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中國傘王畢劉福

中國傘王畢劉福

畢,又名畢,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制作技藝的唯壹國家級合法傳承人。

2008年6月14日是中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在此期間,國務院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瀘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兩朵奇葩——江陽區分水油紙傘制作工藝和古藺郎酒釀造工藝榜上有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國歷史的見證和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記憶的背影”。作為我市第二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分水油紙傘制作工藝,承載著壹份特殊的“瀘州記憶”。壹路走來,400年的“前世”伴隨著壹代又壹代制傘人辛勤而執著的背影。

2008年6月的壹天,市文化局舉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授牌儀式。當分水油紙傘廠廠長畢從省文化廳副廳長澤波手中接過分水油紙傘這個沈甸甸的牌子時,他是多麽激動啊!他在心裏默默地對老祖宗說:我保留了傳統的手工油紙傘工藝,祖國的文化瑰寶。作為妳們的後代,我此生無怨無悔!

畢油紙傘的六代傳承

分水人擅長制作油紙傘。在大約400年的時間裏,以制作油紙傘為生的工匠多達1000人。“家家有制傘人,家家會織傘線。”那時候手工做傘多繁榮啊!

畢壹家,世世代代住在分水嶺街上。他家制作油紙傘的歷史已經延續了六代。

他的第壹個曾祖父從分水街的徐家學會了做傘。畢家的第二代叫畢路祥。這個藝術家,也是從小跟著老師學的,聰明肯努力。在師傅和父親的指導下,他掌握了制作雨傘的技能。他認為自己當老板比長期為別人工作要好。於是他在分水街開了自己的“畢氏油紙傘店”。

畢的油紙傘生意越做越大。俗話說“樹分了,子分了。”兄弟們都在壹條小街上做油紙傘,供大於求,更別說街上還有別的傘店。所以畢家采取了向外發展的方法。

從19世紀中葉壹直到新中國成立,畢家幾代人在瀘州市大河街開了壹家雨傘店,地址是“團結飯店”。他還在山巖腦開了壹家雨傘店。建的最久的傘店在現在的後河街輪船飯店。後來祖上轉到合江縣仙市鎮和瀘州市大校場開傘店。最後,我的曾祖父帶著畢的爺爺回老家分水打傘,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這片水域。

畢家為什麽幾代之後又回到了分水?畢劉福說,他的曾祖父那壹代有八個兄弟,除了曾祖父生了他的兩個兄弟,其他七個兄弟都生了女兒。女兒們長大嫁人,做傘的老人去世,傘廠自然關門。

畢家有個怪現象,就是從畢的父親到畢的兒子,三代都是單傳,只有壹個兒子。解放前,畢祖父的弟弟作為壯丁被國民黨逮捕。從此杳無音信,等於四代單傳。於是,蓬勃發展了近百年的瀘州“畢氏傘鋪”也漸漸走到了盡頭。最後只剩下水師了。

小時候學做傘。

分水油紙傘廠的前身是成立於1952的盧希安雨傘生產合作社。那時,畢的父母是壹家傘廠的工人。我的父親在他十幾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制作雨傘。時間長了,他對每壹道工序都了如指掌,成了傘廠的“多面手”。從制作傘架到遮陽傘,他樣樣精通。

畢劉福生於1957年。他剛懂事的時候,就跟著父母,看他們做傘。直到他七歲上了小學才少了。

當我看到壹堆竹片在父母手裏神奇地變成壹把把精致漂亮的油紙傘時,小劉福的手癢癢的。媽媽主要做“結傘”的過程。他經常在媽媽上廁所或者去吃飯的時候偷偷拿起壹把傘,然後用自己沒用完的網線繼續做。旁邊的師傅們見劉福幹得不錯,都誇他:“畢三(畢劉福排第三)是個有出息的娃!年紀輕輕就要打傘了!”他們主動教他,讓他小小年紀就能做壹些制作雨傘的簡單流程。媽媽看他做得好,慢慢讓他做。

那時候工廠往往是大人做,小孩跟著大人學做。油紙傘的制作過程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奉命處於危險之中

畢劉福的父親壹直不贊成他學做油紙傘。可能是因為這壹行工資太低吧。那時候做壹把傘才幾毛錢,辛苦壹個月都難以養家。

1975畢高中畢業後,和全國成千上萬的青年知識分子壹樣,到農村,到“廣闊的天地”接受貧苦中農的再教育。後來知青回城,他1980回到分水鎮。當時的政策是:回父母單位上班。畢很自然地回到了父母的單位——分水油紙傘廠。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尼龍折疊傘的興起,完全手工制作的油紙傘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短短壹二十年,江南手工油紙傘的生產廠家紛紛關門停產。分水油紙傘孤獨地堅守著,隨時有關閉和丟失的危險。

為了生存和發展,工廠開始另辟蹊徑。先成立壹個鋼傘車間。劉福被派到武漢東山機械廠學習維修技術,回廠後負責鋼傘車間的設備維修。

因為鋼骨布傘需要的原材料都是從江浙運過來的,成本很高。壹把傘比在市場上買壹把還貴。做這種傘越來越差了。最後,鋼布傘作坊倒閉了。

後來,工廠還成立了蜂窩煤車間。全廠無記名投票選舉畢為蜂窩煤車間主任。

壹個小小的班長,他的錢沒有多拿壹分,但是他做的工作比別人多得多。畢·劉福沒有抱怨,但他努力工作。因為表現突出,光榮地加入了1990中國* * *制作黨。

傘廠主要生產雨傘,現在紙傘賣不出去,傘廠難以維持。鎮領導很著急。畢工作努力,肯吃苦,頭腦靈活。他們從眼睛裏看到了。1994,時任分水村書記的牟正權找畢談話,要他出來領導傘廠職工。廠裏開了職工大會,全廠職工壹致推選畢為傘廠廠長。畢說,當時的情況下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

他繼承的是:十幾萬的債務,壹年的利息也不是小數目。當時廠裏的退休工人壹月只領10元。我聽說畢同意當廠長。有人說他:“畢三,妳真是個傻子。傘廠已經是壹個空殼,壹片狼藉,壹個空架子。妳還有回天的能力嗎?”

畢·劉福不相信邪惡。他接任廠長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解決當前的具體困難。他立即召開了工人代表大會。征得全廠職工同意後,賣掉了幾個不用的舊廠房,還清了舊賬;退休工人壹個月只交10,太少了,壹個月加到15;油紙傘價格太低,無利可圖。他壹個月內三次提價,把原來的3元漲到5元。工人的勞動與經濟效益掛鉤,落實到人的頭上,多勞多得。工人們壹月可以拿到2300元錢。

手工制作的雨傘,從切割到制作,要經過10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種工具。“光是零件就有80多種。在所有的工序中,目前只有鉆孔等少數工序可以使用電動工具,這被認為是無法控制的,其他工序仍然是手工完成的。做壹把傘要半個月左右,經濟效益很低。

1996期間,制作油紙傘的桐油價格大幅上漲。這家工廠試圖用化學油制造雨傘。時間長了,傘面粘住,傘紙變脆變硬。要保持傳統,壹定要用桐油!但是這樣,就沒有利潤了。

市場經濟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上級決定傘廠要個人承包!承包費從2萬降到8000,沒人敢透露“黃榜”。畢又壹次以非凡的勇氣承包了傘廠,沒人承包!

看到隧道盡頭的光

90年代末,傘廠最困難的時候,連退休工人每個月20塊錢都放出來。畢讓退休工人去老畢老婆開的蜂窩煤廠承擔200塊蜂窩煤作為每月的退休工資。雨傘廠在暴風雨天氣中掙紮。

家鄉的父母總是關心家鄉的好東西。

2004年的壹天,江陽區文體局局長陳紅來到傘廠,對畢說:“老畢,妳要對傘廠有信心。我們好好發展吧!”陳主任等領導多次到瀘州各景區調研,宣傳油紙傘。

65438年2月9日,瀘州進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驗收的最後壹天。上午,國家檢查組在瀘州市相關領導的陪同下,前往有“川南小峨眉”之稱的房山風景區進行檢查驗收。碧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由分水油紙傘廠設計制作,現場展示了中國獨有的“傘王”和桐油紙傘制作工藝,令國家檢查組的各位領導和專家由衷贊嘆。遊客接待中心內,高8米、直徑12米、重1000公斤的“中國傘王”傲然屹立在接待中心樓頂,配以2000把風格各異的桐油紙傘,盡顯其不凡的“體格”和精湛的工藝。在緩緩旋轉的“傘王”腳下,幾位藝術家正熟練地進行著平版印刷、粘貼、塗油、穿傘、織網傘等工作...這些獨特的制作技術引起了國家檢查組領導和專家的極大興趣,他們不斷提問。離開“傘王”前,國檢組壹行高興地與他合影留念。導演陳紅向《人物》透露,即日起至春節前,《傘王》將開屏迎客。在此期間,房山風景區和雲峰寺將舉行壹系列精彩活動,與遊客共度元旦和春節。

“要真正保住這把傘,還是要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路。”江陽區已經開始了油紙傘保護的“三級跳”。

2006年9月,分水油紙傘被列入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3月,四川省將分水油紙傘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3月,瀘州市成功批準油紙傘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分水油紙傘的傳統技藝和歷史文化價值得到了認可。畢當選為代表性傳承人。

對申遺成功的思考

申遺成功後,我們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將劉福註冊為分水油紙傘品牌。受到國家、省、市各級媒體的廣泛關註。短短三年,“六福”油紙傘“五進”央視:2007年進入央視經濟頻道《金土地——希望快車》欄目;2008年進入央視《希望英語》欄目;2009年央視十頻道制作了三期油紙傘專題片,在《中國工藝》、《年輪-風雨》、《天涯* * *現在》等欄目強勢推出。今年分水油紙傘參加了2月在北京舉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包括劉運山、李嵐清在內的20多位國家領導人觀看了分水油紙傘的展覽,並對這壹古老而精致的工藝贊不絕口。6月,分水油紙傘參加成都第二屆國際非遺節。

劉福油紙傘還多次出現在國家、省、市的報紙上,多次參加深、滬、平遙古鎮等地的大型展覽,極大地提高了劉福油紙傘的知名度,增加了劉福油紙傘的同比銷量,有效地促進了劉福油紙傘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的生產性保護。

劉福流域油紙傘在四川省旅遊產品評比中多次獲得壹等獎和優秀獎。其產品暢銷法國、英國、德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日本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用戶和遊客的喜愛。

畢說,申遺成功後,捷報頻傳,但壓力也很大。如果還像以前壹樣做雨傘,那就不行。

48元壹把半徑1.2尺的紙傘批發價比尼龍折疊傘貴壹點,但這把傘從原材料到完成成本在36元左右。畢劉福說,“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太高,但我們的特色也在這裏。簡單來自自然,傳統來自手工。如果采用機械化生產,分水六福的油紙傘就失去了價值。所以,保持傳統,走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觀念要更新,舊工藝要改進,產品質量要高度重視。比如高端雨傘,要精致,要成為亮點。每把傘都要編號,就像五糧液壹樣。這是對消費者的承諾,是消費者可以放心的產品!”

好在老畢的兒子小畢從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後在成都工作。為了幫助父親,夫妻倆從省城回到了老家分水鎮。畢主任說,兒子懂英語,會電腦,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畢導演正在準備拍新傘王的材料。傘由56根傘骨組成,代表了我們祖國的56個民族。它準備在明年6月在成都舉行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展出。美好的想法正在醞釀和完善。

油紙傘最後的守望者

在瀘州南部這個被長江和沱江環繞的分水嶺鄉,古老的鹽道曾經穿過小鎮,為引水留下了不為人知的故事。如今,妳偶爾可以遇到大篷車,聽到馬的鈴聲。

分水嶺鎮,壹條青石鋪成的老街,壹棟老房子搖搖欲墜地矗立在街邊,那是分水雨傘廠的廠房。這裏生產的油紙傘,作為雨具,被人類使用了1000多年。

油紙傘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油紙傘與“生子”諧音,寓意多子多福;傘架是竹的,表示穩中有升;歷史悠久,高貴典雅;形狀為圓形,寓意大團圓;桐油工藝品,鎮宅辟邪油紙傘不僅具有遮陽擋雨的功能,還具有觀賞裝飾、歷史人文、民俗文化的價值。

油紙傘、丁香、雨巷,因為著名詩人戴望舒的壹首優美的詩《雨巷》而定格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浪漫、古典的代名詞。在過去很長壹段時間裏,江南杏花煙雨相伴的油紙傘,浪漫了無數風流韻事,裝點了許多年輕人的夢想。

如今,在大街小巷,我們很難找到油紙傘的蹤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油紙傘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目前全國只有瀘州分水油紙傘廠。瀘州分水劉福油紙傘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是中國油紙傘行業唯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尼龍折疊傘的興起,以及現代技術與傳統技藝的碰撞,分水油紙傘廠即使今天名滿天下,即使政府采取了壹系列的保護措施,仍然有很大的生存發展壓力。

兩次被吉尼斯世界紀錄總部關註並發出入圍函的中國傘王畢,作為分水油紙傘廠廠長,油紙傘第六代傳人,中國唯壹手工油紙傘代表性傳承人,表示要用自己畢生的堅持和執著把這種制傘技術傳承下去。

在中國四川瀘州,全國唯壹的傳統油紙傘傳承人、油紙傘廠,在默默堅持。分水“劉福”油紙傘已成為中國桐油紙傘的最後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