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舒適宜人的空間環境對環境設計實踐和理論有什麽指導作用?

舒適宜人的空間環境對環境設計實踐和理論有什麽指導作用?

空間和實體是環境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人類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環境空間中,環境藝術設計是獲得理想生活空間的藝術創造。然而,由於認識的偏差或缺乏,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往往存在強調實體而忽視空間的錯誤。本文試圖從強化空間意識的角度來說明空間的重要性。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空間意識,傳統建築空間造型藝術

環境藝術設計是為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營造適宜人類生存和有益於人類活動的物質空間,並具有壹定藝術氛圍或意境的現代整體藝術設計學科。研究建築物內部空間的組合與分離以及家具和陳設的造型藝術,稱為室內環境藝術設計。對建築外部空間的定義和組織以及建築、綠化、小品等元素的造型藝術的研究,稱為景觀環境藝術設計或室外環境藝術設計。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為人們的生活提供環境空間,限定環境空間的環境實體的要素,創造環境空間和環境實體的規則,已經成為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和研究的根本和核心課題。就環境而言,空間和實體是相互依存、缺壹不可的兩個方面。就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而言,其造型活動的核心主要是創造壹個能容納人的“空體”空間環境。所以空間是設計的主體,人是設計的主角。

意大利著名建築理論家布魯諾·澤維曾說過:“掌握空間,懂得觀察空間,是理解建築的關鍵。”我們把這個論斷推廣到整個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領域也是正確的。因此,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應從對環境空間的認識和掌握入手,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必須重視和強調空間意識的培養。

然而,環境藝術設計是壹門多種造型藝術並存的新型關系藝術。它將傳統建築、園林、雕塑、壁畫、廣告等各種藝術多層次、有機地結合在壹起,營造空間的整體藝術氛圍和意境。環境藝術的“空間”的意義和表達已經遠遠超出了任何傳統造型藝術,或者說空間藝術的概念,任何造型藝術的空間都比以前更加復雜,更難以被人們理解。在當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許多“重實體輕空間”的思想意識,片面關註環境實體的外觀,忽視環境空間的功能和環境空間的意境。這種片面落後的錯誤思想誤導了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方向和評價標準,嚴重影響和阻礙了教學的健康發展。因此,加強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空間意識,正確認識環境藝術的空間特征,已經成為壹個不可忽視的研究課題。

壹、熟悉與陌生的環境藝術設計空間

人壹直生活在環境空間裏,知道空間意味著什麽。但是,如果從教學的角度去探索環境藝術設計空間,就會覺得它的概念是那麽的復雜和陌生。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空間”本身不直觀。環境實體部分,因其直觀性,容易被關註、識別和熟悉。反之,環境空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容易被忽視,相對陌生。二是人們對造型藝術空間認識和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壹般來說,學生認識造型藝術的空間知識大多來自繪畫和攝影的二維空間;然後是雕塑的三維立體(占有)空間;最後,到建築和園林的四維(空心體)空間。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這個認識過程中,越是復雜的“空間”概念,越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持和理性思維的參與才能把握。沒有受過相關專業知識培訓的人很難理解和掌握復雜的四維甚至多維的環境藝術設計空間。

人們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直接感受環境實體。但是,環境空間的印象並不是僅靠壹些感官就能獲得的。是在形狀、大小、方位、距離等壹般感知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綜合感知。為了充分理解和把握環境空間的特征,通常需要調動人的理解能力。因此,人對實體的感覺和認識要先於空間,容易空間化,而對環境空間的感覺和認識要晚於實體。

傳統高等美術教育中的造型藝術,如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可以通過視覺和觸覺直接欣賞物理審美對象。它們所利用的空間特征相對簡單,功能僅次於立體藝術的形象,所以人們習慣於註重立體的審美形式。環境藝術設計這壹新興學科,其主流誕生於傳統造型藝術院校,是高等藝術教育中由傳統工藝美術設計向現代藝術設計過渡的新興專業學科。其辦學方式仍處於探索和完善階段。在新的教學體系建立之前,造型藝術舊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必然會占據很大的優勢。目前,壹些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依賴於現成的工藝美術教學體系和評價標準,甚至用繪畫、雕塑的審美標準來評價環境藝術設計的好壞。他們習慣了傳統造型藝術的空間意識,但對環境藝術獨特而重要的空間本質特征認識不清或不夠重視,在實踐中往往以環境直觀的物理形態,如地面、墻壁、天花板等封閉空間的界面或空間的“外殼”,以及雕塑、壁畫、植物、水體等環境小品和公共設施為主要對象來指導和評價教學。反而會提供環境、空間、場所給人使用,拋棄它,忽視它的存在。環境藝術設計的教與學的重點過度集中在空間界面的造型裝飾或環境藝術品的創作上。對空間功能的探索和對空間整體意境的學術研究被淡化,教學空間意識滯後於教學實踐。用表面的“裝飾設計”來代替深層次的“空間藝術設計”,帶有壹些不好的教學弊端。

目前中小學美術課程和藝術設計高考備考科目中沒有針對四維造型藝術空間知識的學習內容。壹般人對造型藝術空間的理解只涉及繪畫、手工藝或雕塑素描等二維、三維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賞建築和園林藝術?缺乏解讀建築、園林、城市環境的空間審美價值的知識。但當我們進壹步探究環境藝術的空間特征時,發現它比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等傳統造型藝術的空間概念要復雜得多,並不是各種造型藝術空間的簡單累加。它的特點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準確表達的,但它是現代整體藝術設計的壹個新的空間概念,讓人感到陌生和難以理解。

二、建築空間與環境藝術空間

在藝術詞典或美學書籍中,繪畫、雕塑、攝影、建築和工藝美術統稱為“造型藝術”或“空間藝術”。誠然,各種造型藝術都離不開“空間”的特性,都會在環境藝術中呈現,然而,它們各自對“空間”的概念是不同的。

繪畫的“空間”是二維的,雖然畫面的內容可能是三維甚至四維空間。但是,人相對於畫面是靜止的,只在視覺上觀看。雕塑的“空間”是三維立體的占有空間,被三維實體占有,但不能自行產生空間。人們只能從外面欣賞,雕塑形式脫離了觀眾。人們在形式之外從視覺或觸覺上感受到它。工藝美術的“空間”與繪畫、雕塑的“空間”基本相同,以二維和三維為主。

建築藝術是人工環境的“主體”或“骨架”部分,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最為密切。建築的空間比其他造型藝術復雜得多,屬於三維有限空間,具有四維特征。人在“空體”中通過運動感知和視覺來把握物體。布魯諾·澤維曾為我們生動地描述了建築空間的特征。他說:“建築就像壹個巨大的空心雕塑,人們可以在行進中進入其中,感受它的效果。”“建築的特點——區別於所有其他藝術的特點——是它使用圍繞人的三維‘詞匯’。”應該說,這種空間特征不僅是建築藝術的特征,也是整個環境藝術的特征,事實上,除了建築設計之外,與環境空間相關的室內設計、展示設計、園林設計、城鎮規劃設計、造型藝術設計都在使用這種空間“詞匯”。從個體的室內、花園、廣場、道路等場所,到復雜的城市群體形態,都有壹個可以環繞人和物的“空體”空間。布魯諾·賽維進壹步肯定了整個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特征。他說:“如果建築物內部的空間被六個面(地板、天花板和四面墻)包圍,這並不意味著由五個面而不是六個面包圍的空地,如(無遮蓋的)庭院或公共廣場,不能同樣有效地算作空間”、“...在外部空間的設計上,日本著名建築師吉信陸元也指出,建築的外部環境空間是由地面和垂直界面兩個要素構成的,這比建築內部的頂層要素要少。建築是人類用自己的力量獲取空間的藝術創造,自然成為最能讓人理解和認知空間的造型藝術。運用這些知識,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空間特征。

從環境藝術整體來看,構成和表達極其復雜的現代藝術設計的空間語匯,僅僅依靠建築模式是無法完全理解的。魯曾說:“建築師所構思的外部空間概念,可能與園丁所考慮的外部空間略有不同”...即把整塊土地看成壹個建築,有屋頂的部分看成壹個內部,沒有屋頂的部分看成壹個外部空間。因此,外部空間自然不同於簡單的庭院或空地。”也就是說,建築學所研究的空間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環境藝術所探討的空間,鄧慶堯在他的《環境藝術設計》壹書中指出:“環境藝術是壹門多學科的系統藝術,環境藝術是壹門多門類的關系藝術”,由此可見,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構成是復雜多樣的,表現形式是豐富多彩的,這是任何傳統造型藝術所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築藝術空間為“主體”,綜合其他造型藝術的空間特征而形成的壹種新的空間體系。

三、環境藝術的真實空間美

在我看來,要探索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規律和特點,找到相應的教學方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深入解讀和研究這壹新興設計藝術的美學特征——獨特的時空之美,並區分它與其他傳統造型藝術的異同。環境藝術運用豐富而復雜的空間和時間的綜合詞匯,創造出真實的三維空間形象。即使環境空間受到各種物質元素的限制,誘惑視覺的形態、色彩、材質都不是環境藝術審美的主要對象。相反,立體真實的空間藝術形象是其他造型藝術所不具備或無法比擬的藝術特征,真實的空間美是環境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的最大區別。

1.環境藝術的真正空間性

工藝美術、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審美形象主要表現在物質形態上。不可否認的是,繪畫、攝影等造型藝術,為了追求作品的真實感或感染力,也在努力描述和表現空間。寫實繪畫中運用的透視技法,就是根據人眼的規律,準確刻畫真實空間。攝影可以毫無誤差地記錄或還原某壹瞬間的空間圖像。然而,壹幅畫再寫實;壹張照片,拍得再生動,也還是壹個只能看,不能走進的虛擬空間。現代科技制作的電腦三維動畫,或圓形全景電影,能使人感受到畫面的縱深或環視景物,混淆人的視聽,產生空間錯覺。但是,它仍然是為人們感情的某些方面而制作的“虛像”。畢竟不能把人帶入真實的環境空間,感受冷暖幹濕,聞到香味,觸摸軟硬粗細的真實存在。

建築是最能讓人聯想到空間的造型藝術,是人類用自己的力量獲得空間的藝術創造。建築包含了很多室內空間,建築群體的組合定義了豐富的室外空間。但其整體氣勢和整體形象特征更多的是從外部獲得,給人帶來類似雕塑體造型的審美特征。

總之,只有環境藝術突出地表現了空間的審美特征。欣賞環境藝術作品的基本條件是人們必須進入自己的內心空間,邊走邊看,通過聯想把所有的場景組合起來,才能獲得完整的藝術形象和美感。試想壹下,如果僅僅依靠靜態、平面的照片或圖紙,想要欣賞和感受故宮、蘇州園林、巴黎聖母院、威尼斯聖凱爾廣場等藝術環境豐富、動態的景物,以及整體的空間氣勢和意境,無疑是不現實的,最終只會是紙上談兵或盲人摸象。另壹個例子是在麗江古城外旅行,或在杭州西湖邊,但未能進入其內部觀光。無法實現納西族小橋流水、天人合壹的空間意境;無法領略習字湖這個“天堂”的美景,只留下無限遺憾。觀者只有親臨三維空間,喚起眼、耳、鼻、口乃至全身的感官,接收周圍的各種審美信息,經過綜合聯想和理解,才能實現對環境藝術的全面認識和評價。

這種基於三維真實空間的特殊審美體驗,是理解和評價環境藝術特點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導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基本原則。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學中對真實空間美的藝術特征缺乏了解。很多人往往把虛擬設計表現作為構思、設計、評價的最重要對象,關註度超過了現實環境空間。在專業創辦初期,很多師生過於熱衷於手繪的表現,進而沈迷於計算機虛擬視覺世界的再現。更有甚者,環境藝術設計的課程幾乎演變成了效果圖和技法的培訓課程,或者裝飾藝術創作課,以評價繪畫或雕塑的標準來評價環境藝術設計。正如布魯諾·賽維多年前在批評錯誤的建築批評時所說,“批評家們把評價繪畫的方法擴展到了整個造型藝術領域,這就把壹切都降低到只有圖上的價值。”“這不僅是評論方法上的錯誤,也是由於缺乏壹種哲學觀點而造成的概念上的錯誤。”

2.環境藝術的時空整合。

現代物理學的科研成果顛覆了幾千年來對空間的狹隘理解,愛因斯坦之後的空間與時間的辯證關系越來越受到重視。由無數實物構成,環境藝術系列審美空間的持續欣賞,必須以運動為基礎。這種獨特的觀賽方式將時間因素融入了其空間藝術結構中。在註重空間美的創造和研究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時間成為討論空間美的新話題。波蘭的閔可夫斯基曾提出“四維時空連續系統”的概念,認為空間除了長、寬、高之外,還必須由時間決定。這就是“四維空間”區別於其他造型藝術的特殊性。

眾所周知,藝術類專業的分類方法之壹通常是基於空間和時間。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是動態的時間藝術類型;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甚至建築藝術都是空間藝術的靜態類型,其實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都不是純粹的靜態空間藝術,在三維之外都離不開時間這個壹維的決定性因素,具有很強的四維空間特征。以建築和園林為基礎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科天生具有空間和時間的綜合藝術特征。它不同於普通的繪畫、雕塑和工藝美術造型。而是呈現出復雜的多層次的空間結構。觀賞者要欣賞和體會美,必須沿著壹定的路線“走壹走,看壹看”。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不僅要以造型藝術為主,還要學習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表現空間的技能,學習建築、園林中營造空間的方法。同時要借鑒和吸收音樂、舞蹈等表演藝術的知識和技巧來控制時間。

音樂形象是在聲音的運動中形成的,是壹種活躍的、發展的、流動的形象。在流動的時間裏,音符和樂句不斷變化,形成幾乎不重復的聲音,正是這些不斷變化的聲音組合,成為了優美的音樂形象。環境藝術的形象雖然是固定的,但必須按照壹定的順序排列、延伸、連續、展開。室內外環境藝術在構思、設計和欣賞時,也註重前奏、過渡、高潮和結局的不同和連續的策劃。學習流動的時間,利用連續的時間,已經成為音樂教學和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非常相似的規律。

3.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性

環境藝術設計的創作必須有壹個真實的地址,作品建造在地球上壹個不可移動的空間,受周圍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這也是區別於其他造型藝術的顯著特征。不像大部分的繪畫、雕塑、工藝品,可以隨意運到不同的地方展覽。中國瓷器、秦兵馬俑可以從萬裏漂洋過海到歐洲展覽;中國人還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法國盧浮宮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和雕塑原作。但無論是誰,無論生活在哪裏,他們都必須前往目的地,才能欣賞到故宮、頤和園等中國宮殿和皇家園林,或者參觀法國的凡爾賽宮、鬥獸場、威尼斯水城,從而達到自己的審美目的。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壹座建築、壹條街道、壹個廣場或壹個公園,根植於特定的空間,與周圍環境保持著各種聯系,這是環境藝術空間固定的美學特征。

處理好設計作品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壹個關系到成敗的設計原則。大環境是設計作品的背景條件,可以襯托設計作品。設計作品是環境的精華,提升了環境的審美品質。如果兩者關系失衡,效果會適得其反。故宮和天安門廣場的宏偉,來源於中軸線在北京廣闊平原上的整體布局。聖凱爾廣場優雅的藝術氛圍得益於威尼斯水城和亞得裏亞海。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東,是為了符合西臨蒼山,東臨洱海的地形特征。成功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似乎是從當地“長出來的”,突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創造出引人入勝的“獨特”景觀特色。旅遊的魅力充分展現了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審美特征,成為永遠吸引遊客的“法寶”。

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特征帶來了整體環境設計意識和個性環境設計風格的教學研究課題。目前仍有壹些設計教學實踐忽視了這種空間藝術特征,導致師生忽視本土文化傳統和本土環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求流行環境中的“舶來品”,過度宣傳“洋”材料和“洋”工藝。模仿抄襲,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脫離本土環境,違背周邊條件,孤立炫耀作業。但是,稍微看壹下現實就會知道,對於固定的環境藝術來說,沒有本土個性的環境形象必然會失去吸引力。醜陋的環境作品被固定下來強行觀看,其危害遠遠大於普通的造型藝術。實踐證明,整體意識是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基本原則,個性表現風格是藝術創作的生命之源。

標簽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當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必須根據其專業要求,全面深入地了解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加強空間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師生必須突破傳統造型藝術的空間觀念和習慣,從傳統造型藝術的“感性”虛擬空間感知轉變為現代整體藝術設計的“理性”現實空間思維。以建築、園林為“母體”,廣泛吸收各種造型藝術的空間知識,將立體真實的空間意識註入環境藝術設計的教學中。以造型藝術為主體,學習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表現空間的技能,研究建築、園林中營造空間的方法;同時要借鑒和吸收音樂、舞蹈等表演藝術的知識和技巧來控制時間,處理好環境藝術設計中時間和空間的綜合屬性。重視環境藝術空間的固定審美特征,紮根於現實生活背景,充分挖掘和運用當地的歷史、地理、民族和民間文化資源;鼓勵突出鮮明地域環境特色、創造“獨特”景觀風格的原創精神,杜絕抄襲,避免概念。拓展參觀、素描測量等實踐教學方式,努力結合真實項目開展教學實踐。樹立全面正確的空間觀念,摒棄片面錯誤的空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