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山西的春節習俗

山西的春節習俗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壹,也是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碰撞的文化區域。獨特的地理和文化生態孕育了與眾不同的春節民俗。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山西過年習俗。歡迎向他們學習!

山西介紹

山西分為五個文化亞區:晉北、晉中、晉南、晉西和晉東南。各地春節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影響深遠。

山西北部是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沖突交融的地方,農耕與遊牧在這裏碰撞交匯,春節民俗呈現出“混搭風”。晉中是壹個農業和商業文化區。明清時期的晉商成為全國占主導地位的商業集團。商業經濟的繁榮為春節民俗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支撐。晉中春節期間有熱鬧的社火表演,形式多樣,既有北方的壯闊豪放,又有南方的柔美,有壹種貫通南北的氛圍。津南是古老的河東地區,這裏延續著古老的神話傳說、原始的祭祀崇拜和神秘的儺舞表演。山西西部呂梁山區盛行道教文化。柳林縣的元宵節“盤會”和臨縣、方山縣的傘頭秧歌就是這種文化的藝術表現。晉東南是壹個古老的上黨地區,地處雄偉的太行山,孕育了古老而神奇的社火藝術。春節期間,以祈求各種神靈為中心的迎神活動在村鎮上演。

陜北春節民俗

晉北主要指山西北部地區,地處桑幹河、滹沱河、黃河流域的交錯地帶。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盆地斷續分布。現在行政區劃具體指大同、朔州、忻州,* * *包括29個縣區。山西北部地處邊疆,歷史積澱深厚,民族文化交匯融合。長期以來,形成了農耕、遊牧、邊防、軍事、佛教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文化特色。

山西北部的社火體現了“古代軍事”特有的文化特征,如朔州的“踢鼓秧歌”,起源於武術比賽中的“太祖洪拳”,108人扮成梁山好漢除惡揚善。有壹個場景是這樣的:李悝jy從塔上跳下來,打開大門,救出了傑出的英雄。梁山好漢個個甩開膀子,壹腳站穩,壹拳七步難防。再比如火球術,又稱“玩炭”和“與蛋共舞”。流星術是從最初的狩獵工具“流星繩”發展而來的。之所以稱之為“火球”,是因為舞蹈者將壹根繩子橫放在脖子後面,並把繩子握在中間,繩子兩端系上彩珠或小碗狀的鋼絲籠頭,裏面裝滿木炭或棉絮,然後點燃,像夜空中的兩個火球壹樣舞動。白天玩時,碗內盛滿水,雙碗在空中飛而不漏,稱為“水流星”。

陜北的春節民俗也帶有鮮明的佛教文化色彩,如臘八節傳說、打冰者習俗等。在春節期間,在山西北部的壹些地方,人們還會在寺廟裏擺放供品,尋找僧侶和道士來代替自己祈求新年好運。五臺山是佛教聖地,寺廟要在臘八節給臘八粥。現在五臺山是壹個旅遊景點,吳冶廟會將舉行。吳冶寺,建於清朝,面積不大,卻是五臺山最有名、香火最盛的地方。春節期間,山西乃至全國各地來此朝拜的信眾絡繹不絕,尤其是正月初壹、十五。

山西北部煤礦資源豐富,春節期間生火是當地特色。每到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庭院前用大塊的煤壘起壹座塔形的火堆,以求壹年四季吉祥如意。建設旺火,要註重備煤,把原煤精心切割成方塊;第二,必須造型美觀。最終的形狀是壹個又黑又亮的寶瓶座,保證了它在燃燒的時候不會崩塌。基地建成後,從遠處看像壹個巨大的花蕾,象征著來年的繁榮昌盛。第三,要逐年增加。基數“旺”的時候應該是越高越好,也就是說壹年比壹年好。此外,煤礦各單位也要組織集體祭拜等儀式。

晉中春節民俗

晉中位於山西省中部,包括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介休市等11市(縣、區),東臨太行,西臨汾河,北鄰省會太原。晉中自古名人輩出,明清晉商尤甚,如實業家喬致庸、屈、票號創始人雷履泰等。晉中是晉商文化區,這裏有許多宏偉的商人大院,如喬家大院、常氏莊園、王家大院和曹家大院(太谷三多堂)。

晉中春節民俗文化呈現出商業化的特征。有些在外地做生意的商人,把其他地區的風土人情帶入家鄉,比如太谷宮燈。民間歌謠唱道:“南莊之火,太谷之燈,徐溝之背棍鐵棍愛惡人。”每到過年,商人們都會從外地帶回宮燈,掛在自家門口,以示富貴,互相攀比。宮燈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形成了商家正月掛燈、遊燈、比燈的元宵節習俗。宮燈的主框架由珍貴的木材制成,四周是彩色玻璃,造型精致美觀,四周是彩色的尖刺,看起來很豪華。

《沈老爺的轎子》中社火表演與晉商有關;太古餅也和晉商關系密切。太谷餅,原名甘餅,最早制作於清朝鹹豐年間,當時富商雲集太谷,生活奢侈。太谷城南溝子村壹家蛋糕店的老板為了迎合富商的口味,反復實踐,制作出甘餅,甜而不膩,酥而不碎,軟而可口,成為當地的特色食品。

晉南春節民俗

晉南位於山西省南部,主要指山西省的臨汾和運城。它位於汾河流域的南端,東臨太行山,西臨呂梁山,西臨黃河。也是歷史上的河東之地,歷史悠久,人文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山西蒲劇起源於山西南部黃河岸邊的周浦鎮。歷史文化名人包括關羽、“三王”(王通、王績、王波)、文裴氏、薛和柳宗元。晉南文化傳說豐富多彩,如故事、蚩尤傳說、牛郎織女傳說、趙孤兒傳說、薛傳說等。此外,壹些標誌性的節慶文化空間,如洪通槐樹、運城解州鎮關帝廟、萬榮榮和鎮後土廟、芮城永樂宮等也在津南。總體而言,晉南春節民俗農耕文化特征突出,這與當地的歷史人文精神密切相關。

晉南農業民俗特色鮮明,春節習俗體現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理。春節期間,浮山人專門蒸花饃祭神,其中棗山、棗糕、石榴包子等獨具特色。晉南春節文藝形式多樣,有刷河對冰、跑鼓跑車、蒲劇等。搬運冰塊是束河古代社會壹項古老而獨特的民間活動。大冷天,男青年裹著紅領巾,壹絲不掛,只穿壹條短褲,背著冰涼的冰塊,手裏敲著鼓和鑼。它象征著勇敢,是古代尚武精神的現代表現,是不畏嚴寒的非凡氣度,是人們長期積累的生成和美的享受。打鼓原本是軍戶遺屬在節日期間消磨時間、強身健體的競技活動,後來逐漸成為正月的固定表演。鼓在木車上運行,鼓根據所屬機構不同而不同。演出前,全村分為東院、南院、西院、西北院和中院,由各院推選德高望重的人擔任演出組織者,組織者挑選年輕力壯的男孩打鼓。鼓樂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充滿激情,蓬勃向上,表現了當地人民不屈不撓、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

晉東南春節民俗

晉東南,顧名思義是指山西的東南部,包括長治市和晉城市。長治,古稱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因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壹方有望問鼎中原”之說。上黨地區多山。早在古代,相傳神農氏炎帝曾在此品嘗草藥,馴養牲畜,發展原始農業。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古代神話,如神女補天、神農采糧、大禹治水、後羿射日、精衛填海、龔宇移山等,都在這裏留下了痕跡和傳說。晉東南地區有壹些古樸的供奉神靈的寺廟,具有濃郁的地域歷史文化特色,如“唐王廟”、“二仙奶奶廟”、“三上廟”等。

晉東南春節的民俗中,有迎神、秧歌。迎神是春節期間舉行的社火活動之壹。湘源和武鄉秧歌起源於明末清初。農民在田間勞動時,唱出了他們壓抑已久的悲傷和困難。起初,他們組成了壹種叫“高守”的秧歌,兩個人壹起唱,壹手搖鈴壹手打傘,即興編詞,妳方唱罷我登場,互相較勁,音調越來越高。後來,秧歌被用當地的民歌演唱。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它發展成為壹種配有“部落虎”和說唱故事人物的“葛泉”(廣場)秧歌。清末,這種秧歌在湘源武鄉的北、中、東廣泛分布。從此,湘源秧歌和武鄉秧歌結下了不解之緣。許多地方把這兩個地方的秧歌統稱為吳象秧歌。現在吳象秧歌經過了各種改進,主要唱現代生活內容。

此外,晉東南春節期間的八音演唱會、賽馬排也是壹絕。泡泡排是陽泉市娘子關鎮下東寨村春節期間特有的競技活動。每年正月十六的早上,下東寨的村民們都會模擬古代騎馬奔馳送公文、報軍情的場景,在村中央古老的青石街騎馬比賽。夏東寨賽馬的獨特之處在於馬背上沒有馬鞍,馬肚子上沒有踏板。只有騎手穩穩地坐在馬背上,搖著韁繩,才能驅使馬兒飛奔。這樣壹個高難度、高危險性的動作,對於下東寨人來說是輕而易舉的,無論是少年還是六七十歲的老人,都能騎上馬,壹展英姿。娘子關有句俗話“寧可熬夜也不要錯過賽馬看熱鬧”。在這壹天,方圓百裏的人們都來這裏觀看賽馬,各大媒體也報道了這壹盛大的民俗活動,賽馬場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

山西西部的春節民俗

晉西是指山西省西部地區,主要是呂梁市,地處呂梁山脈中段,西臨黃河,面對陜西,東南臨汾河。山西西部位於呂梁山和黃土高原重疊的山區。這裏偏僻,交通不便。傳統習俗和歷史文化保存完好,壹些古老的民間文化較少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因此,這裏的春節民俗在很多方面都有著特殊的意義。總的來說,道教信仰在山西西部非常突出,代表是北方武當山,號稱“三晉第壹名山”,供奉真武大帝。因此,當地的春節民俗具有濃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壹些具有代表性的春節民俗,如板黨、包紙、傘頭秧歌等,都與道教文化傳統有關。

柳林板社又叫天官社、人口社。每到春節,每個村子都要在公地擺盤子,放九歌,尤其是正月十五。人們圍盤祭拜後,堆煤塔,跳秧歌,吹嗩吶,翻九曲,可達四五萬人。

文水縣春節期間要建壹個神棚,也叫神壇,主要是用木隔扇搭起壹個像房子壹樣的堂帳,祭祀燕軍十殿,並懸掛死者過金橋銀橋的圖像,以及地獄的壹些內容,上面印有行兇者死前上刀山下油鍋等情節。正月十四至十六,當地民眾圍繞祭壇進行各種社火表演,祭神安神,以勸世人積德行善,不做壞事。

山西西部還有壹些獨特的春節民俗,如臨縣傘頭秧歌、中陽剪紙、孝義皮影戲、九曲黃河陣等。其中,孝義皮影戲、秧歌、中陽剪紙、孝義羌等民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