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沙地文化的恩施市沙地文化

沙地文化的恩施市沙地文化

壹直被恩施市沙地鄉醇厚的歷史文化牽引著。沙地鄉東、南、西三面環水(巴溪河、清江、馬水河),北靠318國道及滬渝高速公路,沿清江人行古道縱貫全境,是歷史文化的聚寶盆。壹條古道、兩個人、三個古集市、四座山、五條河,構成了山清水秀、地靈人傑的文化沙地。 古代巴人溯清江而上,開拓了清江沿岸人行大道,沙地成為施州至荊州的古大道要津。

另有壹條巴鹽古道經過沙地,由鶴峰中營經石窯、紅土,過新渡壩,經花被、沙地、黃廣田、南裏渡、白楊、太陽河入雲陽。黃廣田獅子山朱真榜(1723—1792年)墓記載:予祖以國子監充鹽商,往來成都,中間自建邑徒恩施,經營勤苦創業頗廣……由建邑取道至成都往返數千裏,其間巖跌隱蔽,波濤洶湧,舟行上下,命與造化爭權,又況,鹽事至重,受官司,納官課,商人射利,名巧為售,而腳夫船戶奸巧百出,此非讀書明世務,達權變,孰能履險若夷,持重若輕者乎……大清同治五年丙寅歲十二月十壹日立。

還有恩施、宣恩、鶴峰、建始四縣之間六條人行大道經過沙地境內大馬驛、黃草坡、人山嶺、木渡潭、鶴峰口、麥土尚、老渡口、落都、車河、黃家埡、魚灘口等地。

古道上較完整地保存著石板道路和大量修路碑、渡口碑,以及鋪子、店子等地名。 向燮堂(1865—1904年),沙地鄉龍角村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天主教傳教士在沙地開設天主教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7月17日,法國傳教士德希聖主教遊覽沙子地,教士德希賢、董明德及教民賈澄清等隨同遊覽。路經花被時,農民向新元由於好奇,立於路旁,欲觀外國主教相貌。教民賈澄清認為他褻瀆了主教,連打他幾耳光,揚言要送到縣衙法辦。向新元賠禮道歉後,賈澄清仍百般刁難,圍觀群眾十分憤怒,在向燮堂的率領下,與德希聖說理,爭辯中,相互推搡、扭打起來,當場打死法國主教德希聖、教士德希賢、董明德、教民賈澄清等7人,燒毀教堂神器和李家柄等教民的房子。

教案發生後,向燮堂等10人被清政府緝拿,先後在恩施、宜昌等地遭殺害。鄂西群眾敬佩向燮堂反對帝國主義的英雄氣概,編有《燮堂歌》:“正月裏,喜洋洋,燮堂練兵又造槍,清兵見了像篩糠”;“六月裏,霧茫茫,主教神甫上殺場,嗚呼哀哉見閻王”。

9月30日,中法簽訂《施南教案協議條款》,清政府以14.5萬兩白銀“賠償損失”,壹年之內再建兩座教堂。沙地天主教堂和向燮堂墓,分別位於沙地集鎮和龍角村,2008年被省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劉尊五 沙地土地堂人,在土地堂以結夥學戲為名,接納各地漢流兄弟和窮苦百姓,立公口,設香壇,提出“打開施南城,同兄弟們***坐天下”的口號,造刀矛,做土炮,制火藥,發展秘密武裝。1917年冬,劉尊五率領千余人進攻恩施城,在官坡用土炮對準東門城樓猛轟,將城門轟掉壹角,城墻炸垮數處,涉過清江,在北門外校場壩上岸,試圖打開缺口,遭到城內商團武裝快槍隊射擊,旗手被打死,劉部四散潰逃,劉尊五逃到三岔才擺脫商團追擊。之後,劉尊五撤至鶴峰、桑植、奉節壹帶。1920年初,劉尊五回到家鄉,以新塘山花嘴巖下吶喊洞為據點,伺機復仇,6月初,被靖國軍第二師焦部用計捕獲,往恩施,不久在東門外河灘被殺。 沙地是恩施明代形成的五個農村集市之壹。據傳,孟姓最早來到此地,在今集鎮東北修建茅草房,開荒種地。明洪武年間,黃姓來到沙地,在今集鎮中心修建房屋,集鎮逐漸形成。1990年《恩施市供銷商業誌》記載:“沙子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孟氏開發,黃姓建集”、“30余戶,2、4、6、8、10為場期”。直到20世紀40年代,形成壹條整齊的直街,有20多家經營食鹽、土布、煙酒、小百貨的店鋪,四川、湖南、荊州等地客商常來此經商。1952年,壹場大火燒毀街市,1954年重新修建了壹條木結構吊檐式傳統商鋪。

麥子土尚是恩施明代形成的五個農村集市之壹。明末,黃氏來到此地,在今集鎮西南的平地中種了壹塊麥子,得名麥子土尚,依麥子土尚的地形又稱天鵝。在今集鎮西南1.5公裏的山埡上設立貿易點,後來麥子土尚逐漸形成壹條小街,人們將貿易點遷到街上,把原貿易點稱為老場,今遺址尚存。

花被是沙地集鎮西北300米的村坊,是原物資交易點,現保存部分老房屋、石板場院。民國十五年,花被團首譚述雍倡議,由向衡豐、向鏡成、朱同義等十戶,在今花被買地,統壹設計,統壹標準,劃段到戶,分戶建房,形成壹條東西長100米、寬5米的直街和長50米的橫街。設有谷行、豬市、棧房、飯鋪,商鋪主要經營本地手工業產品鐵器、銅器、陶器、木器、竹器及金銀首飾等商品。客商、力夫、騾馬隊往來頻繁。花被街頭原有古橋壹座。

花被直街主體建築大部分保存原貌,均為木質柱、檁、椽、布瓦結構,開間4米,進深7.5米,扇九柱(五柱四騎)十壹檁,脊高6.3米,兩邊飛檐相距1.2米,數間階檐鋪臺尚存,商鋪門面完好。橫街新建築較多,街道長寬保持原狀。 白巖寨地處清江北岸,西南距沙地集鎮2.5公裏,為石灰巖壁,長320米,高200米,海拔1590米,是沙地的制高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83年《恩施縣地名誌》記載:“明洪武年間,白蓮教起義軍西進四川,途經此地,見此巖壁險峻,固守有利,自然形成‘壹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即在絕壁下安營紮寨,並從巖壁下半部鑿出壹條寬約3米、長750米的橫路塹壕,派兵把守,控制東、南、西三方,可謂‘屏山高萬丈,自古兵家邦’。因巖壁為白色,人們稱之為白巖寨。”清嘉慶年間,江夏兩河口人吳正統參加覃家耀白蓮教起義失敗後逃至沙地境內,招兵買馬,重整旗鼓,40名教民在此據險與圍捕官軍抗衡,達數月之久,後被官軍用石頭堵死洞門,用火攻致全部死亡,現洞內遺跡尚存。

玉峰山位於沙地集鎮東4公裏,海拔800米,由三個獨立的山峰組成,在最高的山峰上原建有玉皇廟,廟內原有玉峰書院,山腰有石級階梯盤旋而上,三個峰頂各建有壹亭,名金鼎。

人山嶺又名人山,位於沙地集鎮南5公裏老熊坡下,海拔800米。峰與坡齊,遠望則坡不見,壹峰高聳如人形,故名。人山嶺後有小溪,前臨清江,二水相圍,險固難攻。清嘉慶《恩施縣誌·古跡》記載:“人山,在崇寧裏老熊坡下,坡上望之,峰與坡齊,遠至壹二十裏,則隱不見,壹峰特聳如人形,叛民向能祖冢向焉,相近戎角村卷洞,寨內有石竅類婦形,出廖氏女,亦材武,能娶之。成化間,向廖二姓叛,剽掠巫建各縣,持戎角之險屢抗大兵。正德五年,指揮童昶攻破之,擒首惡數十人,撫其余黨。昶知人山石為崇,乃移向氏老熊坡墓,鑿卷洞寨石竅,方鑿人山腦後,雷復震之焉,尤見天人之相感應也。”

龍角山南望清江,由十來個從半坡伸出的獨立高聳的石灰巖石柱和東西二道起伏的白色巖壁組成,主峰海拔1412米。600多年前,黃姓祖人發現此處位置恰似城墻轉角壹般,從東西兩側看去,石柱像龍角直立於山中。相傳,東北、西南兩道巖壁是兩條青龍相會後的化身,兩壁相連的山,就是龍頭所現,人們稱贊此地是吉祥之地,便取名龍角山,山的西北是大花被,東南是小花被,合稱為龍角花被。山腳下為白蓮起義軍曾紮寨的大寨包、小寨包舊址。

龍角山與戎角山隔清江相望,清江兩岸風景如畫。明成化年間,戎角村向氏、廖氏反叛,朝廷派兵鎮壓。明正德年間,戎角村民叛,指揮使童昶討平之。廣西徭叛,指揮童昶率戎角土兵隨征有功。明永歷十年(1656年)農歷正月,偽荊國公王觀興,竄入戎角村,1659年,焚衛城,驅土民入戎角,湖督、川督兩次招安,不聽,殺其使。1664年,興懼欲降,1665年正月,王觀興驅施民出山,至荊州乞降。 清江古名夷水,自西向東經恩施,由三岔汾水河流入沙地境內,經柳池村、花被村、楠木村、落都村,於偏南風孢嶺入建始,境內全長25公裏。2008年水布埡庫區蓄水至390米,境內水域呈高峽平湖,碧波萬頃。

馬水河發源於建始鐵廠坪,自北向南從南裏渡流入鄉內漁灘口,經黃廣田村、秋木村,於龜山山麓匯入清江,境內全長12.5公裏。2009年老渡口電站蓄水485米後,俯瞰河面,天水壹色。

巴溪河發源於崔壩茅田坪,自西向東經馬田入沙地境,經鶴峰口茶園坡,至三溪口與建始縣團碑河匯合,折向東南經沙地倒龍、落都,至風孢嶺巖根匯入清江,河流經三溪口,此處有塊巖石形似人的下巴,故名。

橋頭河發源於沙地鄉楠木園村向家灣,經螞蟥溪、刀弄壩,註入清江。抗戰時期,湖南人李開文、李勝元父子在青草塘開渠引橋頭河水,利用水能造紙、榨油、加工糧食,為境內水能加工之首創。

耍龍壩河發源於麥土尚村坐三溝,經黃雞屋場、耍龍壩入崔壩。耍龍壩群山環抱,山形秀美,猶如壹條玩耍的燈龍。河水清澈,土家吊腳樓沿河而建,飛檐翹角,婀娜多姿。

沙地境內的清江河上有大碼驛、新渡壩、木渡塘、中間河、龜山河五個渡口,馬水河上有魚灘口、老渡口二個渡口。

沙地屬灰巖區,次生礦物為黑色礫石,土壤中多含巖石砂粒碎屑,因而得名沙地。史誌中有關沙地境內的山水、寺觀、古跡、人物、兵事等條目記載較多,在恩施市的鄉鎮中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