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黔江地區的文物古跡

黔江地區的文物古跡

渝東南舊石器文化的首次記錄:

1985年12月底,黔江區馮家壩鎮茶花村老屋的地基洞中,出土了大量被打爛的石器和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發現了100多塊化石,大部分是動物牙齒和少量骨頭碎片。初步鑒定發現哺乳動物化石21種,爬行動物化石1種,鳥類化石1種,無脊椎動物化石2種,* * * *化石24種。還挖掘出800多件石器材料。其中包括原材料、半成品、碎片和石材制品。1986年12月29日至1月5日,在秀山平口洞發現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28種,居全省第二位。兩地的重要發現都有大量實物資料證實。至少在壹萬年前,重慶東南部就留下了人類祖先的足跡。

欽江區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楚國曾侯乙的遺物。1982鑒定為壹級文物,青銅制品,完好,高38厘米,頸端掛鈕,翼首有蟬紋,腹變及翼上有花紋,銘文30字。1951收藏於酉陽龍潭王博山家中,珍藏於黔江區。

老虎被困在裏面了。

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樂器。上面鑄了壹個虎鈕,著名的虎鈕被打翻了。“虎”是巴人的圖騰,巴人也學會了制作這種樂器,以虎形為標誌,是巴人的遺物。經鑒定為壹級文物。青銅重12.5kg,高53cm,胸圍101cm。1956在黔江正義鄉白泉村(現寨子鄉大路村)收,黔江區收2件。

壹套鐘

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樂器被視為國寶。當時巴基斯坦已經學會制作這種樂器。涪陵小天溪出土壹套12規格的編鐘。黔江區文管所收藏了卓溪鎮楊家灣出土的兩只編鐘。彭水縣侯莉鎮浮山村的壹位農民捐贈了壹個編鐘。寶黔江區。

銅雉

又名丁寧,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樂器。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冶煉、音樂、軍事有壹定價值。蠶紋銅雉和畸形魚紋銅雉各壹只。黔江區收藏。

永中

西周的青銅樂器之壹是壹種編鐘,敲擊時發出優美悅耳的聲音。體重12kg,身高32.5cm,鐘身壹次鑄造,沒有壹點合體的痕跡。壹個出生在離禹城約10公裏的青山;另壹個是民間征集的,黔江區征集了2個。

中國銅幣和青銅器

欽江區

漢代留下了許多銅錢和青銅器。黔江區文物管理所有正陽團結村鯉魚池出土的漢代“半兩錢”和東漢“五銖錢”、“品泉”。官渡峽谷潘家溝出土的銅鼎。漢代青銅器11,銅片8塊。壹塊“大吉羊(象)”的鏡磚,還保留著篆書中的“大吉”二字,現已改為硯臺。黔江區收藏。

唐朝的銅鐘是貴州巡撫趙國鎮鑄造的。原存於玉山鎮開元寺,現存於黔江區文管所,國家壹級文物。八個銅鐘中的壹個已經在中國發現,復制品陳列在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銅,鐘高143 cm,口圍240 cm,直徑78 cm,重約400 kg。鐘的頂部由雙龍布倫制成。鐘身覆玉紋,腰鑄月形圖。腹部刻有“工部尚書兼貴州省巡撫金子光祿博士,觀察處理此道,遴選增補等”字樣,上方鑄有“吉祥平安”字樣。

土司夫人墓誌銘

1946年,酉陽二十世土司白夫人墓誌銘出土於正義鄉(今馮家壩鎮)玉潭關墳包,現存黔江區文管所。紀念性砂巖,高45厘米,寬40厘米,厚7厘米,長2厘米。此碑為明崇禎五年(1632)所錘,林文,即黔江縣令戴克彥所書。墓誌銘成就與

地面文物

恐龍化石遺址

恐龍化石位於黔江區東南15km的正陽鄉群眾村三陽嶺。在周圍0.5m2的山脊下出土了恐龍化石,發現了1根股骨,102cm,1顆牙齒,以及脊椎、尾骨、腳趾、腳踝、臂骨等恐龍化石。據專家鑒定,三陽嶺的恐龍化石包括鴨嘴龍、龍、食肉龍等。距今7000萬年,是白堊紀晚期,為研究渝鄂交界地區的地質提供了古生物依據,意義重大。

紅土灣舊石器文化遺址

紅土灣舊石器文化遺址在距市區20公裏的馮家壩鎮茶花村北1公裏處的紅土灣舊宅窯洞內發現了壹處舊石器文化遺址。據四川省文管會專家初步發掘,共發現化石100余件,其中絕大部分為古生物化石,包括哺乳動物20種,爬行動物1種,鳥類1種,無脊椎動物2種,* * 24種。並收集了800多件石器和材料,包括石制品、半成品、原料、碎片等。,這顯然是壹個采石場。專家認為屬於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相當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

欽江區

巖棺葬黔江區,古有濮、巴部落居住,歷史上被稱為“董熙部落”或“董熙人”,到處留下他們懸棺、巖棺的足跡。石柱龍江中遊兩岸距下陸鄉約40裏的亂石上,分布著130多個棺葬群。雙清鄉羊兒坡有94個洞窟,玉皇店有65個洞窟,下陸鄉白巖有44個洞窟,四方石有43個洞窟。巖墓壹般開鑿在離地面5米以上的懸巖陡壁上。黔江區官渡峽谷、秀山自治縣酉水、彭水自治縣郁江崖等地都發現了巖棺葬和懸棺葬的遺跡。

韓集團

漢武帝在重慶東南建立涪陵郡時,漢官、漢人、官兵進入這壹地區,這裏的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互動。所以這壹帶發現了很多漢墓,出土了漢磚、漢幣等漢代文物。石柱西沱漢組,5處17座,出土錢幣等遺物10件,漢磚數千塊。彭水玉山鎮郁江東岸的平臺上發現了大量的漢墓,出土了數萬塊帶有幾何圖案、漢字或花紋的漢磚。漢墓很大。潛江九龍鄉有壹座漢墓,叫“帝王堡”。

鳳池山

位於潛江白石鄉和山嶺鄉交界處,距縣城68公裏。川鄂黔江庚戌起義誓約遺址。主峰海拔1,330米,只有壹條人工挖的小路能爬上去。途中有巨石,山上有天然水池,水池旁有萬歷四十三年(65,438+0,665,438+05)修建的觀音寺,是文起義指揮部所在地。清三年(1911),文起兵攻陷潛江城。由於清軍追擊,半個月未果。

洪鈞樹

潛江市石水鄉石水村南2公裏處,有1棵黎蒴樹,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石水曾是川黔要道,是集鎮。賀龍兩次來這裏買馬,拴在皂莢樹上。1934年5月,紅軍攻打彭水,在水市場紮營。賀龍在香椿樹下召開會議,部署戰鬥。第二天壹大早,賀龍騎著龍送別香椿樹和村民。8月1997,1,樹下豎立著“水車坪紅軍革命紀念碑”。奇怪的是,“文革”期間,黎蒴樹枯萎死亡;粉碎“四人幫”後,她們漸漸長出了長發、嫩枝、綠葉,煥發了青春。人們稱它為洪鈞樹。

萬濤故居

位於潛江馮家壩鎮桂花村,距縣城22公裏。建築為磚混結構院落,有院落、正房、廂房、前廳,總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23個房間。主屋東側第壹間是1904,65438+10月20日是萬濤的出生地。萬濤同誌於1923年7月到西南重鎮重慶學習,由初曉的女兒<新書報>執筆,後成為鄂西中央巡視員、鄂西特委副書記、紅四軍第二黨代表、湘鄂西特委副書記、紅軍政治委員。故居前有壹棵大桂花樹,標誌著萬裏萬濤思想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