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石獅嘴裏的球是怎麽進去的?

石獅嘴裏的球是怎麽進去的?

長流水

柳市最著名的橋是胡曉橋,最著名的水是流水。位於柳市北部的上峰山山頂,有壹處泉水,因長年流水不斷而被稱為長流水。村民們也統稱這個山頂區為長流水。

劉鄧老電視臺是看到柳市全景的好地方,而長流水則是看到整個柳市平原的絕佳地點。妳可以清楚地看到南面的甌江,西北面連綿不斷的中雁蕩山脈,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東面是東海。在舊時代,流水可以算是柳市的壹個著名景點。我幼兒園組織的春遊,小學壹年級都去了流水。但是只有幼兒園順利到達長水,小學爬到半山腰因為很多人不會爬,所以在半山腰的涼亭吃完飯就下山了。但是現在很少有人對長流水遊泳感興趣,壹般是因為爬山太累,沒什麽可玩的。

壹座名為長青寺的寺廟,最早建於長流水泉之上,建於光緒年間,香火鼎盛。是柳市最有名的寺廟,大乘殿的如來可能是柳市最大的如來,有壹個人的手指那麽高。廟門左側是壹大片平地,上面有壹座佛塔。過去,大多數旅遊團都在這裏停下來休息,俯瞰下面的風景。

提起長流水,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長青寺或這山頂,絕不會關註這泉水。現在的年輕人想不到這泉水曾經是老劉城的生命之泉!

柳市地處沿海,河網密布,但河口受潮汐影響較大。為了防止鹹水積聚,沿海地區建造了許多閘門。這些水利設施在保障農田灌溉、防止土地鹽堿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使平原水網中的內河成為死水,降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特別是每年7、8月份,由於氣溫較高,地表水蒸騰量較大,又正值盛夏季節,農田灌溉用水增加,因而出現夏旱。老柳石用“河水可以用來演戲”來形容幹旱。想象這條河可以用來唱歌和跳舞。

在五十年代,香港遭受了壹場歷史罕見的大旱,當時每天有數萬人排隊取水,令香港人深感痛心。但這和流水裏去挑水的柳市人比起來,真的不算什麽。現在的山路修,有流水,好極了,就像爬樓梯壹樣。即便如此,壹個小夥子空手從山腳走到流水也要壹個多小時,途中還得停下來休息。但是妳能想象柳市人在崎嶇的山路上用水桶挑著長長的流水嗎?當我從父親那裏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真的很驚訝,很震驚。這幾乎難以想象。

如今的柳市,經濟發達,百姓富足。但是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缺電缺水。去年被新聞界稱為“中國最缺電的鎮柳市”,轟動壹時。今年提出“柳市地區飲水困難越來越嚴重,必須引起嚴重關註”(全文見附件)。缺電是全國性的,只能希望國家和政府能盡快解決這個事情。但是,柳市的人要對缺水和水汙染負責。柳市人只關心經濟發展,從不進行汙水治理和控制。工業廢水直接排到柳市的河裏,生活垃圾也往河裏扔。結果,以前有魚蝦的河流,現在垃圾遍地,有的河段臭氣熏天。回想小時候在河邊捕蝦釣魚的快樂,現在只能是永遠的回憶。

希望大家壹起努力,恢復柳石河的原貌,珍惜水源,珍惜母親河。

胡曉大橋

老虎嚎叫著,獨自畏縮著,龍現在發出了夜晚的第壹聲巨響。這是清代寫在胡曉橋兩邊的對聯。胡曉橋的西邊是老柳市的前街,東邊是新興的長虹。現在橋的東邊是胡曉路,西邊是團結路。在長虹納入建成區之前,橋西的路名是必須的。路的北面叫虎嘯橋路,南面叫團結路。真的有點混亂,明明是壹條路,卻從路的這邊改成了對面。

胡曉橋在過去是柳市的代名詞,幾乎所有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柳市人都有這種經歷。在橋上玩耍時,觸摸橋上的石獅,取出石獅口中的石球。有壹種說法是,石獅嘴裏的石球本來不是很圓,後來很多人想把它拿出來,漸漸讓人覺得圓了。不知道說法是真是假,但是每個石獅子嘴裏都有壹個石球,很圓。

胡曉大橋是壹座三孔雙曲拱橋,長57.5米,橋面6米,橋面積345平方米。通航水位4.63米,正常通航水位最高4.8米,最低4.05米。兩邊每隔三米就有壹只石獅。我小學壹年級和二年級都在壹所小學,胡曉橋就在學校旁邊。攤販經常在橋上擺攤賣甘蔗、燈餅、眼鏡等小吃和小百貨,非常熱鬧。個子很高的人經常爬到橋墩下釣魚。小時候壹直不明白他們是怎麽爬下來的。小時候玩的地方總是小範圍的,遠的地方根本不敢去,去不了。我和我的好同學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胡曉橋旁邊的春暉閣和龍崗山上的電視臺。約會地點通常選擇在胡曉橋上。先到的要麽在碼頭下看人釣魚,要麽在獅子口裏翻出石頭和雞蛋打發時間。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個石蛋是拔不出來的,但是玩這個又圓又滑的石蛋對我們來說也是壹件很愜意的事情。

胡曉橋不僅代表了柳市,也代表了我的家。除了坐汽車,我過去還坐船去我奶奶家。航程大概壹個小時,壹路上有很多橋要過。我非常喜歡看這些橋。當我看到遠處轟鳴的大橋時,我知道我到家了。

初三的時候,我轉學到上海讀書,後來家搬到了上海。當我再次來到胡曉大橋時,記憶中的胡曉大橋已經不在了。這座新橋又奇怪又難看,橋上也沒有石獅子。橋上石碑上的胡曉橋三個大字告訴妳這是胡曉橋。小時候的玩伴告訴我,原來的胡曉大橋經不起那些大噸位的汽車,成了危橋。設置了路障,禁止汽車通過。然而,胡曉大橋是壹條主要的交通幹線,它很快被拆除並重建成現在的樣子。

據記載,胡曉橋建於宋代,原名龍首橋。壹千多年來,胡曉橋多次重建,民國以來又重建了五次。清代為五石板橋,民國初年改建為雙曲拱橋。民國32年,內河班輪撞上兩個橋洞,用木頭連接起來。民國三十五年6月110重修,加寬橋面,重修路亭。1979年該橋拆除改建為三孔雙曲拱橋,1987年再次改建。2000年,危橋被拆除,改建成了今天的樣子。

虎和火在柳市方言中是同音字。當我年輕的時候,壹個小朋友問我為什麽胡曉橋被稱為胡曉橋。妳知道嗎?我當然不知道。他驕傲地告訴我:橋早就燒了,拖拉橋上的桐子也燒了。壹個人著了火從橋上跳了下去,然後他稱之為燒橋。過去,胡曉橋不叫胡曉橋。後來橋上的桐子著火了,壹個人著火跳下了橋。後來叫火燒橋(老虎橋)。當時橋的東邊有很多桐樹,我就服氣了。據《隆慶縣誌》記載,胡曉橋建於宋代,原名龍首橋,俗稱火燒橋,後改名胡曉橋。

這個有趣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兩千多年前發生的壹個故事。柳市在2000多年前屬於東海王國(因建都也被稱為東甌國),史書上關於這個小國的記載很少。這都是關於戰爭的,但在《玉律》中,有壹個故事,火和虎在東甌語中發音完全相同。這個國家沒有制陶技術,所以沒有瓦和磚。所有的茅屋都是蓋的,所以經常發生火災,中國所有的人都很擔心。壹個東甌商人去晉國,聽說晉國有個叫馮富的人很會打虎。無論他出現在哪裏,都沒有老虎。東甌的商人回去後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國君。君主喜出望外。他用了十輛四輪馬車,兩個玉玨和十塊織錦,命令商人作為使者邀請馮夫人到晉國。馮夫人到了,東甌國君乘馬車空出左邊座位,來到城門外迎接,同乘壹車入城,住在國賓館作上賓。第二天,市場著火了。中國人來報告馮夫人,馮夫人擼著胳膊袖子跟著人出去了,就是找不到老虎。大火逼近皇宮和店鋪,中國人把馮夫人推進火裏,馮夫人被活活燒死。於是商人被判欺君罪,馮夫人到死也不明白是怎麽回事。(原文:東甌人把火叫做老虎,他們叫它和老虎沒什麽區別。國無熏陶,屋蓋毛,故多火,民鹹苦。海壹角賈人,適金。聽說晉有擅長打虎的馮府,但其城無虎,故歸東甌軍。董歐君喜出望外。遂引項、施淳,命賈步行,央求馮甫往晉去。馮富到了,董歐君命空,迎之於外。* * *被擡了進去,博物館在中學裏,供客人參觀。明天,這座城市將會著火。國人趕忙去告訴馮夫人,馮夫人從國人中走出,向老虎求助。火是宮裏逼出來的,國人擁著馮夫人著火燒死。於是賈人白得罪了,而馮夫人死了。)

沒有人知道兩千年前的甌語是什麽樣的。現代歐語和古歐語的虎火同音是只是巧合還是現代歐語保留了古歐語的成分,誰也回答不了。但童年的咆哮橋永遠是我們記憶中最美好的回憶。

*描述:柳石之名,因龍首橋而得名。《隆慶縣誌》記載,柳市的獨龍崗(今龍崗山)在古代很美。龍首橋附近有壹棵大柳樹,樹陰遮蔽。很多村民聚集在柳樹下交易,這樣就可以用自己的優勢輕松克服自己的缺點。久而久之,它就被命名為柳石。現在橫街和龍井路之間有壹座橋,也叫龍首橋。這座橋位於龍崗山腳下,也是柳市老城區的中心區域。照此看來,記載中的柳石之名,應該是指這座龍頭橋。然而,《隆慶縣誌》中也提到胡曉橋曾被稱為龍首橋。真的很難理解1000多年前市場在哪個龍頭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