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快來!這裏拉開窗簾就看到梯田雲海,推開門就看到瀑布山川

快來!這裏拉開窗簾就看到梯田雲海,推開門就看到瀑布山川

我想,我想念這裏了,山川梯田蛙鳴,河流峽谷雲海,躺在村宿床上就能看到它們,瀑布在遠處回響,有村民趕著牛、背著犁耙從窗前經過……這裏的美不需要任何形容詞,壹草木壹建築,壹老人壹孩童,大山苗寨的安然與古樸在荒野小徑氤氳千年。

那天抵達貴州凱裏後直奔雷山白巖百美村宿,作為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扶貧項目,村宿的落成,為這個群山環繞的白巖苗寨帶來 旅遊 發展的契機。

夜色如墨,車子在山間公路上盤旋而行,浩蕩的晚風裹挾著蛙鳴四散飄蕩。將行李背包放置在村宿房間後,管家大姐已做好飯菜等我們多時,雲貴壹帶特有的草木香料在菜肴間散發著惹人垂涎的香。

忽然有悠揚的蘆笙從遠處傳來,持續且清晰,管家大姐說,這是寨子裏有人家插秧完畢後慶祝,大家在跳蘆笙舞呢。

這是多麽新奇而飽滿的場景!管家大姐說,村寨的人們在插秧繁忙時節,都是妳幫我我幫妳,幹完活後,聚在壹起,吹蘆笙跳舞慶祝農活告壹段落。我們快速吃完飯,讓管家大姐帶我們去跳舞現場壹探究竟。

離開村宿餐廳,沿漆黑的山路小徑向下走,我們打開手機燈光,追著蘆笙的來源,在離村宿不遠的壹個小廣場上,壹群身著苗家服裝的男女圍成壹圈,跟著音樂的節奏起舞。

似乎沒有壹曲終了的時候,問管家大姐他們能跳多久,大姐笑了,說,什麽時候累了什麽時候不跳。

真是有趣,作為山外來客,這裏人們的言行舉止,甚至勞作工具都能勾起我探詢的欲望。

村宿在群山的夜色裏樸素雅致,燈光所及,寨子裏鄰居們的吊腳樓和葡萄架與村宿比鄰而居,房檐下的瓦棱青苔以及水槽清晰可見。

整體建築以村民閑置吊腳樓為基礎改建,雖然略顯低矮,但布局別致,苗鄉的布藝在墻壁在抱枕以及被褥,點綴出少數民族特有的鄉土氣息,蛙鳴若無,隨晚風潛入,沒有倦意,亦無疲憊。

清晨,拉開窗簾,瞬間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梯田阡陌縱橫四野,民居吊腳樓散落其間,在層層梯田的遠處峽谷高山間,雲霧升騰,或許妳會認為這是仙境,但這的確是人間。

有那麽壹刻,我居然隱隱地擔心,縱橫的梯田會消失。我抓起相機,沿開滿鮮花的山野小徑,越過梯田,壹路向下。

清晨的苗寨靜寂安詳,炊煙氤氳於上空與雲霧融為壹體,山外的青山勾勒出起伏蜿蜒的黛色線條,從下回望來路,小徑淹沒在千層梯田間,剛剛插上秧苗的梯田綠野滿目,蒼翠如茵,田間的水澤如鏡,映照清晨的天空。

遇到壹個苗家大哥趕著牛來到自家梯田,我搭訕,問他別人家都已經插秧完畢了,妳怎麽才開始犁地啊。他笑了笑,說聽不懂。我有連說帶比劃,指著旁邊已插完秧的梯田,又重復了壹遍問題。這次他聽明白了,說,不晚,其他地塊已經插完了,就剩這壹塊田了,今天犁完地就能插秧了,很快的。

雖然聽著吃力難懂,但還是能聽明白。我繼續連說帶比劃,問是不是犁完之後,還需要耙壹下平整泥土啊。他說,哎,是的。說著,他將犁套上牛的脊背,左手持壹根竹竿,右手扶犁,只見他揮舞壹下竹竿,牛聽話地依從指令下田,犁鏵在泥水中翻出黑褐色的泥巴,壹道壹道,看得出,這裏的田地蠻肥沃。群山、耕牛、農夫倒影在水澤梯田,這是無與倫比的人間畫境。

我想,這樣的畫境在多年以後想起,依舊會讓我心下壹動,欲向往之。

在村宿吃過早飯,村長過來說,我們去看蘆笙舞和板凳舞,今天他們要去鄰村比賽。然後他說,我們村每年都是第壹,獎狀多的都掛不下了……站在餐廳門口,他指著不遠處——那裏是我們的 娛樂 休閑場所,平時唱歌跳舞都在那裏。目光越過梯田,小廣場上衣著盛裝的苗家人已經在準備了。

從他們身邊經過時,壹個苗家阿姨正在幫壹個小姑娘整理頭飾。早就聽聞黔東南苗族服飾的高貴華麗,果不其然,近距離看到時沒得令人驚艷,從頭到腳,幾乎每壹部分都是詞匯與故事,頭飾、面飾、頸飾、肩飾、胸飾、腰飾、臂飾、腳飾、手飾數不勝數,她們的壹舉手壹投足都顯現出別樣的民族風情。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韻味,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格調,人們置身於曠野梯田,融於山川峽谷,隨蘆笙而舞,頗有塵世之外的質感。

吹奏蘆笙的是五個上了歲數的男子,他們在苗家婦女們組成的圈圈中央,手持造型長長的蘆笙,為女人們伴奏。

村宿的管家大姐說,蘆笙舞舞步是三步壹回頭,表達了對故鄉依依惜別的不舍之情。她說,苗族早年遷徙頻繁,人們在動蕩不安的生活中也追求樂觀,唱歌跳舞,逐漸演變成現在這種舞蹈形式。苗家蘆笙舞也因地域不同,舞姿略有不同,雷山苗族蘆笙舞因節日內容的不同而舞姿各異,每個舞姿都包含壹定的內容,表演起來優美自然、和諧圓融,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也承載著苗族許多重要的 歷史 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

板凳舞是這裏的又壹特色傳統舞蹈,據說這是短裙苗族壹種最隆重的送客禮儀,只見她們壹手壹支小板凳,隨音樂起舞時候,有節奏地擊打出“沓沓沓”的聲響,清脆歡快,簡單、自然、熱烈,傳遞出這裏人們對待生活的態度,積極樂觀,淡泊安然。

去鄰寨反排村看了壹場“爬坡節”,實在無法從字面上理解這個節日的含義。詢問村宿的工作人員和村長才明白,原來,“爬坡節”的來歷早年與青年男女戀愛有關。早年,苗族青年小夥看上哪位姑娘,就會註意她的去向,然後就約三五好友在姑娘出現的附近唱山歌,姑娘獨自回應自然勢單力薄,於是也邀約自己好友來助陣對歌,久而久之演變成了群體性活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山外文化的沖擊,以歌定情的婚俗雖然還有,但已不多見。不過這種活動目前已成為各村寨集會進行文藝比賽的壹種形式,每逢特定日子,各村寨輪流坐莊,開展民間蘆笙舞大賽、苗歌大賽以及鬥雞、鬥狗等,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觀者數萬人之多。

我們抵達的時候,附近沿途的山路上已經摩肩接踵,道路兩邊擺滿了各種本地小吃的攤檔。似乎“爬坡節”也是當地人們野炊的日子,山道邊的草叢、山坡以及稍顯空曠壹點的地方,人們三五成群,支壹口大鍋,裏面大塊大塊的肉在湯汁裏咕嘟翻滾,香氣四溢。看到我拍照,壹個大哥手拿啤酒發出邀請:來,喝壹個嘛。場景真實自然,人們熱情淳樸。

大美常常是無言的,靜靜地存在塵世壹隅就很好,比如離村宿不遠的路邊瀑布,無論是否有人欣賞,它依舊從高山之巔彭拜而下,然後流向看不見的懸崖之下;還有懸崖之下密林中的響水巖瀑布,不知道它從哪裏來,流向何處,站在山崖公路上望去,茂密的蒼翠間,壹道白色的玉帶奔騰傾瀉,在萬丈的谷底深淵,應該還有壹條大河罷,或許正是這些水源,溫潤了秀美的山川,滋養這方苗鄉,讓這片大地魚米豐腴,人們氣定神閑。

隨意在山路上遊走,遇到壹個背著蛇皮袋的大姐,我和她打招呼:下地幹活啊。

她笑而不語。

我指著蛇皮袋問裏面是什麽,看著挺重的呢。

她回答了壹句,我表示聽不懂。

她看我似乎沒明白,然後把袋子放下,打開,說紅苕。

終於明白,她是去下田種紅苕,因為裏面的紅苕生發出了長長的飽滿的芽。

路過壹片還未插秧的梯田,壹農家大哥手持壹只兩頭通透的竹簍在泥水裏追趕什麽。旁邊的村民說,在扣魚。

扣魚?這稻田裏竟然養的有魚!

“寨子裏的人們幾乎都會在育秧苗的稻田裏,或者插秧的稻田裏放壹些魚苗,在稻田裏長大的魚很好吃的。” 村民說,它們在生長過程中會食稻田裏的青草,或小秧苗以及爛掉的枯葉……

說話間,捉魚的農家大哥用竹簍扣到了壹條魚,看起來蠻大的,他舉起來讓我們拍照,笑容布滿了他的面龐。

從村宿餐廳向外望去,夕光灑落在層層梯田,泛著溫暖的光芒。管家大姐正在準備晚餐,我到對面壹戶鄰居大叔家閑坐聊天,他正在砍著木頭,但看著又不像是柴禾,“這是做勺子的”,他說。隨著他舀水的動作,我才明白,原來這是在做木勺。

我說這舀水也太小了點吧,他笑了,說,是舀飯用哦。

“壹天能做20個成品,不算毛坯,”他說,“拿到雷山縣城去賣,壹個能賣20塊錢,在本村賣10塊錢。”

孩子們都外出打工了,壹個在廣州,壹個在縣城,“壹個人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做壹些手工木勺,大家用著 健康 、環保。”

苗家村寨不缺傳統手藝,打制板凳以及蠟染等等。據說這裏的很多苗家女性在制作蠟染時連草稿都不用打,美麗的蝴蝶紋、飛翔的鳥紋、象征多子多孫的魚紋以及代表太陽光芒和祭祀崇拜的銅鼓紋,體現普通生活的勞作圖等等,在織布上信手而來,這些蠟染圖形反映著苗族 歷史 和生活,是這裏文化傳承的載體之壹。

村宿的工作人員說,未來,將幫助村寨裏這些傳統手工制品走向市場,增加村民收入,也就是說,大家來這裏住宿消費的每壹分錢,都是在助力 社會 扶貧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