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四川省阿壩州理縣屬於哪個省

四川省阿壩州理縣屬於哪個省

位於:四川省阿壩州理縣

理縣位於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緣,地處北緯30°54′43″—31°12′12″,東經102°32′46″—103°30′30″。國道317線沿雜谷腦河貫穿全境,東北與茂縣、黑水接壤,西南與小金相連,東南與汶川相通,西北與馬爾康、紅原毗鄰。全縣總幅員面積為4313.42平方公裏,距離省會成都202公裏,距州府馬爾康193公裏。地質結構屬龍門山斷裂帶中斷,境內山巒起伏,平均海拔2700米,氣候屬山地型立體氣候,春夏季降水量多,冬季無霜期短,年降雨量在650毫米—1000毫米之間,河谷地帶年均氣溫6.9℃-11℃。全縣土壤分為9個土類,15個亞類,17個土屬,27個土種。

理縣資源豐富,風光秀麗,資源優勢主要有林、果、畜、椒、菜、藥、電、礦等,開發潛力大。林業用地占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51.8%,活立木蓄積量26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0.07%。經濟林木以蘋果、花椒、核桃為主,還有葡萄、櫻桃、桃李、杏、石榴等。天然牧草地有161萬畝,有效利用面積112萬畝,提供較好的發展牧業前景。理縣還盛產各種天然藥材,如:蟲草、貝母、天麻、黃芪、羌活、當歸等,品質均好。理縣商品基地建設初具規模,是成都市主要秋淡季蔬菜基地之壹,蔬菜主要有大白菜、蓮花白等。

理縣溝壑縱橫,水資源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電可開發量達104萬余千瓦,工業以開發水能資源為主,目前已建成甘堡電站、理縣電站、紅葉壹、二級電站等,在建和已進入前期開發工作的有回龍橋電站、米亞羅電站、大溝口電站、十八拐電站、獅子坪龍頭水庫、薛城電站、古城電站等,同時也有壹部分高載能企業。

礦藏資源初步探明有銅、錫、鐵、鉛、鋅、金、銀、鋁、鈦等,非金屬有大理石、矽石、金剛沙、石英石、雲母、花崗石、硫磺等。

理縣山高谷深,風景秀麗,有省級風景名勝區—米亞羅紅葉風景區、省級名泉—古爾溝“神峰溫泉”、東方古堡—桃坪羌寨、畢棚溝自然風光等。

全縣轄4個鎮(雜谷腦鎮、米亞羅鎮、薛城鎮、古爾溝鎮),9個鄉(夾壁鄉、樸頭鄉、甘堡鄉、蒲溪鄉、上孟鄉、下孟鄉、木卡鄉、通化鄉、桃坪鄉)。村民委員會81個,村民小組202個,,4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3902人,其中:藏族21064人,占總人口的48%;羌族13894人,占總人口的32%;漢族8699人,占總人口的19.5%;其他民族245人,占總人口的0.5%。農業人口3.6萬人,耕地面積4萬畝。人口出生率6.7‰,人口自然增長率2.7‰。

自然地理

理縣位於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緣。國道317線沿雜谷腦河貫穿全境,東北與茂縣、黑水接壤,西南與小金相連,東南與汶川相通,西北與馬爾康、紅原毗鄰。全縣總幅員面積為4313.42平方公裏,距離省會成都202公裏,距州府馬爾康193公裏。

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體單元,地表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類型為低中山-中山-高山-極高山,是典型的中高山峽谷區。境內群山連綿,峰巒重疊,海拔1,422~5,922m,高差懸殊,溝谷縱橫。

理縣溝壑縱橫,水資源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電可開發量達104萬余千瓦。雜谷腦河(史稱沱水)由西北流向東南,橫貫全境,至汶川縣註入岷江,水流湍急,切割強烈,縣境流長146km。

土壤、氣候、植被乃至農牧業生產都具有明顯的山地區域垂直分布差異,呈高山主體的多層次分布結構特點。氣候受西北利亞西風氣流、印度洋暖流和太平洋東南季風三個環流的影響,形成季風氣候。因海拔高差懸殊,地形復雜,氣候差異顯著,具有山地立體型氣候特征。冬季受青藏高原的北方冷氣流的影響降水稀少,日照強烈,晴朗多大風;五、六月份西南季風加強,氣溫暖濕,降水增多,形成雨季;七、八月份青藏高壓穩定,副熱帶高壓西伸,降水減少,形成伏旱;九、十月份雨量增加,形成低溫降雨季節。

礦產資源礦產資源有銅、錫、鐵、鉛、鋅、金、銀、鋁、鈦和非金屬礦大理石、矽石、金鋼砂、石英石、雲母、花崗石、硫磺等。其中僅有大理石、金鋼砂和矽石被開發利用。水能資源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量達42萬千瓦,已建成中小電站37座,總裝機47臺,3.54萬千瓦。

理縣資源豐富,風光秀麗,資源優勢主要有林、果、畜、椒、菜、藥、電、礦等,開發潛力大。林業用地占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51.8%,活立木蓄積量26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0.07%。經濟林木以蘋果、花椒、核桃為主,還有葡萄、櫻桃、桃李、杏、石榴等。天然牧草地有161萬畝,有效利用面積112萬畝,提供較好的發展牧業前景。理縣還盛產各種天然藥材,如:蟲草、貝母、天麻、黃芪、羌活、當歸等,品質均好。理縣商品基地建設初具規模,是成都市主要秋淡季蔬菜基地之壹,蔬菜主要有大白菜、蓮花白等。

歷史沿革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剿滅雜谷土司蒼旺,改土歸流置理番直隸廳,取治理番民之意。民國初期改廳州為縣,民國35年(1946年)為緩和民族矛盾去“番”得名。縣治雜谷腦鎮是藏語“紮西郎”的諧音,意為“吉祥之地”,是川西北交通要塞和商貿集散市場之壹。

理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雜谷腦河畔就有人類生息繁衍。《禹貢》為梁州之域,秦屬湔氐道,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汶山郡,始入中央版圖。西漢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設廣柔縣,屬蜀郡。東漢靈帝光和七年(178年)屬漢山郁。隋開皇六年(587年)置金川縣(治所今通化鄉卡子村)。仁壽元年(601年)改為通化縣。唐武德八年(625年)置維州和薛城縣,後陸續設小封縣、維州和定廉縣。宋、元設為霸州和保寧縣。明永樂五年(1407年)置雜谷安撫司。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歸流,廢雜谷土司,設雜谷廳(治所今薛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為直隸廳;嘉慶八年(1803年)改為理番直隸廳,轄域遼闊,有“四土、五屯、九枯、十家、三番、六裏”之稱。

民國2年(1913年)改為理番縣,屬川西道。民國24年屬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民國35年改理番縣名為理縣。

1950年1月16日成立理縣人民政府,屬茂縣專區。1951年11月縣治由薛城遷雜谷腦。1958年7月析縣成立含汶川、茂縣在內的茂汶羌族自治縣,1963年6月分縣恢復理縣至今。縣治雜谷腦鎮是藏語“紮西郎”的諧音,意為“吉祥之地”,是川西北交通要塞和商貿集散市場之壹。雜谷腦鎮跨雜谷腦河兩岸,壹橋飛架河谷,溝通兩岸交通,是國道213線(成阿公路)的樞紐和中心點。距成都202公裏;離馬爾康190公裏。1990年全縣行政建置為2鎮、IZ鄉、82村。4個居委會、203個村民小組。

風土人情

喜事鍋莊——羌族人民在歡度年節、舉行婚禮或親朋聚會時最愛跳喜事鍋莊。大家邊唱邊舞,通宵達旦,非常熱鬧。喜事鍋莊包括在傳統婚禮儀式上跳的“儀禮舞”、“祝賀舞”以及“農節舞”、“遊戲鍋莊”等。_

在舉行傳統的羌族婚禮時,首先由村寨的歌舞能手各組成十二人的“迎親客”(男方)和“伴娘”(女方)。娶親這天,不論酷暑還是寒冬,當迎親客臨近寨門時,伴娘們將早已準備好的清水,毫不留情地向迎親客們潑灑,阻繞他們進寨,待迎親客交出“進門禮”方能通過。進寨後便舉行“恰午米”(羌語)儀式,由迎親客演說人類來源以及新人的戀愛經過等內容。演說畢,宴席開始,調皮的伴娘將席上的筷子換成麥桿,使迎親客眼見佳肴美酒卻無法用餐。口齒靈俐的伴娘還以迎親客的相貌等為題,即興編詞,邊唱邊舞,妙趣橫生,並向火塘內加旺柴火,使他們大汗淋漓狼狽不堪。在眾人開心捧腹大笑中,女方的親友們(必須是已婚婦女)跳起抒情優美的“儀禮舞”。這些婦女身穿紅裙,腰拴紅皮帶,在火塘前站成半圓隊形,高唱喜歌“日西熱啦”,祝願人丁興旺、和睦相處。舞者二人壹對,互抓舞伴的紅皮腰帶,做碎步並抖動上身,然後依次舞蹈。其動作特點是上身不動,髦腰轉胯。“儀禮舞”至今仍保留在茂汶縣赤不蘇區的維城(古代的“南水”羌部中心地帶)和理縣姚坪羌寨(這裏曾是古代“白狗羌”部的中心地帶)。相傳“儀禮舞”在古代由巫主持儀禮時表演,後演變成婦女唱跳,但仍保留有碎步、頂胯轉臀等特色。迎親的第二天早晨,伴娘為新娘梳妝打扮,唱起了“穿戴歌”,然後由壹同齡青年把新娘背出寨門,新娘身著紅衣,手舉紅傘,騎上駿馬,在伴娘和迎親客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前往新郎家。儀式和宴會結束後又開始歌舞。“祝賀舞”就是在宴會上由親友們跳的舞蹈,歌詞簡樸,內容緊密結合婚事,舞蹈動作開始大多是右腳向左腳前方踏壹次或兩次,稱“壹步踏”或“二步踏”。

婚禮離不開酒,其中有以酒為題的酒舞,舞蹈模擬孔雀形態,動作生動活潑。壹年四季在不同的農事季節,羌族人民也喜跳鍋莊舞,又稱“農節舞”。在金秋時(十月初壹)舉行的“日沒兒者”節,流傳在“南水”等部分羌族中。當日男性均穿婦女的紅裙,手執羽毛到山上唱、跳整日,迎接歌仙,祈福滅災。“俄約糾”節在五月初壹舉行,祈求山神不降冰雹,不鬧洪水,含有祈年和還願之意。節日中要跳“神前忙”鍋莊,有低身繞腳拍手的動作。五月初五端陽節,是理縣壹帶羌寨的重要節日,以祭祀山神為主,當日要跳“瓦沙瓦足貼”舞,跳時雙腳交替向左、右邁步,雙臂平伸隨腳步上下舞動,如雄鷹飛翔。浦溪壹帶的羌寨,在臘月三十夜晚要跳“米全米全”鍋莊舞。當客人來到寨樓前,主人便敬以青稞美酒,然後男女相對,手持搟面棍而舞,情緒極為歡快。

帶有遊戲色彩的鍋莊舞又稱“遊戲鍋莊”,如卡子羌寨的遊戲鍋莊,舞者拉手站壹橫排,領頭人帶著大家走壹圈後,眾人依次從第二、三名的腋下鉆過去,將自己的手背在右肩上,又接著走壹圈,從第三、四名腋下鉆過,壹直到把所有人的手都背在肩上,就像壹根扣環鏈子,然後又從最後三名的腋下鉆出,直到解脫。跳時踏步而行,歡笑之聲不絕。_

由於流傳地區不同,喜事鍋莊的風格特點也各具特色。茂汶縣常見的鍋莊舞有25種,在內容上歌頌母親的頗多,頌揚愛情的較少。舞蹈在室外舉行,場面很大,全村的人均可參加。由於舞蹈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隊形變化較多。舞時,站成兩排,兩人相對而跳。動作有“兩邊翻”,又叫“強多強”,即向左右兩邊翻跳;“四角翻”又叫“惹英波”,即向前後左右四個方向翻跳;“跳三方”又叫“西來瓦夏”,即向左右和前方翻跳。從這些動作的名稱中,可以看出該舞的特點。此外以歡樂的呼聲來定舞名的也頗多,如“山山裏”、“來來索”、“北北索”,都是舞蹈時所出現的歡樂疊句。茂汶縣赤不蘇區的“柒朵納依瑪瑪卡”在整個鍋莊舞中,出現了左腳在較低位置上蹁腿的獨特動作,舞時拉手站成橫排,當右腳踏下時,左腳在低位蹁腿,由於連繼踏腳蹁腿而出現臀部的擺動。汶川縣、理縣地區常跳的鍋莊舞有:“青菜花”、“白菜花”、’優西衣”、“木西”、“周周來”等二十余種,其內容多與生產勞動、農業豐收緊密相連。如理縣薛城鍋莊“篩篩”,表現在打谷場上,人們在篩麥揚灰時想到豐衣足食,仿佛聽到鏟子鍋在裏“叮叮當當響”個不停的聲音。佳山鍋莊“玉米轉轉”也與收獲有關。總之汶川縣、理縣壹帶的鍋莊,步伐帶顫,喜扇翅或步行拍手,情緒開朗歡快;卡子鍋莊含有特殊的柔韌性;還有的鍋莊詼諧幽默,富有特色的動作是逗腳,如膝向內拐,左手側伸於左腳的上方,手掌向上翅時,左腳微擡起。

憂事鍋莊——羌族極為重視喪禮,喪葬儀式古風甚濃,明代《維州誌》記載:“人死則座於木架上置之倉舍,衣帽弓俱如生佩服,端公咒壹獻以豬羊,用火燒之。”羌族舉行葬禮的當天夜晚跳憂事鍋莊,各地羌寨跳憂事鍋莊的動作和名稱均不相同。龍溪的“南坎索”,步伐以單腿跳步為主,即在左腳向前踢出時,右腳在原地輕輕小跳壹次,然後換腳。跳時兩手由下劃向胸前拍掌。汶川雁門鄉的“加灑加灑”,有壹整套很規格化的舞步。對憂事鍋莊的音樂和舞蹈,不能以漢族習慣上的莊嚴肅穆去理解,如“加灑加灑”的旋律跳躍活潑,動作輕快。憂事鍋莊的歌詞內容簡樸,或抒發悼念之情,或追述死者生前愛護兒女的感情。

巫舞——解放前,除壹部分鄰近藏族地區的羌族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相信萬物有靈,在屋頂上供奉白石以為天神。相傳羌人的祖先因壹次戰爭失利,由北遷入岷山壹帶,與當地土著氏族戈基人發生大戰,戈基人是狩獵氏族,身強善戰,屢敗羌人。當羌人準備轉移時,有神向首領托夢,讓他們以堅硬的白石和木棍為武器,頸上懸羊毛作標誌,於是羌人照此辦理,經過血戰,大敗戈基人,從此定居下來。為了感謝神恩,白石就成了羌人的最高神靈。羌族稱巫為“許”,稱白石為“俄許”,巫師是勾通羌人與神靈的媒介。_

巫,在羌族中世代相傳,大多數還要參加勞動。節日中村民請巫師朗誦史詩、為村民祈福驅鬼(如“還牦牛願”)、以及天旱求雨等都屬巫的職能範圍。羌巫作法事都是通過舞蹈來體現的。“牦牛願”多在農歷七月舉行三至五天,相傳在明、清兩代,理縣的薛城壹帶頗為盛行。解放初期仍有這種古老的習俗。屆時領頭的大巫師身穿法衣,頭戴法帽,左手執羊皮鼓,有節奏地敲打著,時而聳身跳躍,時而蹲身竄撲;高舉戈矛、刀、明火槍和棍棒的人群,在巫師的帶領下,踩著皮鼓的節奏,圍著寨子繞壹圈之後,匯集在羌寨廣場,殺牛祭祀神,人群隨之擊鼓起舞。解放以來,羌族人民逐步擺脫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束縛,舉行“牦牛願”的活動已經消失。

羌族特別重視喪禮。莊子曾說:“羌人死,燔而揚其灰”。《呂氏春秋·義賞》曾記載:“氐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縲,而憂其死而不焚也。”可見羌族葬禮以火祭為主的習俗由來已久,火在古代是生命的象征,舉行火葬有表示靈魂不滅和生命永存的意思。羌族風俗,人死後要舉行為期三天的葬禮,富貴人家更為隆重,屆時都要請巫師主持進行。葬禮第壹天要跳“葉隆”,第二天要跳皮鼓舞(羌語稱“莫爾達沙”、“惹日崩”),第三天舉行隆重的大葬舞,以軍禮的形式來紀念死者。這是源於古代羌人的出征儀禮,其意是悼念有功將士以鼓舞眾人士氣,由隨軍巫師主持,他手執弩,肩上掛兩個銅鈴,皮盔上插麥桿和野雞翎,領隊而跳。現此舞已失傳。大葬舞分三段進行:壹段葬禮開始時的喪歌;二段盔甲舞;三段安葬完畢的喪歌。_

羌族巫舞有如下幾種形式:_

壹、皮鼓舞。這是羌巫的主要舞蹈,壹般是兩人作舞,壹人舉短戈在前,壹人敲鼓跟隨於後(右手執鼓槌同時還要拿壹鐵響盤,左手執單面皮鼓)。羌族風俗,人生病或死後舉行葬禮時均要跳皮鼓舞,必由巫師領跳,親朋都要參加。擊鼓的動作習慣是由右舞到左,再由左舞到右,名“兩邊打”,速度由慢至快,逐漸加上蹲跳前躍的動作,有些巫師還要在原地打旋子,十分精采,據傳跳皮鼓的鼓點就有108種之多。皮鼓舞的主要步伐有“蹲跳貓步”(壹腳在前,跳時使人感到象是前腳抱著後腳在前行)、“兩側踮跳”(左腳跳向左前側,右腳立即靠攏其旁以腳尖點地,雙腳交替而做)、“松膝走步”(右腳向前邁出後放松膝部,雙腳交替而做,由於松膝產生微微顫動的特殊動態)、“八字步全蹲跳步”(雙腳跳起後落八字步全蹲,同時擊鼓)、“甩鼓擊鼓步”(站大八字步,鼓經兩腿之中向上甩同時擊鼓)。_

二、貓舞。羌人認為貓能為農業除害,而加以崇敬。它屬於農節時的祭祀巫舞,舞蹈動作多模擬貓的形態,蹲跳、翻、撲相當靈敏,並出現單腿站立、兩臂曲肘手指張開如爪的造型,將貓的形象加以誇張和神化。_

三、跳“麻龍”。這種巫舞流傳在汶川壹帶,為巫師壹人所跳,手執壹制作精致的龍頭,用二丈余長的粗麻繩為龍身,舞動中龍頭昂首前導,龍尾啪啪作響,長長的麻繩盤旋飛騰,別具壹格,頗為壯觀。要把麻龍舞得圓滑靈巧,既要有臂力,還要有壹股巧勁,更何況巫師是在蹲跳步伐的基礎上甩動長繩,增添了它的難度。跳麻龍可能與明、清時代在廣大羌族地區屯兵有關,當時的屯兵全是漢人,他們將內地的文化、習俗等帶入了羌族地區,跳麻龍可能是在這種情況下吸收漢族地區的龍舞演變而來的。

四、盔甲舞。大葬舞中的盔甲舞是軍禮中的祭祀舞,有出征和凱歌兩部分內容組成,出征部分中有威逼敵人的“嗨,嗨”吆喝聲;凱歌部分中有“全村的戰士打勝仗回來了”的歌詞。跳盔甲舞時,舞者分為兩排面相對而立,手執“弩”或“戈”,步伐似戰場上的攻守狀,以兩側跳步伐為主(左腳向左跳壹步,右腳以腳尖點於旁,以此交替而做)。第二種步伐是聳肩的側跳舞步,配以單腳踮跳。第三種是手執兵器前伸,作沖殺式。對陣的舞蹈用碎步進退,並有歌配合。茂汶三龍跳此舞時,兩人除頭戴盔、身披甲外還要披壹張熊皮,在相對的兩種舞者中領跳,這兩人的肩上掛著銅鈴,跳時叮當作響,主要步伐為碎步。這二人實際就是古代巫師主持大葬祭典的形象。

經濟概況

(理縣的旅遊業興旺)

農牧業

蔬菜、經濟林木和畜牧業是全縣農村主要經濟來源。按照“以綠色農業為基礎”的發展思路,理縣加大了農牧業結構的調整的力度,重點建設無公害蔬菜、特色小水果、牦牛、養獐、酒葡萄、沙棘、中藥材、圈養山羊等八個基地。2002年,全縣完成蔬菜播面3萬畝,蔬菜總產量41644噸,蔬菜經濟收入1471萬元,占農村經濟收入的35%以上。推廣種植歐洲甜櫻桃1100余畝,推廣韓國蘿蔔1630余畝,小水果產量2793.49噸,花椒產量115.59噸;畜牧業總收入1245萬元。2002年理縣加快了無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設和申報工作,並於8月取得無公害蔬菜基地證書,9月取得無公害農產品標誌證書,古爾溝鎮被列為全省第壹批農業標準化示範鄉鎮。動植物資源主要樹種有冷杉、樺、柏、雲杉、油松、落葉松、高山標以及文冠果、香樟、白楊、漆樹、檀木、沙棘等。有珍稀動物小熊貓、扭角羚、毛冠鹿、金錢豹和鸚鵡、畫眉、杜鵑、雉雞等。有靈芝、香菇、木耳等野生食用菌類。盛產品質優良的蟲草、貝母、天麻、黃芪、羌活、當歸、麝香、鹿茸、熊膽、豹骨等名貴藥材。

工業

水電產業已成為理縣的龍頭產業,圍繞水電資源開發,被阿壩州列入高耗能工業經濟開發園區。理縣結合自身實際在下孟鄉境內規劃了3000余畝的高耗能工業經濟園區,在縣城規劃了1500余畝的綠色經濟園區。2002年全縣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7%,資金利稅率18%;主要產品產量:發電量達11050萬度,新產品矽鐵2500噸。實現鄉鎮企業總收入4231萬元;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3825萬元,比上年增長2.4%,實現利潤280萬元。

旅遊業

理縣旅遊業得到迅猛發展,旅遊業已從“接待型產業”發展成為“支柱型產業”。目前,桃坪羌寨已進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最後時刻,米亞羅景區也正在與四姑娘山、臥龍壹道抓緊申報世界自然遺產。2002年***接待遊客22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3895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6600萬元,比上年增長53%。

行政區劃

理縣位於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緣,地處北緯30°54′43″—31°12′12″,東經102°32′46″—103°30′30″。國道317線沿雜谷腦河貫穿全境,東北與茂縣、黑水接壤,西南與小金相連,東南與汶川相通,西北與馬爾康、紅原毗鄰。

LiXian

513222

623100

縣人民政府駐雜谷腦鎮

2004年,理縣轄4個鎮(雜谷腦、米亞羅、薛城、古爾溝)、9個鄉(樸頭、甘堡、夾壁、蒲溪、上孟、下孟、通化、木卡、桃坪)。

風景名勝

理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邛萊山脈東部邊緣,。境內群山連綿,峰巒重疊,海拔1422~5922米,高差懸殊,溝谷縱橫。米亞羅景區最負盛名,其距成都153公裏,米亞羅藏語意為“好耍的壩子”。省級名泉古爾溝是含有20多種的微量元素。畢棚溝仙鏡是是景區最精華部分,融高原、山地、峽谷風光於壹體。桃坪羌寨素有“東方古堡”之稱,是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的村寨古堡建築之壹。

米亞羅是我國最大的紅葉景區之壹,九寨溝-黃龍寺旅遊線上的又壹勝景。景區內群山連綿,江河縱橫,林海浩瀚,空氣清新,四季風光宜人。其中尤以瑰麗的金秋紅葉、神奇的藏羌少數民族風情馳名中外。風景區總面積達3688平方公裏,比北京香山紅葉風景區大180余倍,是我國目前發現並開放的面積最大、景色最為壯觀的紅葉風景區之壹。

畢棚溝原始生態景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完美的自然生態景觀、優良的生態環境著稱。景區內紅葉、杜鵑花種類繁多,溪水潺潺,森林原始,瀑布飛掛,冰川奇特。這裏是國內非常知名的_步旅遊聖地。因為可以非常充分的體驗四姑娘山的美感及溝內優美的自然風光,因此這條國內外知名的徒步旅遊線路每年都會吸引無數的徒步旅遊愛好者來穿行。

中國唯壹仍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堡——四川理縣桃坪羌寨歷經2000多年風雨沖刷,依然巍峨聳立。當地政府正在為這壹少數民族古老文化遺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桃坪城堡式羌寨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壹大奇觀,始建於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漢時期。由民居組成的城堡式建築,全是在不繪圖、不吊線、不搭架的情況下,用泥土和片石砌成,歷經千百年風霜雨雪和1933年的疊溪大地震,至今基本上完好無損。

古爾溝的礦泉水,流傳著古樸的神話。據說,神泉洗眼後的人們永遠心清目明,洗發後永遠沒有頭屑。總之,溫泉的水滑無比的確是真的,泉邊紅葉是美的,藏鄉風情是甜的,泉眼裏噴出的水是熱的....遊客跑得口渴了,可以將嘴湊在溫泉出水口,直接飲用,過往遊客都樂得在此歇腳,洗去壹路的風塵。古爾溝溫泉是目前四川省惟壹的集浴用、飲用、療用為壹體的天然熱礦泉,對人體消化系統疾病、風濕病、皮膚病、膽結石、膽囊炎等均有較好的療效,具有美容、護膚、減肥、延年益壽等功能。

籌邊樓位於理縣薛城鎮薛城小學內壹平地突兀拔起的天然巖石頂上,雄偉壯觀,為唐蕃對峙時劍南道西川節度使李德裕為籌劃川西防務所建。樓為正方形二層重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築,通高18米。底樓為正方形,邊長7.38米,高4.43米,以外柱12根、內柱4根將其空間隔成進深、面闊各3間。內外柱為方形,四棱卷剎起弧線,方形須彌座石質柱礎。樓外建石欄桿壹周,石欄桿、樁、條欄均為方形,柱頂為須彌座上托蓮花瓣石珠。二樓高3.60米,中為方形大廳,邊長3.64米,四周板壁及頂部望板皆彩繪各種人物故事圖案,內容多為李德裕籌邊故事,如商討軍事、演練兵士、山川地形等。大廳四面各開方形大窗三幅,廳外有壹周木柵欄走良好。

憑欄眺望,青山如黛,景致似畫,清風拂畫,思古之情不由使人催然淚下。籌邊樓不僅是唐蕃對峙的歷史見證,而且更是當地各族人民厭惡戰爭、熱愛和平的象征。現為省級文化保護單位。

中國唯壹仍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堡——四川理縣桃坪羌寨歷經2000多年風雨沖刷,依然巍峨聳立。當地政府正在為這壹少數民族古老文化遺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桃坪城堡式羌寨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壹大奇觀,始建於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漢時期。由民居組成的城堡式建築,全是在不繪圖、不吊線、不搭架的情況下,用泥土和片石砌成,歷經千百年風霜雨雪和1933年的疊溪大地震,至今基本上完好無損。

全寨***有98戶人家。桃坪羌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民族的特點,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嚴密完整。走進桃坪,映入眼簾地便是那些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參差交錯、古樸神秘的羌族古民居建築。這些建築全由石頭壘成,高高低低、起起落落。走進桃坪,仿佛走進壹個深深淺淺、迂回曲折的迷魂陣,因此桃坪被人們稱為“神秘的東方古堡”。桃坪最高大的建築是羌碉,他是桃坪地標誌性建築,主要用於防禦敵人。座座古碉如寶劍直插雲霄,有壹種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在羌族聚集區,每隔壹定距離就有壹個這樣的碉樓,連接起數百裏的村村寨寨,壹旦發現敵情,馬上施放煙霧,很快把戰爭的信息傳到百裏之外。這些碉樓成了桃坪羌寨獨特的文化景觀。

這裏的房屋叫做莊房,羌語叫窩遮。這些房屋全是用片石和粘土砌成的,高四五層,有比較科學的功能分布。下面壹層用來養豬、羊等牲畜,中部的幾層作竈房及起居室,最高壹層堆放糧食和雜物,房頂用來碾打和晾曬糧食。這種房屋就地取材,經濟實用、冬暖夏涼,並且壽命都很長,壹般可使用四五百年。莊房的砌制是羌族人從遊牧民族轉為農耕民族的重要標誌,而且這種工藝是羌族工匠的專長,在整個阿壩州頗有影響。

令人稱奇的是羌族人做的地下供水系統,這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壹個偉大創舉。它的地下水通道不是鐵管膠管木管,而是就地取材,用巨大的青石板拼砌而成,通過許許多多的暗道,清清的溪水流到每家門口,與現代的自來水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種地下供水系統同時具備消防功能,如果村中不慎發生火災,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