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介紹紹興飲食文化特色的書籍

介紹紹興飲食文化特色的書籍

紹興飲食文化

書籍作者:張觀達

圖書出版社:中華書局

圖書品相:10成品相

庫 存 量:1 本

圖書售價:19.00元

/1012/65949221/

由明清小說中的飲食詞看紹興飲食文化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紹興飲食文化

/bbs/display.asp?id=069692829327

許多人通過魯迅先生的文章:烏蓬船、氈帽、社戲、孔乙己、茴香豆等來了解紹興,現在許多東西雖已消失,但是飲食文化的許多精華猶存。

紹興菜的品種分腌菜、臭菜、黴菜三大系列,且聽我道來。

紹興人對“黴”字似乎情有獨中,黴幹菜,黴千張,黴毛豆,黴豆腐等,黴幹菜是地道的紹興傳統菜,浙江的黴幹菜屬紹興最地道。黴幹菜用水浸泡,再瀝幹水分,幹燜發酵等法制成。要吃的時候,將黴幹菜擺在碗裏,面上放幾片金華火腿或是五花肉,幾片筍,點上幾滴女兒紅(黃酒),上鍋蒸透。夾上壹筷子,感覺肉的香味和筍的清甜爽口滲入幹菜中,清香鮮美,肥而不膩,是下飯的佳肴。黴幹菜壹定要趁熱吃,配上米飯或者饅頭,誘人食欲,真能讓人多吃上半碗飯。

醬菜腌菜,紹興喜歡以醬腌的方法來制作萊肴,是把魚肉雞鴨,各種內臟,或醬或腌,在戶外日曬風吹,直至水分被風幹。每逢臘月年邊,大街小巷,戶戶屋前,家家廊下,醬腌制品掛曬滿竿,給水鄉平添了壹份過年的氣氛。醬魚幹,蒸出鍋之後,香氣四溢,口感極妙。醬魚幹的肉不同於醬雞鴨那麽硬,容易塞牙,加熱後更是松軟可口,細細嚼來,滋味獨特。

臭菜有臭冬瓜、苷菜桿、臭豆腐幹等,到了鹹亨酒店門口,撲鼻而來的是沖鼻的臭味,那是油炸臭豆腐的味道。臭豆腐可謂極不入鼻,但只要有膽量吃下第壹塊,覺得外脆裏松,臭的迷人,抹上辣醬甜醬後賣相更是誘人,從此就與它結下不解之緣了。紹興街頭、小巷深處常常傳來沖鼻的油炸臭豆腐臭味,那麽多人心甘情願地頂著沖鼻的臭味站在街邊吃著油炸臭豆腐。

紹興酒是用純糧制造的低度酒,糖酸適中,營養豐富,適量飲用能起到生津活血,促進新陳代謝,兼有提神、開胃、消除疲勞之功效。黃酒的飲法:紹興酒的飲法頗有講究。夏暑之季,在玻璃杯中加入壹些冰塊,註入少量的黃酒,最後加水稀釋飲用。有的也可放壹片檸檬入杯內,此曰冷飲。冬日溫飲,將盛酒器放入熱水中燙熱,或隔火加溫。溫飲的顯著特點是酒香濃郁,酒味柔和。但加熱時間不宜過久,否則酒精都揮發掉了,反而淡而無味。待到加熱,酒色濃厚,香氣四溢,飲後暖胃活血,令人陶然。

佐酒佳配: 飲酒時,配以不同的菜,則更可領略黃酒的特有風味,以紹興酒為例:幹型的元紅酒,宜配蔬菜類、海蜇皮等冷盤;半幹型的加飯酒,宜配肉類、大閘蟹;半甜型的善釀酒,宜配雞鴨類;

太雕酒是紹興鹹亨酒店註冊專利的黃酒,經八年以上的陳年貯藏,按最佳方法勾兌,酒質淳厚、香氣濃郁,回味無窮。5公斤裝的壇子太雕190~288元。

我們這次去鹹亨酒店FB,是因為我公司領導來視察,客戶接風,我們還是堅持要土菜,點了黴幹菜扣肉、黴千張、黴毛豆、黴豆腐、醉雞罐、臭桿子蒸豆腐、清蒸魚、炸臭豆腐幹、白灼河蝦、火腿玉米湯等,1斤八年的太雕,菜泡飯(這裏的菜泡飯也很地道,加入了火腿),大家吃得其樂融融,酒足飯飽。了解了紹興飲食文化中的部分精華。

黃酒度數不高(11~15度),但是後勁大,不要好喝貪杯,醉得不省人事歐。

紹興境內飲食店、酒館、茶店、小吃店,向以量多、分散、規模小為特點。1949年,僅10萬人口的紹興市就有各類飲食店844家;紹興縣人口超百萬,各類飲食店多達2406家。紹興釀酒、制茶行業發達,產量多,質地優,民間素有飲酒、喝茶的傳統習慣,酒館、茶店特多。飲食店大多分布在城區和農村集鎮或交通要道。與飲食店至為相關的菜肴烹飪,品種多、烹制方法多獨特之處,傳統的就有:焐、熯、醉、燉、黴、腌等32種技法,五花八門,各領風騷。1990年,全市有飲食企業6152家,從業人員13950名。

第壹節 飯店 小吃店

紹興烹飪,源遠流長。《史記·貨殖列傳》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之記載。南宋紹興人童嶽薦的廚膳秘籍《調鼎集》,影響至今。

清同治年間(1862~1874),紹興城內蘭香館(由攤改店),在大江橋腳開業,近200平方米面積店屋,設餐桌22張。店主趙姓,以經營門板飯為主,菜肴鮮鹹適中,價格便宜。僅中午壹個市頭,輪流就餐者就有十幾批,米飯要煮2石(150公斤)以上,接待顧客2000人次左右。該店看家菜頭肚醋魚、紹式小扣、單腐等烹飪獨特,成為紹興名菜而流傳至今。

光緒年間(1875~1908)城區新河弄口開設望江樓饅頭店,其所制“喉口饅頭”,皮薄餡多,滑韌香鮮,壹口壹個,味道鮮美,生意頗好。民國時期,城區較有名的菜館,數軒亭口壹壹新、杏林樓,新河弄知味觀、同春樓,上大路多益處,小江橋大慶樓,昌安門外聚昌樓等。其中壹壹新門店排場講究,清潔寬廣,設備考究,筵席使用全套銀餐具,烹飪技藝精湛,風味獨特,膾炙人口,市民多在此處聚餐設宴。

民國14年(1925)榮祿春點心店在軒亭口開業,其“小籠湯包”,皮薄、餡腴、汁鮮,顧客無不稱譽。

民國25年紹興城區有飯菜館83家,資本9351元,年營業額27729元;中西菜館20家,資本7210元,年營業額3623元;年糕店29家,資本5175元,年營業額9498 元;油條燒餅店27家,資本2508元,年營業額7000元。

抗日戰爭時期,百業蕭條,飲食業生意清淡,多數菜館飯店閉歇或轉業。抗日戰爭勝利後,飲食業稍有復蘇。

民國35年(1946)商會登記,時有菜館37家,糕團店25家,攤販不計。

50年代初期,全地區有772家飯店,由於群眾生活水平不高,生活儉樸,尚儉舍奢,飲食業生意清淡,營業額9萬多元,多數店只能保本經營。

1956年紹興市飲食業公司成立,各縣也相繼成立飲食業公司,並對私營飲食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城區對榮祿春、同心樓、五味和、蘭香館、鳳凰館、張六記、章生記、盛源興等8家菜飯館進行清產核資,作價入股,按國家規定贖買政策付息,人員繼續從業,實行公私合營。紹興城區點心業實行公私合營的有沈桂記、和平餃子店、王成記(望江樓)、高德記4家;糕團業有丁大興升記、丁大興標記、寶興、吳來雲4家。另將237戶小店按合作化方式組織成28個管理小組,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將433戶攤販組成48個合作小組。

1958年“公社化”高潮中,飲食業變化較大,把分散經營變為集中經營,網點撤並,人員下放。由於糧食供應指標壓縮,供應能力不足,為節約糧食,飲食業推行代用品,其中油條采用標準面粉75%、番薯粉25%混合制成;面條用標準面粉70%,番薯粉30%混合制成。60年代初期,糧食減產,進入“以瓜菜代”的艱難時期,飲食業經營壹度陷入困境。只能粗糧 細作,搭配供應。為滿足不同層次需要,紹興城區開設紹興酒家專供高價菜飯。

1965年,經濟形勢好轉,紹興酒家取消高價菜飯,供應品種逐漸多樣化,開始重視恢復傳統經營菜肴。“文化大革命”期間,飲食業傳統技藝和經營特色,被視為“封、資、修”而取消;適應消費者多種需要,被說成是“為資產階級少數人服務”;素負盛名的蘭香館改名為工農兵飯店,榮祿春改為東方紅飯店;個體飲食業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而割掉。

1972年,紹興城區飲食店撤並為31家,比1965年減少40.4%。對顧客吃飯提倡“自己動手服務”,飯菜品種單壹,質量下降,名菜名點斷檔,烹飪技術力量青黃不接。1978年,全地區有飲食業604家,從業人員5179人。其中,紹興城區商業系統有飲食業86家,營業座位5204個,人員1536人,年營業額726.2萬元,利潤42.1萬元。

1978年以來,飲食業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發展集體、個體飲食業。在飲食行業放開搞活、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國營飲食業改革經營方式,劃小核算單位,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小型國營企業實行轉體經營,或為國家所有、集體經營;或直接轉為集體所有制企業;或租賃給經營者個人經營。同時改革工資形式,實行浮動工資和提成工資,促使飲食業較快發展。

1983年,全市有飲食業2721家,從業人員7245人。其中紹興城區商業系統飲食業125家、座位7470個,人員1741人,年營業額1314.2萬元,利潤95.3萬元,分別比1978年增加45.3%、43.5%、13.3%、80.9%和126%。為適應對外開放,使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吸引眾多的海內外遊客,新建、改建朝陽飯店、沈永和酒家、榮祿春酒樓、華僑飯店、蘭香大酒家等壹批頗具現代特色的著名飯店(菜館),並努力恢復傳統名菜,突出傳統風味,註重菜肴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市飲食服務公司建立技術學校對青年職工進行培訓。

1990年全市商業系統有特三級廚師1人、壹級12人、二級29人、三級53人;三級西點師3人;三級面點師3人。是年底,全市有飲食業5464家,從業人員11723人,年營業額8894萬元。其中市區有飲食店805家,人員5663人(其中商業系統95家,1218人),註冊資金1546萬元(固定資金993萬元,流動資金553萬元),年營業額2595.6萬元,利潤151.7萬元。

第二節 酒館 茶店

酒館

紹興酒有名,紹興人喝酒亦有名。南宋時,紹興“城中酒壚千百家”(陸遊詩)。

明清時期,城鄉酒樓、酒肆林立,有“無處不酒家”(徐渭詩)之稱。

清光緒二十年(1894)前後,魯迅族叔周仲翔,在城內都昌坊口開設鹹亨酒店。其陳設格局,與其他紹興酒店無異:臨街設曲尺形櫃臺,上置青龍牌,書“劉伶停車”、“太白遺風”等字樣;臨街的橫櫃上,陳列“過酒胚”;店堂內置小板桌、長條凳,設備簡單,雅而不俗。

民國時期,城區較有名氣的酒店有沈永和南號、張清河、傅有記等,設備較好,內設雅座,其雇主多是中上層人士。佐酒菜肴以冷盤為主,如顧客需要炒菜,店主即遣人代購。“過酒胚”壹年四季更換,春季多上冷盤,有醬鴨、糟雞、魚幹、喜蛋、熏鵝等;夏季則為海蜇頭、鮮蠶豆、鮮羅漢豆、皮蛋、白斬雞、粉蒸肉、油氽花生等;秋季有桂花栗子、洋澄湖大蟹,蟹用鐵絲籠裝著,擺在櫃臺上由顧客挑選,現X現吃,並備有生姜末加醋壹小碟;冬季有白斬鵝、豆腐皮包子、牛肉、鹹煮花生等。紹興酒宜溫喝,酒店備有溫酒筒(俗稱爨筒),顧客落座,即為其溫酒送上。小酒店多屬夫妻店,遍布街頭巷尾,過酒胚多是芹菜、豬頭肉、素雞及茴香豆、香幹等,其顧主多為小市民、箔工及其他小手工業者。

民國25年(1936)統計,紹興城區有紹酒店367戶,資本19.4156萬元,年營業額48.2523萬元。

30年,紹興淪陷,因日偽軍警敲詐勒索,各種攤派名目繁多,酒店紛紛閉歇。抗日戰爭勝利後,恢復壹些。

35年,紹興縣商會調查時,有酒店129家。?

1952年,紹興市?①專賣事業分處統計有酒店151戶,攤販84戶。

1956年對私營飲食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沈永和酒家轉為公私合營。

至1958年“公社化”高潮時,所有酒店、攤販按地區(府山、蕺山、北海、塔山)分別組織成14家分散經營、***負盈虧的合作商店。“文化大革命”時期,酒店生意清淡,難以維持,只得兼營菜飯點心,向綜合經營發展。1978年,城區純酒店僅存壹家“東街零酒店”。

1981年,魯迅先生誕生100周年前夕,停業多年的鹹亨酒店重新開張營業,三間粉墻烏瓦的磚木建築店面,青石鋪路的石板地,壹派古色古香。店內陳設依舊當年格局:曲尺形櫃臺、大小爨筒、小板桌、白竹筷、藍邊湯碗等。店內供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各檔紹酒,終日顧客盈門,平均每年接待中外遊客10萬人次以上。

1988年,新設酒樓、小賣部500平方米,增添壹批八仙桌和骨牌凳等配套設施,同時在北京、天津、杭州、寧波、廣州等地開設鹹亨酒店(分號)。人們來到鹹亨酒店喝壹杯紹興酒,嘗壹碟茴香豆,可以品味到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

茶店?

茶店亦稱茶館,屬傳統飲食行業,出賣開水和碗茶。

民國時期,紹興城內以花巷布業會館內之適廬茶室為最著名,院落廣闊,軒窗開豁,四周遊廊,茶室數十間,椅榻舒適,茶資每壺小洋壹角,為富家子弟、商賈等上層人士約友聚會之處。每旬逢三逢八日下午,時有紹興傳統曲藝“平湖調”彈唱。城內縣西橋之第壹樓,天香閣,大江橋腳的越明茶室,以碗茶為主,主顧多是老茶客,每人都有固定座位,風雨無阻,每天必到,常談論國事,洽談生意,有時亦弈棋取樂,象棋壹局未終店要關門時,就把棋局暫時抹掉,次日繼續對局。小型茶店,隨處可見,設施簡單,茶資較廉,3文銅幣(板)壹碗,可坐半天,為小市民、箔工、小手工業者消遣場所。各業同行發生糾紛,邀至茶店排難解紛,謂“吃講茶”。店主雇用職工或解雇職工,每年端午、中秋、春節在茶店吃碗茶定局。

民國25年(1936)紹興城區有茶樓、茶室、茶店206戶,資本7305元,年營業額28330元。日軍侵華時期,茶店關閉較多。35年,茶館業同業公會調查,有茶店164戶。?

50年代初,紹興市茶室、茶攤仍較普遍,經營方式亦如往昔。也有少數茶室如新市場、北海橋、大善橋等成為錫箔及其他買賣市場。1958年,“公社化”高潮時,符合條件的茶店,分別組織成新華園、長樂園、上林園、梅香閣、北海茶室、東街茶室、大昌茶室、蕭山街茶室8家集體所有制合作商店。

“文化大革命”開始,茶店被認為是散布政治謠言的場所,壹律取締,茶店工作人員全部轉業。

70年代末,茶店重新出現,然設備簡單,衛生條件壹般,發展不多,顧客多為退休職工。

1989年市區有茶店8處,另有5處開水店。

第三節 菜肴?

流行於紹興地區的大多數民間菜肴,用料普通,做法講究,風味獨特。所用原料,多為本地產品,也有少量特產。

民國5年(1916),沖齋居士根據紹興民間飲食,整理編寫成《越鄉中饋錄》,全書把傳統飲食分為飯菜、腌臘、飯食、造釀4大類252個品種,並對烹飪方法逐壹作了介紹。菜肴的烹飪方法,據《紹興民間傳統菜譜》載,有熯、漬、酥、黴、醬、腌等32種;菜肴風味如黴幹菜、幹菜燜肉、黴莧菜梗、黴千張等,食之可口,回味無窮。?

烹飪?

焐 菜與米壹起下鍋燒的烹飪方法,俗稱“飯焐”。常見有飯焐蘿蔔、飯焐芋艿等。?

熯 飯鍋內放竹制飯架,置菜於飯架上,加上配料,利用煮飯的蒸汽使菜變熟的方法,俗稱“熯”。常見熯菜有臭豆腐、豆瓣、溜豆腐、淮皮熯豆腐、打鴨子(蛋)等。

蒸 將菜放在蒸籠或其他蒸具裏,配以其他佐料加以蒸熟的壹種烹飪方法,也叫“清蒸”。常見的有清蒸鱖魚、清蒸河鰻、清蒸文武魚(鮮魚與鯗拼配)、冬瓜蒸鹹肉、淡菜蒸火腿、懶惰餅子、培紅菜蒸玉仁丁、荷葉粉蒸肉等。?

攪 將食品與醬攪拌蒸食,常見的有醬攪雞冠油、醬攪螺螄肉等。?

焻 用開水沖泡或在沸水中稍爨片刻,俗稱“焻”。常見焻菜有焻黃蜆、焻蟶子、焻豆芽、焻韭菜等。?

拌 主料和佐料涼拌食之。常見有糖醋拌藕、香椿芽拌豆腐、芝麻醬拌香幹、香幹拌馬蘭頭、麻油拌海蜇等。?

漬 用鹽(或糖)擦拭而漬食的蔬菜。常見有漬蘿蔔、漬黃瓜、漬白菜等。?

醉 用紹興老酒和醬油浸漬鮮活水產,俗稱“醉”。常見有:醉蝦、醉蟹、醉麻蛤、醉腰花等。?

蘸 食物燒、蒸至熟後,直接蘸以母子醬油、米醋、麻油或花椒鹽食用。常蘸白切肉、白斬雞等。?

扣 將雞、鵝、豬肉切塊扣於碗內,配以白鯗、黃花菜等,上蒸籠熯熟後,反扣在菜碗或菜盤上,俗稱“扣”。常見有扣雞(或白鯗扣雞)、扣肉等。?

嵌 把豬肉剁成肉糜,與其他佐料壹起嵌入葷腥或豆制品、瓜類中燒熟食用。常見有東坡腐、八寶姑嫂鴨、鯽魚嵌餅子肉、藏瓜等。?

燜 食物下鍋經煸烤加調料後,即加鍋蓋燜燒至熟的烹飪方法,俗稱“燜”。常見有油燜筍、蔥燜鯽魚、幹菜毗豬肉等。?

燉 食物加水後以文火久煮使熟的壹種烹飪方法,俗稱“燉”。常見有鞭筍燉豆腐、雪裏蕻燉冰豆腐、清燉越雞、清燉甲魚、金銀蹄(火腿腳爪與鮮豬蹄爪壹起燉)、火腿燉老鴨等。?

煮 俗有“紅燒白煮”之說。紅燒加醬油,白煮以食鹽作鹹料。常見有八寶菜、鹹煮筍、鹹煮慈姑、鹹煮花生、桂皮茴香豆、五香雞肫豆、腐皮煮芋艿、菜心肉皮、鹹水蝦、鹹菜煮烏鯉魚、肉骨頭煮黃豆、五香茶葉蛋等。?

燒 紹俗以醬油烹調而不動油鍋之菜肴為“燒”,且在“燒”前冠以“紅”字,以區別於“煮”。常有紅燒素雞、紹什景、紅燒肉、紅燒獅子頭、紅黴豆腐鹵燒肉、醬燒田螺、?魚燒豆腐等。?

炒 為紹興傳統主要烹飪方法之壹,常見炒菜有蘿蔔絲炒千張、臭腌菜炒豆板、油炒扁眼豆、玉堂中炒、黃芽韭菜炒蛋、韭菜花炒凡蝦、冬筍炒?魚、栗子炒雞塊、角麂肉炒腌菜等。?

煎 用適量食油煸烤食物的壹種烹飪方法,俗稱“煎”。常見有菠菜煎豆腐、荷包蛋、煎魚等。

酥 經油?、鹵煮使食物達到酥軟松口的,俗稱為“酥”。常見酥菜有酥魚、香酥鴨等。?

鹵 把佐料煮成濃汁,或用肉、禽類燒出之湯汁再燒煮其他食物者,俗謂之“鹵”。常見有鹵煮豆腐幹、鹵鴨等。?

溜 菜肴經炒煮後再用澱粉勾芡的烹飪方法,習慣上采用此法時多加米醋,故稱“醋溜”。常見有醋溜茭白、頭肚醋魚等。

爆 介於“煎”和“炸”之間的壹種烹飪方法,制作時,其油量少於炸、炠,但略多於煎、烤。常見有油爆蝦、爆鱔絲、爆辣椒等。?

炠 有油炠和水炠之分。油炠即油炸,將食物在滾油中炸熟;水炠則鮮嫩食物放入沸水中清煮。常見有油炠臭豆腐幹、炠春卷、炠蝦球、油炠蘿蔔絲餅、油炠蝦餅、油炠蘭花豆、剁螺螄、炠湖蟹等。?

凍 冬季,將雞鴨魚肉燒煮後與鹵汁壹起冷凍,食時不再加熱。常見有鯗凍肉、紮肉、凍大腸等。?

黴 素食物經浸泡或煮熟,裝入容器,密封後使其自然發酵,俗謂之“黴”,有生黴、熟黴、淡黴、鹹黴之別。常見有黴莧菜梗、黴菜頭、黴筍、黴毛豆、黴面筋、黴千張等。?

浸 用特制鹵汁浸泡熟食品,具有獨特風味。常見有黴莧菜梗鹵浸豆腐幹、鹽水浸毛筍、蝦油鹵浸雞(俗稱蝦油雞)等。

腌 食物用鹽揉擦,或用鹽水浸泡,或加鹽踩踏後用石重壓,使鹽水滲透於食物中,便於保存的壹種方法,俗稱“腌”。常見有腌菜、腌鴨子(蛋)、腌肉等。?

曬 把食物曬幹便於久藏的壹種加工方法。常見有幹菜、筍幹、蝦幹、魚幹等。? 臘 冬季將禽肉類食物用花椒、食鹽腌制後,在通風處懸掛風幹,經蒸熯後食用。常見有臘鵝、臘鴨、臘豬頭等。?

醬 食物在醬或醬油中浸泡後,或可生食,或經曬幹、蒸煮後食用。常見有醬黃瓜、醬鴨、醬肉等。?

糟 將食物埋於酒糟中,加蓋密封,既吸取酒香,又便於貯藏。常見有糟雞、糟魚幹等。?

名菜?

頭肚醋魚 為紹興百年老店“蘭香館”的傳統風味菜。初,店主在店後河埠頭置壹只木船,專養二三公斤重的活魚,以供現燒現吃。頭肚醋魚選用魚頭和肚襠為主料,配以甜面醬,米醋烹制,頗受顧客青睞。同行爭相仿制,代代相傳,成為家喻戶曉的紹興風味菜。此菜色澤紅亮,頭肚肉質活絡、湯汁濃滑、味鮮而略帶酸甜。《中國菜譜》(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有載。?

清湯魚圓 以肉質細嫩、粘性強、吸水量大,彈性足的花白鰱為料。制作時要求“刮”肉細膩,“排”斬透徹,“榻”柔中有剛,“梳”茸充分糅合,“擠”圓不帶尾巴。而魚茸和鹽水的比例搭配得當,是此菜成功的關鍵。“清湯魚圓”以湯清、味鮮、滑嫩、潔白著稱。《中國菜譜》有載。

魚燒豆腐 魚和豆腐均為細嫩之物,二者同燒,使鮮美的魚味滲入豆腐之中,食之更加鮮香清淡。《中國菜譜》有載。?

糟溜蝦仁 酒糟是酒的副產品,其味醇厚、異香,用酒糟調味烹制食物,歷史悠久,風味獨特。糟溜蝦仁選用新鮮河蝦仁,烹入糟汁,軟溜成菜,蝦仁潔白,鮮嫩,糟香誘人食欲。《中國菜譜》有載。?

紹蝦球 已有100多年歷史。初名“蝦肉打蛋”,為紹興城內雅堂酒店的看家菜肴之壹。後經廚師改進,更名為“紹蝦球”。此菜制作關鍵在於掌握火候,蛋糊經油炸後形成細如蓑衣絲的蛋絲,包裹住蝦仁,色澤金黃油潤,質地香松酥脆,用蔥白段、甜面醬壹起蘸食,味道佳美。《中國菜譜》有載。?

清燉越雞 用著名越雞清燉而成。春秋時期越國故都建於臥龍山(今府山)東側。相傳,在越王宮內,養有壹批花雞,專供帝王後妃觀賞玩樂。後來外流民間,經當地百姓精心飼養,純種繁殖,成為優良的食用雞種。民間多用它清燉而食。其肉質細嫩,雞骨松脆,湯清味美,成為紹興傳統風味菜。《中國菜譜》有載。

紹式小扣 是紹興百年老店蘭香館的看家菜。用五花豬肉,經煮、炸、蒸等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其色澤紅亮,肉質酥而不爛,油而不膩。俗雲:“餅子是冬米,扣肉吃張皮”,前者指紹興大肉餅子,後者指紹式小扣,意即扣肉的皮經油炸,特別好吃。《中國菜譜》有載。?

清蒸桂魚 桂魚又作鱖魚。刺少,肉質細嫩肥美,為鑒湖所產的名貴淡水魚種,以三九月所產最佳。鑒湖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為桂魚生長提供了條件。此菜選用新釣桂魚清蒸,以著名的紹酒調味,色澤淡雅悅目,味似蟹肉,食後富有清新之感。《中國菜譜》有載。?

鑒湖魚味 鑒湖,湖水清澈,碧波蕩漾。湖中水生植物豐富,為魚群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特別是草魚,生長繁茂,體壯肥美。紹興名廚運用鑒湖草魚,創制了形狀似花,鹹酸甜辣,松香可口,香氣馥郁的魚味菜。《中國菜譜》有載。?

幹菜燜肉 幹菜是紹興傳統土特產之壹,城鄉居民十有九自制幹菜。幹菜馨香鮮嫩,久儲不壞。與豬肉同燒“幹菜燜肉”,以芳香入味取勝。其菜品肉色棗紅,油潤不膩;幹菜鹹鮮甘美,頗有紹興田園風味。《中國菜譜》有載。

油炸臭豆腐 壓板豆腐經黴莧菜梗鹵浸泡後即成臭豆腐,油炸後色澤黃亮,外脆內軟,有壹股特殊的香味。凡來紹旅遊者,無不壹嘗為快。?

黴莧菜梗 莧菜梗去枝、葉及節,斬成小段,經淡黴或鹹黴後,蒸熟澆上麻油即可食用,其味鮮美無比,風味獨特。又因經過發酵,有助消化。這是自春秋戰國流傳至今的紹興民間傳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