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旅游攻略大全網 - 旅游日记 - 請問誰有關於漢服的網站或者資料?

請問誰有關於漢服的網站或者資料?

漢服,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裝,又稱漢裝、華服。這個不能和“唐裝”“和服”混在壹起

名字的由來

漢服是中國漢族的民族服裝。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直到明朝。幾千年來,中國人(漢族)從未改變過服裝的基本特征。漢族在這壹時期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而治天下,漢服已有了基本形態。經過周朝的標準體系,在漢代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和普及,故名漢服。

漢服在隨後的朝代雖有壹些變化,但其主要特征保持不變,都是以漢代為基礎。

漢朝是中國最重要、最傑出的朝代之壹,也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早、最完整、最先進、最強大的具有中央集權國家觀念的朝代,漢民族由此形成。

這壹時期,隨著社會的進步,漢族地區的地方民族文化蓬勃發展,取得了很高的藝術和審美成就。在經濟、科技、文化上領先於世界的漢帝國,給中華兒女留下了永遠的驕傲。今天,在中國占絕大多數的漢族以漢朝命名。

漢服是漢族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傳統民族服飾,最能體現漢族的特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朝的幾千年間,漢族以自己的智慧,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了具有自己獨特特色的服飾制度——漢服制度。

博大精深、井井有條、源遠流長、美輪美奐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瑰寶,非常值得每壹個中國人驕傲。客觀地說,漢族人在某些過渡歷史階段所穿的服飾,比如中國的旗服/旗袍/夾克衫,永遠不能稱之為“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和趨同。漢服並沒有因為強大的生命力而滅絕。直到現代漢人信仰的道教、佛教和壹些偏遠山區的人,以及中國的許多少數民族,漢服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特色,在現代社會的壹些重要祭祀、紀念活動和民間節日中,仍然可以看到漢服的身影。漢服影響深遠,亞洲國家的壹些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都有或借鑒漢服的特點。

壹般特征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跨領、直襟、束腰,用繩子系住,也用鉤子,給人以灑脫的印象。這些特點明顯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服可以分為正裝和常服。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衣”(古代上衣指下裙)、“深衣”(上衣與下衣縫制在壹起)、“裙”(短衣)三種。

其中,外衣下的加冕是皇帝和官員最莊重、最正式的禮服;袍服(深服)是官員和學者的常見服裝,而裙子則流行於女性。普通勞動人民壹般穿短衣服短褲子。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古代漢族男女把頭發盤成發髻,戴在頭上固定。

男人經常戴皇冠、毛巾、帽子等。,形狀各異。女性的頭發也可以梳成各種樣式,頭發上可以佩戴各種珠飾、走位等飾品。兩側寺廟裝飾富麗,有的戴簾帽、蓋頭。

漢族人裝飾的另壹個重要特點是他們喜歡裝飾玉佩玉。

漢服的風格和特點

漢族服飾是什麽風格?如果我們比較壹下漢族和歐洲民族,我們會發現他們在許多方面有明顯的不同。幾千年來漢族服飾的整體風格是清淡樸素。漢族的古袍最能體現這種風格。這種長袍的主要特點是袍寬袖大,造型簡單,但壹旦穿在人身上就不壹樣了,樣子不壹樣,可塑性很強。雖然我們現在看不到這種服裝的各種原型,但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時期遺留下來的壹些人物畫中,我們還是可以窺見它的壹個神性特征——附著在體態各異的人身上的樸素的中式外衣,突然有了壹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和流暢,令人浮想聯翩。簡單樸素的服裝給他們增添了壹種自然的魅力。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雅、超然、泰然的民族性格,以及質樸自然、含蓄委婉、淡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1)歷史性

剃發更衣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於復興。

(2)繼承

傳承,就是漢服的歷史有傳承。在這漫長的時間裏,漢服的歷史發展始終遵循著代代相傳、代代傳承的特點,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和同壹性

多樣性和同壹性是指漢服風格的多樣性和漢服風格的同壹性。漢服作為壹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東西,從來不是壹種風格。“上下”、“深衣”、“裙裝”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壹種源遠流長的民族服飾的多樣性。雖然漢服壹直以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造型(或款式)的特點是“系右鈕不系扣子,系壹根繩子”,這是漢服的身份。同壹性和多樣性的統壹是漢服的壹大特點。

(4)完整性

完整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整。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成為壹種成熟的服飾,不僅內部種類豐富,工藝精湛,而且配飾豐富。

(5)兼容性

兼容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征,而漢服本身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和傳統文化是和諧的壹家人。

種族發生

漢服是漢族服飾的簡稱:主要指清朝以前在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壹個獨立的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格,即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征,明顯區別於中國其他民族和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在標準款式上與現代服裝有質的區別。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由於其歷史悠久,應用領域廣泛,不斷創新融合,對中國服裝少有研究的人很難把握。漢服作為壹個龐大的服裝體系,不能只以其外觀和簡單的版式來定義,而要以其主導風格來定義。

所以漢服的定義標準可以用下面的話來表述:“從燕朝到宋明時期,以漢人(先秦時期的華夏人)所穿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壹系列服飾的集合。”

漢服——漢族傳統服飾的這壹定義主要基於以下三點考慮:

第壹: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族的服飾。而且中國古代胡人穿的衣服也不能叫漢服。民族是壹個整體的概念,所以壹個漢族穿的胡人的衣服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這必須分為兩個方面,即繼承和統壹。漢服的傳承在於以下幾個方面:漢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黃帝時期,壹直保持著風格傳承,不斷發展。漢服的統壹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時期,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上,在幾百萬平方公裏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服飾的主流都有相同的特點。也就是右撇子,大袖深衣就是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在漢人自願、不受外力強迫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感知的自然發展,這也是壹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規律性規律。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是壹個民族傳統服飾傳承的基礎,即某壹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發展軌跡下應有的發展和演變方向。它的方向可以通過壹般規律追根溯源,它的發展方向也可以反向預測。

按照這個定義,在中國古代,除了清朝服飾,只要是明末以前漢人穿的衣服都叫漢服,不分風格、地域、融合、分化、發展,而現代古裝,除了清朝服飾,與古代不同,但也是以傳統風格為基礎的,所以也可以叫漢服。而漢服,用肉眼很容易就能和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包括全服、洋服、摩登服)區分開來。現在這種漢服常被稱為“古裝(清裝除外)”。

清朝的服飾,追根溯源,源於滿族服飾,回頭看,並不是漢服的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穿的,但不符合漢人傳統服飾的“傳統”元素,所以不能歸為漢服;今天漢族人穿的服裝主要來自西方,“唐裝”、夾克衫、旗袍主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不能稱之為漢族的“傳統服裝”。也就是說,需要區分壹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整個漢族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裝之壹。

在沒有考古資料支撐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在殷商時期。

大約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中國出現了原始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亞麻布制作衣服,後來又發明了養蠶和吐絲,人們的衣服和服飾越來越齊全。商代以後,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到了西周,逐漸形成了服制。到了周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劇烈變化,特別是百家爭鳴對服飾完善的影響,各諸侯國之間的服飾、服飾、習俗開始出現明顯的差異。並創造出深的衣服。冠服制度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成為禮儀的壹種表現。從此,中國的服飾體系更加細化。

“古代上下的衣服是深衣,代表時代特征的衣服也是深衣。衣服深可以是古代衣服的特點。被古語折服的人,要先到達。什麽是大衣呢?孔子在《禮記》中說:“故謂之深衣者,當取其餘衣,上下不相通。這種深大衣和衣服連在壹起,被子很深,所以叫深大衣。“詳細的制度,請看《禮記·深服》。最重要的是“繼續縫,勾邊。“需要縫到壹半。如果妳高,妳可以移動妳的手肘。弓的長度和肘壹樣糟糕...弓要符合規則,彎夾要符合方,負繩和腳踝要直...純弓,邊,純邊,半寸寬。”......總之,深衣的制度是古裝之首,深衣的領袖不僅在其制度形式上,而且在上下層次上,都是流行時間最長的。馬端臨《文獻總考王立考冠服》說:“按三代衣服之制,雖有不同可考之人,但除冠服外,只有(端服)用得最廣。段暄可以從皇帝到秀才,深衣可以從皇帝到庶人...至於深衣,是裁剪縫制的,所以賤可以拿,貴也可以拿,朝廷可以拿,燕私也可以拿,皇帝可以拿,養老可以拿,王公可以拿,祭食可以拿,清醫可以拿,治夕私可以拿,可以拿,客祭可以蓋。端衣不裁,不惡,不圓,不隱,不奢。其尺度為八尺八寸,每幅長二尺二寸,寬二尺二寸,其四角為方形,故稱端。它的襯裙,前三條,後四條,應該有無數的積累,叫做只襯裙。古人有“晚裝深”。(參考黃先帆《古籍解讀初探》)

1644年清軍入關後,建立了以滿族為核心的半殖民地半奴隸國家。為了打擊和奴役廣大漢人特別是上層階級(士)的民族精神,維護滿清的統治地位。滿清統治者下令全國剃發更衣,引起民族憤怒、不滿和武裝反抗。然後在滿清統治者的血腥鎮壓和屠殺下,漢服逐漸消亡。

文化內涵

中國又叫“華夏”,這個名字的由來和漢服有關。《尚書正義》註:“華章加冕禮稱中國,大國稱夏。”《左傳》正義?丁公十年:“中國有大禮,故稱夏;章衣之美,謂之華。“自古以來,中國就被稱為‘衣冠禮儀之邦’,‘衣冠’已經成為文明的代名詞。比如五月中國大亂期間,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和各界人士紛紛南逃,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使江南逐漸發展成為壹個繁榮昌盛的地方。這壹事件被稱為“與皇冠壹起穿越南方”。

“漢服”壹詞最早見於《漢書》:“數日後,我將朝賀,享漢服制”。這裏的“漢”主要是指漢代,是指漢代的服飾禮儀制度。所謂“漢”名的形成與漢朝有直接關系。正如胡人的傳統服裝被稱為“胡夫”,漢族的傳統服裝被稱為“漢服”。所以“漢服”這個詞的基本內涵是後來固定下來的,就是漢族的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族人自我認同的文化符號。到了唐朝,範綽明確把唐朝的服飾稱為“漢服”。宋元明時期,壹些外國統治者也明確用“漢服”來指代漢人的服飾。比如“遼太宗入晉後,皇帝和南班漢官都用漢服;皇太後和北方契丹朝臣穿的都是國服,他們的漢服是五代兩晉的遺風。元朝修訂遼史時,甚至為漢服開辟了“漢服”壹條。

漢服災難

滿人入關後,正式發布理發令的時間是順治二年六月十五日,或者公歷(1645)七月八日,即1645年七月八日。之後,滿人撕下了不強制理發的面具,堅決執行理發令。至此,江陰等地民眾反理發鬥爭,悲壯至極。死亡人數無法統計。

滿清給漢族的服飾面貌帶來了很大的變化,把漢族延續了三千年的冠服送進了墳墓。順治二年,清軍攻占江南各省,清政府下令在全國推行剃度更衣制度。清政府下令,自公文之日起10日內,所有男子壹律剃頭編辮。如果真有“明朝還存在的制度,不遵守現行制度的就要被殺。”與此相適應,就要強行改變漢人的服飾風格。當時因為穿漢服被殺的人不計其數。

漢人強烈反抗清政府的命令,反抗活動此起彼伏。長期的抵抗鬥爭使清政府考慮做出壹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所以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男不從女,生不從死,陽不從陰,官不從官,老不從,儒不從佛不從道,崇尚優績;以及:做官因而不服從婚姻,國名因而是官名,役稅因而是語言文字。這種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漢服的壹些特點。

為什麽滿清建立後漢族人要被強制剃頭編衣服?按常理來說,穿什麽衣服,梳什麽發型,跟統治關系不大,但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是因為鄙視野蠻,接受野蠻統治是對漢人的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和燦爛的文化。與其他民族相比,漢族有很強的文化優越感。相比之下,滿族文化真的很膚淺,很丟人。這種民族自卑感壹方面促使滿族貴族努力學習中國文化,另壹方面也讓滿族貴族害怕漢人看不起他們。所以,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學外國的風俗,通過自取其辱來收縮他們的精神,讓他們失去自尊和自信,摧毀他們骨子裏的民族優越感。

清朝建立後,因為衣著和發型被殺的漢人不下幾百萬。當時,壹位在中國的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道:“世界上沒有其他民族因為他們的衣服和發型而被屠殺。”

如何看待“胡夫騎射”和“刮胡子換衣服”

漢人要接受外來的先進的東西——但要在保留漢人基本法規的前提下。所謂“中道”也!——拒絕,那是自滿;但是失去自我就是背棄祖先!包括唐的,都是在保留漢家傳統服飾的前提下進行的。

胡服作為壹種方便工作的職業服裝,是特定時期和地區流行的壹種時尚。作為國禮,祭祀、求愛、禮賓——都用標準的傳統漢服。漢服壹直是莊重和禮儀制度的代表;胡夫只是時尚和實用主義。

胡夫騎射——指中國服裝制度中的官服改革,主要指制服改良的例子。也是漢人靈活運用和包容外來有益文化的典型;

剃發更衣——是愚昧野蠻的統治者造成的文化災難,是中華文明史上的壹筆汙垢,是漢族人民遭受巨大恥辱和奴役的象征。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實踐意義

壹、漢服作為中國民族服飾的意義:

民族服裝不同於普通服裝。它不僅是壹件禦寒的衣服,也是壹種美麗的裝飾。中國服飾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壹。中國服飾的復興是中國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上,作為各國文化符號而存在的民族服飾,不僅僅是壹件可以保暖的外衣,還承擔著傳播本國優秀文化的重任。所以國服的建立有利於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有利於中國文化的國際展示,當然也有利於中國文化的復興。

二、漢服的基本特征和風格:

漢服具有獨特的形式,其基本特點是橫領、直襟、系帶和寬袖,並輔以立領和直領。漢服的基本款式大概有九種,在基本款式下,因為領口、袖型、腰圍、裁剪方式的不同變化,演繹出上百種款式。他與西裝、韓服、和服等服飾甚至受韓服影響都有很大不同,足以體現中華民族的特色;因為是壹個系統,可以演繹出多種風格,所以足以滿足每個人的個人愛好。這是其他衣服無法比擬的。

三、漢服作為漢族代表性服飾的意義: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各民族之間應該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關系。中華民族的服飾是由各民族的服飾組成的壹個大系統。但是,毫無疑問,56個民族中,漢族占絕大多數。根據2005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數字,內地漢族占92%,臺灣省占98%,香港占95%,澳門占97%。即使在世界上,漢族也是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世界各地。所以在56個民族中,漢族離不開自己的代表服飾。

四、民族代表服裝與個人服裝的關系:

復興漢服不是復古,而是回歸漢服的正道,是中華民族和漢族的集體選擇。所以,壹個人代表中華民族,就應該穿漢服;代表56個民族之壹時,要穿自己民族的代表服裝。但是,任何人都可以在平時選擇自己喜歡的服裝類型。

5.漢服不能稱為“古裝”。

當我們稱中華文化為古文化時,是因為我們在心中宣告了中華文化的終結,它退出了人生的舞臺;當我們稱漢服為古裝的時候,是因為我們在心裏給漢服畫上了句號,甚至把漢服當成了僵屍。中華民族因其中華文化和漢服禮儀而獨具風格。中華民族是壹個生生不息的民族,所以漢服是中華民族過去、現在、未來的重要紐帶。

6.漢服和唐裝,旗袍和馬褂是什麽關系?

今天人們看到的“唐裝”並不是真正的唐朝服飾,而是以唐朝的名義結合清朝服飾“創新”出來的仿古服飾。女旗袍、男袍、馬褂都是滿族民族服飾及其延續,不是漢族民族服飾,也沒有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傳承下來。作為滿族服飾,旗袍、長衫、馬褂當然合理,但就像滿族同胞不會穿藏族、蒙古族或其他民族的服飾壹樣,漢族也沒有理由穿滿族服飾。

7.深衣、漢服是否不適合我們今天的生活?

深衣是我們的國服,不是工作服,不能從實用的角度來看。漢服有上百種款式。然而,在贊嘆漢服之美的同時,也有人感嘆漢服不適合我們今天快節奏的生活狀態,於是對復興漢服持懷疑或否定態度。這裏其實有三個誤區:壹是把漢服等同於正裝,好像漢服壹定是寬袖長裙;其次,漢服的風格是簡化的,但不知道漢服可以有多種風格;三是低估了我們今天復興漢服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我們祖先的智商並不比我們低,我們今天做漢服也不是墨守成規。

8.漢服和漢服和和服有什麽關系?

和服主要模仿漢服中的深服。至今日本人仍稱和服為“無服”,意為來自中國無棣的衣服。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如:女子和服背後的大腰帶比漢服寬;和服的線條筆直,袖子方方正正。漢服的袖子不僅是圓的,而且是整線的,尤其是衣服,還有上衣和襯裙。總之,確切地說,和服源於漢服,但後來的發展顯然不是漢服。韓服不同於日本的和服。它模仿韓服裏的裙子,但也有變化,就是韓服的裙子特別高,下擺很寬很蓬松。

九、漢服與大熱天。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是八月,天氣炎熱。如果要推廣漢服,如何適應氣候?那時候,如果妳能穿西裝,沒有理由不能穿漢服;除非妳連西裝都沒穿。中國人夏天可以穿幾千年的漢服,我們也可以。短袖襯衫和漢服在概念上是不壹樣的:短袖襯衫暴露在夏天,而漢服是寬大的遮住夏天,漢服是習慣走路的。漢服是純棉面料,吸汗;漢服可以選擇透氣性強的面料。寬深的衣服和漢服阻擋了陽光直射,所以要比裸衣涼爽,不傷害皮膚;衣服貼在身上沒有那麽緊,中間的外套和漢服外套之間有很大的空隙,起到的降溫效果就像水壺裏的空洞壹樣。以阿拉伯長袍為例。盛夏時節,沙特阿拉伯廣袤的沙漠地區氣溫高達四五十攝氏度,但當地居民穿著寬大的阿拉伯長袍行走在灼熱的沙漠中,卻顯得從容不迫,無憂無慮。沙特阿拉伯的服裝設計研究專家認為,阿拉伯長袍的設計對營造長袍內舒適的小氣候起到了非常好的調節作用。

/view/4514.html?tp=0_11