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天龍屯堡的旅遊指南

天龍屯堡的旅遊指南

“不看牌,不看牌,大鬼小鬼手裏來。”這是孩提時代玩撲克牌時愛亨的壹句順口溜。意思是拿到大小鬼,就有了克敵制服的王牌,與別人搏弈時心不慌、不虛。今天把它用在開拓旅遊市場上,將大小鬼比喻成神和仙,感覺既貼切又精彩。其中,能體現出貴州人的自信,帶幾分幽默、幾分霸氣,還有絲絲睿智。

這壹神壹仙,便是聞名天下的沈萬三和張三豐。壹個是有“中華財神”之稱的蘇黔歷史名人,將貴州平壩天龍屯堡作為人生的最後家園;壹個是在武當山得道,貴州福泉山成仙。

平壩旅遊打響了沈萬三名人文化品牌,成為屯堡文化開發的突出亮點,贏得了眼球,先後召開“沈萬三暨屯堡文化高峰論壇”,成立“貴州歷史文獻研究會沈萬三分會”,推出了《天龍秘事──明代江南首富沈萬三與貴州平壩》和《沈萬三的屯堡後裔》兩本書,並著手進行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省旅遊局和平壩縣還支持多彩貴州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在江蘇周莊開設了“多彩貴州之家”外宣窗口,把名人宣傳效應直接與江南旅遊市場對接,加強互動,吸引世人目光,激發了更多旅遊者踏上神奇的平壩之旅、貴州之旅。

福泉縣的福泉山,是張三豐的鐘愛之地,現留下大量有關張三豐的遺存,經有關方面組織資金投入近400萬元,修建起了雄偉壯觀的“張仙祠大殿”,推出全國第壹座張三豐碑林,完善了壹系列針對旅遊者活動的基礎設施,已具備接待海內外遊客的能力。現福泉山景點被全國旅遊協會授予“中國十大道教旅遊勝地”、“中國道教傳統文化教育示範基地”。

兩位明代名人,壹個神、壹個仙,在民間都是有全國影響力的人物,使貴州山水更富有靈氣和神韻。而且他倆即是師徒關系,又是好朋友。據《沈氏族譜》記載,沈萬三在貴州平越福泉山,拜張三豐為師,追隨道教走向自然。88歲時,他辭別人世,葬於福泉山。這壹年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沈萬三的遺骨,直到明弘治十年(1498),其五世孫沈廷禮運回周莊,葬於銀子浜下。沈萬三跟隨張三豐修道,是壹個歷史的真實存在。修道期間,張三豐還贈詩給沈萬三:浪裏財寶水底藏,江湖英明空蕩蕩,平生為仁不為富,舍卻紅粉入蠻荒。為此,有關方面還將在張三豐塑像旁,再塑壹尊紀念沈萬三的大型雕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600年前的這壹神壹仙,就像是事先約好壹般,要為貴州旅遊文化宣傳上陣吆喝。在幾百的歲月中,他們的名聲背後,形成了壹個個巨大的超級“粉絲”軍團,其市場號召力力難以估量。

旅遊業是典型的競爭型經濟,旅遊宣傳中,需要打出的當然是有特色的牌,有影響力的牌。誰宣傳的聲音大、聲音亮,誰的旅遊業就興旺。我們手中如今已擁有超級王牌,我們還怕誰?今天的貴州人,在向全國旅遊市場開拓中已經精彩“亮劍”,相信旅遊業大發展的春天就會到來,多彩貴州不僅是自然之旅、民族文化之族,同時也是神仙之旅,是神仙垂愛的天地人合壹的風水寶地。貴州旅遊業註定會崛起,正如明代大預言家劉伯溫說的那樣: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賽江南。 石頭與屯堡人有緣,但在屯堡人眼中也許太平凡。這塊巨大奇石,竟然被其所遺忘,豈不惜哉!----題 記

貯立於古鎮天龍,歷經風霜雪雨,向過客講述遠古的故事

女媧的五色石補了蒼天,頑皮的旅遊到了夜郎古國,安家定居,獨占壹方水土

秦始皇的趕山神鞭在此失靈,我自歸然不動

寧谷漢墓,普定穿洞,在記憶中刷新

平壩夏雲、平莊、肖家,古遺址,今猶安在,仍是石頭建造,妳還是默默遙望,遙望遠方……

期盼什麽?壹千年太少,壹萬年……

不,十萬年,睹視

好似在訴說什麽,等待誰的歸來

夜郎古國消亡,牂牁文化復興……

舍人⑴,盛覽⑵,尹珍⑶沒有發現,尹貢⑷是失職還是健忘

哦,均不是,等待與妳家族有緣的石頭城人。壹群粗獷、直爽的北方漢子

歷史創造了良機,終於來了。與妳為鄰,妳還向他們訴說,天龍山險,龍眼山後,那齊天大聖移居猴兒洞算不了什麽……

只是借用妳肩膀翻了壹個跟鬥,上天臺發現洞府而已

夜郎狼煙四起,大明統壹心切,那群唱著弋陽腔、騎著戰馬的漢子,風塵滾滾而來,誰知壹住不走,聽精美石頭,開口說話。

於是,於是,再於是……

六百年風雨又沖洗,幾十代人辛勤耕耘,出現了石頭的房子,石頭的巷,石頭的大街、石頭的橋。

還有那靠石巖托起---石頭建造的五龍寺石廟,聞名遠近,由妳守衛

古驛道上來的小東洋鳥居龍藏算什麽,時候不到不開口。

大地復蘇,春天來了,延續六百年保持口音不變,習俗不變的這群北方漢子又迎來了陽光雨露,由妳搖旗吶喊,訴說石頭的故事,屯田戍邊的歷實

笑迎中外貴賓,喜迎八方來客

妳仍佇立風雨之中,向文人騷客訴說,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

註:⑴舍人:漢武帝時貴州遵義人,曾任犍為郡文學卒史,著有《爾雅註》三卷。

⑵盛覽:字長通,西漢武帝時的“牂牁名士”。著有《合組歌》、《列錦賦》等作品。

⑶尹珍:字道真,東漢時毋斂縣(今都勻、獨山、荔波壹帶)人。他是當時貴州著名的 學者,又是著名的書法家。

⑷尹貢:夜郎縣(今安順壹帶)人,歷任尚書丞郎、長安令、彭城相等官。 天龍屯堡源於 600 年前明朝皇帝朱元璋調北征南和隨後的調北填南。明朝軍隊征服西南過後,為了統治西南,命令大軍就地屯田駐紮下來,隨後,從南京、江西、安徽等地把壹些工匠、平民等遷至貴州,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過程中繁衍生息,執著地恪守世代傳承的文化生活習俗,形成了現今我們稱之為 “ 屯堡文化 ” 這壹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

屯堡人都是從江淮壹帶遷移過來的漢族移民,至今許許多多的老年人還稱自己為南京族, 1997 年 4 月 11 日 ,天龍屯堡陳姓後裔陳先潤先生帶著族人的囑托到南京尋根,經過艱辛的探訪終於找到了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丹鳳街中段、玄武區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後面的始祖陳典居住地都司巷。通過此次尋根有據的證明了天龍陳姓“南京籍”的史實,亦為我們探尋四姓入黔路線找到了出發的始點。四姓始祖隨傅友德所率的三十萬大軍征南入黔,在洞庭湖上岸,從武陵驛走古驛道入黔,這是壹條坎坷艱辛的路,被稱作“萬裏生死途”。在漫長的征途中,四姓始祖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結下了深厚友誼,盟誓結為異姓兄弟,統壹取名:張征定、鄭征定、沈征定、陳征定。直到現在,在天龍屯堡還能看到壹條以他們名字命名的穿鎮小河“征定河”。

後經考查,發現沈萬三的後裔仍在天龍屯堡, 這位江南首富與南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在老百姓中廣泛流傳。在這些傳說中,最為離奇而又十分有趣的便是他的聚寶盆。

屯堡人的語言經過數百年變遷未被周圍的語言同化; 屯堡婦女的裝束沿襲了明清秦淮漢族服飾的特征; 屯堡食品具有易於長久儲存和收藏,便於長期征戰給養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與中國漢民族的多神信仰壹脈相承; 屯堡人的花燈曲調還帶有江南小曲的韻味;屯堡地戲原始粗獷,對戰爭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譽為 “ 戲劇活化石 ” :屯堡人以石木為主營造的既高雅美觀又具獨特防禦性的民居建築構成安順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風格 ……

天龍屯堡人與南京有著割舍不斷的親緣關系,屯堡人的祖先就是 600 年前從南京征南、填南到貴州安順的。今天,天龍屯堡回到了祖籍南京,在南京舉行屯堡文化旅遊推介活動。我們將以屯堡人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的寫真圖片展示給屯堡人的 “ 老鄉 ” 們,向祖籍地的親人們介紹 600 年來的屯堡獨特的人文景觀.美麗的自然風光。

天龍屯堡與南京有血濃於水的親情。 600 年前的秦淮風物在安順屯堡被完整保留;使得今天的屯堡就如仿真歷史博物館,那獨特的語言、服飾、生活習俗、文化活動,讓人恍若穿越時空的界限,走進了 600 年前古漢秦淮大地。

走進安順,走進歷史,走進天龍屯堡文化,觀屯堡民居、品屯堡美食、聽屯堡人的故事,踏尋祖跡,領略 600 年前的大明遺風,感受高原秦淮余韻。 江南歷來是文化發達之地,屯堡人的祖先從江南遷移到貴州之後,貴州的科舉制度才逐漸推行,不少的人才就是從科舉中步入政途,走出大山,建功立業。明朝時,朱元璋在貴州大力傳播儒學,使儒學文化在貴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天龍屯堡是壹個地靈人傑的地方,出了不少的人才。明朝以前,由於歷史久遠,有關文字記載缺乏,只有荒野中的許多古碑之上刻著明皇誥封什麽之類的文字為數不少。據《鄭氏家譜》載,明代萬歷28年鄭士才中秀才,這可算作天龍屯堡有記載的最早功名。

清朝廢除屯田制之後,屯堡人失去了屯軍身份,不像明代那樣祖輩必需“屯田戍邊”,不能任意流動,這為屯堡人考科舉帶來了動力,耕讀為本成了屯堡人最正統的生存方式。清代,天龍就出了眾多的科舉功名,有文舉、武舉、直至進士。

道光年間,天龍屯堡鄭姓人才輩出,九世祖鄭尚美“皇清誥封武信騎尉”。這壹門***出了三個武舉、壹個進士、壹個名儒。武舉為懷誌、懷古、懷清;進士安國;憲國為名儒;如今,民間還流傳著關於這門旺族科舉人物的許多傳說,其中(太後招婿)就是其中壹個:相傳鄭安國考中進士後,由於某種原因年輕才俊,被為公主招婿的皇太後相中,欲招為駙馬。壹日,太後把鄭安國召進宮中,言明欲召他為公主駙馬,留在京城作官。鄭安國在家中早已有未婚妻,不想做“陳世美”,又不敢當面回絕太後招來禍患,只好謝過太後隆恩,執意先回貴州老家告訴父母後,再做答復。太後不肯,鄭安國苦苦苦哀求,太後被他求煩了。大怒道:“妳要忙著回家去找死?”當日即放他回貴州,鄭安國果然在回家途中染病死去。“太後果然是金言玉口,言出成讖”,直至今日,鄭氏族人還為他的亡故嗟嘆不已。

鄭安國雖然是進士出生,有關他的文字記載和作品所遺不多,到是他的祖父榮封的詔文和弟弟鄭憲國的詩文作品還存於家譜和天臺山碑刻之上。 天龍學堂建於1907年,清末武舉陳日瞻所創辦。相傳,陳日瞻像貌威武,勇猛過人。有壹次,因看不慣帶子街(村子名)壹惡霸,而怒把帶子街石獅子舉至道旁,令惡霸折服,再不敢稱霸鄉裏。據《陳氏族譜》載,陳日瞻是清末武舉案首(第壹名)。他所使的青龍刀重數十斤,能使百斤步馬弓。

陳日瞻雖系武人,但並不因武荒文,他既是南壹區區長,又是“南壹區化行兩級小學”的校長,他在主持學校期間為家鄉培養大量的有識之士。陳蘊瑜將軍就於1912年畢業該校……

在天龍學堂修建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感人場面,村中男女老幼齊出動,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壹次時任校長之職的陳玉峰因指揮施工過程中出現壹小失誤,殺掉了家中壹頭重達三百多斤的大肥豬向大家賠禮。並出錢重新施工。正是有了前輩們這種無私奉獻、認真負責的精神,才有了今天別致典雅,讓我們引以為驕傲的天龍學堂,也是我們屯堡人崇文尚武,重視教育的最好的佐證。

天龍學堂是屯堡建築中的傑作,它采用屯堡人慣用的石木結構,但也不排斥瓦等建築材料。天龍小學***分為主樓、教學樓、圖書樓、宿舍樓及夥房等建築:主樓為恢宏的禮堂建築,高大雄偉,石墻體,屋面蓋瓦;從主樓的背面可見到屯堡建築的典型形式,即,窗戶小而少,主要采光皆在正面。教學樓分為兩幢,石墻體,石板房,木架結構,為擴大采光,窗戶都為大圓拱形;圖書樓為多棱形,石墻體,瓦蓋屋面,猶似壹古堡狀;校門為石牌坊建築,氣勢宏大。

天龍學堂建好後,得到多方贊賞,被稱為貴州鄉村小學校的精典建築,各地紛紛前來采樣仿造,如石板房、大屯等。清末進士陳延榮題寫匾額“敬業樂群”,名士王元直題寫匾額“崇德廣業”,吳稻盦為天臺山伍龍寺住持本安和尚(本安字靜軒)捐資修建的圖書樓題寫“靜軒圖書室”5字,國民黨要員吳雅輝到校視察後,題書“合力之偉,近之教於鄉,遠之將福送全國”的單條;辛亥革命元老於右任也題寫了文字。據多位曾就讀於該校的人士稱,大禮堂正中掛孫中山先生像,上書“天下為公”兩邊對聯則是眾人皆知的名句“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的先生警句。

在文革期間,天龍學堂遭到令人心痛的浩劫,許多名人手跡和雕刻被毀或流失民間,從被毀去的“靜軒圖書室”的“靜軒”二字,我們就可知當時的慘狀了。

十年浩劫之後,天龍學堂得到校方和村民的精心維護。如今,校內古木參天,丹桂飄香,紫荊鬥艷,恢復了昔日書院式建築應有的原貌。 說起貴州科舉的歷史我就很自豪,因為是有了咱們屯堡人才有的貴州科舉史。話說這個明代以前啊貴州乃是壹片蠻荒之地,咱們老祖宗奉朱元璋的旨意入黔征討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及諸土司政權,戰事平定之後又奉命屯田於雲貴,其中大部份軍隊屯紮於貴州安順,即當時的普定衛。

咱們老祖先不僅把江先進的農耕文明帶入了貴州,還根據朱元璋的思想“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天有風雨霜露,無所不施,聖人之教,亦無所不往。”在貴州各地興辦學堂書院,大力傳播儒學,使貴州這片土地從蠻荒走向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還親派學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的國子學正芒文縝到貴州擔任宣慰使司儒學首屆儒學教授。貴州在永樂十壹年(1413)才正式建立行省,從此以壹個獨立省份出現在中國版圖。這時貴州仍沒有單獨舉行鄉試的權利,士子們考試要到四川、湖廣、廣西、雲南等省,山高路遠,行程達幾千裏,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貴州真正取得鄉試的資格是在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這壹年終於在貴陽舉行了第壹次鄉試,當時***有1千余名士子報名參加,朝庭專門派官吏前來主持開考儀式,此次開科***取中舉人25名。 天龍屯堡古鎮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這裏就是有名的順元古驛道,天龍屯堡古鎮最早是順元古驛道上的壹個驛站,名叫飯籠驛。由於軍事地理位置重要,從明代開始就在這裏及周邊大量屯兵,時至今日依然是駐軍重地。

清朝康熙年間,雲貴總督範承勛奉旨實行“改土歸流”後,屯堡人由軍戶轉變為普通百姓。天龍屯堡古鎮更名為“飯籠鋪”,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這裏依然是清廷的驛站和屯兵重地。

歷代的屯兵都在這塊大地上留下了歷史的遺跡:明朝征南軍隊在天臺山背後的兵器加工場所(本地人呼之為“打鐵坑”);煙堆山的明代烽火臺殘壘;圍繞天臺山的古城墻;清“威同之亂時”修建有垛口、炮臺、瞭望哨的龍眼山屯,至今殘垣尚存;在天龍屯堡古鎮中,則是巷道縱橫交錯,遍布於巷道中的深邃搶眼,石拱門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功能,這壹切無不顯示出戰爭的遺跡,屯堡人武備的思想。

明代飯籠驛最初的建設者是如今天龍“張、陳、沈、鄭”四大姓的入黔始祖們,特別是身為“通政大夫”的陳典(註:通政大夫是主管郵政的官吏),在天龍設驛站,建塘房(塘房是驛站供來往人員住宿的地方),其他三大姓入黔始祖則建“屯堡”屯紮軍隊。

天龍屯堡古鎮是壹個軍事防禦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築典範,它四周建有石拱門,巷道如網,易守難攻,橫跨在古驛道上,是上扼滇喉,下控湘、粵的軍事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