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木城鎮的特色旅遊

木城鎮的特色旅遊

龐坡洞在木城鎮新農村境內,龐坡洞,相傳是三國時期蜀漢軍師、靖侯龐統的叔父——龐德夫婦隱居成仙之地,又傳為唐代龐蘊夫婦入蜀隱居之處。洞口有“龐坡洞天”四字,洞前有幾處摩崖造像,刻佛數百尊。並有明人遊記碑刻。據縣誌記載:“洞中深不可測,遊人烈炬遊之,將十裏許,聞有雞犬水聲,驚怖而返,後無敢入者。”明人張鳳羾(音洪)著文說此洞“深無盡止,僧百炬以往未半輒返”。

龐坡洞位於山脅間,地名俗呼“貓兒崗”。《夾江縣誌》(民國版)載:“巖石蒼寒,林巒重復,壹洞窈然,深不可測,昔有人燃矩窮之,未半輒返。山四面皆奇石,莫可名狀。”龐坡洞處***有幾處自然山洞,其中洞中有洞,深無止盡。主洞的洞口鐫刻有“龐坡洞天”、“龐德仙洞”。洞口背南向北,高約八米,寬兩米,往裏曲折幽邃,需有光源照明。洞?,形成洞中山水景致奇觀。主洞分三層,出口在山南,高於前洞口約十米,相距僅約八十余米。主洞中第二層處有幾米極不易躋攀,主要因巖縫狹窄之故,爬上第三層後,便將出洞了。山南洞口,位於陡坡之上,崖壁上下均有無數細流飄灑,形成滴水巖壯觀。主洞中滴水落地,叮咚聲不斷,水流匯聚後,滲入石縫。洞內涼風習習,盛夏至此,暑氣即退。主洞對側巖下另有壹天然山洞,洞內外巨石犬牙交錯,重重疊疊。此洞高大寬敞,洞中恒溫,冬暖夏涼,是幹洞,裏面有旁洞數個,或高或低,都極難爬進,難以探底。洞中蝙蝠多而大,有的翅展達尺余。據說主洞與此洞以前都有旁洞,深不可知,曾有好事者舉矩探奇,行約十裏,聞聽雞鳴、犬吠、水流之聲,驚恐而返。其後再無人敢深入探往,於是將旁洞堵塞,至今不通了。  龐坡洞前原有紀念龐居士祠廟,呼為龐坡寺。鄉人信傳龐坡寺中曾有師徒二人居住,廟後巖壁上有壹小洞,洞口如筷頭大小,有米從洞中漏出,每日漏米數量,僅剛夠兩人食用,因此叫做“漏米洞”。壹日小徒乘師尊外出,恨洞小漏米少,遂將洞鑿大,從此無米漏出,至今遺址猶存。《夾江縣誌》(民國版)載:“夾江南安鎮(今木城鎮)西北山中有龐坡洞,世傳龐居士於此壹家仙去,遺跡尚存。或曰:居士龐德公即靖侯龐統叔,攜妻采藥,不知。後隱於此。或曰:唐,龐蘊亦楚襄州人,曾參馬祖禪,所謂‘壹口吸盡西江水’者。夫婦入蜀隱於川溪洞中,莫知誰屬。”現祠已毀,遺址處殘存十六根石柱(按龐德公不肯受官祿,歸隱南安川溪山林事跡,孟浩然、杜甫皆有詩贊頌)。鄉人在遺址下依崖建房,以巖為頂,戲稱“房三間,瓦壹匹”,足以避風雨。旁邊有雷斷巨石,形成壹線天的奇觀;前坡下有巨石稱為“關刀”,以此石鎮隘口,扼守險道;祠廟遺址旁有坐禪石,傳為歷代僧道家修煉之處,高聳險崖之上,如欲試坐,無不謹慎小心。探尋傳聞漏米石洞處,其洞已成巖上兩米多長、寬約壹至三厘米的不規則裂縫,壹股寒氣不斷吹出,成為“漏風”巖了。

據有關部門組織人員探洞,查明此洞系天然洞穴,中分三層,洞中有“山”有泉,山洞前後相通,前洞在山北,後洞在山南。但洞中大洞套小洞,小洞通大洞,最小的地方僅能容壹人仆地爬入,且地形復雜,至今無人敢深入探究。 走馬轉角樓(原木城鎮政府所在地),位於整個古鎮的開端,背靠小鎮,面向青衣江。據木城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走馬轉角樓的主人姓張,因此該樓也叫張家大院。古時候張姓人家是當地的大戶人家,這家人主要從事手工紙生意。張姓人家從當地收購手工紙後從古渡口上船,到宜賓販賣,再從宜賓運回鹽酒販賣到本地,用從中賺取到的錢到雅安買回木頭,修建起了這座占地800平方米、***48間房子的建築。木城鎮政府晚上值班的工作人員居住於此。

走馬轉角樓有外廊、內廊。挑檐支撐起的外廊,將整個建築有機地連接起來,給人壹種韻律美。第二層外廊並沒有柱支撐,而是懸挑出去,外廊的寬度比較窄,僅能容納壹人通過。整個建築傳達著古樸、完整、次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