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連潭鎮的地理環境

連潭鎮的地理環境

連潭鎮旅遊資源豐富,其中有廟,建於宋代,為紀念平南拓荒者楊而建。祭祀明代廣東省主將張元勛,建於明萬歷年間的張公廟;號稱“臨安四絕”,建於清朝順治年間的天池古寺。省內著名古建築考古專家對其推崇備至,稱其為“廣東第壹宅”或“清代城堡”,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二宅;有具有獨特嶺南風格、建築藝術突出的歷史街區和民居,如明清古商業街大夫府、朱府、瑞昌府、林氏宗祠、東升街、維新路等。壹種已滅絕4億年的古代海洋生物群化石——“筆石”。自然風光壯美,有“山高龍過嶺,直抵雲霄”的天堂山天池景區,有充滿南江特色的珠海銀灘。

廣爾大屋

在郁南縣蓮潭鎮西壩村委會石橋頭村,有壹座遠近聞名的古民居建築——廣二公館。整座宅邸呈方形,外面有壹堵高大堅實的墻。除了壹座大門外,還有壹座了望塔。屋頂有鳳尾,對墻的墻上有鐃鈸。瓦脊上鑲嵌著各種圖案,屋檐上裝飾著木雕的花、魚、蟲,很有民族特色。廣二院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因其建築規模龐大,占地6667平方米,並具有國內罕見的防洪、防火、防盜功能,被相關古建築專家譽為“廣東第壹宅”。著名建築考古學家、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吳慶洲教授在調查後說:“廣東潮州、梅州雖有類似的大圍屋,但其墻體只能防火防盜,不能防洪。國內集防火、防盜、防洪功能於壹體的大圍屋很少。”這所房子的創始人是邱、潤芳和廣二,所以它被稱為“廣二大屋”。2009年,廣二樓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張元範廟

張公廟,位於連潭鎮連潭中學右側,建於明朝萬歷年間(1587)。該寺共重建五次,第壹次建於萬歷二十七年(1599),清朝也有不同程度的新建和擴建。廟座西至東北,原是由內外建築組成的建築群。主要建築有前廳、正殿、四角亭、配殿和回廊。前後院有戲臺、炮臺、六角亭、灰磚塑獅、圍欄等輔助建築。殿宇縱橫排列,前殿、中間四角亭、後殿,兩側有配殿、回廊。布局均衡對稱,平面呈方形。寺門前有兩根花崗石柱支撐飛頭,上覆綠琉璃瓦,正殿有六根格柱支撐重量,柱基鬥拱。柱子排成壹排排,形成壹個明亮的房間,壹個寬敞的房間。繪有雕梁畫棟,華麗瑰麗。1985年被列為郁南縣第壹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由港澳同胞和群眾捐資維修,逐步恢復原貌。連灘民風淳樸,曲藝、民俗、傳統習俗源遠流長,多姿多彩,包括武術、舞龍舞獅、八音民歌、工藝裝幀、指畫、曲藝、人物裝飾、浮色造型等等。是雲浮唯壹被評為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的鎮。

2001,10000平方米的張公祠文化旅遊廣場建成。群眾文化活躍,有曲藝、八音、舞龍舞獅、武術、紙紮等活動。

1999年2月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間藝術(民歌藝術)之鄉”。

2000年被文化部和社會文化圖書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民歌)之鄉”。據西寧縣誌記載,連潭山歌始於明代隆慶時期,因發源於雲南縣連潭鎮而得名。主要流傳在兩廣相鄰的農村。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是人民群眾自娛自樂、抒發感情的民歌,是雲浮市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民謠。

連潭民歌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生動、語言生動、句式簡練、韻味豐富、易懂好記、溝通感情的特點。它們是南江地區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的藝術結晶和歷史產物,是當地人民精神信仰的集中體現,具有壹定的歷史、學術和藝術價值。賀樓舞相傳起源於雲南縣蓮潭鎮,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壹種祭祀舞蹈。賀樓舞的舞蹈動作原始而粗獷。舞者們打扮成女人,穿著黑色襯衫和裙子,戴著黑色酷酷的帽子,腰間系著圍巾,腳上穿著麻鞋。領舞者手捧麥穗,壹邊唱著《賀樓之歌》,壹邊擺姿勢、搖手、跺腳,向東南西北方向翩翩起舞。賀樓歌曲的旋律固定而悠揚。

賀樓舞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賀樓舞蹈對研究嶺南民俗文化有壹定的作用。這種舞蹈瀕臨滅絕。南江文化(連壇)藝術節,相傳始於明朝萬歷年間,流傳於清代,民國時期達到頂峰。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是張元勛的生日,是壹個節日,也叫“廟會”。張元勛曾率部平息連潭壹帶的“瑤亂”。當地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修建了張公廟,並以他出生的農歷正月二十為“廟會”,後來發展為“廟會”、“藝術節”。藝術節從正月十五到二十持續六天。期間有龍獅、電影、曲藝、歌舞等盛大文藝晚會,並在正月二十舉行具有民間特色的大型表演和遊行,包括在蓮花塔跳舞、沙灘飄彩等。

自1991以來,連灘鎮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至二十舉辦民間藝術節,在繼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力求創新,既古為今用,又體現了民間藝術的時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