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甘府詳細資料收集

甘府詳細資料收集

甘公館,又稱甘故居或甘家大院,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建於清朝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是中國最大的私人住宅。與明陵、明城墻並稱為明清南京三大景觀。它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私人住宅。

甘西故居不是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有自己的南京建築風格,就像南京的高淳、六合壹樣。整個建築體現了金陵士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道德。建築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家族制度安排,註重兒孫滿堂,導致豪宅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房屋的位置、裝飾、面積、形制都有統壹的等級規定。

甘府現已辟為南京民俗博物館,並於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中文名:甘府外文名:甘西公館地理位置:南京市秦淮區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面積:21000平方米開放時間:9:00-18:00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門票價格:20元/著名景點:梨園雅韻所屬國家:中國所屬城市:南京建議遊覽時間:出發前3小時必讀、景點動態、景點介紹、重點信息、門票預訂、景區 歷史沿革、主要景觀、建築風格、詳細介紹、結構特點、歷史沿革、交通信息、文學作品、實用信息、地址、票價、位置:甘府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總面積21,000平方米。 與明陵、明城墻並稱為明清南京三大景觀。它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私人住宅。在南京,規模較大的多進廳式住宅俗稱“九十九間半”。原因是九是最大的正數,也是吉利的數字。朝九晚十之後就結束了,最後就意味著走下坡路了。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九五之榮”。中國最大的宮殿建築甘府是紫禁城,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政府建築是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最多也就“九十九間半”,既表現了未達到百間的謙虛,也表現了只差半步就達到目標的驕傲。其實甘西故居壹直有162間。甘,甘父次子,晚清著名學者。他曾經是壹個學者,有著豐富的生活工作。相傳甘是金陵名門望族,父子遍遊五嶽,藏書十萬冊,修建圖書館,成為天津名樓,因而載入史冊。1992年11月,博物館向公眾開放。1995年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 * *所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側與Xi李楠的歷史老街形成了壹條具有獨特民俗文化的老街。甘熙故居,俗稱“九十九間半”,位於南京南捕館,經過壹年多的維修,已恢復原貌,古色古香。這座99間半的宏偉建築建於清道光初年的江寧幹甫,包括藏書甚多的天津俘獲樓。甘的次子甘,是晚清著名學者,壹生著述頗豐。金陵甘氏,江南望族。它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秦朝的宰相甘茂。後來的甘洛、甘寧、甘卓都是響當當的人物。此生,甘公三父子,甘南軒、、甘露之,也是南京文藝界的知名人物。旅遊圖解放初期,以甘氏為主的新社聯合中國社、中國聯社創辦了“友人藝術收藏館”。後來,甘露芝、余誌清、許、等人與南京工學院的薩英魯壹起,在南京市政協和文聯的領導下,成立了“南京京劇藝術研究會”,使南京票號業的京劇活動蓬勃發展。後來,甘露芝、許等人在江蘇京劇院的支持下,共同舉辦了鐘山業余京劇培訓班,為南京票業培養了壹批新生力量。時至今日,甘南軒、王、、、甘露芝已相繼去世。幸運的是,王的女兒,是甘家景鯤家族的第三代傳人。她繼承了父親的梅派青衣藝術。甘熙故居從古至今有三大貢獻。首先,這99棟清代半大型私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築藝術價值。其次,天津俘獲樓內有大量珍貴古籍。解放後,甘公三將它們全部連同數百本木刻版《白下鎖眼》、《建康實錄》無償捐贈給南京圖書館,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壹部分。第三,他為推廣北京藝術和昆曲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公三自幼酷愛戲曲,對道樂有著深刻的研究。擅長笙、簫、笛、三弦、琵琶演奏,精研昆曲。65438-0935,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做了幾張《送兒子》《掃壹首歌》。1957年,應江蘇電臺邀請,錄制《十支笛子》。正是這位老藝術家,培養了第二代京昆人才,也讓第三代受益,延續了京昆事業。甘溪故居的這三大貢獻永垂不朽。從古至今,甘氏家族在文學或武術方面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甘公三及其子女則為推廣京昆藝術奉獻了壹生。如今,甘熙故居已經修復開放,同時成立了京昆研究會。在甘公三的孫女(王之女)的主持下,南京票友們團結起來,開展藝術活動。主要景觀“小紳士中國傳統文化體驗館”是江蘇定位未來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於2013年在南京建成的第壹家中國傳統文化體驗館。以“守護傳承,守望夢想”為宗旨,圍繞“禮儀”開展“開幕式”、“成為孩子的禮物”等壹系列主題體驗活動,讓孩子從小接觸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壹系列環節中插入茶藝、鋼琴曲,增進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激發內心的性格和喜好,進而通過深入系統的學習,塑造優雅有禮的小紳士。2014年初,為響應文化回歸的號召,新增甘公館、十朝歷史文化園兩個分館,凝聚各界文化人物力量,融合茶藝、射箭等傳統技藝,舉辦開館儀式、成人禮等數十項體驗活動,惠及數十所學校的學生和家長,為文化傳承人提供了交流平臺。開篇《易經·孟瓜·荀》:“開悟也是聖功。”人生四大禮物之壹,對讀書人來說意義重大,也叫“破紗”。開學時,孩子由啟蒙老師教基本的做人道理,教識字和禮儀,祭奠先師孔子,然後入學。適合6至8歲兒童在幼兒園畢業典禮、小學入學典禮、生日、周年紀念等活動中敬禮。接受勤學、尊師孝道、尊德立誌、生活善良的傳統文化精髓,完成心靈的洗禮和智慧的啟迪。告誡孩子已經進入學習階段,要虛心學習。成年禮《禮記·曲禮上》中有壹句話:“人生十歲,年少而學。”十歲生日是人生的第壹個十年,是孩子告別懵懂,走向懂事的裏程碑。成長儀式是孩子成長的裏程碑,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通過十歲生日的集體慶祝,體會成長的快樂,體會父母的愛,體會對未來的責任。成長禮適合年齡:適合12至15歲的青少年在小學畢業典禮、初中入學典禮、生日、紀念日等活動中敬禮。意義:①十歲生日許願,樹立美好理想。2告別童年,逐漸成為年輕人。3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老師的教導。

(4)感激同學的幫助,珍惜幸福的生活。成人禮《禮記·內則》:“成人,舞如象,學射禦。”禮者,履也。成年禮是指孩子們進入少年時代的儀式,學習騎禦馬的藝術,以顯示他們保護國家和保衛國家的能力。適合12-15的青少年在小學畢業典禮、初中入學典禮、生日、紀念日等活動中敬禮。告別童年,感恩立誌,頭腦清醒,道德高尚,告訴所有人,孝順父母,堂堂正正,報國利民。成人禮《禮記·關彜》:“冠之以誌,是成人之道。”《禮記·樂記》:“我糊塗了,所以不分男女。”成人禮分為男子冠禮和女子禮。《禮記》:“冠為禮之始。”冠禮是中國禮儀制度之首,是漢族倫理道德的開端。作為女性的成人禮,送禮程序與加冕儀式基本相同。適合18至20歲的青少年在高中畢業典禮、高考典禮、生日、紀念日等活動中敬禮。執行加冕儀式的人,可以正視肩上的責任,完成角色轉換,宣告自己已經長大。告別童年後,任何言語行為都要對自己負責。面對生活的時候,沒有什麽可以依靠或者逃避的,只有站起來,有尊嚴的走向未來的生活。傳統的當地材料和氣候條件使房屋具有更加統壹的色調。故居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門廳,這是多入口庭院中的第壹個入口。並列的房間還包括大堂,禮賓和會計辦公室。在大門的兩側,我們可以看到墻壁光滑平整。據說工匠用刨子刨磚,使得墻體極其平整,磚與磚之間幾乎沒有縫隙。這些磚也叫刨磚。這個過程叫磨磚縫。車廳:第二個入口,也有與門廳壹起布置的房間(如15號南抓拍廳),是客人和車主上下車的地方。廳堂:用於接待客人、婚喪嫁娶,是住宅建築的主體。為了加深建築,突出建築的高度,大廳壹般采用擡梁結構,以顯示主人的財富和地位。內部建築結構精巧,裝飾豪華。三開間,開間寬度由中間向兩邊遞減,即中間較寬,每個門廳入口都是長長的落地門,完全可以打開。廳堂內墻設置隔墻(也叫紗門),避免視線直射內院。隔斷墻上掛著字畫、對聯、匾額,與室內家具壹起構成了大廳裏色彩斑斕的空間。大廳前、後、左、右都有走廊,走廊還可以連接側邊設備。這種布局使得服務人員可以來回走動,而不會幹擾大廳內的活動。南捕廳19廳:廳樓下端有臺階。在房間裏,灰色地磚的四個角下面,曾經倒掛著壹個藍色的盆子或罐子。大廳地板下排放著上百個藍色的水盆,可以讓房間更好的防潮隔音。只有註重建房的大家庭才能使用這種方法。同時,建築的整體高度也增加了大廳的宏偉和莊嚴。內堂:位於第四、第五入口,用於主人及其妻子的生活起居。內廳下層是他們壹家人居住和做家務的地方,上層是臥室。第五個是家裏最小的女人,所以也叫繡樓。廚房等服務用房:布置在房屋的末端或邊緣,可以通過後門或通過預備通向市場。廊道準備:建築之間有壹條寬約1米至1.5米的通道,又稱隧道。這是壹個消防通道。萬壹發生火災,人們可以穿過這條小巷去滅火。另外,由於封建社會,男尊女卑,時代有序,主仆分明,壹定不能越界。主人和貴賓走正廳大道,預備巷是女人和仆人行走的通道。從這裏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對女姓和勞動人民的歧視。庭院:作為居住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需求帶來了空間環境的極其豐富的變化。從空間的虛實變化來看,真實的是居民樓裏的建築,想象的是向上開放的庭院空間。庭院可以起到采光、通風和排水的作用。大部分院落的進深都比較淺,相對於建築的高度大約是1: 1。結合建築的陽臺和挑檐,減少了全屋內部的通行面積,既節省了土地,又避免了夏季陽光直射。冬天,由於有挑檐,可以保證充足的室內日照。庭院裏的綠化比花園裏的更簡潔優雅,不至於遮擋空間。南部廳15號花廳前庭院,內部設置假山、花石,用花墻隔開,調節溫度,通風換氣。庭院綠化和明亮的天窗組成的歡快色調與建築內部和諧祥和的色調形成鮮明對比,使整個住宅的內部空間變化無窮。上坡墻:高大的上坡墻使建築美觀雄偉,有效防火防風,分隔建築空間,劃分其各部分的功能。傳統的石、木、磚雕的精美裝飾技藝,使民居建築的建築細節變化無窮。它們在建築裝飾藝術中獨樹壹幟,在建築中充分發揮其實用價值和獨特的審美功能。它們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輝煌勞動創造和勤勞積累,給後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雕塑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竹節上升、葡萄結果、五福持壽延壽等圖案,其中“福祿十景”寓意“榮祿”,“祝壽郭子儀”寓意“福壽”。在梁芳等地,還出現了富貴蝙蝠(全福)、白鹿(白鹿)、柏帶鳥(白壽)、蝙蝠(福清)、蟠桃鶴(鶴壽)、富貴吉祥、三級升官、平安富貴的玉堂等各種吉祥圖案。這些木雕很精美。內部也采用了落地罩、垂掛等裝飾。,代表琴棋書畫,梅,蘭,竹。門樓及堂前其他部位有磚雕,如八仙渡海、福祿犀首等,形式內容豐富,是建築、雕塑、繪畫、書法、戲曲的綜合藝術。建築風格甘溪故居不是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和南京的高淳、六合壹樣,在南京有自己的建築風格。比如門樓就比較簡潔優雅,上坡墻特別高大實用。整個建築體現了金陵士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甘熙故居建築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了“九十九間半”的甘熙故居。為了有效利用和再現明清江南民居的風貌,文物部門修復了部分建築,建成了南京民俗博物館,並於1992年11月對外開放。南京民俗博物館位於秦淮區南部廳甘熙故居。故居有300多間房子。由於皇家規定,私人住宅不得超過100座。甘是朝中官員,深知朝政法規,所以申報“九十九間半”。1995年,該館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於甘溪故居多處房屋被占用,對南捕館15號、17號、19號進行了修繕恢復,分為三大展覽主題。15號是南京傳統民居展覽館。遊客可以參觀門廳、大廳、內廳、主人房、佛寺、新房、閨房、書房等。,體驗清末民居的居住理念。17日,南京民間藝術展示。有老藝人表演皮影戲、泥人、魔術、九連環、剪紙等等。參觀者可以在現場學習藝術。19日,南京傳統民居圖片展,包括秦淮河上的河室堂建築,有多個入口和大廳的建築,以及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等建築構件,是研究南京明清民居的寶庫。甘生於1797年,1838年進士。他與曾國藩、李鴻章之父李文安在同壹名單上。在北京永和宮旁的成賢街夫子廟(國子監東側院落),有元、明、清三代先後設置的進士林100余件。道光三十八年刻有“甘Xi,江寧縣”的碑文可以作證。本文詳細介紹了2012甘熙故居設置了許多電腦屏幕供遊客觀看,南京許多民俗文化的傳承人都有包間供遊客參觀。在此期間,藝術家和他們的藝術作品給了遊客美麗的享受,並傳達了精致和強大的南京文化。花園式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經說過:“城市靠記憶而存在”,洋為中用。南京某種程度上就是這樣壹個典型的例子。只是關於她的記憶太多了,需要我們去尋找壹些回憶的線索。這條線索要麽是消失在街頭的才子,要麽是道聽途說的模糊故事,要麽是壹串支離破碎的樂譜,要麽是隱藏在梧桐樹下的古建築...南京嵊州路與中山南路交界處,鬧市區,白墻灰瓦的壹條巷子裏,不起眼。這就是著名的“九十九間半”——清代中國最大的民居,有200多年歷史的甘府。在這樣壹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南京見證了近代中國幾乎所有的戰爭和硝煙,見證了人間無數的悲歡離合。現在它依然靜靜地躺在這裏,安詳得像壹個飽經風霜的老人,慢慢搖著壹把蒲扇,講述著過去的故事。結構特點故居布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間高兩邊低,前低後高,循序漸進,逐漸推向* * *。主軸上的明室比兩邊的開間略大,整個房子的入口位於主軸的中間。沿進深軸排列的各類房間按順序排列:壹進廳堂,二進轎廳,三進正廳,四五進內堂。羅征是封建家庭中長輩和統治整個家庭的人的住所和客廳。羅征軸線貫穿其中,左右兩邊的待遇差別很大。就臨街面而言,沒有直接通向外面的主街道入口。為了進入這個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須通過正面的入口。這種布局體現了封建家庭不能另設門的觀念。正因如此,臨街沒有正廳,保證了家庭中主要的禮儀接待活動必須在臨街進行。邊緣落差布置的建築在開間寬度、房間總數等各方面都比垂直落差小,垂直落差與邊緣落差有很長的差距。壹般來說,邊緣落差中每個入口的平面與垂直落差並不完全相同。邊緣中軸線沒有完全連通,各廳只有經過準備和天井才能進入。在大宅布局上強調中軸線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會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反映。傳統的地方材料和建築角落的氣候條件,使民居建築具有統壹的色調,即灰、白、棕的主色調,由小青瓦屋頂、白粉墻、棕紅色光啟構成。這種主基調和江南的青山綠水形成了壹種淡雅、寧靜、祥和的基調。由於統壹的色彩和多變的結構,住宅建築的形狀既壹致又靈活。甘熙故居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家族制度安排,講究兒孫滿堂,幾代人同住壹個屋檐下。這些意識體現在大宅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房屋的位置、裝飾、面積、造型都有大致統壹的等級規定。甘研究金石學,擅長風水測繪和占星術。其故居坐北朝南。壹是因為甘氏家族從丹陽來寧經商發財,以及《論衡書》中的“畫屋術”:商人的門不要朝南,因為經商是金,南方是火,火旺,北方是水,金水相生。可見,甘家住宅朝向的“悖論”本來就是以風水為基礎的。另外,在《百家姓》中,甘姓後面是“渤海”,這是甘姓的來源。甘南遷後,在家裏掛了壹副“湖中月,家聲渤海”的對聯,坐在朝南的樓裏緬懷先人,不忘先人。故居大大小小的天井多達35個,據說還有32口井和窨井。發現井10多口,有的在天井裏,有的在房間裏,有的在屋檐下,有的在門檻上,很好地解決了房屋的通風、采光、給排水等問題。屋頂屋檐下的水槽讓雨水從涵洞流到庭院天井,起到了“四水歸明堂”的作用歷史演變太平天國——好在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選擇了南京作為首都,這意味著戰爭不可避免地洗禮了幹寨。在喧囂的革命氣氛中,甘寨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破壞。天津緝捕樓毀於太平軍和清軍的大火,16萬冊圖書損失過半。在這個過程中,幾個書商趁主人不在的時候偷了石頭的記錄,後來因為分贓不均找到了黃裳。隨即將此書交給上海壹位名叫張的編輯,宋版《金石錄》最終得以保存。《金石錄》是宋代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寫的。它是北宋以前流傳下來的鐘鼎碑所寫的壹部金石學綜合收藏和研究專著,在中國金石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進士錄》雖刊於南宋,但刊於宋代的極為罕見。眾所周知,宋刊只有兩種,北京圖書館的龍樹君齋本(30卷)和上海圖書館的趙不韋本(剩余10卷)。龍樹縣齋本是書商盜贈的藏書。直到壹百四十四年後,天津塔才被後人根據以前的記載重建,重新矗立在甘府。抗日戰爭——京劇救了甘齋的命。甘家自古以來就是戲曲世家。上世紀30年代,有“江南笛王”之稱的甘公三和晚清皇帝三兄弟將甘家大院作為“南京新聲音樂戲曲研究會”的活動場所,戲曲大師梅蘭芳也經常光顧此地。抗戰爆發後,甘家在父母甘公三的帶領下離開南京,投靠重慶。只剩下甘家的三兒子甘露芝壹個人留在南京打理家裏的房子。甘露芝的妻子是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兩人都對戲曲情有獨鐘。據說,正是甘露芝對戲曲的熱愛,改變了這座房子被摧毀的命運。抗日戰爭時期,有壹天,壹個人呆著的甘露芝突然接到通知,要去壹個日本官員的辦公室。他以為日本人要霸占房子,為自己守不住家而懊惱。沒想到的是,房子並沒有被占用,也沒有被損壞,而是受到了壹個條例的保護。只是因為這個日本人非常喜歡中國京劇,為了欣賞甘露芝的京劇表演,他興致勃勃地參觀了他的住處。結果,他發現了這座風格獨特、建築典雅的房子,並下達了禁止破壞的命令。就這樣,甘公館幸運地在抗日戰爭的戰火中得以保存,並幸運地在1946年甘家回到了南京。文革十年——軍隊成了護身符,好人有好報。解放後,甘家的財產被變賣。然後,甘府歷史上又發生了壹個轉折,那就是土地被軍隊征用,這意味著它成為了壹個軍事據點,不能輕易被摧毀,這無形中給了這座府第壹個護身符。文革期間,曾經擁有那麽多房產的甘佳的命運,引起了人們的關註。所幸甘公三老先生德高望重,和藹可親。解放前,很多窮人免費住在他家。每年夏天,甘先生經常命令他的家人做十滴水來幫助人民。所以在民間的良好口碑使甘家被封為開明地主,所以在文革中沒有遇到什麽意外。後來部隊官兵離開了宅基地,家人繼續留了下來。這個部隊大院壹直淹沒在普通民房裏,低調地存在著。直到1992年,這裏成立了南京民俗博物館,院內100多戶居民陸續搬出。這段軍事歷史給了甘最初的和平歲月。今天拍照——模糊的記憶過去的甘府壹直歸* * *,又稱南靖民俗博物館。2006年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甘家幾代人修繕的豪宅經過改擴建,於2010年6月19日再次向遊客開放。開業後,豪宅面積從6000平方米擴大到9500平方米,再現了當年的結構和體量。整個甘府分為六大主題區:梨園風韻、津門書香、昔日庭院、童年夢想、城南老影、金陵工藝。此次重新發布後,這裏的重點是再現老南京的民俗風情,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巨大魅力。剪紙,拉洋片,搖,魔術,竹雕,繩結,絨花,微雕...25位老藝術家全部搬進了甘大廈。南京的四季、風俗習慣、老地名、老商業也將在展覽中得到體現。正要離開大宅時,發現大廳左側有壹個叫“梨園雅韻”的小舞臺,每天上演京劇、昆曲、南京地方戲。此時演出時間已過,舞臺空無壹人。簾子上只寫著“出將軍”和“入相”兩個字。透過裝飾著花傘的玻璃天花板往上看,可以看到外面的夕陽西下。日出日落,我們會彼此進入。在這麽龐大的城市裏,有幾個地方能像這座藏在梧桐樹下的百年老宅壹樣幸運,找到屬於自己的家,隨時保留著城市漸淡的記憶。交通信息2號線、4號線、2、4、7、16、26、33、37、40、47、49、62、101、102、捷運1、三山街站文藝系列《中國名人故居:甘、故居》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國家壹級美術師、“第壹大拇指先生《甘、故居》實用信息地址南京市秦淮區中山南路南捕館成人票:20元/人,中小學生、離退休幹部免費甘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