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如何利用綿陽的歷史名人遺跡發展旅遊業?

如何利用綿陽的歷史名人遺跡發展旅遊業?

綿陽市文物旅遊業發展

綿陽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傑地靈,文物古跡十分豐富,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9處,文物保護點3500多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4座(江油市、綿陽市、三臺縣、三臺縣郪江古鎮),博物館4座,館藏文物33733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256件。綿陽旅遊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擁有三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竇圌山風景區、七曲山風景區、劍門蜀道風景區,兩處森林公園--鹽亭高山森林公園、七曲山森林公園,壹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王朗自然保護區;有以王朗自然保護區和千佛山、羅浮山、竇圌山、小寨子溝、猿王洞、仙海風景區為代表的生態旅遊,有以富樂山和梓潼大廟山為代表的“三國遺跡”名勝,有以中物院科技展覽館、亞洲最大的風洞群、長虹商貿中心和正在建設的“兩彈壹星”科技博物館為代表的工科旅遊。除已開發的文物旅遊資源外,綿陽還擁有如三臺郪江、江油青林口古城鎮建築,神秘的白馬藏族、羌族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 嫘祖故裏,大禹故裏,紅軍長征路,古金牛道和江油老君山古硝洞遺址群等可供文物旅遊業進壹步發展和利用的大量後備文物旅遊資源。

壹、綿陽文物旅遊資源的優勢

旅遊資源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 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人文資源包括考古、歷史與文化遺址、民俗文物、民族風情、博物館、文物古建築、工藝美術品及主題公園等。

據統計,全市***有景區、景點56處,旅遊線路有“高科技旅遊線”、“生態旅遊線”、“九寨環線過境旅遊線”、“三國文化觀光旅遊線”、“會議商務度假旅遊線”,四條精品線路是:壹是綿陽科技城科技文化旅遊;二是綿陽-太白故裏-猿王洞-報恩寺-白馬藏族山寨-國家自然保護區王朗-虎牙風景名勝民族風情生態旅遊線;三是綿陽-李白故裏-武都水庫-竇團山-乾元山文化旅遊線;四是綿陽-國家海綿生物礁地質公園-白水湖-千佛山-羅佛山溫泉-羌王城休閑度假和沐浴健身旅遊線;五是綿陽-三臺琴泉寺-雲臺觀-郪江漢墓群-郪江古鎮文物旅遊線。在這些旅遊線路中,與文物有直接關系的景區景點有26處,占46.43%。從以上旅遊線路看,文物古建築在我市文物旅遊中占具了重要位置。

在我市250處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建築有127處,占總數的50.8%。在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4 處都是古建築,這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全部對外開放,在我市的文物旅遊事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極大地拉動了地方旅遊經濟的發展。

1、政策環境和歷史發展機遇。

(1)國家已把旅遊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加以重點發展。中西部省區是本世紀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新基地,國家旅遊局確定把四川作為自然生態旅遊的重點地區,同時,國家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向中西部傾斜的政策的實施,為我省加快文物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條件和難得的機遇。

(2)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使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已得到鞏固和加強。“發展旅遊,文化是靈魂。生態與文化相結合,是四川旅遊的壹大特色。要把紅色旅遊與綠色生態、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風情等相結合,建成壹批享譽國內外、具有較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旅遊文化精品。壹要抓好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二要豐富旅遊景區的文化內涵。三要提高旅遊商品的文化品味”。把綿陽旅遊業打造成綿陽的支柱產業,形成全省壹流的旅遊目的地和商務會展、休閑度假中心”,按照“整合資源,分出梯隊,整體運作,壹致對外”的思路,積極發展城市工科旅遊、紅色旅遊、歷史文化旅遊、自然生態旅遊、民族風情旅遊、休閑度假旅遊。要重點打造科技城城市景觀、“兩彈壹星”科技博物館、李白故裏、七曲山、溫泉之都、西羌猿王洞等精品旅遊景區”。省委、省政府對我省“十壹五”期間文化旅遊的發展作了總體的部署,市委、市政府對我市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我市文物旅遊事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政策環境。

2、基礎設施的改善,對文物旅遊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已成為人們的***識。特別是近幾年來通過大力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使我市旅遊業的接待能力提高很快,這期間,全市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旅遊業發展,切實加強領導,投入了大量資金。特別是文化單位、旅遊單位及有關部門也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作了大量的工作,把文物旅遊工作落到實處,通過加強培訓,使以服務質量為中心的旅遊接待工作水平,上了壹個新臺階。如我市先後建成了綿(陽)鹽(亭)路、綿(陽)安(縣)北(川)路、三(臺)鹽(亭)路、三(臺)射(洪)路、鹽(亭)南(部)路、平(武)松(潘)路、九寨環線平(武)江(油)段和千佛山旅遊公路,市到縣高等級公路全面通車,市境內等級公路由2527公裏增加到4201公裏。全市現有開展國際國內旅遊業務的旅行社42家,星級賓館(酒店)60家(其中,四星級4家;三星級3家;二星級22家。),全市***有旅遊住宿床位1萬余張。相關服務性行業的逐步配套和完善,極大地方便了遊客的出行,提高了接待能力,為文物旅遊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3、文物部門對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環境整治工作,促進了文物旅遊事業的發展。

1999年以來,我市利用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先後完成了平武報恩寺、梓潼大廟、江油雲巖寺和三臺郪江崖墓群等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保護工程,投入經費達1000多萬元。如平武報恩寺搬遷了燈光球場,改造了報恩寺基礎配套設施;梓潼七曲山大廟投入數百萬元,對七曲山大廟進行了道路、綠化、網管等改造工程,使景區的綠化、美化、亮化工作得到了極大地改善,讓遊客在寧靜、優美的環境中觀賞、遊覽。對文物的保護維修和環境整治,不僅使文物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而且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隨著進壹步的改革開放,我市文物的保護和利用也將邁上新的臺階,為促進綿陽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4、經濟持續較快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將有力地支撐旅遊業較快的發展。

2004年,綿陽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708元,年均增長6.6%;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到2902元,年均增長6.8%。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逐年大幅度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使人們的消費理念和消費結構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新壹輪消費需求的悄然發動,使得旅遊市場十分火爆,旅遊收入呈現出逐年大幅度增長的態勢。近年來,我市文物旅遊總體發展勢頭壹年好過壹年。

5、人們追求健康時尚的生活和休閑時間的增多,為文物旅遊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旅遊消費實際上是對可自由支配時間的消費,閑暇時間特別是連續性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是旅遊需求得以實現的條件。我國在1995年5月1日開始實行雙休制, 2000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旅遊局等部門《關於進壹步發展假日旅遊若幹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壹年有3個黃金周,以及現在實行的工薪階層帶薪休假制度,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休閑時間。以平均20年工齡(可帶薪休假14天)計算,全年365天,就有130天是休息日(包括三個黃金周),占到全年天數的三分之壹;特別是黃金周制度的出臺,為人們攬勝尋幽、觀光旅遊、休閑度假,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提高和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愛旅遊,崇尚健康時尚的旅遊。雙休日和黃金周制度的實施,在壹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追求健康時尚生活的需求,滿足了人民群眾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為文物旅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6、紅色旅遊受到重視。

2004年底,中***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2005年2月下旬,中宣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旅遊局組織召開了“全國發展紅色旅遊工作會議”,就相關工作進行了研究、部署。發展紅色旅遊的重要目的是在全面保護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寓思想道德教育於文化娛樂、觀光遊覽之中,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同時推動革命老區的社會經濟發展。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西路軍在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帶領下,揮師北上抗日,途經江油、北川、安縣,並在此浴血奮戰,寫下了光輝詩篇。紅軍在江油、北川、安縣期間,相繼組建了蘇維埃政權和黨、團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運動,遺留下大量革命文物。這些革命文物,是中國***產黨革命事業的珍貴物證,亦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教材,對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教育,振奮民族精神,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開展紅色旅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文物旅遊業在旅遊經濟中的作用

旅遊經濟包含了食宿、交通、購物、郵電通信、資源開發、旅遊區文化教育等多個層次與環節,構成了壹個高度綜合、高度開放,具有經濟與社會雙重影響,對社會經濟所產生的巨大綜合效益開始顯現。文物作為旅遊業的重要載體,在發展文物旅遊業的同時也將有力的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1、文物旅遊促進了綿陽經濟的發展,並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恢復和重建了數十個文化遺址和人文景觀,文物旅遊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文物旅遊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得到進壹步重視,軟環境逐步優化,全省初步形成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民風民俗相得益彰的文化旅遊格局。據統計,在2005 年"十壹"黃金周裏,僅梓潼七曲山大廟和平武報恩寺就收入107萬元,顯示了文物旅遊在旅遊產業中的重要地位。文物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不僅為綿陽增加了收入,也給綿陽的交通、通信、賓館等相關產業帶來了發展的機會。

據"世界旅遊組織"資料顯示,旅遊業直接收入1 元,相關行業的收入就能增加413 元; 旅遊業每增加1 個就業人員,社會就能增加5 個就業機會。同時,狹義旅遊業1 萬元增加值,可增加GDP414 萬元。從這點看,文物旅遊產業對於拉動綿陽GDP 的增長,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文物旅遊景區的發掘和開發為綿陽旅遊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高品質的旅遊資源。在我市推出的4條精品旅遊線路中,有2 條線路直接與文物旅遊資源有關,它們是:綿陽-太白故裏-猿王洞-報恩寺-白馬藏族山寨-國家自然保護區王朗-虎牙民族風情生態旅遊線和綿陽-李白故裏-武都水庫-竇團山-乾元山文物旅遊線 。根據調查,入境旅遊者對中國旅遊資源最感興趣的是三個大部分,其中兩部分就是文化旅遊資源,即文物古跡和民俗風情,其比例高達44 %和34.4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旅遊資源在整過旅遊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說,綿陽文物旅遊的各種優勢和大力發展文物旅遊帶動了我市經濟的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為綿陽向旅遊強市邁進、為旅遊業成為真正的支柱產業、為綿陽整體經濟發展都註入了強勁的推動力。

2 、文化旅遊推動了人文壞境的改善和社會全面進步。

近年來,綿陽在文物旅遊項目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大力改善環境,不僅使壹批有代表性的文物旅遊景區(點) 得到了修繕改造,而且還新辟了壹批文物旅遊景區,使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在新興發展的旅遊產業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梓潼七曲山大廟投資數百萬元整治環境,每年投入100萬元對大廟進行富有成效的立體宣傳,先後開發出“文昌祭祀”、“洞經音樂表演”等具有民間觀賞價值的文化表演活動,成功舉辦了“首屆中華文昌文化民俗藝術節暨旅遊商貿會”、“梓潼縣七曲山大廟第1060屆廟會暨‘文昌出巡’民俗文化表演”等大型活動。平武報恩寺搬遷了燈光球場,改造了報恩寺基礎配套設施,改擴建了報恩寺周圍的消防通道和周圍的環境衛生,以及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安縣姊妹橋 、江油老君山古硝洞遺址等。各縣文物旅遊資源的開發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知名度,樹立了地區形象,促進了招商引資,提高了群眾文明素質和商品經濟觀念,促進了當地社會的全面進步,使文物資源的利用與環境保護形成了有機的整體,為綿陽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文物旅遊保護和發展了民族特色文化。

文物旅遊活動的開展使壹些地區壹些已被人們遺忘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得以開發、恢復和宏揚,傳統的手工藝品、音樂、舞蹈、戲劇、體育等得以重視和發掘,長期瀕臨湮滅的歷史建築得到維護和管理等等。這些文化遺產重獲新生,作為當地獨有的文化資源,不僅吸引外地遊客前來旅遊,增加了收入,同時也弘揚了當地的民族傳統文化。如梓潼縣舉辦了全國性文昌文化研究會,對由表演《文昌大洞仙經》而形成的文昌洞經音樂進行積極的挖掘、整理,全力打造洞經音樂“根”的形象;北川縣修建的禹羌博物館,既對禹羌族文化進行了研究、宣傳和保護,又是北川文物和民族民俗文化旅遊的亮點。

4、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綿陽文物旅遊事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至2000 年,四川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 處,而我市就有5處,占四川總數的13.15%。這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全部作為文物旅遊風景區對外開放,他們是綿陽漢闕、梓潼的七曲山大廟、平武的報恩寺、江油的竇圌山和三臺郪江崖墓群。這五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綿陽旅遊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獨特的推動作用。“九五”以來,文物部門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壹,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在不斷加大文物維修力度、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對文物的合理利用進行了認真探索,先後投入5000余萬元,建成開放了十多處文物風景旅遊區,全市文物風景旅遊區門票收入超過1500萬元,吸引遊客300多萬人,成為我市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支柱。如梓潼縣依托大廟建設旅遊經濟開發區,通過發掘文昌文化,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等有效途徑,使大廟的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既充分發揮了文物的社會效益,又帶動了旅遊經濟的蓬勃發展,形成了文物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

3、文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

在文物的保護和利用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由文物的特點所決定的。文物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和遺跡,作為漫長歷史文物長河中同類物品中的幸存者,可以說是萬劫余生。文物不同於壹般的旅遊資源,他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文物大多經歷了壹定的歷史歲月,經歷了長時間的自然侵蝕和人為損壞,是壹種脆弱的極易損壞的物質,要想其長久保存下去,需要我們的精心呵護,經不起人為的折騰和自然的侵蝕。文物都是壹定歷史時期人類活動的產物,不同程度地蘊涵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習俗等諸多方面的信息。正因為如此,我們說文物是壹種歷史信息的載體,具有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對今人和後人來說,它是壹份寶貴的文化財富,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供人研究、教育和鑒賞上,比較而言,作為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則是其次的。文物的歷史性又決定了文物是獨壹無二的、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文物是歷史文物遺產,每處古跡、每件文物都有自身產生的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都包含特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惟其如此,文物的損失是絕對的損失,損壞壹件就永遠失去壹件,就永遠少了壹份承載歷史信息的實物資料,就會造成文化遺產不可逆轉的損失,所以,文物更顯其珍貴。

因此,在處理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利用的關系上,我們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即要以保護為主,合理地開發利用;以長期利益為重,發揮文物的永續作用,絕對不能急功近利,竭澤而漁;以國家和全民族利益為重,而不能只顧地方利益和集團利益;以發揮文物的社會效益為重,而不能單純追求經濟利益。

文物作為旅遊的主要載體,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飽含著過去歲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為歷史的見證。其價值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東西都不可替代的,它既不能再生、也不可能復制。發展文物旅遊必須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壹、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資源,可以使壹個地方充滿神奇與魅力,可以使旅遊事業得到發展。通過旅遊發展,使人們加深對當地文物的了解和認識,從而發揮文物的現實社會教育作用,更加增強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提高人們保護文物的積極性。所以,應當采取積極保護的態度,科學地規劃,合理利用文物資源,可持續發展文物旅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