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幫我想壹篇作文

幫我想壹篇作文

西江千戶苗寨 。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km,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裏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km。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據統計,在清朝鹹豐年間(1729年)西江千戶苗寨有600多戶,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為1040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戶,1997年為1115戶。據2005年的最新統計,西江千戶苗寨現***有住戶1258戶,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苗寨的主體位於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苗族同胞在這裏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在苗寨上遊地區開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濃郁的農耕文化與優美的田園風光。由於受耕地資源的限制,生活在這裏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這裏的地形特點,在半山建造獨具特色的吊腳樓,上千戶吊腳樓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層巒疊嶂,鱗次櫛比,蔚為壯觀。這裏的苗族居民根據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在每個村寨的坡頭都種植了成片的楓樹林作為護寨樹,成為當地重要的自然景觀之壹。 西江苗族是黔東南苗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擁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積澱,這裏的苗族建築、服飾、銀飾、語言、飲食、傳統習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較好。西江苗族過去穿長袍,包頭巾頭帕,顏色都是黑色的,故稱“黑苗”,也稱“長裙苗”。西江苗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這裏現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漢語言文字,盡管漢語言是西江苗族與外界交流的必備語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間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語。 在清雍正開辟“新疆六廳”以前,西江基本處於化外之地,地方事務多由自然領袖管理,與漢族地區有顯著差別,實行自主管理內部事務。西江苗族的自然領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頭”、“鼓藏頭”、“活路頭”等,不同性質的自然領袖其職責也不同,相互之間具有分工協作的性質,***同維護苗寨的安全與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領袖,每個自然地方下轄若幹相互有密切聯系的村寨,“寨老”是每個苗寨的最高領袖,“族老”則是某壹家族的領袖,“理老”壹般由德高望眾、學識豐富的人擔任,主要負責民間糾紛的調解、裁斷,“榔頭”主要負責刑罰,維持地方治安,“鼓藏頭”負責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動,“活路頭”則主持安排農業生產。其中,鼓藏頭和活路頭是世襲的,而其他自然領袖壹般是群眾選舉出來的。“議榔”是苗族社會為了維護地方治安和社會秩序,由方老、寨老、榔頭等組織的群眾議事會,以對內部的各種重要糾紛和外敵入侵進行商議、決斷。議榔大會壹般每年舉行壹次,如果社會安定,無爭無議,也可兩、三年舉行壹次,遇外敵來犯時則臨時召開。西江的議榔壹般是分頭在各寨子的風景林中舉行。清政府在苗疆實施“改土歸流”後,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方老、寨老等自然領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負責祭祀和生產的鼓藏頭與活路頭仍得以世襲保留。 長期以來,農業壹直在西江千戶苗寨產業結構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雖能養活生活在這裏的數千人口,人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景點,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全省首期村鎮保護和建設項目5個重點民族村鎮之壹,2005年11月“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在此掛牌,西江千戶苗寨的旅遊知名度不斷提高,前來觀光旅遊的遊客日益增多。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西江千戶苗寨的後發優勢開始顯現,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來了新的契機。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為主的多支苗族經過多次遷徙融合後形成的統壹體。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黃河中下遊平原地區的九黎集團在向北擴張的過程中,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發生了劇烈的武力沖突,經過長時間的征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集團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壹次大遷徙,放棄了黃河中下遊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遊平原,並於洞庭湖和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隨著三苗部落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征剿。舜帝即位後,“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壹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區遷徙,其中被迫向西北遷徙的這支苗族先民壹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為西羌的先民,壹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區遷徙,從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雲南東部、貴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撾、越南等地。而往西南遷徙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和睦相處,成為後來“楚蠻”的主要成員。戰國時期,秦滅楚以後,壹部分苗族背井離鄉,長途跋涉西遷,進入武陵山區的五溪壹帶,形成歷史上著名的“武陵蠻”。到西漢時期,這部分苗族先民在這裏較快地發展起來,形成了與漢王朝相抗衡的壹股勢力。 公元47年,漢王朝派出軍隊征剿“武陵蠻”,迫使苗族再次離鄉背井,壹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壹帶),壹部分則南下廣西融水,後又溯都柳江而上到達今天的榕江、雷山、臺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數次大遷徙中,分化成了許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茍氏族等幾乎是同時到達貴州榕江,由於西氏族在榕江多處輾轉,到達西江的時間晚於柳氏族。西氏族到達西江的年代約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達以前,這裏已經居住著苗族“賞”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討”,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賞”氏族討來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達並定居在西江以後,陸續又有其他苗族分支遷來,形成以“西”氏族為主體的苗族融合體。傳說西江有千年以上歷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林蔭記》中記錄的西江苗族子連父名的世系譜,從蚩尤到1732年間***有284代,說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後裔。清乾隆年間,清政府為了管理苗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了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目前西江境內苗族的蔣、唐、侯、楊、董、宋、顧、龍、陸、李、梁、毛、陳、金、吳等姓就是由此而來。春秋戰國時期,雷山屬牂牁國與且蘭國之邊地,戰國時屬大夜郎國,秦時屬象郡且蘭縣邊境,西漢時處且蘭、毋斂兩縣之間,東漢時屬毋斂縣,三國屬蜀國之牂牁郡轄之邊地,魏晉時期屬牂牁郡賓化縣境,唐朝時屬於羅恭縣,五代至宋朝屬夔州路紹慶府羈縻州,元初屬“管外苗族地區”,元朝中期屬湖廣省播州宣慰司,明屬管外苗族地區。從秦漢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區朝廷的設置雖有涉及,但郡縣制、羈縻州對這壹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為“蠻荒之地”、“生苗”、“生界”等。 雍正七年(1729年),貴州巡撫張廣泗開辟苗疆,設“新疆六廳”,置丹江廳,下轄丹江衛和凱裏衛,西江屬丹江衛。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衛設置了分土司,包括黃茅嶺司、雞講司、烏疊司,雞講司就位於現西江西南附近的營上村,從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權的治理範圍。1914年,丹江改廳稱縣,西江屬其轄內,1945年,丹江撤縣,西江改歸臺江縣管轄。1944年,置雷山設置局,西江復歸雷山管轄,改為西江鎮。1950年,雷山設立縣人民政府,西江屬於第二區公所。1954年,建立雷山縣苗族自治區,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屬西江區,1959年,雷山、爐山、丹寨、麻江並入凱裏大縣,西江屬於凱裏縣的雷山片。1961年,恢復雷山縣,建丹江、西江、大塘、永樂四區、44個公社,千戶苗寨當時屬於西江區西江鎮。1992年,撤區並鄉後,千戶苗寨屬於西江鎮管轄至今。西江千戶苗寨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寨,雖然近年來不少村民外出務工或就地從事旅遊接待,但絕大多數居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仍然是農業生產,依然沿襲著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苗寨上遊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來源,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土豆、紅薯以及辣椒等。西江千戶苗寨已合並,根據原資料統計,各村的基本社會經濟狀況如下: 原羊排村:下轄12個村民小組,345戶,1308人,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259.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0元,其中農業收入900元,勞務收入400元,旅遊收入210元。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346畝,其中水田1225畝,旱地121畝,農民人均占有糧食412kg。原東引村:下轄7個村民小組,308戶,1318人。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243.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460元,其中農業收入810元,勞務收入470元,旅遊收入180元。現有耕地面積769畝,其中水田面積692畝,旱地77畝。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81kg。 原南貴村:下轄8個村民小組,235戶,899人。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159.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458元,其中農業收入790元,勞務收入490元,旅遊收入178元。現有耕地面積640畝,其中水田面積564畝,旱地76畝,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71.2kg。 原平寨村:下轄10個村民小組,397戶,1495人。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230.9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80元,其中農業收入750元,勞務收入510元,旅遊收入120元。全寨現有耕地面積824畝,其中水田面積767畝,旱地57畝,農民人均占有糧食366.5kg.西江千戶苗寨屬亞熱帶濕潤山地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1300~1500mm,年平均氣溫14~1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當北京、上海、廣州、重慶、長沙等城市炎熱難耐之時,這裏卻清涼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處。 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為壹斷層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過。谷地兩側山地並不對稱,相對高度達數百米。西南側山高坡陡,宛若壹道高大的屏風,護衛著千戶苗寨千百年來寧靜的田園生活;東北側的山地則舒緩得多,鱗次櫛比的吊腳樓依山而建,順著地勢的起伏呈現出多樣的變化。苗寨東南側,是白水河長期側向侵蝕塑造成的壹個山間盆地,盆地雖然不大,卻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賴以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開墾為梯田和旱地。西江千戶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著大片的喬木林。苗寨內的也東、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內零星分布著小片的楓樹林,呈現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諧***處的景象。相對封閉的地形條件、和諧安寧的苗寨、清澈誘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蓋、成片的梯田景觀,構成了壹幅優美的苗嶺山水田園風光,極具旅遊美學和開發價值. 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建築以木質的吊腳樓為主,為穿鬥式歇山頂結構。分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壹般為三層的四榀三間或五榀四間結構。底層用於存放生產工具、關養家禽與牲畜、儲存肥料或用作廁所。第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稱“階息”,主要用於乘涼、觀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築的壹大特色。第三層主要用於存放谷物、飼料等生產、生活資料。西江吊腳樓不但造型美觀實用,而且在以下幾方面表現出很高的科學文化價值。 1、西江苗族吊腳樓源於上古居民的南方幹欄式建築,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築的活化石。這種建築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幹欄式建築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苗族最早的文明發源於長江中下遊壹帶,西江苗族就是傳承了這種古老的建築風格。2005年,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西江吊腳樓結構嚴謹,建築工匠巧妙運用力學原理,運用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的組合,柱柱相連,枋枋相接,構成了三維空間的網絡體系。這種建築看似上實下虛,但牢實堅固,非常實用,在建築學方面具有較高的價值。 3、壹棟棟的吊腳樓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棟吊腳樓相連成片,形成壹個整體的環形,形成了單個吊腳樓所不具備的視覺效果。吊腳樓群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為壹體,和諧統壹,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腳樓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4、西江苗族將吊腳樓建在斜坡上,將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平地用於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節約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國當前人多地少的形勢下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5、西江苗族在建房時,對發墨、中柱、正梁有壹套講究和禁忌,特別是上梁的祝辭和立房歌,具有濃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的吊腳樓不但具有較好的美學和建築學價值,而且還是苗族傳統文化重要的承載者。除了吊腳樓外,風雨橋也是西江千戶苗寨的重要建築之壹。出於改善村寨風水條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慮,多數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風雨橋,以關風蓄氣和擋風遮雨。西江以前有風雨木橋,主要有平寨通往歐嘎的平寨風雨橋和南桂村關鎖整個西江大寨風水的南壽風雨橋。由於是木質結構,幾經修復又被洪水沖毀。現在西江唯壹的風雨橋是連接大寨和西江中學的弓形水泥橋,是在過去風雨橋的基礎上恢復重建的,由於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結構,使得風雨橋的堅實性和抵禦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雖然農業依然是西江千戶苗寨的主導產業,但在過去十余年間,大量慕名而來的旅遊者陸續前來觀光,推動了西江旅遊業的發展。調查表明,除了本省遊客以外,前來西江旅遊的國內遊客主要來自重慶、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國各地,國外遊客主要來自美國、法國、日本、英國、西班牙和比利時等。由於旅遊接待設施不夠完善,目前主要以壹日遊遊客為主,壹般上午到達,下午離去。少部分多日遊的客人,主要為前來寫生的藝術專業大學生和從事西江研究的專家學者。統計表明,在過去六年間,西江千戶苗寨的遊客數量持續增長。2000年至2005年0.75萬人、1.2萬人、2.4萬人、2.15(非典)、3.5萬人,2006年猛增至7.5萬人,國外遊客也從2000年的200人發展到2006年的3000人。 目前,西江千戶苗寨已有苗家樂100余家,旅遊商品店鋪30余家,已經開發出的旅遊商品主要有銀飾系列、苗族服裝、刺繡系列等。隨著旅遊開發的深入,旅遊接待設施和旅遊紀念品的發展還有較大的空間。

交通:

1、從凱裏客車站乘坐往西江鎮的中巴,原來是經過雷山才到西江的,2008年9月貴州旅遊發展大會在西江召開,為了方便,直接從凱裏打通壹條36KM的兩車道柏油路到達西江,車費依然按照雷山線路來收20—25元,45分鐘左右就可以到達,交通十分順暢,但中班車次不多。大部分知情者都在凱裏花20元打的士就直達西江了。

2、也可以從凱裏坐到雷山的車,半小時壹趟,壹個小時的路程,12.5元/人,然後就在車站換乘到西江的中巴,10元/人,從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四十,壹個小時壹班。從雷山到西江也可以包車,面的70元。

3、有壹條線路可以從凱裏到排樂(凱裏--雷山線路,剛好壹半路程,凱裏有公交直達) ,這裏有壹條柏油路也直通西江,不過,目前路面正在修整,沒有標識,富於冒險精神的人也可以壹試,還可以先到郎德上寨等地遊覽,當然走這條線路的收獲更大,風光更為迤儷。

住宿:

經過政府的不斷努力修整,現在的西江已經渙然壹新,有很多農家樂備有很好的吃住條件,完全滿足客人的要求。本地方民風純樸,視風塵女子為災星,外地遊客可以隨身攜帶,不可開口詢問,否則被驅逐出境。切切!

小貼士:

1、另外西江有遠迎聞名的銀匠村,銀飾制作巧奪天工。苗寨姑娘的挑花刺繡,制作相當精美。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適當購買,可還價。

2、2010年11月,將是千戶苗寨13年壹次的牯藏節,將有壹系列慶祝活動,會很熱鬧。

重要景點簡介——銀匠村:

西江有遠近聞明的銀匠村,苗族銀飾全為手工制作,其工藝具有極高水平。西江是壹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的首選之地。西江牯藏節、苗年,聞名四海,西江千戶苗寨,壹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壹部苗族發展的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臺。千戶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