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景点 - 豆豆雲旅遊網

豆豆雲旅遊網

世界真的很復雜,也許本來沒那麽復雜,是我們人類自己把它變復雜了。

我們每天都在忙碌,不知道是我們在追趕時間,還是時間在追趕我們。

有人說,我們忙碌的最大價值其實是提高效率,節省時間,然後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但是忙了很久,我們精神上和身體上都疲憊不堪。很多時候,我們似乎並沒有節省多少時間。我們的壹天仍然很滿,沒有多余的時間。

書買了很久,塑料包裝還沒撕掉;放在角落裏的瑜伽墊,從買回來以後,站著的次數比平躺的次數多。音樂只在上下班的地鐵上播放。為了隔絕噪音,妳會用耳機聽壹會兒。就連廚房裏的廚具餐具也自然會及時沈澱出包漿。

這看似矛盾,其實不然。

效率的提高必然會節省相應的時間,這是客觀規律。

但是有很多東西,卻被藏在壹邊,不斷的貪圖原本可以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上的時間。

時間都到哪裏去了?

當然也有被老板拍的。

資本的核心目的是創造利潤,企業利潤有相當壹部分來源於員工勞動的剩余價值。

體力勞動相對容易衡量。畢竟搬磚是五分錢,搬多少錢就能拿多少錢。但是在現代社會,純體力勞動越來越少,在壹定技術條件下基於腦力勞動的工作越來越多,而這些腦力勞動成果的收益因為互聯網的加入是無法估量的。

直觀來說,比如壹個工人做的壹把傘,最多也就是壹把傘的價格,哪怕是壹個能工巧匠精工制作,但壹個軟件工程師幾乎不用成本就能創造無數份,產生上億的價值。

甚至工程師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勞動的真實價值,往往滿足於超過其他行業平均收入的薪酬。這些勞動是有價值的,而勞動者本身缺乏直觀感受,難怪壹定要被老板盯著,壓榨剩余價值。因此,壹些神奇的術語“996”和“富寶”出現在這類行業中。為什麽他們被帶走這麽多時間?因為這段時間很寶貴。

雖然老板壓榨剩余價值的方式層出不窮,五花八門,但如果真的超出了壹定的程度,也會引起員工的反抗。明明對抗肯定不行,暗地裏“滑水”“釣魚”卻難以防範和避免。

除了別人占用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還是自己浪費的。

快節奏的工作讓我們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快節奏的生活已經很久了,我們不能容忍慢節奏的娛樂。

現在願意花幾天甚至幾個月啃下壹部小說的人更少了。他們更喜歡看幾百字的微博,但最多也就幾千字。

願意每天固定時間守在電視機前的人比較少,能接受的是壹次更新多少集,甚至可以提前付費的網劇;

願意看電視劇的人就更少了,大家都有閑暇看越來越短的視頻;

到了極致,即使對於習慣快節奏的人來說,花兩個小時看壹部電影也是壹種難以承受的負擔。

表面看來,這些零碎的時間投入應該是可控的。但實際上,由於算法對人的心理機制的支持,壹系列微博、壹系列視頻串聯起來,對時間的占用壹下子呈幾何級數增長,不僅占用了大量的休閑時間,還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時間。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我們常常想睡前在微博上多寫幾篇,卻發現幾個小時後,天就亮了。

但即使背後有算法,其實也不能怪別人。畢竟手機在自己手裏,真正白手起家的人不能糊塗。

但是沒辦法,整個社會都在滾滾向前,所以身處其中的人,就算想原地踏步,也是不可能的理想。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紅心皇後的那句話:“在這裏,我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

的確,現在的社會競爭已經變質了。

壹個人加速,就能逼著大家壹直跑。就像在電影院,以前大家都坐得好好的,結果有壹個人站起來看得更清楚,就逼著大家都站起來。原本略有提升的觀影體驗消失了。不用說,每個人都不得不忍受站著看電影的不適。

所有的好處都被充分的惡性競爭抹殺了,也會逼著後面進場的人去競爭。

所以,在原有競爭不充分的情況下,效率的提高確實可以給壹部分人額外的收益,就像改革開放剛起步時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經濟特區驚人的發展速度。但是競爭充分之後,大家所謂的“高效率”就成了應有之義,變成了為了高效率而高效率,為了高速而高速,既沒有額外的好處,也沒有增加很多負擔。

但實際上,人類這個物種是無法適應這種所謂的高速高效的。不管人體的限制,我們奔跑動作的速度在食物鏈中處於中遊甚至是獵物階段。還是人的精神,難以承受長期高負荷的壓力。據說這麽多動物中,好像只有壹個人抑郁。

在社會的壓力下,人自然想擺脫,需要擺脫。

壹方面,人們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術,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社會層面,都是壹種“越強越不難”的思想。

在思想上,無數的哲學和宗教為人類提供了壹些解放自己的方法。特別是佛教徒提出“眾生皆苦”,使人接受了苦的現實,指出了“苦聚滅道”的途徑,為人們提供了壹種解脫自己的途徑。

現代社會,人們不想花太多時間去實踐任何宗教來提升自己的世界觀,只好寄希望於壹種快捷的方法論,於是有壹個詞突然火了起來,那就是“詩與遠方”。

看來世界上真的有壹個地方,可以讓人放下所有的包袱,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真正的生活。

但這“詩與遠方”在哪裏?

人們在尋找,在想象,仿佛逃離了自己的現在,逃離了自己熟悉的壹切,那就是“遠方”,充滿了浪漫的“詩”。甚至有人把原本只是想象中的香格裏拉形象化在某個省市縣鄉,在那裏我們可以把自己的靈魂置身於壹個人間天堂。

但其實我們向往的地方根本不在某個特定的地方,而只在我們的心裏。

很多時候,我們跳出自己的生活,想要跳進的“詩和遠方”只是自己虛幻的想法。

“遠”必須足夠遠。

而現實世界中所有的距離其實都不夠遠。

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確實看起來有壹些地方可以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與現實的距離,但是在交通發達的今天,這些地方基本上已經不存在了。

據說在今天的中國,地圖上任意兩點之間,哪怕是北端的漠河和南端的三沙,最多也只需要三天,五千塊錢就可以到達。就算不考慮網絡的互聯互通,光看這三天有多遠?

曾經讓李白感到難於上青天的蜀道,讓“六出祁山”的諸葛亮無奈下了地,卻能在高鐵面前壹天往返。距離是多少?

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分工下,所謂“百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早已不復存在,每壹個城市,哪怕是稍微發達的城鎮,都是壹模壹樣。別說高樓,別說玻璃幕墻,尤其是在機場、高鐵站這樣的現代化基礎設施中,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的千裏之行,走到站臺的時候突然好像置身於同壹個地方。這是多遠?

難怪有人開玩笑說,旅行就是花錢花時間從自己生活的無聊之地走到別人生活的無聊之地,欣賞別人的無聊生活。

在這個時代,真正的距離並不在我們以為的地方。這個時代,真的很遠,只在我們心裏。

當然,這個心字有幾個意思。

首先是頭腦。

心與心的距離,可以是最近的,也可以是最遠的。哪怕是壹個日日夜夜都在身邊可見的同事,如果我們不願意去接觸和交流,他的生活也會和我們相隔萬裏。

雖然心與心的距離很遠,但到達的速度也很快。只要妳願意坦誠相待,恪守仁義,馬上就能到達。

最不濟,做好自己的本分,堅持誠信,陌生人之間就能很快形成最深的默契,這也是社會分工的基礎。

就像有些學者解讀《西遊記》裏的孫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平臺方丘”裏學藝,這其實是壹個謎語,答案就是“心”字。其實孫悟空學的是“心”,是“心”的體現。因為他是“心”的化身,所以他能翻雲覆雨。因為在古人的心中,只有“心”才能達到如此迅猛的萬裏速度。

其次,心也意味著認知。

我們對“詩和遠方”所希望的是西藏的藍天白雲、雪山和牦牛群,而不是氧氣稀薄導致的嚴重高原反應和強烈陽光照射導致的皮膚開裂;我們要的是大理古城的浪漫邂逅,而不是酒吧裏的高價和不知道是不是“酒托”的美女。

其實每個人的行動圈都在自己的認知圈之內,沒有人能跳出自己的認知圈。

這些心目中的“詩和遠方”,其實離我們自己並不遙遠。不是勇氣和金錢的距離,其實是認知的距離。

還是西遊記裏,孫悟空和如來鬥智鬥勇,幾個人跌跌撞撞出去,沒能跳出佛祖的五指山。是孫悟空速度不夠快嗎?不會,其實孫悟空是自然人,他的認知範圍沒有佛大,所以他的行為自然永遠不會超出佛的行為範圍。

因為我們在認知中沒有意識到,生活在美麗的青藏高原上的人們,在他們慈祥的笑容背後,其實有很多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經歷的困難,就像這些可怕甚至致命的高原反應。

因為我們在認知中沒有意識到,那些有外遇的漂亮女孩,要面對很多和我們壹樣的壓力和負擔,比如賺錢養家。是的,他們也需要生活和吃飯,面對同樣的鈔票也會感動和妥協。

當我們的認知足夠大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世界上每個人的悲喜劇都是完全不同的,沒有區別。

就像前段時間的新聞,壹些年輕人在無人區探險時遇害。如果我們意識到,即使是“荒涼”的地方,和我們生活的鬧市也沒有本質的區別,我們可能就不會那麽沖動了。

即使在無人區,也依然在200萬解放軍的保護下處於世界罕見的和平。即使是在人煙稀少的居民區,妳能買到的水和食物也基本相同,甚至來自千裏之外,除了妳刻意尋找或精心包裝的所謂“當地食物”。即使是在曲折多、景點非常偏僻的商店,妳買到的紀念品也大多是義烏的工廠生產的。

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距離”,何苦去求呢?

佛陀說“四物皆空”,其實或許是因為他的認知大到超越了統壹事物差異的層面。

考慮到這壹點,或許我們應該看看,我們應該如何在當下的生活中,找到那些可以寄托我們心靈的“詩和遠方”。

其實並不復雜,就像那句“家有父母,何必遠香?”

我們身邊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詩和遠方”。

愛我們的父母、妻子和孩子,理解我們的朋友,甚至是鄰居、同事和完全陌生但保持聯系的陌生人,理解他們,讓他們理解我們。難道沒有地方安放他們的靈魂嗎?

否則,就努力提升自己的認知,超越那些物質的羈絆,強化自己的心智,這樣即使身處繁華都市,也依然能找到壹份淡然。

生活還是充滿“詩意”的,關鍵是我們的內心是否足夠強大和敏感去感受它。

“這份安心,就是我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