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急性腹瀉的疾病診斷

急性腹瀉的疾病診斷

1.病史在急性腹瀉中,特別是在感染性腹瀉中,詳細準確的病史對明確診斷的幫助很大。如在腸道感染性腹瀉中,若患者有食用不潔食物的病史,且同食者有多數人發病,即可初步判斷為食物中毒。

2.年齡和性別:細菌性痢疾發生於各種年齡,但以兒童及青壯年多見,阿米巴痢疾以成年男性多見,輪狀病毒性胃腸炎和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則多見於嬰幼兒,雙糖酶缺乏癥、腸結核、腸道寄生蟲病、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多見於青壯年,結腸癌和胰頭癌則主要見於中老年。血管硬化所致大腸缺血性腹瀉主要見於老年,腸易激綜合征則以中年女性為主。

3.起病和病程:急性腹瀉以感染性占大多數,需詢問流行病史。急性菌痢常有和痢疾患者接觸史或不潔飲食史。霍亂在沿海地區相對多見,在短期內呈水型或食物型暴發流行,可沿交通線傳播,內陸患者常有到沿海旅遊及食用海鮮等病史。急性細菌性食物中毒常於進食後2~24小時內發病,常有同餐者先後發病。旅遊者腹瀉常在熱帶發展中國家旅遊時發生,可在抵達旅遊地後2~3周內發生腹瀉。中毒者有毒物攝入史。艾滋病常以腹瀉、消瘦起病,應詳細詢問性病和藥癮史。食譜的改變如進食牛奶後腹瀉者,應考慮乳糖酶缺乏,服用藥物者也可引起腹瀉。手術後、老年或有休克患者,尤以在接受廣譜抗生素治療後,應考慮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或假膜性腸炎可能。

急性起病、病程較短,腹瀉呈持續性而非間歇性,夜間腹瀉,伴體重下降、貧血,血沈增快者,多為器質性腹瀉。相反,以腸功能性腹瀉可能性較大,如腸易激綜合征。禁食以後仍有腹瀉,常提示腹瀉的機制是腸道分泌過多或炎性滲出;禁食後腹瀉停止,則提示為食物中某些成分引起的滲透性腹瀉,如乳糖酶缺乏癥。腹瀉時發時止者,可能為阿米巴痢疾或潰瘍性結腸炎。

4.糞便性狀:小腸源性腹瀉大便量多,次數較少,大腸源性腹瀉則次數頻繁,大便量少,常伴黏液或血液。急性菌痢先為稀便後呈膿血便,伴裏急後重;空腸彎曲菌、小腸結腸耶爾森菌、侵襲性大腸桿菌等所引起的腸炎,亦可有同樣表現。此外,還應除外急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和胃腸型惡性瘧疾。典型阿米巴痢疾大便為深紅色果醬樣。糞便稀薄如水,伴明顯惡臭、嘔吐者,多見於食物中毒性感染,食後2~5小時發生者,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食後6~24小時發病,則以沙門菌、變形桿菌、A型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引起者可能性大。腹瀉嘔吐物呈米泔水樣,失水嚴重,應考慮霍亂。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的大便帶有惡臭,呈紫紅色血便。尿毒癥時亦可有血便發生。

腹瀉以便血為主者應考慮小腸淋巴瘤、腸結核、結腸癌、惡性組織細胞病和缺血性腸病。脂肪性腹瀉者,因其脂肪酸及羥基脂肪酸對腸黏膜刺激,水電解質分泌增加表現為水瀉,大便油膩,量多,氣味難耐,不易從便池沖洗,如胰腺病變、乳糜瀉等。糖吸收不良者常有腸鳴、腹脹、大便有泡沫及酸臭味,除見於脂肪瀉外,大便惡臭者,尚提示未吸收的氨基酸由細菌腐敗分解,見於小腸淋巴管擴張所致的蛋白丟失性胃腸疾病。

大便量多而水樣,提示分泌性腹瀉,如結合膽酸缺乏、VIP瘤、促胃液素瘤或腸瘺、小腸切除等引起。糞便中僅見黏液無膿血者,常為腸易激綜合征。有大量黏液者,提示結腸絨毛狀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