂牁郡。”

上列諸家既說法不壹,且無實物佐證,令人莫衷壹是。筆者認為;句町古國,原在今之廣南是有據可查的。

其壹,《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8月版,第328頁載:“句町縣治所在今雲南廣南縣。”

其二,《文山州文史資料》第五輯,戴啟林《廣南建置沿革》引王先謙《漢書補註》:“句町在寶寧(今廣南縣)……”

其三,1975年版,《中國歷史地圖集》載明:西漢、東漢、三國蜀漢、西晉等幾個歷史時期的句町地理位置,都標註在今廣南方位上。

其四,在廣南縣城西郊約5公裏的板宜水庫左側通和洞內的石壁上,有署名句町·夏源的壹

個人,於清康熙五十壹年(1712年)刻有五言古詩壹首:“壬辰仲春初①陪郡伯鐘老夫子遊通和②

五馬盼崖壑,旌忽野鳧喧。有時洞燕語,無句不明言。

峭壁疑圖畫,仙蹤未許論。南荒春更好,新閼苑花屯。

客遊不到處,選勝白雲橫。地僻溪流轉,天語林鳥鳴。

采松探幻途,擊石得金聲。塵慮悠然去,煙霞兩袖春。

句町 夏源③題詩”

這通和洞內石刻五言古詩署名前的“句町”二字,權作古國句町,原在廣南的見證,是接近歷史事實的。

其五,2007年9月,在廣南縣黑支果鄉牡宜村發掘出了規模龐大的木槨漢墓,其墓室長5.1米,寬4.2米,高1.95米,其規模與古滇與古滇王墓相當,此墓從上至下,由古木構築三層,墓室中還有頭箱和木雕馬模型,說明此墓為王公貴族使用;墓葬出土了黃釉陶、竹筒、漆木器耳杯等40余件珍貴文物。黃釉陶罐在當時極其稀有,很可能是拾骨重葬使用的“金壇 ”;書寫工整的漢字竹筒(木牘),則應是當時隨葬的“遣冊”;漆木耳杯和漆盤底部、還有朱書的“王”和“王承”等字樣。此墓極可能就是句町王承的墓,該墓距1919年在黑支果阿章花果村白巖腳出土的“阿章銅鼓”(現珍藏在雲南省博物館內,為鎮館之寶)相隔不到1000米,那裏還出土了銅鼎、銅斧等諸多精美的青銅器,並有多座待發掘的古墓封土堆,這壹切都說明廣南是句町王世代居住的地方。花果,壯族稱作“宏谷”,意即老國王的住所。據此許多專家學者又說:“此處才是句町國國王的墓地,句町國的都城應當是廣南,這是歷史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的體現,揭開句町國國都所在地在廣南的神秘面紗是用事實說話的。這是勿庸置疑的話題。

由於目前諸家眾說紛紜,歷史事實應還原於真相,本人撰寫此文,意在拋磚引玉,淺見難免偏頗,敬盼專家學者,不吝賜教。

註:①壬辰:清康熙五十壹年(公元1712年)。②鐘老夫子:鐘韻遠,字醒華。壹字汝鏜,鐵嶺人,清康熙壬辰年任廣南府知府。③夏源:廣南人。

(作者系:廣南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句町歷史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壩美》雜誌主編、雲南省壯學會理事、廣南縣壯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